[返回爱子情怀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你教育孩子其实是在检验自己的人格.....
送交者: 蓝莓我不蓝[♀☆★★★蓝🐱★★★☆♀] 于 2018-08-19 7:02 已读 2264 次 1 赞  

蓝莓我不蓝的个人频道

            



你教育孩子,其实是在检验自己的人格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人格, 6park.com

能够起到真正教育作用,

让他一生受益的,

也是父母的人格。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无法接纳,她(他)不可能真正给予孩子接纳。

如果一个人都不爱自己,

她(他)也不可能给予孩子爱的教育。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

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

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

而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几乎是永恒不变的。

如何做个合格好妈妈?

进门前,忘记自己的不愉快

妈妈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单位里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开始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亲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孩子的小小荣誉很重要

当孩子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颗五角星或是小红花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一定要和儿子一样高兴地表扬他。最恰当的办法是说能不能让妈妈看看,要与他分享这个快乐,因为这个荣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无知”的妈妈

当孩子来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妈妈最好不要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么连这个字都不认识”。

妈妈最好看了一眼后,说,哎呀,我也不认识,我们一起查字典,好吗?几次之后妈妈就教会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时,孩子查完字典认识该字后会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后就养成查阅资料不依赖妈妈的习惯了。

淡定、淡定、一定要淡定

当孩子告诉妈妈今天考试没考好时,妈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发火或脸色阴沉,孩子这时正紧张地观察着妈妈的脸色呢。所以,妈妈最好表现得没什么情绪变化,让孩子把卷子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儿。

要是孩子已经明白了错在哪儿,妈妈也不必再纠缠。但最后要鼓励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试就不会错了。妈妈要是感到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就去卫生间洗把脸,照照镜子,做几个深呼吸。

我也曾经是胆小鬼

当孩子在考试前或做什么比较重要的事情之前表现出胆怯时,妈妈千万不能不以为然或训斥他胆小或表现得比他还紧张,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无法正常的发挥。

这时,妈妈最好很轻松地对孩子说,不管你做得怎么样,爸爸妈妈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不要担心。这时,孩子心里会很有底气和自信,他会发挥得比平时更好。

面对失败,我们再坚强一点

当孩子遭受失败或挫折时,妈妈要表现得坚强和绝不放弃,冷静地告诉孩子失败只代表一时,不代表孩子终生失败。

不要孩子还没认为要放弃时,妈妈首先就表现得没有什么希望。最差的就是用刻薄的语言挖苦他,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甚至新帐旧账一起算。这样的母亲教育下的孩子会极度自卑,甚至放弃自己本应美好的前途。

“你必须要...”、“你应该...”

妈妈不要在孩子还没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楚时,就自以为是地抢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以“你必须…”、“你应该…”的语气命令孩子,以自己的观点来代表孩子的观点,而且要求孩子去执行。

妈妈千万不能成为“专制”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妈妈和孩子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平等不是无原则), 懂得互相尊重对方。

伤害来自于最亲近的人

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亲,所以,母亲最清楚孩子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假如母亲在说话时经常直指孩子的弱点,以讽刺、批评或要挟,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无疑是用最尖锐的武器在不断刺伤孩子的痛处。孩子内心会很受伤害,因为这个伤害来自于他最亲近的人。

“简短语言+沉默”>唠叨不停

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语言的数量。千万不要唠叨,事实上,最让孩子畏惧的是母亲的沉默,所以,与其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说个没完,不如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他所犯的错误所在或应该注意些什么。

接下来,母亲的沉默肯定比继续说话更有用,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他虽然装得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实际上在观察母亲是否把所说的事当真。

(本文由“徐洁本真教育”整理推荐,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于王朔电影《看上去很美

从你跟孩子的关系,看他未来20年的命运

原创作者|小树妈妈

本文首发“成长树”,版权归原创作者“小树妈妈-成长树”所有

01

最近在读作家王朔的《致女儿书》,他说是当遗书写的,要是有个万一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用来告诉女儿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我读到这样一段内容时,心中陡然一凛: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我忍不住的在想,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孩子写出这样一段话,或对这样的句子产生共鸣,我心里该会有多后悔,多心酸,多凄凉。

而一个人,又要对父母有多大的怨念,才会在遗书中,对自己的女儿毫无保留的表露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扰、伤痕和痛苦。

图片来源于王朔电影《看上去很美》

02

耐心阅读下去,会发现王朔关于父母的痛苦回忆,其实并没有那么“惨不忍睹”,甚至是有些常见的。

他对女儿提起了与父母长期分离的感觉:

“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每次需要别人指给我,那个正在和别人聊天的人是你爸爸,这个刚走过去的女人是你妈妈。”

“说来可悲,我十岁刚从保育院回到家最紧张每天忧心的是不能一下认出自己的父亲。早晨他一离开家,他的面容就模糊了,只记得是一个个子不高的阴郁暴躁的黑胖子。”

他对女儿讲述起儿时被父母限制的委屈:

“我那时最羡慕的几家,都是母亲对小孩和小孩的朋友很友好,叫自己孩子回家也不恶声恶气的,欢迎小孩到自己家玩,有时还会请来玩的小孩们吃点东西,我们家是著名的不欢迎小孩来玩的,只有几个同单元的小孩是允许来的,你爷爷奶奶一回来也要赶紧溜,奶奶是给人脸色看,嫌我们把家搞乱了,爷爷有时会训别人家孩子”

他对女儿抱怨过跟自己母亲吵架时候的无奈:

“你爷爷去世后我曾给自己定了个要求,不要再和奶奶吵架,也是想看看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很遗憾,又没做到,前几天又和奶奶大吵了一架,也是去扫墓,清明节。

我穿了一件砂洗磨边军装样式的上衣,刚买的,伊拉克不是打仗吗,时髦。奶奶一见我就说,你怎么穿这么一件衣服,我不喜欢。

我没理她,但已经不高兴了。

她又说,你那边蹭上油了。我那衣摆上有一大块黑,油渍状,是装饰。

我还忍着。

接着她又说,你怎么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我跟她急了,说你管得着我穿什么衣服吗,你管好你自己好不好。

她又来那套,你是我儿子我说你几句怎么了,关心你。

我大怒,说你少关心我,你怎么还这样,就不会尊重别人,一定要用贬低别人的口气说话,你难道不知道你使别人、一直使家里人都不舒服吗。”

王朔还对女儿写了自己与母亲之前争执时,脱口而出的咆哮:

“奶奶说,你现在脾气真大。我说,你知道你会给人一生造成什么影响吗,看看我,最像你。我说,你对我好过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奶奶冷静地说,你在幼儿园。我说孩子最需要什么,需要理解和尊重,把他当个人,父母跟老师一样,那要父母干什么,还能信任她吗。我没有提爱,那是奶奶理解范围之外的事,她只认对错按她的标准,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图片来源于王朔电影《看上去很美》

03

这一段段的文字,哪一项拿出来说,似乎都似曾相识:

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只好把孩子寄养在别处;担心孩子学坏,所以严格限制孩子课余的生活;关心孩子,但习惯负面表达方式,更多的用贬低和不满的语气说话;希望孩子永远正确,便把自己觉得好的都塞给孩子,并用各种方式迫使他接受……

可就是这一项项的不经意的小裂痕,却在日积月累中,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越离越远,最终让本应是十分亲密的亲子关系,变得尴尬而疏离。

他做决定,不会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遇到困难,不会愿意向父母寻求帮助,发生争执,不会给予父母更多的信任和沟通机会。

他们会千万次的想,为什么别人家的父母都在陪孩子,而我的父母却不在我身边;为什么别的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而我却永远无法做到让父母满意?;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满口说是为了我好,却如此面目狰狞的,逼迫我去做我无法理解的事情?……

他们在世人眼里,就会显得更叛逆,更故事,更孤僻,容易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或是除了要钱,根本懒得与父母说一句话,或者是抗挫折能力极低,遇到难事极易小陈,甚至去做傻事。

孩子们在困惑中挣扎着长大,最终可能就失去了对我们父母的期待和信任。他们看似不在意父母的感受,也不在意自己的人生,内心却脆弱和狼狈,他们放弃了跟父母的沟通,也放弃了向父母索取关爱。原本跟父母之间天然的情感连接,便逐渐变得微弱,而多余。

图片来源于王朔电影《看上去很美》

04

我经常会推荐朋友圈里的爸爸妈妈们,看一段丽塔·皮尔逊女士的演讲视频。

丽塔·皮尔逊女士出生在教育世家,她的外祖父母,父母,都是教育专家。她本人也从事了40多年的教育事业。她对教育提出的观点是, 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联系的价和重要性。”“没有强有力的联系,学习就不会有显著的进步”。

她举了一个例子,她的一个同事跟她说“我的职责不是喜欢那些孩子们,我的职责是教书,孩子们就该去学。我管教课,他们管学习,就是这么个理儿。”

然后,她跟自己的同事说:

“你知道,孩子们可不跟他们讨厌的人学习。”

同事说:“这是一派胡言”

皮尔逊女士断言:“那么,亲爱的,你这一年会变得十分漫长和痛苦。”

皮尔逊女士同事的话,跟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各种成长问题时候的态度多少有些相似。

成年人更多站在一个给孩子指点迷津,说教点化的高度上,一遍遍的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却很少去尝试着理解孩子,跟孩子发展良好的关系,取得孩子的信任。

最终的结果也往往是,我们觉得自己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孩子们却极少配合,不听劝告。最后整个这段解决问题的时间,对双方来说变得漫长和痛苦。

05

而皮尔逊女士的母亲,对待学生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方式。她的母亲总是会利用休息时间复习教学、下午去家访,买梳子、刷子、花生酱和饼干放在她的讲座抽屉里,方便饿了的孩子吃。

那个年代有很多孩子身上是很脏的,有各种味道。皮尔逊女士的母亲就给这些孩子准备了毛巾和肥皂,也放在讲座的抽屉里。

这些付出得到的结果是,孩子们都非常非常的爱戴她。甚至她退休数年后,还经常有当年的学生找上门来,对她说:

“沃克夫人,你知道吗?你改变了我的一生。你影响到我,令我以为我是一个大人物。实际上我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我只想让你看看我现在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皮尔逊女士想通过举这些例子,来告诉所有的老师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一个冠军,只要大人们不放弃他们,认识到联系的力量并坚信孩子们会成为他们最好的一个自己。

但是对于我们每一个父母来说,更具有启发意义的是,如果一个好的老师可以给孩子信任、耐心、鼓励、陪伴,跟孩子建立起强大的情感连接,最终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我们做父母的,有什么理由不能做得更好呢?

当我们放下了自己的偏见,去真正的倾听孩子;放下自己的挑剔,真正的去赞美孩子;放下了自己的固执,真正的去接纳孩子,我们就能与孩子建立起稳固的连接。孩子的内心,就有了归属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也只有真正跟孩子建立起稳固的连接的时候,我们才能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是成功的。

喜欢蓝莓我不蓝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蓝莓我不蓝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爱子情怀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