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程步之《刘邦是秦始皇之弟》篇
送交者: 岂有此理[☆品衔R3☆] 于 2017-09-15 0:25 已读 2578 次  

岂有此理的个人频道

拜托,还是别看了,浪费宝贵时间!

刘邦是秦始皇之弟,史出《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当然,现在从字面上,我们还看不出刘邦与秦始皇有什么关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司马迁隐去了一些重要信息,后人又自作聪明,给本来简单的事情蒙上了一层迷雾。俗话说窗户纸不捅不破。要想捅破这层窗户纸,首先要拨开迷雾。



迷雾之一,“龙交”说是臣下编造,以宣扬刘邦皇权神授?


这道迷雾责不在司马迁,是后人自作聪明自己迷惑了自己。

臣下后人为帝王编造一些灵异故事,拍马屁渲染君王神灵,自古而然。故而司马迁写下“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后人就想当然一口咬定,这是汉朝的臣下拍马屁编造的灵异故事,以宣扬刘邦皇权神授。可是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这类灵异故事都有一个底线,就是不能生出贬义的解释,不能伤及皇帝及父母,尤其是圣母不能失贞。否则,马屁不成却杀头灭门,岂非找死?

可是,《史记•高祖本纪》这段介绍刘邦来历的“龙交”说,却踩破了这个底线。“龙交”说究竟是在褒扬刘邦为真龙天子,还是在讥骂刘邦是野种畜生呢?若是皇帝以为是后者,是在骂他野种畜生?刘太公认为是在骂他老婆偷人,污蔑他儿子不是他的种?编这故事造此谣者,岂不是自找杀头灭门吗?将此谣言写进史书的司马迁、班固岂不也是自寻死路吗?就算刘邦傻刘太公也傻,架不住还有忠臣要维护皇帝尊严奸臣要挑拨离间。

进一步分析,刘邦称帝有必要讲个灵异故事以示皇权神授吗?那个时代早有人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而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连罪犯黥布都称王了,刘邦好歹是个亭长,又率先灭秦,怎么就不能称王呢?后来刘邦称帝也不是从谁那里乞讨来的,而是凭实力打出来的。是把一个个诸侯王打败消灭而后称帝,用得着编这样一个讲不清是褒是贬的恶心故事,来给自己称帝合理化吗?

真要想往刘邦脸上贴金,用不着这等下作的故事。《汉书》已经把刘邦的祖上通到了陶唐氏,也就是尧帝。既然刘邦是尧帝之后,现在靠实力当了皇帝,理直气壮。

退一步讲,即便刘邦想要个灵异故事,臣下也想拍马屁,古代前朝有很多这类传说可以借鉴。

比如黄帝的灵异故事:“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感而怀孕,没跟谁纠缠性交,圣母未失贞。母系社会知母不知父,不伤黄帝他亲爹。

《史记》大禹的灵异故事:“《帝王纪》云:父鲧妻脩已,见流星贯昂,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也是感而怀孕,又吞神珠,同样圣母未失贞。

《史记•秦本纪》的灵异故事:“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吞个鸟蛋无伤大雅。圣母也未失贞。

司马迁博览群书,不会没见过黄帝、大禹、秦祖的灵异故事,以他的大才,偷懒可以照抄;想创新可以添枝加叶,比如“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俊,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完全没有必要编这等褒贬不清,祸福难料的故事。

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龙交”说绝不是臣下编造的马屁故事。绝没人敢编这样的马屁故事。这个故事一定是有确凿的权威来历,或是来自于皇帝刘邦,或是来自于刘太公并得到刘邦的默许,臣下史官不过是照录而已,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它。


迷雾之二:刘邦生母之谜。

作为一个延续了二百多年的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身上有太多不应该有的谜团,比如刘邦生母身世姓名。《史记》提到刘邦的母亲,只说“母曰刘媪”,就是刘老太太的意思。开国皇帝的母亲不知姓甚名谁,这实在是很奇怪。而且她还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姊妹叔伯舅姨,谁都不知道她的来龙去脉,就跟从天上掉下来一般,不奇怪吗?

对比也是造反得江山的朱元璋,其父母兄早亡,少年出家当了和尚。就这样一个曾经断绝尘缘的人,史书都记载了其母叫陈氏,而且还厘清了他父亲的来龙去脉。《明史太祖一》:“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朱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

历代学者对此感到怪异,就给刘邦的母亲杜撰姓名。

《史记索隐》云:“皇甫谧云:‘媪盖姓王氏。’又据《春秋握成图》以为执嘉妻名含始,游洛池,生刘季。《诗含神雾》亦云。姓字皆非正史所出,盖无可取。今近有人云“母温氏”。贞时打得班固泗水亭长古石碑文,其字分明作‘温’字,云‘母温氏。’《史记正义》云:“《帝王世纪》云:‘汉昭陵后含始游洛池,有宝鸡衔赤珠出炫目,后吞之,生高祖。’”

皇甫谧认为,刘邦的母亲姓王。《春秋握成图》与《诗含神雾》认为刘邦的母亲名叫含始。《帝王世纪》说:含始游洛池时,有宝鸡衔赤珠出炫目,后吞之,生高祖。唐代又有人说不姓王姓温。还说是唐代王世贞得到班固泗水亭长古石碑文,上面分明写着“温”字。

但是《史记索隐》认为,这些文字都不是出自正史,不可采信。

唐代颜师古批驳这些文字道:皇甫谧等人胡编乱造,不可取。如果那个时代真有人知道刘媪的姓名,司马迁怎么可能不记载下来?(颜师古云:皇甫谧等妄引谶记,好奇骋博,强为高祖父母名字,皆非正史所说,盖无取焉。宁有刘媪奔姓实存,史迁肯不详载?即理而言,断可知矣。)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没有人知道刘邦母亲的姓名?

刘媪早亡刘邦来不及知晓?不对。刘媪直到刘邦40岁造反以后,才病死于小黄,后来在小黄还建了陵庙,时间上没有障碍。

刘家贫困刘媪地位卑下,穷乡僻壤人们只唤女人张嫂李嫂,习惯使然故而无人知刘媪姓名?也不对。刘老太太很有些高雅的修养,刘邦很小就上学读书。《史记》记载,“高祖、卢绾壮,俱学书”。更有甚者,刘老太太还让她的二儿子刘交去跟一位大家学的是诗。《汉书•楚元王传》:楚元王刘交,“好书,多才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

刘交学诗的老师名叫浮丘伯,是当朝宰相李斯的师叔,大学者荀子的门客。注意,是学诗,而不是学做官学经商。这样一位有着高雅修养的的刘媪,怎么会愚昧到儿孙不知姓名呢?

刘邦粗心不孝,从未关心过母亲,故而刘媪失名?也讲不通。刘邦等儿孙不知道,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不应该不知道。新娘子出自何人之家,姓甚名谁,不问清楚了如何能娶回家门?何况刘太公娶的不是一般的女人,是个要让儿子跟名家学诗的有着十分高雅追求的女子,刘太公怎么可能不知道她的姓名?知道为什么不敢说呢?

因为刘太公死得早没来及告诉史官大臣?也不是。刘太公死于汉高祖十年。那个时候刘邦已经当了好几年皇帝,刘太公已经被封为太上皇。大儒叔孙通也已经为刘邦制定下完备的礼仪,断不会不记载下皇帝母亲的身世姓名。更何况,刘邦称帝12年,臣下有足够的时间弄清楚皇帝的亲生父母,这才好马屁尊崇。刘邦死后儿子继位,儿子死后刘邦夫人吕后又当政多年。臣下不仅有足够的时间,而且有足够的渠道弄明白皇帝的家事根源。

刘老太太的婚姻也令人十分生疑。这样一个高雅的人,却嫁给了粗俗不堪的刘太公。刘太公常责刘邦不会挣钱,整天跟屠夫酒徒厮混为乐(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这样的婚姻,即使在不甚讲究第出身的今天,也必是令人怪异,其中必有隐情。

刘邦吕后两次册封刘老太给的封号也让人十分怪异。既然刘邦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自然应该册封其母为太上皇后,或皇太后。比如秦始皇称帝后,便册封他母亲赵姬为皇太后。可是叫满朝文武嗔目结舌的是,刘邦却册封其母昭灵夫人。谁的夫人?

为什么刘邦的母亲如此神秘怪异?汉朝江山二百多年,臣下只有写“刘老太”,后世学者绞尽脑汁,也始终没人破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呢?怪异到有高雅的情趣,不同寻常的婚姻,莫名其妙的封号?

答案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刘邦在刻意隐瞒一个惊天的秘密。刘邦不能让臣下百姓知道这个秘密。为此刘邦,刘太公,甚至包括媳妇吕后,隐瞒了刘媪的身世姓名。

那么,刘邦、刘太公从什么时候开始隐瞒刘媪的身世姓名?是刘邦称帝之前,还是造反之前,甚至出生之前?答案是,刘邦出生之前,甚至刘太公一家迁来丰邑之始。

《史记》记载:刘邦家有个好邻居姓卢,卢家的儿子与刘邦同生同长,往来密切。“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

不仅如此,后来刘邦犯事逃亡,卢绾追随;刘邦举旗造反,卢绾是死党;刘邦为汉王后,卢绾可以出入刘邦的卧室。“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

如此亲密之人如卢绾及父母,也不知道刘邦母亲的姓名来历。

刘邦还有很多一同造反的大臣如萧何、曹参、樊哙等,也都与刘邦厮熟,不是一两天的交情,同样他们也不知道刘媪是谁。

刘邦、刘太公向所有人隐瞒了刘媪的身世姓名。为什么?

为什么刘邦和刘太公要从一开始就隐瞒刘媪的身世姓名呢?

出身卑贱羞于启齿?讲不通。

沛县丰邑中阳里一户百姓人家,儿子能够读书识字,还能跟名家学诗,还想怎么着?何况那时代贫民能够贵为宰相如李斯,罪犯能够称王如黥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算出身卑贱,何至于要隐瞒致死?

犯罪潜逃?讲不通。

一个妇道人家她能犯什么罪?即便犯罪,待到刘邦造反天下大乱时,也就再无隐瞒必要。

不守妇道名声不好?讲不通。

那时代似乎还不太讲究妇道。大秦国皇帝他母亲就是先跟吕不韦上床,后又嫁给秦庄王,照样封为王后。即便刘媪真有这事,皇帝刘邦一声令下,敢有言者灭门,没必要费劲拔力隐瞒身世几十年。

刘媪是大户人家的太太或小妾,与人私奔来到丰邑,若是透露身世姓名,会遭到夫家追捕惩罚?讲不通。

若是害怕大户人家惩罚,只刘邦造反之前有隐瞒的必要。一旦造反,后又贵为汉王,再后来贵为皇帝,便再无隐瞒之必要。

    为什么身处沛县丰邑中阳里的刘太公不敢暴露刘媪的身份,到了造反天下大乱了还不敢暴露身份,直到刘邦贵为皇帝天下至尊了,还是要死守机密?


迷雾之三,刘邦的生父是谁?

我们知道,刘太公只是刘邦的养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的“龙交”说言明,与刘媪性交使其受孕并最后生下刘邦的不是刘太公,刘太公只是个旁观者。“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进一步推论,若刘太公是刘邦生父,必会勃然大怒,臣下也必不敢冒杀头灭门之罪如此胡言,刘邦的子孙更会立刻将其销毁。

诸多史料也佐证了刘太公的养父身份。

1,《史记•楚元王世家》:“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特别写明“同母少弟”,就是言明不同父也。也就是说,刘邦的母亲刘媪在与刘太公性交生下刘交前,与其他男人性交生了刘邦。刘邦生父另有其人。

2,刘太公十年七月去世,刘邦身在长安却未去送葬。不仅刘邦,其诸多的儿子也没有一人去送葬。只有刘邦的弟弟刘交不远千里从楚地赶来,参与送葬。“七月,太上皇崩栎阳宫。楚王、梁王皆来送葬。”这符合常理。因为刘太公只是刘邦的养父。刘邦和他的儿子与刘太公没有丝毫血缘关系。刘交则是刘太公的亲生儿子。

3,刘邦住长安,刘太公却住在丽邑。丽邑是哪里?秦始皇陵所在地。哪有皇帝会叫自己的生父去给仇敌秦始皇守陵之理?《京西杂记》曰:“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汉书•地理志》注解新丰说:“新丰,郦山在南,古郦戎国,秦曰郦邑。高祖七年置。”《史记•高祖本纪》说,虽然刘邦在七年置新丰,但是在太上皇居住期间,它一直叫郦邑。直到太上皇死后,才更名新丰。“七月,太上皇崩栎阳宫。楚王、梁王皆来送葬。赦栎阳囚。更命郦邑曰新丰。”

那么我们现在问,刘邦的生父是谁?

人类自从脱离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以来,这是中外历史上唯一一个不知道父亲是谁的皇帝,不奇怪吗?对比也是造反当了皇帝的朱元璋,父母兄早亡出家当了和尚,可是史书也明确记载了他的生父:“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

为什么刘邦没有生父?为什么刘邦的生父比刘媪还要神秘?

刘邦的母亲好歹还在小黄留下了坟墓。可是刘邦的生父无名无姓,无影无踪。刘邦长到40岁也没向母亲刘媪打听生父?那时代娶妻纳妾不违法不丢人,刘邦自己也搞过婚外情,与曹夫人生了长子刘肥。罪犯也不丢人,罪犯黥布当了九江王淮南王。什么样的生父刘邦要从小瞒到老,从平民瞒到造反派瞒到汉王,连做了皇帝也不敢张扬报恩呢?

回顾前面提到的刘邦宁愿叫大臣满心疑虑,也要册封他的母亲为昭灵夫人,而不是太上皇后或皇太后,为什么?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在刘邦看来,做自己生父的昭灵夫人,远比做那个冒牌的太上皇的皇后要尊贵正统?


迷雾之四,刘邦是哪国人?

    一个两百多年王朝的开国皇帝,其后夫人吕后又当政多年,竟然没人知道刘邦的祖上哪国人,这不奇怪吗?奇怪。于是汉以后便有很多文字猜测争论,有说刘邦的祖先是魏国人,也有说是楚国人,可是都无确凿的史料作证。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说过一句确凿的话。可奇怪的是,汉之后两千多年,绝大多数人都对这句话视而不见。奇怪吗?也不奇怪。尤里乌斯·凯撒说过一句话:“人们只会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东西,而对自己不想看见的东西,即使近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汉以后都丑化秦国为爆秦暴政,没有人愿意伟大领袖刘邦与秦国有瓜葛,更没人愿意相信刘邦竟然与秦王有血缘传承,故而众多的事实就摆在眼前,历代学者都视而不见。

“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又说:“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有。” 这句话道出了刘邦血统籍贯的真相。刘邦是秦国人,是刘邦这一辈才从秦国迁来魏国丰邑。而且迁来魏国沛县丰邑不久,刘邦之上没有父亲叔伯死葬在丰邑一带。

刘向是刘邦的来孙,汉代的大学问家。尽管他有很多著作是文学作品,但汉代仇秦,世人避秦之犹不及,刘向也有很多文字骂秦朝和秦始皇,若非事实,不该抹黑先祖。刘向敢言刘邦是秦国人,当不是虚言。

刘向的这个说法还透露了另外一个重要信息:刘媪是在秦国与刘邦的生父性交受孕后,带着身孕离开秦国来到沛县丰邑的。因为如果刘邦的秦国生父一同移居丰邑,应该会有人知道,死了也应该葬在丰邑。

根据刘向的说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知书达理的刘媪是从秦国的一个大户人家带着身孕出走私奔,来到魏国的丰邑隐姓埋名安生苟活。刘媪在丰邑无父无母,无亲无故。刘邦的生父是秦国一个大户人家的男子,其势力之大,使得刘媪和刘太公即使逃到千里之外的丰邑,也不敢暴露身份,刘邦造反天下大乱了还不敢透露,即使刘邦当了皇帝仍然不敢坦言认亲。

那么,这个大户人家如此厉害的男人是谁?

刘邦身上有诸多怪异的行为,正好旁证了他不同寻常的身世。


迷雾之四,刘邦为何敢把县令上司不放眼里?

《史记•高祖本纪》说:“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县令设宴,县府高官都来凑份子敬贺,不满一千钱的只能在堂下凑合吃喝。身为县乡之下的亭长刘邦,居然敢撒谎说贺了一万钱,并大模大样坐在贵宾席上吃喝。县衙上级各领导,他没有不“狎侮”的。一个平民百姓好不容易熬到了一个小官,会有这样的做派吗?敢这样目无领导吗?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那都是干部子弟官二代。他爸是局长,他能把你个科长放在眼里吗?刘邦他爹是秦王,他兄长是秦始皇,所以才有这般掩饰不住的优越感,才敢这般混不佞。

 迷雾之五,刘邦为何爱往咸阳跑?

《史记•高祖本纪》说:“高祖常徭咸阳。”刘邦经常往咸阳跑。“常”字可通“尝”,有“曾经”的意思。不过考察《史记》《汉书》的记载,刘邦的确不止一次去咸阳,故而这里的“常”应当作“经常”讲。

沛县距咸阳三四千里,即使是在今天,饮食交融,交通方便,如果不是去看秦始皇兵马俑或者去挣钱,江苏人也很少有愿意往西安跑的。何况当时六国仇秦,都把秦国人妖魔化,没人愿跟秦国人打交道,更别说去秦国人的老巢咸阳了。故而去咸阳服徭役,被沛县人视为苦差。这从每次刘邦出差,县衙的官吏都给他凑份子可见一斑。《史记•萧何世家》载:“高祖以吏徭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咸阳各大工程的民工来自全国各地,小小的沛县能轮到多少,轮流苦差也不应该总是轮到泗水亭。怎么倒霉的事情都让刘邦赶上了?

路上一走几个月风餐露宿,不让带老婆搞不好遇见匪盗,或者得个暴病可能就客死他乡,谁愿意去?刘邦愿意去,而且是乐此不疲。如若不是与咸阳有特殊关系,何必如此!


迷雾之六,为何秦始皇一死刘邦就辞职造反,如此急切且巧合?

王充《论衡纪妖篇》说:“汉高皇帝,以秦始皇崩之岁。为泗水亭长,送徒至骊山。”秦始皇三十七年驾崩,这时候刘邦又再次带领民工去咸阳打工。走到半路上他突然就对民工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你们都走吧,我也要从此消失了。

消失去干嘛?不是去做买卖,也不是去升官发财,而是落草为寇了。刘邦落草为寇的时间,早于陈涉、吴广造反。

为什么刘邦恰在此时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却要落草为寇?

《史记》的解释是因为刘邦带领的民工逃亡了很多。“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

可是因此就辞官造反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按照《史记》的记载,刘邦带领民工从沛县出发,没走出几十里地,未到“丰西泽中”,就发生了“徒多道亡”的事情。这时如果刘邦返回沛县汇报情况,会受到什么处分?《云梦秦简》记载:“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征发徭役你不去,也就罚款二甲。何况刘邦还不是不去,是他带队的民工有逃亡的。就这点事,肯定不会受到杀头的处分。有个旁证:后来刘邦跑了,也只是他的妻子吕后被抓去坐了几天牢了事。

刘邦并非没脑子之人,这从后来战乱中的表现可以得到佐证。刘邦也不可能预测到紧接着陈涉造反天下大乱。就为这点也可能不会降临的处分,就弃妻儿父母于不顾,自毁前程冒着杀头灭门的后果落草为寇,难以服人。

有另外一种说法。《西京杂记》记载:“高祖为泗水亭长,送徒骊山,将与故人诀去。徒、卒赠高祖酒二壶,鹿肚牛肝各一。高祖与从者饮酒食肉而去。后即帝位,朝晡尚食,常具此二炙并酒二壶。”依照这种说法,没有民工逃亡这事,是刘邦主动提出与民工分手,临别之时,民工和随行的军卒还依依不舍,自己掏钱请刘邦大吃了一顿。吃的东西很是丰盛精贵,鹿肚牛肝各一个,酒两壶。

过去人们不太采信这一说法,因为汉代把秦朝描写得如虎狼般惨无人道,百姓跟官吏视同水火,去服徭役的民工都是苦大仇深,怎么会请官吏喝酒?又怎么会有钱请官吏喝酒呢?后来云梦秦简出土,程步写了《真秦始皇》,人们知道,原来秦朝服徭役是有工钱的。如此一来,这条记载便有了可以采信的基础了。

这条史料证实,刘邦并非不得已落草,而是被一事所触动,打定了主意要干一番大事,为此不惜亭长的饭碗,家人的平安,自己的生死。什么事触动了刘邦痛下决心?他的兄长秦始皇驾崩了。侄子胡亥继位胡作非为,杀死了秦始皇的二十几个儿子,也就是刘邦的侄子,于是刘邦丈夫一怒,要铤而走险拉队伍重整河山。


迷雾之七,为什么刘邦要冒死攻入咸阳?

秦末战乱,所有的造反者打下一块地盘就赶紧称王,唯刘邦,宁可把打下的地盘丢掉,也要百折不挠攻入咸阳。

当时的所有造反者都把进攻咸阳视作危途,因为有前车之鉴血的教训。就在半年前,造反者周文率70万大军打到了咸阳附近的戏水,结果仅月余,就被秦军全部消灭,周文被杀身亡。可是只统兵几万的刘邦,却百折不挠地向西推进,其在黄河以南打下的地盘,已经远远超过了诸多造反称王者,可是他却宁愿把这些地盘扔掉,也要奋力西进,夺取咸阳。为什么?

司马迁有个说法,说刘邦这样做是遵守与楚怀王熊心的约定,先入关者为王。但是只要我们考察一下当时的形势和刘邦这人,便知道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刘邦从来就不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当时造反者也从没有人讲过信用。陈涉派武臣夺取赵地,武臣占了点地盘立刻就自称赵王。武臣派李良去掠地,李良一个不高兴反过来就杀了武臣。楚怀王熊心就一个傀儡人物三孙子,谁会把他的话当真?项羽不就一刀宰了熊心任命的上将军宋义吗?结果是熊心赶紧乖乖地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刘邦不傻,如果没有别的目的,没有崇高的信念,他是绝不会去重蹈周文70万大军的毁灭覆辙的。这个目的和信念是什么呢?重整兄长秦始皇破碎的江山。


迷雾之八,为什么刘邦对秦始皇那么好,对造反战友却那么狠?

刘邦对秦始皇及家人异常温情,给秦始皇二十家守陵,要委秦子婴为相。就连秦二世,刘邦也郑重其事地专门设置了南山巫,负责对秦二世的祭祀。“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秦中者,二世皇帝。”相反对百姓,对他的造反战友,尤其是杀死秦始皇家人的项羽,则恨之入骨,手段残暴,毫不留情,必欲致死而后快。

项羽等造反军对秦始皇及大秦国可谓是恨之入骨,极尽所能,烧杀泄愤。“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刘邦攻入咸阳却没有杀秦始皇的家人和朝中的大臣。《史记》记载,刘邦要用秦始皇的弟弟秦子婴为相,协助他治理国家。“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

刘邦还冒天下之大不韪违礼重秦始皇。“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五陈涉、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秦始皇的待遇明显高于其他诸侯王。这太不像一个造反者的作为了。

可是刘邦是怎么对待他的造反战友呢?

首先是派兵把守函谷关,抵抗造反军入关,保护秦国故地。函谷关失守后,立刻就杀了手下干将曹无伤。此人是最早追随刘邦造反,且建有奇功。是他最先帮助刘邦击败前来围剿的秦军,使刘邦得以生存。曹无伤还俘获了泗水郡守壮,并把他杀了。“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

几乎所有的亡秦功臣都死在刘邦的手里。项羽、黥布、彭越、韩信、魏王豹、赵王歇、殷王司马卬、临江王共驩、亲信陈豨。项羽被分尸并砍下脑袋拿着四处示众。彭越被灭门被剁成了肉酱,还被打包四处分发。黥布和韩信也都是被灭门被夷三族。

就连自己的部将心腹樊哙,刘邦也不肯放过,临死前叫陈平将樊哙立斩于军中。“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刘邦还多次屠城,将手无寸铁反秦投降的百姓满城杀绝。

我们常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此爱憎分明,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迷雾之九,为何刘邦以秦王子孙身份,延续了秦祖先对神灵的祭祀?

祭祀在古代是件大事,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马虎。什么人祭什么神,决不能张冠李戴。可是秦国的先王设立了四帝庙,刘邦却续之五。

秦襄公设立白帝庙祭祀。“秦襄公既侯……作西畴,祠白帝。”秦宣公设青帝庙。“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秦灵公设黄帝、赤帝庙。“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白青黄赤四帝有了,刘邦续了个黑帝而成五帝。刘邦“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刘邦此刻岂不是以秦王的身份在延续秦祖先诸王做过的事情吗?而且接下来刘邦还“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

如果我们进一步再问一声,黑帝是谁?那就更让人惊诧了。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黑帝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颛顼,而是秦始皇。“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鸟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一个造反者,如果不是与之有着血脉宗族的关系,会为秦王续五帝,甚至把天下同仇敌忾的仇敌秦始皇尊为五帝来供奉吗?

 

 迷雾之十,为何刘邦继承了秦始皇所有国家制度,就连阴阳五行秦人尚黑都没有改变?

刘邦继承了秦始皇所有国家制度。政治经济国家体制官吏队伍几乎毫无变更,就连阴阳五行秦人尚黑刘邦都没有改变,这在古时候是极其忌讳的事情。

 “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除了不敢公开称秦皇,不敢称自己为嬴邦外,几乎可以视为平息了一场内乱。

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若是新朝更替,是不会沿用旧朝五行的,大不吉利。故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统治天下的人,更换天子的姓,秉受天的委任,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郑重其事,改定正月的所在,更换朝服的颜色,推算历法的起点,以顺天命。“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灭六国,用水德克周天子的火德。改年始为十月,以黑色为上。“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可是刘邦却没有像司马迁说的那样,改朝换代要“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而是继续沿用秦始皇的水德。“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仍然以十月为一年之始。“年始冬十月。”服装仍然尚黑。“故袭秦正朔服色。”



诸多谜团的结论:


  回过头来再看“龙交”说,一切真相大白。“龙交”说是刘邦身世来历的真实记录,只不过事关成败生死,只把刘邦的生父比作了一条龙。龙为何物?君王也。照此记载,刘邦应该是某个诸侯王的孽庶公子。刘媪鉴于其高雅的修养,她应该是某诸侯王府上逃出来的嫔妃。

那么是哪个诸侯王的孽庶公子?

《汉书•高帝纪》臣瓒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照此推算,刘邦生于秦庄王元年。这个出生年月,被后来诸多人物的长幼关系所证实。   

在刘媪受孕刘邦出生的年月,中华大地上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王,还有个卫君。在这些王、君中,除了秦王,其他诸王的孽庶公子,在刘邦造反之后,都是珍贵的政治资本,都会被刘邦堂而皇之大张旗鼓地喊出来:我乃某诸侯公子!在那场诸侯复国的暴乱中,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无疑会对事业有巨大的帮助。唯独秦王公子不可言。不仅暴乱之际不可言,暴乱之前,称帝之后皆不可言。

道理很简单,刘邦生活在魏楚之地,秦国人是魏楚诸国的敌人。若童年的刘邦暴露身份,不仅会遭到复仇义士的追杀,还会受到大秦国朝廷的追究,难以活命。已而天下大乱诸侯暴乱复国时,秦国又是天下共敌,天下人一致亡秦,势不可挡,刘邦只能隐姓埋名顺势而为。即使后来刘邦剿灭了项羽称帝长安,仍然是以除暴秦安天下为号召,刘邦的一干文臣武将,也都是抱着灭秦的主义才效忠刘邦的。故而刘邦秦庄王之子,秦始皇之弟的身份,就成了刘邦必须要隐瞒致死的天大秘密。

一旦得出了这样的正确结论,刘邦身上的种种谜团顿时烟消云散。

因为是秦王的嫔妃,刘媪不敢暴露身份,所以其无名无姓,无父无母,一无牵挂。由于她是秦王的嫔妃,身份使然,所以即使在那样的战乱年代,她也要让儿子读书认字,不惜重金选李斯的师叔浮丘伯为师。又由于她是落难出逃,这才不得已下嫁给侍卫家臣甚至是奴仆的粗俗不堪的刘太公。因为秦庄王是正统,刘太公是刘邦为了堵嘴胡封的太上皇,更由于刘邦的父亲秦庄王有王后赵姬,所以刘邦宁愿、只好封刘媪为正统的昭灵夫人,不肯封来路不正的太上皇后。

因为刘邦的父亲是秦庄王,兄长是秦始皇,所以刘邦视县令等一干上司如草芥;所以他不厌其烦地不远千里不辞辛劳一趟趟带队奔咸阳;所以秦始皇一死秦二世胡为,他就急不可耐的落草起兵;所以他不要地盘不愿称王一定要千难万险攻入咸阳;所以他一到咸阳就陈兵函谷关阻击造反军;所以他毫不手软地杀了斩秦将有功守函谷不力的曹无伤;所以临死他要杀同样是痛恨秦人杀秦人杀到手软,却又阻止他入咸阳宫称秦王的死党樊哙;所以他对秦始皇那么好,对造反战友恨之入骨斩首灭门不够,还要分尸游街,剁成肉酱分遣诸将;所以他要叫原本就是侍卫或奴仆的刘太公住在骊山脚下给秦始皇守陵;所以他以秦王子孙的身份续五帝,延续秦先祖对神灵的祭祀;所以他不改秦始皇的一切国家制度,连水德尚黑全盘继承。

文章至此,刘邦是秦始皇之弟,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喜欢岂有此理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岂有此理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