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奇珍异宝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古陶瓷老化痕迹的气泡鉴定技术》
送交者: 万发[☆★★吃喝玩乐诺奖★★☆] 于 2021-09-28 2:03 已读 8364 次 10 赞  

万发的个人频道

我以前,大概14-15年,发过有关气泡的一个小文。忘记那个网了,狗不到了,网上找了一些有关内容,照片比我照的好多了。 6park.com

公安部评审通过的:《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技术》也把气泡变色等纳入了十点鉴定内容。 6park.com

瓷器烧制过程后期,胎体中挥发出的气态水分子和矿物质分子被粘性很强的釉层包裹,形成釉中气泡,几百年时间里,胎釉自身变化和时光洗礼人为作用因素,形成死亡气泡.死亡气泡的形态和分布状况,是判断古瓷年代的重要依据。 6park.com

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古瓷器你会发现,一些瓷器釉下那些原本无色、亮晶晶的圆形气泡,已经变成了暗红色或者黑褐色。有的气泡顶部,还有一条呈“一”字形或者两条呈交叉的“十”字形的短线条。这样的气泡,就是我们所说的古瓷器的死亡气泡。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成都金御天承,服务民间,一心做好负责任的拍卖

6park.com

成化斗彩天字罐釉中的死亡气泡 6park.com

6park.com

(一)瓷器釉中的气泡是怎样形成的?

要明白古瓷釉中气泡的死亡原因,首先,我们应该明白瓷器釉中的气泡是怎么形成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以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由人工烧制的陶器生活用品。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已经掌握了瓷器烧制技术,烧制出了原始青瓷。观察发现,陶器表面,没有气泡。施釉彩陶和原始瓷器的釉下,也很少出现气泡。瓷器釉中大量出现气泡,是宋元以后,特别是元明清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研究,人们近年来才弄清了其中的奥妙:陶瓷器釉中有无气泡,与胎质粗疏或细密、胎体矿物质在高温中反映产生气体的挥发情况、瓷胎所含水分、釉层厚度和烧制过程中,温度的上升速度等有很大关系。陶器由陶泥加工成型。胎质疏松,胎土表面又没有覆盖釉层,晾晒和烧制时,水分很容易蒸发。而且成器温度低。 所以,形不成气泡。釉下彩陶虽然陶胎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釉,但是,由于胎质依然疏松,在胎体晾晒和入窑烧制过程中,温度也是逐步达到成器温度的,薄薄的釉层也构不成对矿物质分子和水分子的约束,因此,晾晒和烧制时,胎体中的矿物质分子和水分子也可以充分挥发,釉中很难形成气泡。原始青瓷和宋代五大名窑中的一些品种,虽然都有釉层覆盖,但是,同样存在胎质疏松和烧成温度较低(800-1100度左右)等原因,胎体矿物质分子和所含水分子在晾晒环节和烧制前期已经充分挥发,烧成瓷器釉下也很少出现气泡。为什么宋元明清瓷器釉下,会普遍出现气泡呢?主要是生产水平提高,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用于制作瓷器的矿土研磨得更细,胎体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结构更加密实,覆盖在胎体表面的釉层也加厚,胎泥所含的水分子在晾晒过程中大部分得以充分挥发。但也有一些水分子被密实的胎体裹胁在胎泥深处,仅靠太阳、风吹难以挥发出来。在烧制过程前期,也有部分水分子得以挣脱瓷胎的约束,成功逃逸挥发。但是,还有矿物质分子和部分盘结在胎体深处的水分子,在达到一定温度后,才被逐步升高的温度驱赶,分解成气体,从胎体中逃逸出来。这时,覆盖在胎体表面的釉液,已经完全溶为粘性很强的粘液状包裹体,紧紧地包裹在胎体表面。从胎体中逃逸出来被分解为气体的矿物质分子和水分子,因为无力挣脱粘液状包裹体的约束。最终成为粘液状包裹体的俘虏而悬浮于胎体和釉层中间。当瓷器烧成冷却以后,这些气体状矿物质分子和水分子便以圆形晶亮的空心球形状,保存在于胎体和釉面之间。这种如珍珠一般,存在于釉中的空心状球形物,就是我们所说的釉中“气泡”。它们经历了高温的洗礼,以无色的球状体形态而存在。没有釉下颜色映衬,它们会以亮晶晶的球状无色气泡体存在。有釉下青花映衬,它们就变成亮晶晶的球状蓝绿色气泡而存在。

6park.com

(二)瓷器釉中气泡是怎样死亡的?

瓷器釉中气泡为什么会死亡?这和瓷器烧制成型以后的使用、流传和保存状态有密切关系。通过对瓷器气泡的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通常情况下,瓷器釉中的气泡,有大中小之分。大气泡的大小,又受到釉层厚度的制约。一般来说,整体而言,釉层厚,气泡就大。釉层薄,气泡就小。而那些自然死亡的气泡,都是圆形气泡顶部接近釉面的大气泡。因为瓷器釉面开片被片线穿越而死亡的气泡,则大中小都有。自然辩证法认为,物质总是处于运动和变化状态之中。用矿物质烧制而成的瓷器也不例外。这种运动和变化,又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的影响。刚烧造成器的瓷器,釉面的矿物质分子和水分子结构处于活跃期。分子活动产生的能量聚集在釉面,会发出一种很刺眼的光。人们把这种光称为“贼光”或“浮光”。常听人说某件器物火气太重,这个“火气”,指的就是这种“贼光”。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器变成老器。器物釉面活跃的分子逃逸出去,带走了部分能量,使釉面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完成了新的组合,由烧造成器时的活跃状态变为稳定状态。这是内因的作用。温柔的阳光照射、如丝轻风的吹拂,人类使用产生的生活痕迹等等,使接近釉面的大气泡顶部逐渐被磨破,原来处于真空状态的气泡内部,出现了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漏气”现象。空气带着尘埃进入气泡,悬浮在气泡内。原来晶亮的气泡变得混浊起来。那种刺眼的“贼光”逐步减弱。进入雨季,干燥的空气被湿润,体积原本很细微,很轻的尘埃也被润湿。悬浮的空气再也无力承受尘埃的重量,它们坠落到气泡底部沉积下来。于是,浑浊的气泡被生活尘埃“染”成黄色、赭红色、灰色或黑褐色。这便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这时候,气泡已经完成了死亡的初始阶段。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气泡顶部的破口逐步变大,成为一条线、再扩展为十字形。古瓷便完成了气泡死亡的中级阶段。以后,圆形小孔进一步变成大孔,最后成为一个圆形的坑。这是,气泡就完全死亡了。

6park.com

(三)死亡气泡判定古瓷年代和真伪

死亡气泡已经被国内大多数权威专家以及老化痕迹研究所广泛运用。死亡气泡和气泡的老化,目前甚至是以后都不可能仿造。所谓的,死亡气泡以及老化气泡可以仿造,是一些不懂的藏友以及景德镇作假者的谣言。他们作做旧的老化气泡和真正的老化气泡不是一回事,做旧者做的老化气泡烧窑前胎上涂抹脏土水再上釉,跟死亡气泡,老化气泡是两码事。

气泡随着时间的推移,跟人的年龄一样慢慢老化变色最后顶端破裂。还有部分入土瓷器,气泡里土沁开始慢慢侵入变色。这些都是景德镇目前乃至以后不能突破的。但是,有老化和死亡气泡,只能说它是一件老瓷器,并不能说它一定到代。然后再通过瓷器器形,纹饰 ,胎釉,胎骨,底足,修胎,胎骨的老化,胎釉的老化,画工神韵鉴赏,以及画工是否符合时代特征综合鉴定瓷器的真伪。

怎样对气泡死亡进行断代,本人是这样认为的:200年以内的瓷器气泡,基本上不会死亡,气泡一个一个非常明显,气泡中的水珠非常漂亮。200年至4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二十,400至6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四十,600年至8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六十。800年至10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八十。1000年以上的瓷器气泡,基本上死亡,如果是很大的气泡,比较难已死亡。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瓷器鉴定可以从气泡死亡的周期判断其真伪,一般经过人工处理后的气泡化学现象反应比较明显,而正常的气泡死亡周期可以判断出古瓷器的年代,这就是正品和赝品最为常见的瓷器鉴定技巧。 6park.com

关于死亡气泡是这几年古瓷收藏中,一些藏友经常提到的话题。

“死亡气泡”是通过放大镜,所看到瓷器釉面、釉下的微观影像。通过放大镜看微观,不是科鉴,只是目鉴的延伸,还是目鉴的范畴。

古瓷的目鉴是需要大量上手古瓷,观摩馆藏、出土物等资料,深入了解各时期制瓷工艺及传承。用这些知识的沉淀,来对一件古瓷进行客观的鉴别。

微观既然是目鉴的延伸,也还是在目鉴的范畴,也是需要通过放大镜对各类古瓷大量的微观观察,找到其胎、釉、彩料放大后的氧化、老化、使用痕迹等共性,以补充目鉴的依据。

目鉴首先是肉眼看其时代工艺特征(胎、釉、彩料、纹饰、形制等),然后再辅助放大镜找到更多肉眼看不到的特征以佐证,微观的老化痕迹有上百种,一般一件瓷器上能找到5--6种老化痕迹,基本可断老,只有一种,那就是孤证难立。

下面介绍一些微观气泡的老化痕迹:

一,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元代青花微观:破泡(黄水斑)

元代青花微观:破泡(黄水斑)

西晋越窑青瓷微观:破泡、釉面老化

东晋越窑青瓷微观:破泡、网格纹

宋青瓷微观:此类在开片上的破泡、黄水泡、臭干黑,不能作为老化依据。

元代青花微观:黄水泡

宋汝青瓷微观:黄水斑

唐代鲁花釉微观:破泡

元青花微观:黄水泡

元青花微观:破泡

五代越窑青瓷微观:破泡、黄水斑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二、臭干黑:是指腐败的有机物沁染了古瓷,多数表现在素胎﹑破泡处。经长期水泡,会发软,涨大,而被洗掉。作伪仿者,用河塘污泥。在放大镜下有区别:臭干黑,无定形,河塘泥,有土粒。特别是微破泡里钻进的臭干黑,是需上百年才能形成,一般是出现在明之前的古瓷上。清三代的瓷上也会有,但很少,用放大镜寻找,也较难。晚清的,只有在欠火的低温瓷上,才能找到一点点。

宋越窑青瓷微观:臭干黑

宋青瓷微观:臭干黑

清代青花微观:破泡臭干黑

同治粉彩微观:臭干黑

三、破泡眼:釉面大泡破裂后,釉里出现一个较大的洞,口小内大。内形不同于棕眼,破泡眼是呈园球状的洞. 破泡眼内,常钻有陈附迹和臭干黑,或有黄水斑。这也是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豆腐花:是前人用以此比喻釉﹑胎,因老化而分裂的形态,相似盐卤点豆腐,而产生的花形,无法仿。缺点是需借助八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观察清楚。

.............

对古瓷微观微观老化痕迹的辨别,如目鉴瓷器一样,是需要大量上手,微观观察,总结共性。

就单一死亡气泡来断定新老,有失偏颇。特别是一些高古瓷如汝窑、原始青瓷等烧造温度低,胎釉疏松,新烧的新瓷放到院子里风吹日晒,不长时间,即会出现破泡,在细细沙涂抹,即可看到死亡气泡,黄水斑或臭干黑等。其他新瓷做旧很多方法都可产生“死亡气泡”,这要量的沉淀、来分辨认识。

鉴别一件古瓷,就目前现状,还是要以目鉴为主,微观辅助,不要本末倒置。 6park.com

【万发编辑】


贴主:万发于2021_09_28 2:08:15编辑
喜欢万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万发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奇珍异宝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