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奇珍异宝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紫砂壶丨文人壶集大成者陈曼生主导的紫砂中兴——曼生壶
送交者: 炫笔伏逼[♂☆★★★不闻风知★★★☆♂] 于 2020-04-30 17:22 已读 1958 次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6park.com

6park.com

+关注 6park.com

话说天下大势,盛极必衰,衰极必盛。上一次盛世在三百年前,康熙、雍正、乾隆做皇帝时,就是所谓的“清三代”。

历数繁华世界,总能文脉昌盛,会有主流的审美取向贯穿始终,比如汉代的雄浑、唐朝的博大、北宋的细腻。到了清三代,主流审美变成了华丽。来很安静的紫砂,在清三代也开始华丽起来。我们先看看明朝的紫砂壶:


吴经提梁,最早有年代可考的紫砂壶。出土于嘉靖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可以反映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向。


这是万历名家时大彬的作品。


供春的树罂壶,作于正德年间。


康熙时的紫砂变成这个样子,加了粉彩花卉。粉彩是当时新出现的瓷器装饰手法,清三代也算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出现了珐琅彩、粉彩、玲珑、脱胎、许多颜色釉,不过都是技术上的创新,还真没有汝窑哥窑那样直指人心的东西。


四阿哥的紫砂壶,不但画了粉彩,还描了金。


乾隆的紫砂,粉彩镀金不能少,还通体上了层乌金釉。富丽堂皇、高端大气,煤老板的气派呼之欲出。

主导艺术的阶层一直在下降。先秦艺术由宗教祭司主导,汉唐降到王公贵族主导,宋元降到文人,明朝开始世俗化。清代又降一格——鞑子掌控文艺。满清皇帝和八旗子弟帝们虽然也识文断字,偶尔还会写几首诗,但从来没有真正汉化,骨子里还是游牧民族的思维。于是中原世俗化的农业文化开始迎合掌权的游牧文化,从世俗降到恶俗。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江南的昆曲在这时传入北京,变成了京剧。原来昆曲是有剧作家的,汤显祖、孔尚任的作品都是千古绝唱,而京剧三百多年就没出过剧作家,因为不需要文学性,只剩下一片喧哗。

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清初的紫砂受到当时繁荣的瓷器影响。深次的原因是,明代紫砂纯朴的风格已经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工匠们转向新的装饰手法。雕漆、泥绘、贴花、珐琅、五彩紫砂都是这时出现的,华丽的外表掩盖不住内涵的虚空。釉彩是对紫砂最沉重的打击,上了釉的紫砂没有透气性,不再适宜泡茶,也盖住了紫砂土丰富的颜色变化。所以说,这时的紫砂已经从艺术本身沦为艺术的载体,变成了高岭土一类的原料。

这时力挽狂澜的英雄出现了,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乾隆嘉庆时浙江钱塘人,作过县令一类的小官。陈鸿寿诗书画俱佳,尤其篆刻直追秦汉,为西泠八家之一。(注意不要把陈鸿寿和陈洪绶混淆,后者是明代画家,专画歪脸人物。)


陈曼生并非制壶工匠,但酷爱紫砂壶,亲自设计壶样,由当时的名手杨彭年和邵二泉等人制壶。再由陈曼生及其好友江听香、查梅史等题铭书刻,世称“曼生壶”。正是由于陈曼生的提倡,紫砂才能在当时浮华矫饰的风潮中守住一片质朴,并且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一日曼生与杨彭年在院中饮酒。适逢一丫环到井边取水,井高水深,丫环弯腰汲水之态,婀娜妩媚。曼生睹之,雅兴大发,手绘一壶,将丫环化为壶把,井栏化作壶身。并题诗曰: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此壶名井栏,后来又演化出高井栏和低井栏两种,现在已经成为紫砂的经典基本款式。美女我们都看,但像陈曼生那样,看美女看出传世佳作,正是狄奥尼索斯战胜了阿波罗,里比多升华为创造力,这是何等的境界?


紫砂产地在宜兴的丁山。苏东坡在北宋元丰年间,曾先后三次来到宜兴,看到丁山峰峦如黛,清溪萦绕的迷人景色,曾感慨地说:“此山似蜀”。还作诗: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阳羡为宜兴古名)。为纪念苏东坡,后人又将丁山称为蜀山。陈曼生自诩坡仙之徒,忆昔年东坡归田,院内外皆种有南瓜,依南瓜为壶身,绘三叉提梁,得此南瓜提梁壶式。铭文: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

这就是著名的南瓜提梁,又名提瓢,紫砂艺术的巅峰之作。现藏上海博物馆,路过的朋友应该去看看。


陈曼生所作紫砂颇丰,有“曼生十八式”之说。实际上现在所见的曼生壶为四十一种,其中与前人相仿的壶式有十一种,剩三十种。在这三十种壶式中,整体类同,局部稍有变化者八种,剩二十二种。大致可知曼生壶式,粗分为三十种,细分为二十二种。


陈曼生主导的紫砂中兴,一扫清初来注重妍巧华丽的娇饰风气,使紫砂壶的形制转向典雅古朴。这种经过文人洗礼的紫砂壶,带有浓郁的书卷气、金石气味,使得紫砂彻底摆脱了市井用器的身份,升格为高雅的艺术品。


曼生是第一个参与制作紫砂壶的文人士大夫,紫砂壶风格为之大变,装饰手法改以刻划为主,书法、绘画、篆刻并用。便于饰刻的几何形体造型跃紫砂的为主流,因为几何形体造型,壶体光洁,线条简练,光素的开阔的壶面更适宜于书法、绘画的表现。

曼生壶往往具有四方面的内容:一,监制人,即出钱定壶者的图章或提名;二,诗词铭文;三,铭文书刻人的题名;四,制壶人的图章。少数的壶既有铭文,又有画面。


曼生壶无论之诗文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也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藏品想要送拍咨询可联络笔者:一三零四,九八八,四八八三。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铭文是曼生壶的精神所系,均是经过精心构思,格调高远,比如“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是说茶;“止流水以怡心”是说水;“提壶相呼,松风竹炉”是说壶本身;“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是谈禅。这些铭文意境万千,紫砂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均得到升华。总之,将紫砂壶艺术化、文学化正在陈曼生对紫砂发展所做的最大贡献。

曼生之前的紫砂强调饮水功能,故比今天的紫砂壶大许多。比如明代的吴经提梁,高17厘米,今天看来,绝对是庞然大物。曼生壶的容量趋小,壶高多在六到九厘米,这种容积成为后世的主流。

不要小看紫砂壶变小,这是一个颠覆的变化。这个大小的紫砂壶容量在二百毫升左右,想凭一壶茶解渴已不太可能。这意味着紫砂的功用转向精神层面,只能品茶,不求止渴,离功能性越远,距艺术性就越近。知堂老人说的好: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6park.com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奇珍异宝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