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曾经房价最高的地级市,终于把一把好牌打烂了
送交者: saji42[★品衔R5★] 于 2021-09-08 1:20 已读 1948 次 1 赞  

saji42的个人频道

江浙的各个地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民营经济的桥头堡,共同富裕的示范田,同时也是房价最高的旗手之一……

进入这些城市,打开他们的经济图卷,我们所看到的是——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和中国楼市30年的浮沉。

上周,我们去了温州。

行走其中,感受着改革开放40年的大历史在温州碾过的痕迹,我心中充满唏嘘。

35年前的温州,是那样的耀眼。

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珠江模式,如三叉戟一般,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犁出璀璨的改革火花。

20年前的温州,是那样的激昂。

头顶着“大胆试验、中央支持”的试验区光环,淋漓尽致的展现着“勇于突破,敢为人先”的温州精神,与苏州和东莞一起站在高台上。

10年前的温州,是那样的亢奋。

最高地价3.7万/㎡,最高房价10万/㎡,10万温州人从鄂尔多斯炒到海南。中国大地上,“温州炒房团”万里颂扬。

今天的温州,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12个区县,半数人口流出。人均GDP,滑脱到浙江全省倒数第三。在共同富裕示范区里,成为浙江贫富差距最大的城市。

最高房价,从10万/㎡跌回了4.5万/㎡。楼市兜兜转转10年,又回到了原点。

曾一起站在高台上的东莞和苏州,如今但凡正眼看一眼温州,就算我输。

用20年时间,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温州,怎么了?

仅仅是因为温州人爱炒房、爱上杠杆、爱投机?



1985年,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头版文章——

《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

这篇头版文章中,讲到一句话: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

千万别小瞧这句话,这是“温州模式”第一次得到官方层面的肯定,与苏南模式站在了一起。

温州人等这句肯定,等了7年。

七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高层确定了改革方针。

一大批头脑活络的温州人,全家出动,在自家的作坊里生产出一批批的螺丝、纽扣、线圈等针头线脑小商品。

这些小商品,被上万名的温州供销大军带着,投放到祖国大江南北。

当年的中国,物资奇缺。

小商品的“流通差”,成为了温州人的第一桶金。

第一桶金上,诞生了中国最牛的一批乡镇企业家。最牛批的,当属“温州八大王”—


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以及电器大王郑元中。


八大王之下,是更多的温州人扔下“七山一水两分田”的两分田,一头扎进了开厂倒货的私营事业里。

好日子刚过了四年,坏消息来了。

1982年,高层开始打击经济领域犯罪,开刀“投机倒把”。

温州八大王被抓了,其他个体户跑路了……短短两年,温州工业增速从31%跌到-1.7%。

这是温州历史上的第一次跑路潮。

直至1985年,温州人等到了解放日报的头版文章,也等到了八大王被平反释放。

更等到了,最高层的批示——

温州作为示范区,要“大胆试验、中央支持”。

有了政策支持,那就撅起屁股开干吧。

此后15年,温州人塑造了中国经济史上的奇迹——

小小温州,产生了桥头纽扣市场、乐清五金电器市场、虹桥农贸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这十大专业市场的背后,是几千个生产基地、十万个家庭作坊、数以万计“小商品”和千军万马供销军。

温州跺跺脚,中国小商品市场抖三抖。



▲ 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作坊里,敲出了温州奇迹

赚到钱的农民想进城,没有城镇户口,又进不了城。于是,苍南县的宜山、钱库、金乡等地的农民,来到小渔村龙港,自己掏钱,买地施工,“造”出来一座城:龙港。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靠农民集资建起来的城市。



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挂牌

做生意,要用钱。但银行贷款难度大,流程长。于是,温州人就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挂牌的金融机构“方兴钱庄”和第一家民间股份银行“鹿城城市信用社”。

这是中国民间金融体制改革迈出的第一步。



方兴钱庄,开业第二天被国有银行抵制,转入地下

在外地的供销铁军,逢年过节要回温州。没有航班,那就买飞机、开辟航线。

最终,温州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私营包机公司“天龙包机业务公司”。这家公司,也是吉祥航空的前身。

这是中国民营航空迈出的第一步。



龙港镇举行建镇10周年,温商王均瑶包飞机撒彩带庆祝

温州的经济奇迹,与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

它一不靠政策,二不靠补贴,三不靠特区。

靠的是一个个家庭作坊,一个个供销铁人,一个个敢打敢拼的温州普通人……

2000年,英国BBC做了一档纪录片《通往富裕之路》。

他们来到中国采访,想要告诉全球:这个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即将给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

BBC进入中国的镜头,只投射在了两个地方:

一个是上海,这是世界眼中的中国城市。

另一个是温州,这是世界眼中的中国乡镇。

也就是在这一年——

温州的经济总量,从13亿跃升到822亿。排名浙江第三,仅比宁波低了354亿。

同一年,东莞的经济总量是489亿,仅为温州的59%。

而20年后,东莞是温州的1.4倍,宁波则是温州的接近2倍。

今天的温州,似乎再也回不去BBC镜头下的那个年代了。



2001年,温州迎来了第一波的关停潮。

关停的企业,大都是打火机公司。

造成这波关停潮的原因,非常小——

1994年,美国针对中国的打火机企业实行了CR法规。

该法规以保护儿童安全为理由,要求2美元以下的打火机,必须加装安全锁。紧接着,欧盟也通过了CR法规。

之后,温州的“打火机一条街”信河街,每天都有企业关停。

短短两年时间,温州的3000家打火机公司,只剩下不足300家。

这波关停潮,只是温州企业的一个缩影。此后十年,同样的戏码,屡次上演。

前文我们讲到过——

温州奇迹的背后,是商品奇缺年代里的“流通差”。

别人不敢干的,我敢干,我先干。

于是,温州就在商品奇缺的年代里,依靠敢为人先的家庭作坊,圈地为王。

于是,温州就在出口放开的年代里,依靠价格低廉的针头线脑,抢占市场。

10年之后,伴随东南亚市场的崛起以及国家对民企准入的进一步放开——

你敢干的,我也能干了。

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

温州原有的“流通差”和“制度差”,消失了。

此时的温州,面临着两条路——


产业升级,进入更高的行业,攫取更高利润。 管理升级,整合家庭作坊,以规模降低成本。


但是,这两条路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来钱儿太慢!

脑筋活络的温州人,很快发现了第三条路:投资,或者叫炒。

2001年的夏天,温州开往上海的绿皮火车上,坐着157名乘客。这群人,是《温州晚报》所组织的看房团。

他们在上海呆了三天,5000万,买下100多套房源。

一个月后,一列列的专车将一批批的温州人投放到了上海楼市,乐清帮来了,

瑞安帮来了,企业老板来了,公务员来了,普通人也来了……

成交金额,也屡创新高。5000万、6800万、8000万、1.8亿……



当年举着牌子走下飞机的人,是否撑过了2011

一年后,上海申博成功,新天地开业,恒隆广场开业,陆家嘴滨江商业开业,地悬浮列车通车,地铁2号线通车。

浦东的房价,从3600元/㎡跳涨到4700元/㎡。

温州购房团的年化收益,达到了50%,甚至是100%。

2001-2002年,一批批的温州购房团奔赴上海。他们把原本用于扩大生产和购买原材料的资金,以上亿的规模砸在了楼市上,并攫取了远超出预期的收益。

这一年,对于数以万计的温州人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

潘多拉魔盒,打开了盖子。

他们知道,实业的路,再也回不去了。

2002年之后,尝到甜头的温州购房团,开始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就像10年前他们奔赴全国,销售针头线脑那样。

从哈尔滨到三亚,从重庆到上海……

10年前的温州人,把针头线脑带到全国,把钱带回温州。

10年后的温州人,把钱带到全国,把房产证带回温州。

2000年之后的温州人,不仅把目光聚焦到了房产,还聚焦到了除实业之外的几乎所有领域。

大蒜、生姜、煤炭、能源、螺纹钢……

从能源到房产,从衣食行住到有色金属,全被温州人炒了个遍。

2000年开始,煤炭价格大涨。

温州400户家庭带着30多亿现金,奔赴山西。他们在山西,承包了300多个中小煤矿。

2004年以前,温州人承包了整个山西90%的小型煤矿。

你以为,温州人买矿是为了挖矿炒煤?

不,你还是太年轻。

温州人买矿,纯粹为了炒。

三五个人筹钱,再上2倍杠杆,一口气吃下县城的绝大多数小型煤矿,便于控 盘。

然后,坐等煤价上涨,等人接盘,集中转手卖掉。

这种操作,熟悉不?

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炒学区和炒二手房——

集资筹钱,吃下一个小区的二手,集中控盘;坐等涨价,拉起来之后,集中脱手。

对!

现在用于炒学区的狗屁黑科技,10年前就已经被温州人拿来炒煤矿了。

在炒房和炒煤炭之间,还有一批温州人发现了更快的来钱方法——

炒钱!

自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一直都是民间资本最活跃的地区。

最早期的温州民间资本,玩的是“呈会”。

10个亲朋好友,成立一个互助基金会。每个人出1万块钱,10个人就是10万。这10万块钱,在10个人中轮流存储。拿钱的人,给其他成员支付利息。

月息,大致为1%。

此时的呈会,还有互帮互助的“结义”味道。

慢慢的“呈会”变性了,结出了更大的怪胎——

呈会的借贷,不在局限于小圈子,而是面向公众存贷。甚至,还出现了小会套大会的层层嵌套。

月息也不再是1%,高达6%、12%、40%。

当年结义的盛会,变成了高利贷性质的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

最高峰时期,温州民间借贷的规模达到了3000亿,利息达到惊人的15%以上。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温州大地上,奔流着三股浪潮——

左边那支,是以房产为核心的实物资产。

右边那支,是以煤炭为代表的大宗商品。

实物资产和大宗商品之下,涌动的是活跃蓬勃但危机重重的高息民间借贷。

这三股浪潮,在2008年相遇了,冲刷出更大的泡沫。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中国为了对冲危机,财政部出台了四万亿的刺激政策,央行5次降息3次降

准。

民间资本最活跃、投机情绪最浓重的温州,遇上了史上最宽松的财政政策和最汹涌的货币放水。

温州,陷入了一个更大的怪圈。

一边是,普通人从银行低息套钱,放入民间借贷,吃进利差。另一边是,开发商从民间高息借钱,高价拍地。

高额利息,让购房者产生了虚妄的购买能力,咔咔买房。

高涨房价,让开发商产生了虚妄的偿还能力,借钱圈地。

2008年,温州绿城鹿城广场开盘,最高房价卖到了4.5万/㎡,是上海的2倍。

2010年,原温师院操场地块开拍,楼面价拍到了3.7万/㎡,是杭州的2倍。

高涨的投机情绪,穿过汹涌的民间资本,照射在乘风破浪的楼市大船上。

这是属于温州最后的时代高光。



2011年前后,江南皮革厂老板黄鹤,成为中国的第一代街头网红。

中国大地街头巷尾的地摊上,都能听到这样的广告词——

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了!老板黄鹤吃喝嫖赌 ,欠下了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

黄鹤的背后,是一代温商的垮塌。

2010-2011年,全国“金融去杠杆”,遇上了全国“楼市大调控”。

楼市收紧,连续出台3轮集中调控。央行连续5次加息,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此时的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已经超过历史最高值。月息达到6分,年化最高达到150%。

此时的温州房价,泡沫也已经超过历史最高值。人均收入3万的温州,地价干到了将近4万。

该来的,终于来了——

温州爆发了规模最大的民间借贷危机,跑路潮来了。


江南皮革厂黄鹤因赌债跑路;波特曼咖啡因经营不善跑路;温州眼镜行业龙头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因资金链断裂失踪;百乐家电郑珠菊携款潜逃被警方抓捕归案……


仅9月12日至22日,10天时间有7家温州知名企业的老板,卷入失踪漩涡。

一个个单一事件,成为一桶桶燃油,倒入了民间借贷危机的火坑中。

火势,已蔓延至温州全城。

温州地区银监会公布的不良贷款率达到了5%,远超平均1.5%的水平。部分银 行的坏账率,高达20%。

此时的温州,已经无人能救。

温州楼市和金融市场,在沉默的放弃声中,硬着陆了。

温州银行业,统计亏损金额达到1600亿元,而民间信贷亏损额也高达百亿元。

温州房价全面腰斩,集中坑杀。鹿城广场从10万/㎡跌回到了开盘价4.5万/㎡。

爆发危机,本不可悲。

可悲的是——

危机爆发后,银行的一系列骚操作,更让温州人绝了实业的心。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有98%的企业存在互保贷款。

在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后,诸多银行秉承着“死道友不死贫道”、“情况不对拍屁股就跑”、“只同甘不共苦”的精神——

他们在一家企业发生危机后,对互保企业立即抽贷。

2008年逼着你去借钱的银行,2010年全在逼着你还钱。

于是——

温州一大票运行良好的企业,因为互保联保,一夜之间锅从天降,被拖入泥潭中。

2012年,拥有90多家子公司的庄吉集团,因银行连续抽贷和船东弃船,陷入了资金困局。

为之提供担保的众多民营企业,担保总金额逾300亿元,受到牵连,遭到银行断贷。

温州商界,每天都能听到跳楼、跑路的消息——

借钱的老板,互保的企业、倒钱的中介、出钱的普通人,人人自危。

哪怕是10年后的今天,温州人再提到那场危机,仍噤若寒蝉。

他们在实业中受过的伤,倒逼着他们以更快的速度倒入一场场更大的危机中。

2013年,P2P席卷大江南北。

温州人一看,屁的P2P,不就是咱们30年前玩烂的“抬会”。

走,去互联网之都杭州,搞起来。

2015年,区块链席卷大江南北。

温州人一看,屁的数字币,不就是咱们20年前玩烂的“集资传销”。

走,去互联网之都杭州,搞起来。

2017年,杭州楼市正高歌猛进。

温州人一看,屁的城运来袭,不就是咱们20年前玩烂的“控盘炒房”。

走,去互联网之都杭州,搞起来。

过去的10年间,温州人一路小跑,一路转场。

从P2P的行业大地震,转场到币圈的顶级大会,再转场到杭州的城运红利……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温州已无人谈及“实业兴国”的梦。

我行走在温州的街头,看着街上奔流而过的玛莎拉蒂、AMG和法拉利。

这座城市,还在时不时的提醒我,它过去的荣光。

只是不知,这些奔流而过的人们是否还能回想起——

30年前,顶着改革压力前行,在工厂里守着机器,在大街上背着产品到处推销的父辈们。

有人说,

币圈的年轻人最喜欢看的书,是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他们却忘了,

早在30年前,他们的父辈就登上了BBC,讲述中国的“通往富裕之路”。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城市。

从未有一个城市,能像温州这样让我充满唏嘘。

它仿若是一座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博物馆,充满历史碾过的荣光与遗迹。

它发迹于改革开放初期,靠商品匮乏下的制造业,掘到了第一桶金。

它弄潮于改革开放中期,靠城镇化催生的房地产和大生产催生的能源业,绽放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它缺席了科技浪潮的互联网和产业升级,却从未错过炒房、炒币、炒钱、炒煤炭等任何一轮脱实向虚的资本浪潮。

最终,它迷失在虚妄里。

它曾抓了一手烂牌,却打出了让人叫好的奇迹。

继而,又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过往的荣光,是它的璀璨背景色,也是它挥之不去的灰色魔咒。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这也是中国资本化浪潮的缩影。

喜欢saji42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saji42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