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除了大秦直道,还有这3种强大的“道”,联通整个大秦帝国版图
送交者: 肖航68[♂★★声望品衔10★★♂] 于 2024-03-23 23:55 已读 1588 次  

肖航68的个人频道

秦代国防建设的另一重大措施,就是大规模兴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交通,有驰道、直道、新道、五尺道,以及著名的水陆交通工程灵渠和遍布全国的驿传等等。从而把首都咸阳同全国各地,直至新开拓的边境地区,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国防的加强。

一、驰道

驰道是从首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最主要交通干线。自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已开始修建,至迟到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前210年)全国各地前已全部竣工。据《汉书·贾山传》所载贾山《至言》说,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由此可知,驰道的规模、规格、质量,都是前无古人的。

它和万里长城一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又一个重大奇迹。

关于驰道的具体路线、走向和布局等等,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即当时修驰道的直接目的,是供秦始皇巡视边防和出巡全国各地之用。因此,可以从后来秦始皇五次出巡的路线,推知驰道的基本布局。

第一次出巡在秦始皇二十七年,从咸阳出发,先到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西出鸡头山(今六盘山),南下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西至陇西郡治狄道,然后沿渭水河谷返回咸阳。

6park.com

第二次出巡在秦始皇二十八年,从咸阳出发,东过函谷关、洛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邹峄山(今山东邹县峄山)、泰山、临淄、黄(今山东黄县东)、腄(今山东福山县)、成山(今山东成山角)、芝罘(今山东烟台市北芝罘岛上芝罘山)、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郯县(今山东郯城北)、彭城(今江苏徐州)、寿春(今安徽寿县)、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今湖北黄冈北)、湘山(今湖南岳阳西洞庭湖中)、江陵(今湖北江陵)、宛县(今河南南阳),然后经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返回咸阳。

6park.com

第三次出巡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从咸阳出发,东出函谷关,过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临淄、芝罘、琅邪,又返回临淄,过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南)、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恒山(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邯郸、壶关(今山西长治市北)、上党(今山西长子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然后由蒲州津(今山西永济西)渡河回到咸阳。

第四次出巡在秦始皇三十三年,从咸阳出发,东出函谷关,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渡河到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过邯郸恒山、涿县(今河北涿县)、蓟县(今北京市西南角)、碣石(今河北昌黎北)、右北平(今天津市蓟县)、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雁门(今山西右玉西南)、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上郡,返抵咸阳。 6park.com

第五次出巡在秦始皇三十七年,从咸阳出发,向东南出武关,经宛至江陵,乘船沿长江而下至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小丹阳镇),登陆至钱塘(今浙江杭州),过浙江上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还过吴(今江苏苏州),从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渡江北至琅邪,乘船由海上到芝罘,西行至平原津秦始皇得病,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病死,继而按原定计划路线载尸而行,过恒山、井陉(今河北井陉北)至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北上雁门,西行云中、九原(今内蒙包头市西北),南下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回到咸阳。

6park.com

五次出巡,历经今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除所走部分水路、海路以及由九原至云阳的直道外,其他“所经皆治驰道”。

由此可以窥知,秦代驰道的主干线大致可分以下五条:

(一)从咸阳向西北直达北地,并经回中转抵陇西。

(二)从咸阳沿渭水河谷直达陇西。

以上两条为控制西北边防的重要战略干线。秦初主要威胁来自匈奴,北部边防有蒙恬率重兵屯于上郡,西北相对薄弱,故始皇十分关心,首次出巡即去北地和陇西。

(三)从咸阳向北经上郡到云中,由云中向西通九原,向东经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至碣石(属辽西郡)。 6park.com

[

这是通往整个北部边防和东北部边防的重要战略干线。从秦初起始皇即命蒙恬积极做反击匈奴的准备,修治这条干线是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始皇第四次出巡沿这条干线视察了全部边防情况,做出了反击匈奴的决策。

(四)从咸阳向东出函谷关,经洛阳、濮阳、临淄,直达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

这是控制整个中原地区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条战略干线,并通过这条干线与众多的支线相连,从而控制中原地区各个战略要点。其中,洛阳是控制关东地区的战略中心,早在西周初年周公就曾以此经营东方;春秋战国时则成为周天子的首都;秦灭六国也是先吞二周,占领洛阳,而后才统一天下。

因此从咸阳直达成山的驰道主干线,在关东地区则以洛阳为中心,分出许多支线。由洛阳向东北有一条重要支线,经孟津、怀县、邯郸、巨鹿、恒山到蓟。这条重要支线联系着黄河以北各地:自邯郸、巨鹿、恒山到蓟。这条重要支线联系着黄河以北各地:自邯郸向西南有一条支线,与上党、安邑、蒲州相通;自巨鹿向东有一条支线,与临淄相通;自恒山有一条支线,向西与太原、雁门相通;自蓟则可通往东北边防各地。

由洛阳向东有一条重要支线经陈留、定陶、邹峄山、泰山而达临淄。这条重要支线把洛阳、陈留、定陶联系在一起,对控制中原具有重要的意义:原魏都大梁已在统一战争中被基本摧毁,其地位渐由陈留所代替;定陶则是战国末期秦国在东方的军事重镇。由洛阳向东沿主干线直达临淄,临淄是控制山东半岛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战略中心。 6park.com

自临淄向东南有一条支线通琅邪,琅邪向北有一条支线通腄,向南有两条支线深入原楚国的腹地:一条经江乘、吴、钱塘至会稽,并由钱塘通丹阳;另一条经彭城、寿春、安陆至。这样,通过从咸阳至成山的主干线和南北各条支线,把中原和江淮地区都了一片,其根本意义就在于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

6park.com

就秦初的矛盾而言,外部主要来自匈奴的威胁,内部主要来自关东的反秦势力。秦始皇在中原大修驰道,并多次沿驰道主干线和支线巡视中原各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和弹压关东的反秦势力,以巩固其统治。

(五)从咸阳向东南出武关,经宛而抵江陵。

这条主干线是用来控制原楚国江南各地的。秦灭六国,楚国的反秦情绪最大,尤其是江南地区更为激烈。仅靠中原驰道而控制江南是不够的,因此,由咸阳出武关至江陵最为捷便,既可顺流而下深入江南各地,又可与中原驰道的各条支线相通,彼此呼应。

以上就是秦代驰道的总体布局。它是针对中原的反秦势力和北方匈奴的威胁而修,对于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的统一,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并为我国古代的交通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直道

直道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当时已经取得北击匈奴的胜利,把匈奴驱逐到阴山山脉以北,收复了河南地,并在这里重新设置了九原郡。为了防止匈奴的再度进犯,秦始皇命蒙恬大筑长城的同时,修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郡的“直道”,以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御。

这条路未修之前,从咸阳去九原,一般要经过上郡至云中,再从云中西行到九原,路线比较迂远,在军事上颇为不便,因而要开辟一条能直达九原的“直道”。直道从咸阳西北不远的云阳开始,经今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秦林光宫遗址北行,至子午岭上,循主脉北行,直到定边县南,再由此东北行,进入鄂尔多斯草原,过乌审旗北,经东胜县西南,在今昭君坟附近渡黄河,到达包头市西南的秦九原郡治所,当时全长1800里(约合今1400里),这条道路有一半修筑在山岭上,有一半修筑在平原草地上,系“堑山堙谷,直通之”,是从秦都咸阳至北方九原郡最捷近的一条道路,所以叫做“直道”。

6park.com

其规格、质量大体上与驰道相仿。和驰道的主要区别在于作用有所不同,驰道专门供秦始皇出巡所用,具有广泛的军事、政治、经济价值;而直道则是专门用于军事目的,是为了随时出兵同匈奴作战而修。秦始皇对这条道路非常重视,因而确定最后一次出巡要专门从直道返回咸阳,以致病死沙丘之后,臣下们还是按照他生前的计划,载着他的尸体“视察”了直道的全程。这条道路建成后,大大便利了秦军的行动,对于巩固北部边防特别是九原郡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到后来汉武帝时反击匈奴,这条道路仍在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新道

新道即所谓“通越道”,它是在秦军南平百越的过程中,沿着进军路线所开辟的军用道路。南平百越之后,新道便成为秦代控制和开发整个岭南地区的战略交通要道。关于新道修筑的具体时间、规格、质量、分布等等,史书上均无明确记载,只能从有关史料中推知其大体情况。

《史记·南越列传》载,秦末南海尉任嚣临终前对龙川令赵佗说:

“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邦、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叛)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于是,由赵佗行南海尉事,下令横浦关(今广东南雄西北、江西大余西南大庾岭上)、阳山关(今广东阳山县西北,当骑田岭路)、湟溪关(今广东英德西南连江注入北江处)“急绝道聚兵自守”。

6park.com

这里提到的横浦关、阳山关、湟溪关都是秦代新道中的重要关口,是有关新道所经之处。再从《淮南子·人间训》所载关于秦军进军岭南前的集结地点和部署:“一军塞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便可察知秦代新道在岭北的基本起点。

这里所谓“城之领”,即指今之越城岭;“九疑之塞”,即指今之萌渚岭;“番禺之都”,即指今之骑田岭;“南野之界”,即指今之大庾岭。将上述史料结合起来分析,便可考知秦代新道的以下四条线路。 6park.com

(一)从南野(今江西南康南)穿过大庾岭,出横浦关,沿水(今北江)南下而达番禺(今广州市)。这是从岭北进入岭南最捷近之路,主要是通过横浦关而穿越大庾岭,而后便可畅行无阻。

《南康记》上记载说:“大庾横浦有秦时关,后为怀化驿,盖横浦关秦所置也。”横浦关也称秦关,是交通大庾岭南北的重要关隘。因此,赵佗欲断新道,便首先下令聚兵扼守横浦关。

(二)越骑田岭出阳山关,沿湟水(今连江)东南行,过湟溪关,而后沿漆水南下而达番禺。这也是由岭北进入岭南的一条比较之路,且可直接逼临番禺。这条路的主要险阻为阳山、溪二关,所以赵佗才严令派兵封锁,以阻断这条新道。

6park.com

(三)越萌渚岭、桂岭,沿今贺江南下,至今广西梧州一带。

这是由岭北深入岭南中部的一条重要新道,沿今西江可东达番禺,溯今浔江可深入桂林、象郡。这条路的主要险阻在桂岭一带。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百余里,紧临贺岭与萌渚岭,同今湖南江华、广东连县接界。据苏凤文《广西全省地舆图说·富川县》的记载秦末赵佗也曾在桂岭一带设防,其“拒防遗迹”,清代犹存。

(四)从今湖南零陵西南过今广西全州,经湘桂走廊而至桂林,而后深入秦代桂林、象郡各地。

这是秦代控制桂林、象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干线。这条干线的中心环节是通过灵渠把南北水陆交通连接在一起。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境内,初名“秦凿渠”,唐以后改为今名,亦称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

其主要作用是沟通湘水(今湘江)和漓水(今漓江),从而把我国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其主要工程有南渠和北渠,全长34公里。其主要工程设施有铧嘴、大小天平堤和陡门。铧嘴是用巨石砌成的分水工程,把今海洋河水分成两支:一支经南渠入漓水;另一支经北渠入湘水。 6park.com

大小天平石堤在铧嘴的尾端,成“人”字形,既是拦河坝,又是滚水坝,在枯水期可拦住全部海洋河水使之入渠,使南渠和北渠都保持船只航行所需的足够水量;在洪水期可使过多的水量越过天平堤顶,注入湘水故道。陡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因此,灵渠开成以后,可保一年四季航行无阻,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

6park.com

自古以来,岭南岭北有五岭阻隔,交通不便,给南北统一带来很大障碍。秦代新道的建设,不仅保障了当时秦军南平百越的胜利,而且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岭南的开发和祖国统一,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历史意义。

四、五尺道

五尺道北起今四川宜宾市,南抵今云南曲靖。因地形复杂,山路崎岖,多为山间阁道,道宽仅有五尺,故名为“五尺道”。它是由今四川盆地通往云贵高原的一条重要战略交通线。虽然由于秦王朝的寿命很短,加之以主要精力用兵于匈奴和岭南,对西南地区尚未来得及大力开发,但五尺道的开凿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park.com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秦时常略通五尺道,诸此国(指夜郎、邛都、昆明等部族政权)颇置吏焉。”可见五尺道的修建,使秦代边境向西南扩展很大,进一步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统一。这条路后来成为汉代通西南夷道和隋、唐石门道的前身,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它的历史意义。


贴主:肖航68于2024_03_23 23:57:34编辑
喜欢肖航68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肖航68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