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军事纵横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中国院士骄傲宣布:中国的“末敏弹”全球第一,毫秒摧毁坦克群
送交者: jmzjmz[♂★★★★平凡之人★★★★♂] 于 2023-06-11 7:42 已读 993 次 1 赞  

jmzjmz的个人频道

时代在进步,各个国家对于武器装备的更新也是非常重视,像我国、俄罗斯之类的不少国家都会在适当的时间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武器装备的先进,以示强大。

如今,我国的杨绍卿院士,在军事采访中向世界骄傲表示:我国“末敏弹”算得上世界第一,可以瞬间摧毁坦克群。


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一大突破

杨绍卿院士介绍了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末敏弹”,目前可以说技术水平是世界最强。


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在仔细研究其他国家“末敏弹”的基础上,我们国家并没有模仿,而且创新采用了一些新方法。

其一,在精准定位对方军用装备方面,我们国家首先利用了一种从来没尝试过的方法,即毫米波与双色红外线。



这两种技术相结合,红外线可以大致感应到位置,而毫米波减小感应时的误差。

同时由于红外线的感知方式和其他方式不同,即使距离比较远,目标一直处于动态,也能精确定位到。


其二,在感知对方军用装备的时间方面,我们国家研制的考虑到了如何快速获取对方的位置,其实也就是一个用时如何缩短的问题。

毕竟战场之上,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但凡能多几十秒,很有可能就可以赢得转机。


这一步与精准定位是密切相关的,“又快有准”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当然,我们研制出来的确实突破了时间问题,仅仅耗时0.005s,就能判断出对方在哪里。

如果说这个数字不够有感觉,那么对比国外研制的末敏弹,定位需要0.8s,就会发现这二者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国家的末敏弹只需毫秒便可摧毁坦克群。


其三,由于“末敏弹”的体积和其他武器相比较而言没有那么大,威力可能差了那么点儿意思,在研究团队的考虑之下,自锻破片技术被运用其中。

这种技术实质上是类似于形成一种锥形形状,挤压后再发射就会转化成速度非常快的武器,穿透力与冲击力都极强,在降落过程中就能实现攻击。


产生的原因

那么,说了这么多,究竟我们口中的“末敏弹”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人们面前的?

一开始自然没有这种武器,它完全是世界各国相互竞争下的产物。


起因是上个世纪苏联还没解体的时候,同现在一样,每隔几年就要举行阅兵仪式,不仅来检验几年中的成果,同时也要向世界彰显气势。

有一年的仪式,阵仗特别大,一下子就把美国和西方国家等一些来苏人员震慑到了,他们马上回去报道了此事,上层高度重视。


为此,他们非常担心如果还有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自己国家会不会处于劣势,毕竟苏联那种架势,任谁看了都觉得害怕。

以美国为首,率先开始研制一种可以对付苏联装甲车等装备的武器。

装甲车等军用车的制造重心几乎放到了车的底部,以防止发生被破坏、无法前行的情况,而它的顶部为了士兵的进出,留有出入口,因此就有了缺陷,恰恰这里就是唯一容易破坏的地方。


所以,美国军方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如何从顶部攻陷这个问题上。

而在此之前,其实对于怎样攻击苏联,欧洲一些军事专家提出过在苏联来欧的必经之路,也就是在东欧那一块儿的地下埋放武器。


但是这个建议有两个非常明显的问题:

一是整个工程量太大了,况且那一片并不是无人区,上方有建筑还有马路,如果把整片土地整个翻过来埋,成本和代价难以想象。

二就是即使埋放武器,那么考虑到对方装备如此坚固,那能阻拦对方或者摧毁对方的概率小之又小,再加上附近还有居民,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否决之后,美国只好转向专心研究武器。

末敏弹的诞生

从空中逐个击破敌人的装甲车既耗时又费力,外加,很难一次性攻击到位,需要时时刻刻有人蹲守,难度很大。


因此,“末敏弹”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复杂点。

它的原理是在末端安有非常敏锐的传感器,当把它发射到空中以后,它相当于一个若干组成的“包裹”,在空中会自动分裂成好多个。


并且配有类似于降落伞的装置,当滑动至弹道末端后,就会开启自主搜索并确定破坏对象,从而达到从装甲车顶部破坏的目的。

当然,美国并非一下子就研制出来了一个如此高精度的武器,这个时候距离观看阅兵那一幕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在这几十年中,陆陆续续的一些其他西方国家也开始了探索自己国家的“末敏弹”研究,包括苏联也不例外。

但是要说成功的话,这些国家多次失败,而且效果很不好,几乎没有攻击力,大概也只有美国研究出了还比较像模像样的这么一个武器。


然而事实上,仔细美国的相关报道就会发现,他们的“末敏弹”实际是存在缺陷的:

一方面是在真实战场上,该武器定位到对方后不能“一举歼灭”,也就是说它的威力不够大,导致了“留一半”的情况出现,很有可能给对方留下喘息反攻的时间。


另一方面,不能“一举歼灭”还受到了定位上的影响,考虑它是从空中坠落在这段时间里进行位置的确定,内置的热敏感追踪器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很有可能会有失误发生。

至今,美国已经对此进行了多次的研究和改造,具体情况我们无从知晓,不少西方国家同样也投身于“末敏弹”的发展中。


相比较之下,自从我国杨院士以及他的团队接手了这项工作之后,我国不仅弥补了美国末敏弹设计上的不足,更是将其命中率和威力提高了30%。

如今,中国的“末敏弹”全球第一,毫秒摧毁坦克群,实乃一大成就。

喜欢jmzjmz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jmzjmz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军事纵横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