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络文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管子》: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送交者: labella[☆labella☆] 于 2023-10-20 13:44 已读 16053 次  

labella的个人频道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出自《管子》:“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意思是圣人总是以德为上而功业在下,重视道而轻视物利。自身道德高尚,就不会被外物所诱惑。

管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志于道,据于德”的文化。所谓道,被概括为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之真理。人们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以说,古时圣贤先哲的追求尽在一个道字中。

道无言无形,承载一切,德则用来昭示道。《周易》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应当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承载万物。朱熹曾解释德为: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简言之,德就是得道之人表现出来的品性特征。《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正如植物根深才能叶茂,一个人具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外在的财富、地位而没有祸患。

对道德的追求,让人有明确的方向感、坚定的行动力,自尊自重,正道直行。不管处境如何,都始终坚持理想不变、原则不变。

颜回是孔子极为器重的弟子,《论语》中记有孔子对他由衷的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为何能做到不改其乐?孔子一语中的:“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之乐不在物质财富,在他的追求与坚守。胸怀仁德之正道,心中便会不断有充实之感,就能超越贫富,不会因身外之物的多寡而烦扰。

和颜回一样不改其乐的,还有范仲淹。他少时家境贫寒,只身外出求学,因生活艰苦,就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凝固成块后划为四块,拌上咸菜末,早晚各吃两块。在如此艰难的时刻,少年范仲淹却不是忧一己之得失,而是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以济世救民为旨归,勤学苦读。

二十六岁时,范仲淹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的一生,曾数次被贬。他之不幸,却是地方百姓之幸。在他从政所经历的每一个地方,几乎都留下了后人的怀念。

公元1040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在塞下秋景中,他写下了一首《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制敌报国的慷慨激情熔铸成这首千古绝唱。或许,只有真正读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才能理解这句“将军白发征夫泪”——白发与泪水,并非为了个人的生活苦寒、命途多舛,而是为天下苍生之命运。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观念中,穷达以时,德行一也,无论是得志还是不得志,道德的修养、品德的践行都要一以贯之。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兼善天下”“利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理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等。这些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融入中华民族血脉,铭刻于中华儿女心灵深处,不断影响着我们,也铸就着我们。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10 银元!

喜欢labella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labella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络文坛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