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络文坛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自由思想批判》问答
送交者: 仁剑[布衣] 于 2014-12-21 3:12 已读 310 次 1 赞  

仁剑的个人频道



首先感谢QwerewqPRchina及一众网友在我的博文里的批评,不论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我的观点,都是激励我深入思考的动力,并因此而厘清了我的思路。这思路不仅仅是指当下正在写作的《自由思想批判》后续文章的铺排,亦是指正在自我完善的整个思想体系。

下面以问答形式,答复网友们的一些问题。

:《自由思想批判》如果作为严谨的论文,应该要有严格的参考引用标准,比如选择的自由,是哲学家们长期纠结的话题,并由此而分成了两大派。这两派有哪些代表性的哲学家?比如哲学家萨特甚至认为:人是生而要受选择自由之苦。自由其实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这个引用出自哪里?书还是文章?再比如感受的产生,已经有医学上的研究。医学上认为,感受是情绪活动。文献依据在哪里?不是我吹毛求疵,没有文献参考作为依据,就无法成为严谨的批判;形式不严谨,别人自然不会把你的批判内容当回事。

:我的文章,包括了所有博文,不是给“精英”看的,而是给大众看的。这个回答似乎强词夺理,迹近无赖,但确实是我写文章的本意。大众通常不会太关心引例的出处,而只是看内容有没有道理。只要大众认为我说得有道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写得过于严谨,处处旁征博引,以现代人浮躁的心态,相信没有多少人能看得进去,那即使文章被“专家”认同,意义也不大。因此我的文章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力求以浅白的道理去阐述深刻的思想内容。

至于哲学家对“选择自由”的派别之分,我并没有什么兴趣。一方面是实际上每派中各自的观点又都有所不同,即使是代表性的观点,如果要详细介绍,那也可以写成一部简史了。另一方面我的目的只是想让读者思考有没有自由意志这回事就够了。

我自问自己是以严肃的态度写作(除了可能的百密一疏,我甚至要求自己的作品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及段落分明),并且没有哗众取宠,没有利益驱使。因此即使我的文章中的引例没有明确出处(并不是全部,某些我认为有必要让读者知道出处的,我还是会标明),我相信真正的学者,还是会肯定我没有胡说八道。

在写作中引用别人的文章,大致上分四种情形。

第一种是写作内容本身就为了介绍某人生平事迹或某人文章,又或介绍某个专业理论,这当然要把介绍对象的言论出处写得清清楚楚。我的博文不属于这类,因此这种情形出现不多。

第二种是作者没有什么主见,因而处处引用别人特别是“名人”的话。我读过不少这样的文章,作者先是指出了某种社会现象,然后引用大量名人的名言为此一社会现象定性,作者也很尽责地标明名言的出处,但整篇文章都是作者因为名人的言论印证了此一社会现象或此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名人的标准没有被达到而发出的感慨。这样的作者可以说得上非常之博学但却不是多才,因为他们并没有自己的思想。这类文章貌似有深度,其实是类似于“某某某教导我们”或“我们应该听某某某的话”的风格。

别人特别是“名人”的思想当然有借鉴之处,但我通常都是把其消化变成自己的思想之后才进行运用,既然已经是自己的思想,那就不需要标明出处了。(这段话颇有中国特色,当中的道理一般读者都应该明白,但在我的文章中是有全新意义上的解读。所谓“借鉴”、“消化”在《自由思想批判》后续的文章里就成了“逻辑后缀学”的范例之一,以解释以下一段话的内容:当判断为“非”时,这个“非”则是飘忽的,不确定的,开放性的,具有自由度的,在数学上这个“非”叫做“空集”。空集“非”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空集能够与任何相关的非空集合构成复数集。这个复数集必然是一个闭合性的、具吸引力属性的“是”的矢量场或向量场。这里显示出“非”判断所具有的神奇性质。例如:非1就可能是234…。意味着:非1可能是2;非1可能是3;非1可能是4…。亦意味着:这个“可能是”不是绝对自由意义上的“可以是任何什么”,而是与某相关集合有相关联系)。在《自由思想批判》续集里,读者将可以看到我是如何把当今科学上最前沿的种种知识通过相关联系“借鉴”、“消化”为我自己的思想的。

第三种是为了加强自己论点的说服力而进行旁征博引。这里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对自己提出的论点信心不足,因此需要某种有分量的支持,这种情形下的论据就应该带有一定的甚至是充分的权威性。我之前的《现代人谈禅》系列就有这种情形,由于我在禅修之路上还只是起步阶段,对其中涉及的知识面自不敢肆意妄言,故特别声明整个系列所需要的资料及灵感大部分源自于台湾已故的佛学专家张澄基先生的《佛学今诠》及由台湾星云大师监修的《佛光大辞典》。其二则自认为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已经有足够的说服力,“专家”的权威说法不过是可有可无的“润色”而已,这种情形下的引例我认为没有说明出处的必要,以免徒增版面的繁琐而影响阅读的流畅。

第四种引用别人的文章是为了批判其观点。如果这个观点是不大为人所熟悉的,亦有注明出处的必要。但我自认为(确实只是自认为)我在《自由思想批判》里所“批判”的,都是在大众中早已经被认识,已经流行甚至已经是“普世价值”的东西,这样背景下的东西,似乎就没有注明出处的必要了。

或者有读者会说,我还漏了最多非议的一种,叫做“窃取”,即把别人的成果窃为己有。我的博客首页已郑重声明:我的全部博文皆为原创。除了上述四种情形下我有可能引用别人的文章外,我有十足的自信不会窃取别人的成果。

:我非常理解和同意你想表达的主旨,但是不太认同你的文章架构和行文风格。通篇读下来,其实你的意思是没有绝对的自由,你想用一个新的概念自由度取代大众传统观念里,甚至说是大众思想误区里的自由概念。但是我觉得你把问题弄复杂了,在我看来,人们更容易接受相对自由这个概念。我们谈自由,必然指的是受限于某种法则的自由,比如你说自由的自然属性,那么人必然是以受限于自然法则的前提下谈自由;自由的社会属性,人必然是以受限于社会法则的前提下谈自由。所以如此说来,你的很多断言就不成立了,比如随心所欲无拘无束都应该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孔夫子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说的就是虽然还是随心所欲但是还有矩存在;无拘无束在法则规定之下可以无拘无束。我想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成年人都不期望一个绝对的自由:首先,自然生理上,你不可考超越死亡,要吃要穿;其次,在社会中,你有绝对的自由,他人也有绝对的自由,这反而没有自由;再次,你不可能超越人脑认识的局限,即你不可能知道所以的事。这些应该是常识,而你花了很大篇幅在讨论一个常识,还把这个常识作为批判自由的证据,这把你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掩盖了。

:很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们谈自由,必然指的是受限于某种法则的自由,这些都是常识。问题是,既然是常识,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断地犯常识性错误?

我想先强调一点:我认为绝对自由是有的,《自由思想批判》的后续文章会把我对绝对自由的理解逐步展开。但这里要思考的是:既然我们都有常识,为什么我们仍然一方面总是在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自由,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地制造越来越多形成束缚的枷锁?

相信许多人都看过一出美国大片《生死时速》。对于这部扣人心弦紧张刺激的片子,我是以自己擅长的发散思维去联想:那辆不能停下来的巴士不正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写照吗?落后的民族或国家就要被动挨打甚至有灭亡的可能,不思进取的个人就有被淘汰的可能。这个人类社会里每个民族国家每个个人都有一条底线”:不进则退。这也可以说是一条基本的社会法则,因为这个法则,每个人从诞生那一日开始,就已经不能停下来,我们必须不停地学习、进取,我最近一篇公开信把这形容为不得不不简单’”

我更为这部片子构思了一个新版本,那个巴士炸弹有两个设置:1,减速就爆炸;2,单位时间内速度没有变化也会爆炸。这两个逻辑条件意味着:行进中的巴士不但不能减速,还必须越来越快。这个《生死时速》的新版本还设计出这么一个悬念:这个可恶的炸弹是那个混账制造的?揭晓的答案是:巴士上的乘客自己制造的!

这就与目前人类的状况更贴切了:假设巴士寓意与我们形影相随的自然法则,炸弹就是我们自己加上去的,可以说是多此一举的社会法则。我们人类自己已经制造了不只是一个而是数不胜数的类似的炸弹!为了不让这些自己制造的炸弹爆炸,我们便对这部巴士进行改造,让其可以越来越快。我们确实也做到了,这就是我们为之而自豪的科技文明。

这能否证明我们对常识是多么的无知?我们所谓的智慧换一个角度看是否在不断地犯傻”?

或者有读者会说:这类问题我们解答不了,也没有兴趣去解答。因为提出“人类到底是聪明还是愚昧这类问题的,我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提出了又如何?古今中外已经有无数人提出过类似的疑问,早令到问题本身也成了“常识”。而人类社会,在这类无解的常识问题困扰下,依然一如既往地、势不可挡地向前发展。提这类问题的人,如果能同时能给出一个令人心服口服的答案,那就是真正的天才,并且有令人接受的解决方法,那就是真正的智者,否则,就只是大白痴一个。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并没有心服口服的答案和解决方法出现,包括那些古今中外的所谓大贤大圣,他们的答案和方法,都没有一个能让全体人类信服。所以,提这类问题的人,一定是大白痴。

好吧,我不得不承认,我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大白痴。又或者说,我不过是自我膨胀,冒着概率几乎为百分之百成为大白痴的风险,去造一个成为天才智者的白日梦。

我无悔于这个梦。因为,这又是一个“常识”:梦想也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我用大量的篇幅,事无巨细地讨论我们实际上没有自由的“老生常谈”,并不是多余,当中有两个目的:

一个是企图彻底消除我们思想里的误区,打破我们对自由的幻想,这就需要全面深入地讨论各个领域里有没有实现自由的可能。相对于引经据典必须标明出处的严谨要求来说,我认为分析思考的论证过程的严谨要求更有意义。对此,我反而有感于自己的知识面不够深广因而讨论得始终不彻底而仍然不够严谨。

第二个目的,在打破了对自由的幻想之后还原关于没有自由的“常识”的本来面目。首先,我们自以为的自由事实上只有自由度。这个自由度的概念在《自由思想批判》里被提出,并且在社会性及思想性方面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分数自由度,文章更简述了新涵义下自由度计算上的原理FDOFFractional Degrees of Freedom=NWhat I Need/WWhat I Want),是为日后的《道德方法论》作铺垫;其次,我认为“自由度”是我们认识事物运动发展方面一个最严格最精准的表述,因此在接下来的续篇中,自由度的概念将扩展到万事万物,成为贯穿“形式与非形式的重要理念。

相对自由和你说的自由度是同一个概念,但是你没有突出相对自由或是自由度的重要属性,就是个体差别性。在你的第八部分第四点有一小段提到这个差别性,但是我觉得不够,为什么?因为你是在批判自由的虚伪性,而这个虚伪性的根源就在于个体差别性。自由,就如同幸福这个概念一样,是由主观感受产生的,不是一种客观存在,有人觉得一箪食一瓢饮就很幸福,而有人天天山珍海味都不幸福;同样有人觉得自由,同样的条件下有的人就不觉得自由。以整体的概念去误导大众,或者说是诱导大众产生实现每个个体的自由预期,再借用这种预期产生的推动力量,这是现代政治的弊病。

:无论是我文章中批判的“自律下的自由、“有条件的自由”还是你建议的“相对自由”,都在修辞上犯了错误,叫做“范畴谬误”,具体理由请参阅《自由思想批判》的第六节。必须再次强调的是:论证上的严谨比论据的严谨更重要,因为论证之后就是结论,如果结论错误,即使所有论据都正确也失去了意义。如果坚持“自律下的自由、“有条件的自由”或“相对自由”与自由度都是同一个概念,就不能消除人们思想上的误区。

自由并不“虚伪”,我批判的是政治上对人民渴求自由所作的虚伪承诺。正因为你还是把“自由度”理解为“相对自由”,结果是你的提问中产生了两个错误:

第一,承诺的虚伪性不是因为承诺难以满足每个个体,而是这个承诺本身根本就实现不了。举个例子,我答应分别给甲和乙每人100元,但我从来没有履行过,这就叫虚伪,如果我实现了自己的承诺,那么这个承诺就不是虚伪的,至于甲和乙对得到这100元满意不满意那是另一个问题,与我的承诺无关。令人民信以为真可以得到自由的承诺才是虚伪的,承诺是否虚伪与个体差别性无关。

第二,不论承诺是否虚伪,即承诺是否有欺骗性,都解释不了为什么“同样条件下,有人觉得自由(或幸福),有人觉得不自由(不幸福)”的个体差别性。这是因为,“承诺”是一种外因,而个体差别性是由内因所决定的。如果把“同样条件下,有人觉得自由(或幸福),有人觉得不自由(不幸福)”改成“同样条件下,有人觉得自由度足够,有人觉得自由度不足够”,同时理解社会及思想的自由度大小是由“我需要与我想要”的比例所决定,就可以看出,个体的差别性与内因之间的关系。

问:(这部分提问综合了不同网友的内容)这段有点消极哈,我认为人类最终逃不开灭绝的宿命,为啥咧?天道循环,万法归一。事物都有萌芽,发展,成熟,衰亡的过程,人类从其他物种脱颖而出,和恐龙的崛起也没有差别:恐龙的灭绝就是人类的前车之鉴,人类的贪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力。其实也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贪欲,有科学研究,海豚也是种嗜杀的动物,它们杀戮不是为食物,猜测是为娱乐(可能高智商动物的共性)?但是矛盾的是人类的贪欲会成为人类走向灭绝的主因。所以,讨论自由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受限的自由,这个限在何处?而且每个人的限不同,低的限向高的限看起。哎,很困难……。我觉得,你有足够的知识去搭建一个有效的、可以用来进一步思考的知识体系。你应该重新整理一下你现有的知识,对已知的宇宙史,与个人人生的关系提出自己有建设性的看法。

答:我确实正在搭建自己的,或者说企图搭建一个让世人多一个思考方向选择的体系。

之前的《自由思想批判》大致上属于政治哲学范畴。“批判这个词相当之高大上,但说白了就是“说三道四”。说三道四并不是什么难事,因此这个世界上多的是批判的声音,特别是在所谓言论自由的社会,贩夫走卒与殿堂大师都可以畅所欲言痛快淋漓地批判他们认为可以批判的任何事物,但当问到他们接下来有什么建设性的看法,大多数人就选择了沉默。

建设性的话题绝不能口若悬河。

当我过瘾地、痛快地、自我感觉良好地批判了“自由思想”之后,我同样不可避免地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就此打住,闭上我的“金口”,像网友所评价的:我的“批判”只是迎合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给点正能量,最终停留在分歧点上,成为改变不了现实,没有结果的空话。要么,就再进一步,在批判之后的废墟上,重新建立一个“说得通”的,新的思想,新的体系。

建立一个新思想,新体系。

这个想法有趣得多,也有意义得多。我这么认为。

于是,我选择了后者。

然后我发现,我“摊上大事儿”了。

建设比破坏(批判)难度大太多了。我办得到吗?是否会自不量力?我不知道。但是,我还是着手进行了。我有一篇题为《我从不做好事》的博文写道:我只做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是指:我能力范围内的、纯粹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命令我做的事。这个命令康德称为定言令式。定言令式不求回报,不带情绪,不涉因果。成功,还是失败,最后由读者,由未来去评价。

以下是我着手建立的一个新体系的节选。

先声明:这个未发表的续篇已写了六万多字,内容涉及现象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数学及玄学等方面的知识,试图建立一个能够贯通各个主要领域的思想体系。这里只是其中的节选,欢迎读者的批评。

自在和自为——我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是我的

存在与存在的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属于形而上学范畴的哲学问题。

存在的存在无维,哲学上叫做自在。存在则是维,哲学上叫做自为。自在是本,自为是体。

自在是自为的本源,自为是自在的反映。

自在没有形式。

因此,非形式的自在不是什么(形式)。非形式的自在什么(形式)都不是

因此,自在有绝对意义上的自由,因此中文有“自由自在一说。

自在是不能被证明的,既然“什么形式都不是”,因此自在不受任何自为的关联性、逻辑性及必然性的推断及决定:

“我”的认知不能由我的手脚等存在的关联性、逻辑性、必然性所推导,无论我有手没手,单手双手或多手,我“动还是不动”,我依然“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地自在。也不能因为肯定“我”就肯定我有手或脚。所以我的手或我的脚不能证明“我”存在——手不是我,脚不是我——什么都不是我。

我不是手,我不是脚——我什么都不是

自在只能够自证,通过超验的认识自证,通过对自为的彻底否定而自证——我什么(形式)都不是,故我在——或借用笛卡尔的表述方式:我非是,故我在(有鉴于人类语言的局限,这里只能借用“我”为例子勉为之,因为自我意识依然是“我的”自为而不是自在,真正的自在连“我也否定:“我”不是我)。因此从自在的角度,“一切皆空”,自为都是虚妄(人生没有意义,都是虚妄)。

自为(存在)以形式表现。

什么都是形式的

自为没有绝对自由但有自由度(我的手脚有受到限制的活动范围)。自由度就是绝对自由的投射()在其所建立的形式中表现出的活力或活性的强弱大小程度

自为是可以证明的。因为自为与自为(手与脚)之间因相对的概念而具备双向的关联性、逻辑性及必然性。

同时自为受自在单向的关联性、逻辑性及必然性所制约。

我的手脚中“我的”这个所有格的认知因“我”的不证自明而确定无疑,所有“我的”绝对性地以向心力模式必然地指向“我”——我识——即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把所有“我的”统一起来,在自我意识下的所有“我的”因关联性、逻辑性、必然性而无分彼此,和谐相处,配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我的”存在。

手是我的,脚是我的——什么都是我的      

自为只能它证而不能自证,以相互间相对性的因果律而它证,以所有格的绝对方式全盘肯定自为而它证。因此从自为的角度,自在其实很无稽,自为才有意义(人生有意义,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价值观,价值观因相对的因果律及绝对的所有格——它证而建立)。

自在“生成”(投射)了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自为),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着种种形式。种种形式相互影响,尽管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但小至基本粒子,大至整个宇宙,都有着形式结构建立及互动中相对它证的共同三要素——关联性、逻辑性、必然性。

共同三要素(共性)以向心力模式(共识)必然地指向非形式——自在

共识把所有形式的所有格统一起来——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是非形式的表现形式。共识之下的所有形式无分彼此,和谐相处,配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自然。更是存在。

形式的三要素使形式比形式的本源——自在显得“有用”。

自在在以功利性为生存意义的人的角度来看甚至是“无用”的,因为自在的“用处”必须通过自为才能表现出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如同“我”必须通过表现出“我的”四肢、身体、容貌、言行、思想、生平之后,“我”才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通过“我的”工作成绩、学历财富、社会地位的“有用”来肯定,“我”因此才能够成为“有用”。否则,“我”似乎就是“无用”的。

但实际上,“我和“我的”之间,道与万物之间,绝对自由与自由度之间不存在同一性。因此“我的”有用与否和“我”无关。

自在与自为之间不存在同一性。这个认识非常重要。我们平常所说的“追求自由,或者类似的有条件的自由或相对自由,正是混淆了两者的关系

这类似于人和其影子的关系:相对于影子,人是自由的,影子由于其存在及变化取决于人而没有自由但有受光线强度或角度控制的自由度。影子消失,人依然“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地自在,因此影子与人之间没有同一性(这里同样只是举例说明之。在绝对意义上影子与人有同一性,因为都是“非形式的表现形式”)。影子对人没有任何影响,但其绝对的所有格以向心力模式必然地指向人,并因此而反映出人的存在及其动态,我们就以为影子有意义了。

自由的“度”与人类目前的追求相悖,人类追求的文明本质上都是形式的东西,而形式越复杂、关联越多、越精致,则相容性越低、越脆弱、越不可持续、自由度越低。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仁剑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络文坛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