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航天发动机科普:液氢液氧谁更好?
送交者: eachus[★★声望品衔10★★] 于 2016-04-19 8:31 已读 1550 次 5 赞  

eachus的个人频道

液氢液氧燃料(开放式的燃烧)发动机是航天的平民化路线。 要达到入门的技术又可以得到很高的比冲(4000 m.s)非她莫属。  发动机的循环方式有两种,开放式的燃气发生器和分级燃烧(循环。  如果你选用简单的燃气发生器煤油液氧燃料那么比冲就惨不忍睹。 如果要高级的煤油液氧循环补燃那么技术难度惊人,举个例子吧。

液氢液氧燃料(开放式的燃气发生器)发动机的燃烧室压力一般都在 10 MPa( 1 MPa = 145 PSI) , 美国普通房子水压 50 PSI, 去到145 PSI就发生旧水管热水炉爆破了, 高级的煤油液氧循环补燃发动机的燃烧室压力在26 + MPa, 难度可以想像(比冲3300 左右)。  鬼子的LE-7 液氢液氧燃料发动机开始就用14 MPa, 技术不过关撤回来12MPa。 

美国,欧洲, 日本都不得不停留在 液氢液氧燃料发动机 的入门技术上, 好说的技术简单比冲非常高,但是劣势是天然的少了一条腿。

转一段网友评比:

=============

液氢液氧的优势:
比冲高,这是题主提到的“高效”的专业说法。比冲是衡量火箭燃烧效率的指标,比冲值越高,消耗同样质量的燃料,产生的冲量越大(即火箭能获得更多的加速)不同燃料的比冲

然后就是液氢液氧的劣势: 其实主要都是液氢的劣势,液氧+煤油或者别的燃烧剂没什么太大问题 1、体积。液氢的密度是70 kg/m^3,相比之下煤油(RP1燃料,五号第一级用的)是820 kg/m^3,偏二甲肼是786 kg/m^3。液氢的密度不到别人的十分之一! (NASA网站上有个表:Liquid Fuels) 这样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你需要一个巨大的罐子装液氢才够用:

航天飞机的外燃料箱(橙罐)看起来很大,其实非常轻,发射时侧面两个固体助推器就占了全部质量的一半(相比之下固体燃料密度很高),剩下那个大罐子和航天飞机主体瓜分剩下的一半质量。而在橙罐中,那个深色的环往下的部分全部都是液氢,上面则是液氧(密度1141 kg/m^3) 2、温度 液氢的沸点是-252摄氏度,先不说自身的储存问题,这个温度首先就使液氢对和他一起装在火箭里的氧化剂非常的“不友好”,比如液氧的冰点是-219度。在一些简单的火箭设计中,燃烧剂和氧化剂的罐子是连在一起的,中间只有一层舱壁。而液氢罐和液氧罐却必须完全分离开,中间留空(所以上面的橙罐上会有一个那么长的深色区域),不然液氢就把隔壁的液氧给冻住了。 3、储存 因为极端低温,液氢和液氧的储存比较麻烦,如上图中外置燃料箱上的橙色涂料就是保温涂层。题主说液氢液氧在工业和民用领域非常普遍,这是因为这些领域都在地面上!地上的冷却系统再重也没问题,但是却不能搬到火箭上。实际上,火箭中的燃料罐基本都没有主动冷却,而只有尽量保温。即便如此,通常火箭中液氢罐的保温罐体本身往往可以占到满罐总质量的10%,而别的燃料罐这个值都是个位数(这个也和液氢的低密度有关)。这样一来又浪费一些了液氢高比冲带来的效率 4、蒸发 液氢和液氧被称为Cryogenic Propellant,这类燃料都有个蒸发的问题。前面说到火箭中液氢和液氧罐只能被动保温,而保温再好也是挡不住温度上升的,因此罐子不能完全封闭,否则随着温度上升,低温液体会不断蒸发成气体会导致内部压力过大而爆炸。实际上液氢和液氧都是在发射倒计时前才现场注入火箭内的,从那时起燃料罐就开始不断漏气泄压(更正一下图片,发射前的火花是为了消耗掉漏出来的的燃料,而之前那个喷白雾主要是主动泵进引擎用来降温的液氧) 如果飞行中火箭发动机需要中途关机,等待二次点火,阀门也不能关死。因此液氢液氧只能用作发射燃料,不能在航天器上长期储存,不然就漏光了。像需要长时间运行的空间站,卫星,火星和深空探测器上,是绝对不可能用液氢+液氧的。这些航天器上往往会使用稳定得多的燃料,如广泛用于姿态控制喷口的联氨,比冲只有220,但是冰点2度,沸点114度,长期储存起来就方便的多。 5.点火 上文提到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只要发生接触就会直接燃烧,无需点火系统。联氨更是只需要流过喷口前的一块催化剂就可以自主分解燃烧。这种发动机启动时只需要油泵开始工作即可。而液氢液氧发动机每次启动都需要主动点火,这样既增加了发动机的复杂程度,更多了一个可能失效的系统

=================

 

 

补充,修改第5点,齿轮箱毛子也有。补充,膨胀循环没有预燃室了,不过泵还是有的。 除了上面各位答案说的,保温问题,储存问题,还有一个很讨厌的问题:燃料泵的设计… 现代火箭燃料消耗速度及其夸张,都是要靠燃气涡轮泵进行燃料的泵送的,所以你基本每个火箭发动机都有个叫预燃室的东西,用于少量燃料的燃烧,驱动涡轮泵。然后问题来了。 其他燃料组合中,氧化剂和燃料的密度差距不算太大,一般用一个预燃室带一个动力涡轮,驱动同一个轴上的两个泵轮,燃料和氧化剂的泵送都搞定了。然而到了氢氧机这里,液氢液氧密度差距太大,两个泵的工作条件非常难凑到一起去。解决方法五花八门,包括但不限于: 1:两个泵都不工作在最佳范围,性能差。 2:其中一个尽量接近最佳范围,另一个将就,这样将就的那个往往可靠性很低 3:两个预燃室,各干各的,性能好,但发动机死重大量增加,降低了可用推力和效率 4:一个预燃室,两套动力涡轮驱动两个泵,性能好,但是燃气管道和阀门各种复杂,可靠性差,同样死重会变大 5:一个预燃室一个动力涡轮,搞个齿轮变速箱,两个泵一个直驱一个通过变速箱驱动,这个变速箱及其难搞,属于黑科技级别,全球好像也就美苏搞成了? 这个发动机内部设计的问题比燃料箱的问题更大,毕竟燃料箱我们有橙罐

==============

 

讲一些火箭发射过程中的实操经验(虽然是二十年前的经验,不过在壳体材料和燃料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应该还有用):

1、液氢液氧加注过程比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危险得多。液氢液氧加注时,发射塔上的人要穿防静电服,因为液氢液氧易挥发,静电火花都可能引起爆炸,我有次未穿防静电服上下塔,被吓得要死,一直抓着铁栏杆释放静电。 2、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加注也有挥发,因为有毒性,有时需要戴防毒面具,但空气中浓度不高时不戴也没问题。一般来说,要求没有明火,但是我也见过战士在加注管道附近抽烟的。 3、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相对比较稳定,记得有一次加注完后,在发射过程中卫星出现问题,火箭带着燃料竖在发射塔上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大概是一周还是半个月,年代久远不记得了,每天都是太阳晒着,也没什么问题,发射前补充加注了一些,然后发射成功了。但是液氢液氧的话,映像中最多只敢推迟24小时而已。 4、液氢温度低,分子小,易于从微小孔隙散逸,对材料要求太高,其它燃料要好很多,抗腐蚀抗压有一定气密性就可以了。 5、液氢液氧总体成本更高,可靠性更低,作为商业发射的选择,如果不是比推不够,能用常规燃料还是用常规的好。

这是我曾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一点点经验,多年不搞了,希望有用。

 

再补充一点题外的东西,当年负责加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的兄弟们,只有一个生的女儿,其他全部生的儿子,不知道是否因为可能燃料对体内酸碱度或者其它因素有影响?可惜没有人就这方面研究。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95323/answer/55198276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喜欢eachus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eachus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