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牟山探艺:雅俗之议与宋人俚词
送交者: 牟山雁[♂★★声望品衔10★★♂] 于 2024-05-08 7:06 已读 2707 次 3 赞  

牟山雁的个人频道

词的雅俗之议,几乎贯穿词的整个发展历史。自宋至清数百年间,文人众口一辞,扬雅而抑俚,并对俚词大张挞伐。当代学者则以“人民性”为标准,扬俚抑雅,对俚词给予了过高评价。因而对雅词和俚词进行客观分析和公允评价,无疑是必要的。

词这一文学形式起源于民间里巷之曲,本来即为“俗体”。今存最早的词集《敦煌曲子词》所保存的不少早期词作,如【望江南】、【菩萨蛮】、【抛球乐】等,都是用民间俚语写成,具有生动活泼的民歌风味。白居易、刘禹锡及张志和等人的早期词,也都有这种气息,刘禹锡的【竹枝词】就与六朝乐府民歌很相似。到了五代的西蜀、南唐,除李煜、韦庄等少数词人外,词坛上出现了一种“雅”的倾向。降至北宋,尤其是婉约派形成后,“雅词”显然成了词的正宗,而承袭早期词的风气而来的“俚词”则受到一连串的非议。词的雅俗对立也就正式出现了。 6park.com

宋代文人对俚词的非议主要集中在柳永身上。李清照《词论》云:“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画墁录》卷一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6park.com

柳三变既已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晏殊)曰:‘贤俊作曲子 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绊伊坐”。’柳遂退。 6park.com

“彩线慵拈绊伊坐”一句出自柳永【定风波】词,写的是一个闺中少妇盼望远离家门的丈夫相依伴度过青春时光。晏殊以之为俗,因而耻与柳永为伍。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还记载了秦少游因学柳七(永)作词而遭苏东坡嘲笑之事,亦可说明柳永的俚词在北宋是为文人雅士所不齿的。 6park.com

到了南宋,柳永所披之非议有增无减。《苕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语云:“柳永乐章,人多称之,然大概非羁旅穷愁之词,则闺门淫媟之语……彼其可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 王灼《碧鸡漫志》云:“柳耆卿《乐章集》,世多爱赏谈洽,叙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惟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徐度《扫却篇》亦云:“耆卿以野词显名于仁宗朝,……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于文人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 6park.com

综上可见,宋代文人所讥讽的“俗”可分两种。一是情调的庸俗,即所谓“闺门淫媟之语”;一为语言风格和词语的俚俗。在这些文人雅士看来,词是高雅的,不知书的俗子是不配欣赏的。正如近人冯煦《蒿庵论词》所云:“《避暑录话》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三变之为世诟病,亦未尝不由于此。盖与其千夫竟声,毋宁白云之寡和也。” 6park.com

虽然两宋文人痛贬柳永的俚词,但却不得不承认“流俗好之自若也”这样一个事实。连名重一时的婉约派大师秦少游也自觉不自觉地“学柳七作词”,则从另一方面证明柳词当时所具有的吸引力。

6park.com

贴主:牟山雁于2024_05_08 7:08:42编辑 6park.com

贴主:牟山雁于2024_05_08 7:09:48编辑 6park.com

贴主:牟山雁于2024_05_08 7:12:54编辑 6park.com

贴主:牟山雁于2024_05_08 7:17:37编辑
贴主:牟山雁于2024_05_08 7:48:58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牟山雁 加上 50 银元!

喜欢牟山雁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牟山雁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牟山雁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