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化长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说说书画家的字学功(一)| 林岫专栏
送交者: 渊客[♀★★青莲书案镇纸★★♀] 于 2020-09-29 16:57 已读 1321 次 1 赞  

渊客的个人频道

字学,即文字学;沿习汉代旧名,又称小学,隋唐以后渐为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总称。

字学功和文学功,都是书画家必备的功夫。二功,非执笔者皆能有之;或充足,或欠缺,毋庸听信炒作包装,只需要观读其书画作品和文章见解即可得知。字学功,首先应来自读书功,其次也少不了在多年书画欣赏和创作实践中积累的闻见功,倘若借《文心雕龙》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欣赏实践),操千曲而后晓声(创作实践)”的论评,也就是个过眼留心、读书践行都长学问的事。己巳(1989年)初春三月,第四届书法国展评选中关于某些字词“书写规范化”的问题曾经引起过小小争论。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陕西某书法家小楷书写的《木兰辞》,虽然水平佳善,但部分评委指出“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帖”是“贴”字误写,当即取下。我认为“帖花黄”没有误写,“帖、贴”通假,况且古今《木兰辞》的版本皆用“对镜帖花黄”,并举出唐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韩愈诗句),成语“俯首帖耳”(韩愈文句)与“俯首贴耳”通用,可证。结果“少数服从多数”,拙见被否定,“帖花黄”也成落花流水。后来,丙子(1996年)初冬第三届“赛克勒杯”国际书法展、乙酉(2005年)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等评选过程中又多次出现“帖贴”“趣取”“儒懦”之类争论,竟然有评委坚持“帖”只能是“字帖”专用;方知评选现场的争辩根本无用。看上去,争议表现在部分字词的理解和使用上,问题实则是书画人的字学功亟须补课。字学,非小道。一如林泉高致,未得亲身入境,没有半生的心领神会,岂能明白?所谓“卧游观画变神仙”,也须卧游者有观画悟游的灵慧,否则画纸前一味酣睡,没有感觉,如何变得神仙?古人修行此道,多自儿时蒙学始。当今书画家积垫字学功,入行都晚,大都没有迫切补足字学功的需要。尽管当年赵朴初、启功、尹瘦石、萧劳、康殷等老学长再三呼吁“文史不通,下笔空空”,但浮风盛起,惶惶奔营,难以静修,纵高等院校书法专业也没有真正落实字学课,留下遗憾。其实,当今书画家静修字学,有利条件超胜以往,若能凭恃才分学养和足够的耐心,再借助浩瀚图书典籍和诸多电子科技手段的便利,有志与力而不随以怠,当不难遂愿以成。

赵朴初致龙榆生函首先,谈谈字学功的“举一反三”。这是字学家教诲学子的常用语。“举一反三”,言横向开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试举数例。丙寅(1986年)初评选首届全国妇女书法展作品时,有一幅书写宋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行草作品引起过争论,印象深刻。此幅写“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有评委认为“纱厨”乃“纱橱”笔误,理由是“橱(柜帐)”不可以用“厨”。笔者当即请教,若按李清照本意写,是“纱厨”还是“纱橱”?回答是“当然应该写‘纱橱’,‘橱’是繁体字……”争执无效,那幅作品出局。“厨”与“橱”之议,在后来多次书法大展评选中频频出现,至今仍有不少评委认定那“厨”只能搭配油盐酱醋,唯写“纱橱”才与“纱帐、纱柜”攸关。《说文·广部》释“厨,庖屋也。从广,尌声”,那是仅就其字的本意而言的,在古汉语诗文中,“纱厨”与“纱橱”皆指“纱帐”,词义引申都是“围纱作帐”;“橱(櫥)”和“幮”皆与“厨(廚)”通用。其间,原本不存在繁简字的界分。现成的文例是《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于前,寄桓玄”。“糊题”即题书封条。那能寄走的“厨”会是“厨房”吗?同是宋人,苏轼《蝶恋花》词有“玉枕冰寒消暑气,碧簟纱厨,向午朦胧睡”,用“纱厨”;郭祥正《睡起》却有“睡觉纱橱酒尚醺,老来诗句怯题春”,用“纱橱”;陆游“水纹笛簟凉如洗,云碧纱幮薄欲无”,又用“纱幮”。由此观之,李清照选择“玉枕纱厨”亦属规范,今天书法家照本书之,何错之有?今人所谓的“简化字”,其中有一个规范化途径,即借用古汉语同音义字中局部笔画或书写之简便者,例如“謕嗁諦啼”“摋殺杀”“橱幮廚厨”等,从方便计,遂以“啼”“杀”“厨”等为规范简化字。汉字规范化,肯定是文字改革的必经之路,但作为书法艺术的创作活动,与古往至今的文史有着无法割断消融的情结,今人照着传统的诗词文史原本写来,不过历史存照,当不能无视到一概以“错别字”论置。说到文字与版本的“历史存照”,书画界、出版界最不敢掉以轻心,因为文字的书写变化,甚至点划的增减和文字的删易,或许关系版本的时代印记,作手的真伪以及各种避讳等,最忌讳简单化处理,即一并斥为“不规范”,而以今天所谓的“规范化”取代之,轻慢以为谬误则不可。
黄慎 《寿星图》

6park.com

一说“画厨”,很容易想起清“扬州八怪”画家黄慎的《寿星图》。此幅诗书画俱佳,左上有题诗:“寄取桓玄画一厨,艸堂仍是旧规模。胆瓶自插梅花瘦,长忆春风乞鉴湖。”此诗用了顾恺之寄画橱予桓玄和东坡乞归鉴湖两则典故。《晋书·顾恺之传》说大画家顾恺之“以一厨画寄桓玄”,桓玄明知顾画可宝,不但“发其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还厚颜无耻“绐(欺骗)云‘未(曾打)开’”。顾(恺之)当然不傻,“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故意)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竟然了无愠色。文中两用“厨”字,没用当今评委引以为是的“幮、橱”之类。历代画论、铭文、诗词等,虽然多以“厨”字出之,并不以“橱、幮”为出格。例如晚唐温庭筠“内史书千帙,将军画一厨”,宋黄庭坚《与杨素翁书》有“送紫竹书厨”,陆游“展转纱厨睡不成,一藤扶惫绕廊行”等皆用“厨”字,而陆游的“水纹笛簟凉如洗,云碧纱幮薄欲无”,元钱惟善的“学海须要涵百川,书橱无但支两脚”,明凌义渠“无蚊恰称晚凉天,高卷纱幮薄似烟”,则选用“幮、橱”等。所以,今之评委认为用“厨”是简化汉字,殊不知“厨、幮、橱”皆自古有之。现今书画界强调书画创作中要注意使用规范字,但读书或书写,逢着古代墨迹或书籍(包括日韩或东南亚地区出版的汉诗文书籍),判断仍然要根据历代的文字情况作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觉今是而昨非”。文字的发展演绎自有古今,都各自经历着一个由现实渐成过往的过程。例如甲骨文有“象”字,说明商代中原一带曾经有过这种威武硕大的动物,大约至春秋战国时代已近绝迹,所以战国《韩非子》说“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象”字的古老造形即是看到象的尸骨后所作的图示,《韩非子》所谓“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而想其生也”,皆造字有据,绝非想之当然。由“象”的本字,衍生“现象、想像、好像”等,皆属后起。西晋段灼《陈时宜书》有“瓜分天下,立五等侯,上不象贤,下不议功,而是非杂揉”,唐刘禹锡《蜀先主庙》名句有“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等,“象”通“像”,可证。

6park.com

象  甲骨文一旦有机会读到日韩诗人用汉语言文字创作的汉诗,或者看到展览会上日韩书家书写的中日韩前贤汉诗文的书法作品,例如“日落淮水头,送君去攸攸(通‘悠悠’)”(明高启诗句),“友(通‘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不惜歌者苦,但伤知者希(通‘稀’)”(《古诗十九首》)“游人如未信,蕭洒(通‘瀟灑’)一虚亭”(韩国汉诗),“奇区(通‘崎岖’)世路少通津”(韩国汉诗)等,评判亦须谨慎。如果未经考校即轻率指斥,弄不好反弹回来,也很尴尬。有些汉诗文文字书写的所谓“笔误”,内容大抵源自中国古籍,并不难翻检核对。倘若愣要纠错,最好考实清楚,否则对方恭谨捧出古籍,非但无误,而且雅风古朴犹存,果真应了当年俞樾老夫子读毕东瀛汉诗选稿说的“休得小看了东人”,料也无言以对。先说那“友朋自远方来”的“友”,在汉语古籍中通“有”,例不胜举,毋庸置疑。三国魏张揖的《广雅·释诂》言《论语·学而》的“有”即“友”,“友(有),亲也”,训诂家王念孙亦曰“有与友,古字通”。今人大都不知,看见“有”字,一概释作“有无”之“有”(表示存在),误会殊深。《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的“晋师伐之,中国不救,狄人不有(通‘友’),是以亡也”,文中“中国”指中原诸侯国,“有”即“友”,文意是“晋师讨伐,中原诸国不救援,北方诸族又不友好,因此覆灭”。又西汉《韩诗外传》(卷七)有“吾有(吾友)周舍有言”(吾友周舍有话说)等,皆是力证。 6park.com

陆德明  《经典释文》 关于《论语·学而》的“有朋自远方来”,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已经讲得非常明白:“有,本作友。”现今很多释解为“有无”之“有”,已无古意;日韩古籍部分释解尚作保留,而国人仍然疏略。其实,强化文字功的方法,宋元学者最早使用的方法就是立足古本字,举一反三,通会使用。换言之,知道“有”通“友、又”,远远不够,殊不知《诗经·商颂·玄鸟》的“方命阙后,奄有九有”,那“九有”就是“九域、九州”;日后读到“九有茫茫共尧日”(唐贯休),“化始六宫,风行九有”(宋苏轼),“隋皇御极轻九有,金璧犀珠积盈亩”(明罗纮《题汴柳摇金图》)等,皆知其“九有”即当今常言之“九州”,也不异怪。 再说说前文列举《古诗十九首》“但伤知者希”的“希”。至今仍有不少书画家弄不清楚何处用“希”、何处用“稀”,甚至不知道“希”就是“稀”。《韩非子·喻老》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用的是“希”。宋苏轼《范景仁墓志铭》名句有“凡物之生,莫累于名。人顾趋之,以累为荣。神人无名,欲知者希”,又“漫默怨者寡,漫言知者希”(宋黄庭坚句),“古人贵慎独,举世知者希”(宋吴芾句)等,历代沿用,“希、稀”并无歧义。况“稀唏晞睎悕烯浠狶”等,由“希”字衍生,皆古籍有之。例如“晞”,读过《诗经·齐风·东方未明》的“东方未晞,颠倒裳衣”,知有“拂晓天明”意,通“昕”;记得《诗经·小雅·湛露》的“湛湛露兮,匪阳不晞”,又知有“晾晒、干燥”意;偶见《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的“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的“睎”,又知有“瞭望”意……所以,学者安能学一得一,学二得二?厮守笨功夫的死记硬背,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何成就学业?说千道万,为学不惑,是个硬道理。当然,欲达乎此,真正做到为学不惑,必须充实文字学养,不能以“徒练手技”而自鸣得意。须知古今那些成功者寒窗历练的举一反三的功夫,正是他们日后翻天覆地的重要法器。
贴主:渊客于2020_09_29 16:59:07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5 银元!

喜欢渊客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渊客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