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学习园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死亡,我们永恒的终点 - 读书会四期《最好的告别》
送交者: 工匠精神[♂★★我思故我在★★♂] 于 2019-09-18 15:16 已读 5777 次 8 赞  

工匠精神的个人频道

读书会进行到第四期了,本期的主题是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撰写的《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时值农历七月,中元节将近,我们选择了这本有关死亡的书。因为我中间休假,这期由冰版大大主持。休假前事情繁多,只是匆匆撇了一遍。之后是两周多的假期,把前面看过的全忘了。回来后俗事缠身,拖到现在才有时间写完读后感。 6park.com

译文照例要吐槽翻译质量,本书也不例外。《最好的告别》的副标题是《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所谓告别,最容易理解的意思就是临终告别,死亡迫在眉睫。但本书很大部分(第三,四,五章)都是在谈论养老问题,死亡只是部分内容。回头再看英文标题”Being Mortal”,Mortal的意思是生命有限的,致命的,终有一死的,是一种属性,与时间无关。因此我认为译名没能很好地体现全书的内容。中文标题爱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个漂亮或惊悚的标题往往能换来更多的阅读或点击率。而外文书不同,常常用朴质的词语代表深刻的含义。如果我来翻译,我可能会翻成《如何老去》或者《永恒的终点》。 6park.com

摄于巴黎Catacombs “对我来说,死亡是一种恩赐” 6park.com

本书作者阿图葛文德是著名的印裔美籍外科医生,作家,公告健康问题专家。2009年他的一篇关于医疗费用的文章深刻地影响了奥巴马总统对医疗改革的想法("affected [Obama's] thinking dramatically")。葛文德于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本书也曾入选《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ul_Gawande) 6park.com

马甲线妹妹博览群书,对比葛文德大夫的其它书,她认为这本《最好的告别》并不算出色(见《死生之契阔,于以求之》https://club.6parkbbs.com/gz2/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3368809)。而我第一次阅读此类书籍,感觉本书知识丰富,视角独特,解答了我以前不少的疑问。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和思考的好书。 6park.com

本书的开篇提到医学院对死亡教育的缺失。“在医学院读书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不包括死亡。第一个学期,我得到一具皮革似的干尸用于解剖,但那仅仅是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一个途径而已。对于衰老、衰弱和濒死,我仍旧一无所知,教科书也几乎只字不提。这个过程如何演变、人们如何体验生命的终点、对周围人有什么影响— —这些问题好像都无关宏旨。在我们看来,教授们一门心思地教导我们如何挽救生命,以为那才是医学教育的目的,眷顾垂死的生命完全是一个“界外球”。” 6park.com

想当年考大学选专业时,医学院被我第一个pass掉了。我的理由是医生没有创造的快乐(可能妇产科除外?),只能修修补补,治疗后的身体再也不可能恢复到原先的状态,健康只会一步步恶化。当时周围没有人能反驳我的“偏见”。现在读了这本书我有了答案,正如作者所说的,“患者死亡并不代表医生的失败。死亡是极正常不过的现象。死亡可能是我们的敌人,但是,死亡也符合事物的自然规律。” 6park.com

在书中作者解释了人体老化的机理和过程: 6park.com

“到60岁的时候,在美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人们一般都已失去了1/3的牙齿。85岁以后,大约有40%的人已经一颗牙齿都没有了“。 ”在我们的骨头和牙齿软化的同时,身体的其他部分却变硬了”。 “为了使同样数量的血液流经变窄、变硬的血管,心脏只得产生更大的压力。结果,一多半的人到了65岁时形成了高血压”。 ”由于必须顶着压力输送血液,心脏壁增厚,对运行需要的反应能力减弱。因此,从30岁开始,心脏的泵血峰值稳步下降。人们跑步的长度和速度都赶不上过去“。 “心脏壁在增厚,而别的部位的肌肉却变薄了。40岁左右,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开始走下坡路。到80岁时,我们丢失了25%~50%的肌肉”。 6park.com

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人到老年,各项机能全面退化,按照老年病学专家的说法,“我们就是一下子崩溃了(We just fall apart)”。 6park.com

在不久以前,死亡还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平常事。按照蒙田的说法,自然老死是“不可能的、最极端的一种死法”。七十年前,中国人平均寿命是35岁。印度也差不多,作者的亲祖母得了疟疾,不到30岁就去世了。 6park.com

摄于卢浮宫 玩骰子的人,又名瓦片。三个年轻女性投掷骰子猜测谁将是第一个死去。失败的人企图作弊,但被屋顶坠落的瓦片砸死。这副作品提醒那些有智慧的人随时准备迎接死亡。 By Laurent de LA HYPE The Dice Players, also knowns as The Tile Oil on canvas, about 1625 Three young women cast dice to see who will be the first to die. The one who loses mocks fate, but is killed by a tile failing from  the roof. The image serves as a reminder to those wise enough to listen to prepare for death at any moment.  6park.com

作者总结了三种死亡的方式。图2-1,健康迅速恶化而死。图2-2,慢性病导致衰竭而死。图2-3,年老慢慢衰亡。 6park.com

6park.com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在发达国家第一种情况几乎消失,第二种情况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寿命延长。但主流的医生一般都想避开老年病,因为他们只擅长处理特定的病例,而老人往往百病缠身,让他们束手无策。 6park.com

本书的第三至五章介绍了老人疗养院和辅助生活机构的改革。相对于以前的“专注于修复健康,而不是心灵的滋养”,这些机构“帮助处于独立状态的人们维持存在的价值”,比如让老人饲养动植物,住在能上锁的房间,想睡多久就睡多久等等。对此我完全赞同,人应当享受快乐和尊严直到终点,而不是为了能多苟延残喘几年而忍受痛苦和孤独。 6park.com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最沉重的话题:在死亡面前如何抉择。文章提到一种普遍现象:在普遍贫困,医疗条件缺失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在家中亡故;随着医疗条件的完善,人们在生命行将结束前继续寻求医生的帮助,最后往往在医院逝世;到了第三阶段,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理解医疗的局限性,更关心生命质量,居家离世的比例又增加了。 6park.com

中国三十年前应该还处在第一阶段,我的两位长辈就是在家去世的。而近些年我们往往是前往医院与离世的亲友告别,见最后一面。要想达到第三阶段医疗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家中要安置必要的医疗设备,护士能定期或紧急出诊,家人也需要接受一些的培训。可以脑补一下,一种是浑身插满管道在监护室去世,一种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在熟悉的地方安静地离世。你愿意选择哪一种呢? 6park.com

曾经死亡的艺术非常流行,认为“应该坚韧地接受死亡,不应该害怕或者自怜,除了上帝的宽恕以外,不应该有别的希望。重申个人信念、忏悔自己的罪过、放弃尘世的财产和欲望至关重要”。出生,结婚,死亡,一直是宗教信仰的永恒主题。或许宗教的生死观才最接近真理。 6park.com

摄于卢浮宫 圣安东尼之死 By Claude VIGNON The Death of Saint Anthony Oil on canvas, about 1620 Saint Anothy dies among his books, attended by angels 6park.com

葛文德以医生和病患家属的双重身份记录了他父亲的离世过程,令人动容。作者的父亲是第一代移民,外科大夫,社会活动家,健身达人。然而在他70岁体检时发现了脊髓肿瘤,于是联系到两位神经科专家为其诊治。葛文德总结了三种类型的医生:家长型(医学权威,确保病人接受医生认为最好的治疗),资讯型(告诉患者事实和数据,其他一切随患者来裁决,本人不负责任),解释型(帮助病人确定他们想要什么)。这两位专家正好一位是家长型一位是解释型。不出意料之外病人选择了后者。资讯型医生认为还有时间等待,看症状改变有多快,需要时他可以随时施行手术。果然医生的判断是正确的,病人的状况并没有迅速恶化,两年多以后才正式退休,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直到确诊四年以后才动手术。 6park.com

手术十分顺利,然而随后的放疗和化疗效果不好。病人感到疼痛,肢体麻木,经常摔倒,最终选择了善终服务(姑息治疗)。护士询问病人最关心什么,他回答说不想要疼痛,想要快乐。 6park.com

善终服务让作者父亲的情况好转,过上了数周的好日子,甚至能够参加作者的大学毕业致辞。但死亡终将来临。一天他陷入昏迷,抢救清醒后坚持要回家。在家中他享受美食,打电话,翻看照片,晒太阳。终于,他呼吸停顿的时间越来越长,直到永远停止。 6park.com

这本沉重的书终于读完了。人到中年,越来越经常面临死亡问题。身边不少的朋友同事父母相继亡故,甚至也有人中年猝死,或者得了不治之症的。我们不仅要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应该认真思考,当死亡临近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应该留下什么。 6park.com

或许我们应该笑对生死,快乐到头,用轻松和豁达感染周围的人。 6park.com

或许我们应该留下财富,留下知识,留下满满的回忆。 6park.com

梵高墓 摄于法国Auvers-sur-Oise
贴主:工匠精神于2019_09_18 15:33:10编辑
喜欢工匠精神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工匠精神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学习园地首页]
工匠精神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