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唯美乐园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从古典到浪漫再到印象,德国18-20世纪的艺术之路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4-04-10 19:27 已读 4556 次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看完古代大师展区,我们到楼下咖啡馆匆匆吃了顿简餐,马上又到二层继续参观现代艺术展区。导览上说这层包含了1800-1945年的欧洲绘画,其中以德国和法国艺术为主。



说是从1800年起,实际并不绝对。在这层展区正对主入口的位置,就是一幅1787年的作品《歌德在罗马坎帕尼亚》,它将我们带到了18世纪下半叶风靡德国的古典主义绘画。还记得温克尔曼吗?我在介绍歌德博物馆时提到过他。这位德语世界古典主义思想的奠基人曾说:“无论是在位置还是表达上,古希腊杰作区别于其它的标志就是高贵简单和安静庄严。正如无论海面多么汹涌澎湃,大海深处始终保持平静一样,古希腊形象尽管会表现出各种激情,却都彰显着一个伟大而沉着的灵魂。”德国古典主义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发展起来的。



这幅画由约翰·海因里希·威廉·蒂施拜因(Johann Heinrich Wilhelm Tischbein,1751-1829)创作,被认为是歌德最重要的一幅画像。蒂施拜因来自一个著名的绘画世家,他的父亲、叔叔、堂兄都从事绘画。像许多同时代的画家一样,他也到意大利学画。1786年歌德前往意大利寻求重生时,与他在罗马合租一套公寓。标题中的坎帕尼亚是罗马阿庇亚古道途经的一个地区,有古老的墓葬群和罗马渡槽废墟。画面背景中描绘了罗马渡槽,但那个圆形堡垒状建筑是塞西莉亚·梅特拉之墓的样貌,应在靠近罗马城门的位置,被画家嫁接至此。



画中的歌德倚靠在一个倒塌的方尖碑上。旁边浮雕板雕刻的是陶里斯的女祭司伊菲革涅亚见到她的哥哥俄瑞斯忒斯及其好友皮拉德斯,这是古希腊戏剧大师欧里庇得斯(Euripídēs,公元前480-公元前406)的悲剧《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中的情节,当时歌德正在创作据此改编的同名诗歌剧。浮雕右边是一块残缺的罗马柱头。方尖碑、浮雕和罗马柱分别代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歌德肩膀左侧有一棵小橡树苗,而橡树是德意志民族的象征。这样就使得整体画面寓意歌德基于古典文化传统开创德语戏剧之新生。



蒂施拜因将歌德描绘成一位理想中的人物。他目光深邃、神情专注,仿佛在思考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作品。宽沿帽像光环一样罩在他的头上,帽子周围的天空还形成一片椭圆形湛蓝无云的区域,更加强了这种光晕效果。不过,这幅画在解剖学上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歌德的左腿显得过长,你甚至会觉得他的右腿如果是左腿的话可能与上身的位置更合理,而他似乎长了两只左脚。尽管如此,这件作品仍然是歌德最广为流传的一幅画像,也是蒂施拜因最知名的一件作品。画家因此而被称为“歌德·蒂施拜因”,以便与其家族的其他画家成员相区别。然而就像一位研究歌德的学者所说:“一幅画[...]以非凡的光环包围着被描绘的人,并没有使他更接近观众,而是将他与观众拉开距离。就像走进一个保存着经典读物的区域,那些作品受到尊崇但几乎不会被阅读。”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德国的另一位古典主义画家也与歌德有关,他就是歌德最为欣赏的德国风景画家雅各布·菲利普·哈克特。1786年歌德去那不勒斯拜访他时,哈克特已经是那不勒斯国王的宫廷画家。歌德不仅向他学画,还为他写过传记。



这幅《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景观》创作于1774年。顺着台伯河流动的方向可以看到远方圣彼得大教堂的高大穹顶,给人一种通往理想圣地的感觉。和煦的阳光弥漫在整个画面中,老百姓休养生息,一片和谐。在大的风景画中放入小的人像,让人想起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1600-1682)。哈克特正是洛兰理想风景传统的坚定维护者,同时还注入了一些浪漫主义色彩。 6park.com

6park.com

18世纪末,德国艺术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在谈浪漫主义之前,我们首先看看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中由德语艺术家创造的一种浪漫宗教艺术运动:拿撒勒艺术(Nazarenische Kunst)。这场运动是由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学生发起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学会了画一幅优秀的帷幔,画出一个真实的人物,学会了透视、建筑,总之,一切都学会了——然而,却没有一位真正的画家能脱颖而出。这是因为缺少一件事......心灵、灵魂和感觉......”这些学生很快与生活在罗马的德语艺术家达成共识,创立了圣路加同盟。他们试图在宗教主题中注入更多的情感,也就是浪漫主义色彩。这些人后来被称为“拿撒勒人”,他们创造的艺术就被称为拿撒勒艺术。



拿撒勒艺术在特征上类似于古典主义:清晰、轮廓分明的形式优先于色彩,图形优先于绘画,构图的主要元素是人物形象。同时他们希望用色彩实现一种精神化的功能,运用淡雅柔和的釉质般的色彩将人物和风景交织在一起。所描绘的人物通常表情严肃,通过深沉的平静所带来的庄严感,达到一种超自然的感觉。



这幅《年轻女子肖像》就是这样,她拥有天使般的面孔,目光低垂,表现得端庄而谦卑。红棕色的卷发温柔地勾勒出她完美的面容,让人想起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此画由德国画家恩斯特·德格(Ernst Deger,1809-1885)于1835年绘制。创作这幅画时他还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一名学生,后来成为这个学院在基督教艺术领域的主要代表。 6park.com

6park.com

什么是浪漫主义呢?首先它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体现在各个领域,包括绘画、文学、音乐等,核心的特征是自发的情感体现。英国当代艺术家大卫·布莱尼·布朗在他写的《浪漫主义艺术》一书中这样说:“浪漫主义既不在于主题的选择,也不在于准确的真实,而在于感受方式”。这种艺术形式“诞生于抗议和痛苦、社会或民族危机以及个人的心理创伤这些背景之下”,艺术家强调的是情感和个人主义。原先推崇理性、逻辑、和谐和匀称的古典主义,此时愈发显得僵化和腐朽,不可避免地被浪漫主义所取代。相对于古典主义追求完美、沉着、坚定、清晰、适度等特点,浪漫主义强调对无限的渴望,激情的感动和不受约束的欲望。“此前的艺术家从未把自己这样强烈地放在作品体验的中心位置,从未有艺术家如此坚持个人诠释的独特性以及不惜一切代价将其表达出来的使命。”



这幅《美茵河畔法兰克福风光》为德国浪漫主义最重要的建筑画家多梅尼科·夸格里奥(Domenico Quaglio,1787-1837)于1831年绘制。他来自一个从意大利移民到慕尼黑的绘画世家,父亲既是画家也是建筑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这两方面技能的培养。他画的这种画被称为“维杜塔(veduta)”,也就是城市景观画。为表达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夸格里奥总是选择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或古老城镇。在这幅画中,画家几乎就站在如今施塔德尔博物馆所处的位置,望向法兰克福大教堂。可以看出,大教堂塔楼还没有建成现在的皇冠顶,而是一个平淡的弧顶。人们也正是通过这些绘画了解了城市建筑的历史。 6park.com

6park.com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被公认为是德国最重要的浪漫主义画家,没有之一。他常常以流浪或旅行为主题,将自己的情感反映在大自然中。这些画作与其说是风景画,不如说是对大自然的沉思,是他内心生活的表达。



《雾气升腾中的山峦》是他晚期的作品,创作于1835年。这幅画的“背景”实际上在前景中,也就是雾气弥漫的棕黄色的山和树林。越过这些近景,我们的目光最终会落到连绵的远山,感受那种波澜壮阔的气魄。德国剧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1777-1811)曾形容连绵起伏的山峦为“由最美的线条组成,仿佛天使在沙中玩耍过的样子”,弗里德里希真正将这种感觉表现出来了。 6park.com

6park.com

安德烈亚斯·阿亨巴赫(Andreas Achenbach,1815-1910)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风景画家。与弗里德里希经常以群山和森林为主题不同的是,他专注于海景或者海港。阿亨巴赫很小就展现出绘画的天赋,12岁便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画,14岁时作品参展并被买走引起轰动。毕业后,他在施塔德尔艺术学院获得了一个独立的工作室,这幅《挪威海岸的海上风暴》就是1837年在这个工作室里完成的。



此画的尺寸很大,宽度达到2.72米。站在它面前,能够体会到一种澎湃的震撼。阿亨巴赫以极其精确的笔触描绘了一艘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的小船。天空中的乌云仿佛一个张开双臂的怪兽欲将小船推向右边巨大的岩石。 6park.com

6park.com



画家刻意将一道强光照在小船和附近的海浪上,增强了场面的戏剧性和紧张感,让观众为这艘与大自然抗争的小船捏了把汗。画家在这幅画中展现出极高的绘画技术,尤其在色彩上,光线照到海浪产生的碧玉般的颜色,浪花激起的白色泡沫,都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卡尔·斯皮茨维格(Carl Spitzweg,1808-1885)为德国浪漫主义晚期的画家。这一阶段的作品展现出更多的现实主义或历史主义。为了迎合日益增多的资产阶级买家,画家们开始努力改变主题和表现形式,比如增加历史题材或者风俗画。即便是风景画,也会以更夸张的手法接近自然和强调光影。斯皮茨维格没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属于自学成才,1844年起为一本名叫《飞叶》的慕尼黑幽默周刊画插图。他本人也诙谐幽默,常常创作一些这类的作品。



这幅《隐居处前的隐士》就是1844年创作的。一位戴毡帽的老者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看书,刚好避开阳光的直射。他故作镇静的神态似乎与院中兔子的警觉张望形成鲜明对比。从绘画手法上来看,斯皮茨维格的这幅画笔触显得较为松散。这一时期出现的摄影术,让画家们开始思索是否还有必要用最逼真的方式再现生活中的画面。显然,宽松的笔触既不强调复杂的绘画技术,也可以节省绘画的时间。如果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6park.com

6park.com

奥托·舒尔德勒(Otto Scholderer,1834-1902)是德国浪漫主义向印象派过渡期间的一位肖像和静物画家。他最初在施塔德尔艺术学院学习,受到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后来到巴黎考察,与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成为朋友,绘画风格也逐渐发生变化。



这幅《窗边的小提琴手》创作于1861年,描绘了一名年轻的小提琴手坐在敞开的窗户前,用渴望的目光望着窗外。很显然,这位小提琴手的人虽然坐在屋内,但心已经飞到窗外的世界中去了。舒尔德勒选择了一个在德国浪漫主义艺术中十分流行的主题: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人类自身的孤独与寂寞。 6park.com

6park.com

法国印象派在19世纪七十年代的崛起很快影响到德国。晚期浪漫主义因其精心设计的学院派绘画风格而受到印象派的鄙视,艺术评论家们也批评晚期浪漫主义画家为迎合资产阶级买家而做出的改变是一种媚俗的行为。



犹太画家马克斯·利伯曼(Max Liebermann,1847-1935)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浪漫主义风格,他受到荷兰绘画的影响,喜欢上自然主义和伦勃朗的光影效果。利伯曼画的是写实而不带感情的人,他认为应该承认自然的尊严,而不需要粉饰任何东西。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他被称为“丑陋的画家”,他的画被叫做“泥土画”。1873年底他移居巴黎并在巴比松度过一个夏天。他在那里接触的巴比松画派画家正是影响和塑造了印象派的那批人。利伯曼的绘画风格逐渐发生转变,1880年他在绘制《阿姆斯特丹的老人之家》时已经转向印象派。在那幅画中他首次使用通过树叶(或其它障碍物)过滤光线的效果,后来由于他的反复应用而被称为“利伯曼太阳黑子”。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这幅《阿姆斯特丹孤儿院的空闲时光》创作于1881年,是“利伯曼太阳黑子”的又一例证。这是孤儿院庭院里的一幕,带窗户的砖墙形成了画面的透视对角线。树叶和盆栽的绿色与砖墙和裙子的红色带给人一股春天般的生机盎然。女孩们扎堆聊天玩耍和地上聚集觅食的麻雀给整个画面带来一种喧嚣感,即使身处画外的我们似乎也能听到画中女孩的欢声笑语和麻雀的叽叽喳喳。对于艺术欣赏者来说,最吸引人的当然还是那些透过树叶缝隙落在地上的光斑。这些光影的存在反而让人愈发觉得这里的阳光明媚,它们形成的那种晃动的感觉也让整个气氛都愈发活跃起来。 6park.com

6park.com

最靠近我们的前景中,八个女孩正坐在墙边缝纫。她们的衣服由黑红两色组成,非常引人注目。其中的一个女孩站在中间发呆,显示出这是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场景,没有人催促或赶工,大家好像在享受这种缝纫的乐趣。 6park.com

6park.com

画面左边是中景,五个女人三两一组在交谈,其中一个手里还拿着一枝花。远景中的孩子们有的在打水有的在玩球,更加富有动感。这是一个用印象派手法绘制的现实主义画面,利伯曼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他未粉饰任何东西,但此时已经没有人再说他是一位“丑陋的画家”了。 6park.com

6park.com

利伯曼成功了,巴黎的收藏家欧内斯特·霍舍德在给爱德华·马奈的信中惊呼:“如果是你,我亲爱的马奈,向我们揭示了露天的秘密,那么利伯曼则知道如何在封闭的空间里捕捉光线。”此后,利伯曼回到家乡柏林,后来成为柏林分离派的领袖。1920年又接任普鲁士艺术学院院长一职。1933年纳粹上台后,利伯曼的命运出现重大转变。作为犹太人,他不得不辞去普鲁士艺术学院名誉主席和参议员的职位。他在声明中说:“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一直竭尽全力为德国艺术服务。我深信艺术与政治或血统无关,然而我不能再属于普鲁士艺术学院,因为我的这种观点不再被认可。”1935年,他在柏林的家中去世,已经沦为纳粹工具的普鲁士艺术学院拒绝向这位前院长致敬,葬礼也没有一名官方代表出席。德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卡尔·舍夫勒在悼词中说:“利伯曼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利伯曼影响了很多德国画家,洛维斯·科林斯(Lovis Corinth,1858-1925)便是其中一位。他最初学的是历史画,1899年参观柏林分离派的第一次展览后拜访了马克斯·利伯曼,此后加入该组织。1911年当利伯曼辞去柏林分离派主席的职位时,科林斯当选为新主席。



柏林分离派成立于1898年,是在德国印象派中占有突出地位的一个群体。最初是由于柏林艺术家协会接连拒绝爱德华·蒙克和沃尔特·莱斯蒂科夫的作品参展,使一些艺术家意识到“现代艺术不能指望得到现有组织的任何支持”,于是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组织。马克斯·利伯曼当选首任主席。尽管保守派仍然批评柏林分离派是颓废的,是对德国艺术的威胁,但柏林分离派已经逐渐成为德国艺术的主流。有意思的是,当最初因不被认可而自立门户的分离派发展壮大为主流以后,他们并没有汲取过往的经验教训对新兴事物宽容以待,反而重蹈覆辙地拒绝了比他们更新的艺术形式:表现主义。这导致了后来新分离派的成立,也是造成利伯曼辞职,科林斯继任的直接原因。我后面会单独写一期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就是对新事物的包容,任何组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



一战结束后,失意的洛维斯·科林斯在瓦尔兴湖畔买下块地建造了自己的隐居之所,并在此创作了六十多幅风景画。我们在这看到的便是其中一幅。这幅《冬日里的瓦尔兴湖》创作于1923年。画面描绘的实际上是一幅秋冬之交的景色,右侧前景中的两棵树仍然残留着黄里泛红的秋叶,远处白雪覆盖的山脉绵延到湖边,而湖面升起的雾气则让对岸的景色变得模糊不清。 6park.com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唯美乐园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