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唯美乐园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歌德的朋友圈和他所处的浪漫主义时代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4-04-10 19:24 已读 3986 次 1 赞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歌德故居南边是一幢全新的建筑,我们习惯称之为歌德博物馆,但官方名称为德国浪漫主义博物馆。18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德国文学和音乐领域爆发的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实际上就是早期的浪漫主义,歌德在法兰克福创作的戏剧《葛兹·冯·伯里欣根》和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都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作。经过这一阶段,德国的整个艺术领域迈入成熟的浪漫主义时期。可以说歌德是在浪漫主义初期成长起来,并逐渐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一面旗帜。他在艺术圈的朋友们也基本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 6park.com

6park.com

我们大部分人年少时最初的朋友圈其实就是父母的朋友圈,父母接待的客人和带我们拜访的朋友形成了我们的社交圈。诗人歌德的父亲约翰·卡斯帕·歌德喜欢收藏绘画,因而结识了很多法兰克福画家,其中有的被请到家中为装饰新宅创作,有的干脆成了歌德兄妹的家庭教师。我在上一篇介绍歌德故居时曾提到歌德妹妹科妮莉亚的一幅素描头像,那是德国画家约翰·路德维希·恩斯特·摩根斯坦(Johann Ludwig Ernst Morgenstern,1738-1819)的作品。这位画家出生在图林根,1769年才到法兰克福来寻求发展,起初就在风景画家老克里斯蒂安·格奥尔格·舒茨的工作室帮忙,并因此结识了歌德一家。他后来发展成一位绘画修复大师,并把他的儿子约翰·弗里德里希·摩根斯坦(Johann Friedrich Morgenstern,1777-1844)也培养成一位画家和修复师。



1798年,老摩根斯坦决定为自己修复过的作品做一个合集。他制作了一个祭坛画一样的双开门橱柜,将他修复过的作品的缩小版复制品镶在里面展示,既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又可以向新雇主展示。年复一年,这样的画柜他陆续制作了三个,我们在这里看到其中之一,另外两个在法兰克福历史博物馆。



仔细看,里面既有宗教、历史等传统题材,也有风俗、动物、风景等新兴题材,更多的是肖像画。当时在德国最流行的是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的作品,所以这里面的肖像画让人想起伦勃朗,风俗画让人想起扬·斯泰恩,健硕的公牛让人想起保卢斯·波特。不过正中的一幅属于意大利,它是威尼斯画家乔瓦尼·巴蒂斯塔·皮亚泽塔绘制的《圣母升天》。据说这幅经老摩根斯坦修复后挂在法兰克福条顿骑士团教堂的祭坛画原作1796年被法军抢走,现在还保存在卢浮宫。老摩根斯坦死后,儿子小摩根斯坦继承了父亲的传统。事实上我们眼前的这个画柜经过了三代人之手,大部分由老摩根斯坦制作,少部分由小摩根斯坦补充,最后一幅为老摩根斯坦的孙子卡尔·摩根斯坦完成。 6park.com

6park.com

把老摩根斯坦引荐给歌德父亲的老舒茨曾被强住歌德家的法国指挥官托朗克找来为他在法国的别墅作画。我们在博物馆2号厅看到了他当时创作的两幅风景画。根据歌德在《诗与真》中的描述,托朗克从家乡要来了自家别墅所有房间墙面和壁柜的尺寸,然后与他找来的几位法兰克福画家商讨如何装饰。令人生厌的是他并不想把画家们的油画装在画框里挂在他家墙上,而是准备作为壁纸贴在墙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歌德最终说服父亲向托朗克抱怨不应把这些优秀的法兰克福画家贬低为“壁纸画家”。其实老舒茨最早学习和从事的就是壁画和立面装饰,所以可能对把他的画糊在墙上并没那么在意。这两幅画体现出当时的人们对意大利风光和古罗马废墟的喜爱,画中的人物由同样被托朗克招来的西卡茨和希尔特完成。 6park.com

6park.com

6park.com



狂飙突进运动的特点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反抗社会、道德和传统美学的束缚,作品大都感情真挚热烈,并且常常夹杂着浓厚的感伤。如果说在绘画领域有哪位画家也具有相同的特点,瑞士裔英国画家约翰·海因里希·福斯利(Johann Heinrich Füssli,1741-1825)绝对算得上一位。他出生在瑞士,成年后在德国待过一段时间,因翻译莎翁戏剧而结识英国驻柏林特使并在其建议下前往伦敦发展。我们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看到过他的毕业作品《托尔大战尘世巨蟒》,他的英文名叫亨利·富塞利。歌德曾称他为“天才的矫饰主义艺术家”,福斯利则认为自己是涉足了神奇未知领域的历史画大师。他最有名的画是1781年创作的《梦魇》,因为太受欢迎,此后又创作了至少三个不同版本,我们在3号展厅看到的便是其中之一。



画中描绘了一名熟睡的女子,头在床尾深深垂下,面色苍白。一只小恶魔瞪着血红而贪婪的双眼蹲在她的胸口,当时的人们认为噩梦源于睡眠中的呼吸困难造成的恐惧感。一匹面目狰狞的白马从床帏的缝隙间探进头来,日耳曼人在恶魔故事中出现马通常暗示魔鬼将与女人发生性关系,也有人认为马头探进床帏本身就是性画面。所以这幅画通过符合民间传说的有关意象表达出迷幻、恐怖和情色等多重含义,并借助明暗对比和苍白的色彩强化了这种感觉,形成一种哥特式的恐惧基调。 6park.com

6park.com

1775年11月,歌德应年仅18岁的卡尔·奥古斯特公爵之邀进入魏玛宫廷,成为公爵朋友圈中的一员。博物馆5号厅展示了这个朋友圈的几位主要成员。



首先看到的是卡尔·奥古斯特公爵本人,这幅肖像由约翰·恩斯特·海因修斯(Johann Ernst Heinsius,1731-1794)于1780年绘制。他是萨克森-魏玛公国的宫廷画师,主要负责给宫中权贵们画肖像。画面中,公爵以制服、毛领和勋章等经典元素展现出统治者的形象。然而发型是完全反传统的,当时德语地区公爵的传统形象应该是戴假发留辫子,年轻的奥古斯特公爵不仅没戴假发还剪短头发留了一个“瑞典式发型”(Schwedenkopf)。这种发型在当时被认为是现代和启蒙的标志,表明奥古斯特公爵与他的心腹歌德一样公开拥护狂飙突进运动的理想。 6park.com

6park.com

海因修斯在同一年还为公爵的母亲,萨克森-魏玛公国最有权势的女人安娜·阿玛利亚绘制了肖像。阿玛利亚不到17岁就嫁给了当时的萨克森-魏玛公爵,并在次年生下卡尔·奥古斯特。在她怀上公爵的第二个儿子后,仅比她大两岁的公爵不幸英年早逝。从此阿玛利亚成为公国的摄政王。画中的阿玛利亚雍容华贵、姿态庄严,但并没有任何权力的标志,因为此时她的儿子已经成年,她已不再摄政。取而代之的是代表音乐的物件,她手握一份乐谱倚在一架钢琴旁。退居二线后,阿玛利亚专心享受音乐的乐趣,她不仅赞助音乐家,还亲自谱曲并留下一些质量不错的作品。据说她在1790年将西班牙吉他引入日耳曼地区,对德国音乐也算做过贡献。



两边是她两个儿子小时候的画像,也都是海因修斯画的,只不过右边这幅是他复制另一位画家的原作。乍一看只相差一岁的两个男孩的肖像画都差不多,实际上有很大不同。左边是弟弟康斯坦丁(Friedrich Ferdinand Constantin,1758-1793),他身材更苗条,姿态更自由,手扶着画册,桌上放着纸和画笔,母亲为他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右边是哥哥奥古斯特,作为未来的统治者,他左手叉腰右手握着权杖,毛皮服装显得肩膀很宽,脸上虽稚气未脱但自信满满,显出不同于弟弟的特有的威严。 6park.com

6park.com



就在歌德抵达魏玛宫廷的前一个月,奥古斯特公爵与同龄的达姆施塔特公主露易丝成婚。这幅肖像是在她与奥古斯特订婚前一年绘制的,由达姆施塔特宫廷画家约翰·路德维希·斯特雷克完成。他笔下的这位17岁少女面色柔和但表情严肃,给人一种外表温柔、内心刚毅的感觉。从她后来的经历看也的确如此。嫁入魏玛宫廷后,她一直生活在婆婆的阴影中,对丈夫的出轨也采取隐忍的态度。但在拿破仑占领魏玛的时候,她没有像其他王公贵族那样逃离祖国,而是留在魏玛直面拿破仑。她拒绝了拿破仑让她丈夫退位的要求,表示公爵无论身处何地都会忠于职守。不知是不是此举打动了拿破仑,萨克森-魏玛公国在后来签署的波兹南和约中得以保留。露易丝因为这一高光时刻被百姓视为萨克森-魏玛公国的救世主。 6park.com

6park.com

虽说奥古斯特公爵在军事上毫无建树,但他受母亲影响长期支持和赞助由他母亲创建的所谓“魏玛缪斯庭院”,将一大批文人艺术家聚拢在自己周围。与歌德齐名的另一位德国大诗人席勒在1799年也加入进来并与已经在魏玛的维兰德、赫尔德和歌德共同开创了魏玛古典主义。在进入公爵朋友圈之前,他早已成为歌德的密友,二者的友谊近乎传奇。可惜席勒不到46岁就患病去世。此像为格哈德·冯·库格尔根(Gerhard von Kügelgen,1772-1820)参考席勒的半身雕像于1808年创作。 6park.com

6park.com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的是阿玛蕾·冯·列维佐夫。这是她15岁嫁给贵族奥托·冯·列维佐夫时请德国画家约翰·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蒂施拜因绘制的,画中的鸽子衔着桃金娘树枝寓意美好的爱情。她精致的面容、优雅的举止和飘逸的神态曾经迷倒无数男士,其中也包括歌德。1806年与第一任丈夫离婚后,阿玛蕾结识了歌德。歌德还以她为灵感创作了戏剧《潘多拉》。阿玛蕾后来又结过两次婚,始终与歌德保持朋友关系。也许歌德对她的迷恋一直停留在她18岁时二者的初见,1821年当72岁的歌德遇到阿玛蕾17岁的女儿乌尔莉克时竟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小姑娘,甚至在1823年双方第三次相遇时托奥古斯特大公向小姑娘求婚。结局我在上一篇中说过了,这种事放在今天可以见仁见智,但当时给小姑娘造成的伤害是无疑的,乌尔莉克终生未婚。 6park.com

6park.com

歌德在魏玛的官运很顺,来到这里的次年便进入枢密院,随后成为道路建设委员会和战争委员会的主席,还要抓经济甚至反腐,33岁时达到仕途巅峰,成为公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众臣之首,被批评他的人称为“王侯仆人”和“暴君诗人”。到1785年歌德进入魏玛宫廷十年之际,他才猛然发现自己除散落在杂志上的几首诗外,什么也没发表。他试图在艺术家与官员这两种角色间找到平衡却无能为力。1786年歌德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退出宫廷前往意大利寻求重生。



为了避免粉丝的骚扰,歌德化名约翰·菲利普·默勒在意大利各地旅游学习。他追寻已故德国考古学家、德语世界古典主义的思想奠基人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的足迹,学习和欣赏意大利的古典建筑、雕塑和绘画。“高贵简单”和“安静庄严”,这些由温克尔曼提出的古典主义艺术特征也被歌德视为圭臬。在6号厅有一幅奥地利画家安东·冯·马龙(Anton von Maron,1731-1808)绘制的温克尔曼肖像,让我们见到了这位歌德偶像的尊容。 6park.com

6park.com

展厅里摆着一尊石膏像,是歌德到达罗马后不久购买的朱诺头像。他称这件作品为“我在罗马的初恋”,并称自己买到它就像得到“荷马之歌一样”兴奋。这说明他感觉自己来对了地方,并且完全迷上了古典艺术。 6park.com

6park.com

歌德在罗马还结识了很多艺术家,奥地利古典主义画家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ka Kauffmann,1741-1807)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歌德在他的《意大利游记》中详细记述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包括同她探讨色彩理论,给她读自己刚刚完成的《伊菲革涅亚》的新版本。这位女画家也对歌德的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后来还为《伊菲革涅亚》的出版绘制了插图。安吉莉卡·考夫曼很早便认识温克尔曼,还为他画过肖像。正是受温克尔曼的影响,才形成了她的古典主义风格。



她创作的这幅《玛达莱娜·沃尔帕托》是位女演员的肖像,手的姿势让人想起蒙娜丽莎,微微侧过去的面容给人一种多愁善感的感觉。歌德通过考夫曼认识了这位演员,并在他的《意大利游记》中描述过她。 6park.com

6park.com

雅各布·菲利普·哈克特(Jakob Philipp Hackert,1737-1807)是歌德在意大利结识的另一位重要画家,他也是歌德最为欣赏的德国风景画家。当时哈克特已经成为那不勒斯的宫廷画师,具有很高的威望。歌德到那不勒斯拜访了这位画家,称他的作品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巨作”。这幅《理想的河流风光》创作于1785年,又被称为《阿卡狄亚的河流风光》。阿卡狄亚(Arcadia)在古典艺术中代表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神话之地。歌德在他的《意大利游记》中将自己在意大利近两年的这段时光视为在古老的渴望之地阿卡狄亚探寻诗歌灵感的一段稍纵即逝的幸福快乐。 6park.com

6park.com

1788年歌德回到魏玛,诚挚地致信奥古斯特公爵,请求从以前的职责中解脱出来,做“除我之外没人能做的事情,把剩下的交给别人”。他在后来出版的《意大利游记》序言中这样写道:“我的灵魂和肉体比以前任何时候的感觉都更好。”



歌德卸去了大部分公职,只保留与文化相关的职务,包括主管耶拿大学和魏玛剧院等。正是在歌德的支持下,23岁的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1775-1854)被聘为耶拿大学副教授,后来成为思辨自然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也正是在歌德的引荐下,黑格尔被任命为副教授,后来成为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大师。



歌德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一个高峰期,德国文学进入到以魏玛为中心的魏玛古典主义时代。歌德和席勒的作品轮番在魏玛剧院上演。1808年,歌德发表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浮士德》。歌德很早就开始构思这部巨著,但只写了一些片段,在好友席勒的鼓励下才坚持完成。



这幅德国画家西奥多·皮克西斯绘制的纯灰色画描绘了花园里的浮士德和格莉琴。这是浮士德经历的几段悲剧之一,他爱上了格莉琴,魔鬼也让格莉琴迷上了他。画中描绘的就是二人刚刚坠入爱河时在花园里散步,头靠得很近,一起向花卉询问神谕。背景中是魔鬼墨菲斯托与女邻居玛尔特走在另一条花园小路上,为了得到邻居的帮助,墨菲斯托正在与她调情。后来为与浮士德幽会,格莉琴给母亲服下安眠药,没想到致其身亡。她的哥哥因阻止二人相爱在打斗中被浮士德刺死。格莉琴在深深的内疚中走入地狱,而浮士德却在墨菲斯托的帮助下逃离。 6park.com

6park.com

纵观歌德的恋爱史,他又何尝不像浮士德那样给所爱之人带来痛苦呢。上一篇中我提到过《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女主人公绿蒂的原型夏洛特·布夫,1772年当她与未婚夫准备婚礼时,歌德爱上了她。就像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所说的那样,歌德“在已经筑好的巢里放下了布谷鸟的感情蛋”。只是歌德并没有像维特那样选择自杀,而是写成了小说。歌德一夜爆红,可谓名利双收,夏洛特·布夫却不得不一辈子承受外界的流言和丈夫的猜疑。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幅她29岁时的肖像,由约翰·海因里希·施罗德(Johann Heinrich Schröder,1757-1812)绘制,眼神中透着一股无尽的忧伤。 6park.com

6park.com

在魏玛的头十年,歌德与一位有夫之妇夏洛特·冯·斯坦保持暧昧关系。从意大利回来后很快包养当时23岁的克里斯蒂安做情妇。这个女人没什么文化只做过几天泥瓦匠,在她为帮助兄弟向歌德请愿时被歌德领回了家。没过多久,她就怀上了歌德的孩子,但歌德并没有给她名分。相反,歌德在儿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时候就在旅途中向新认识的21岁女孩亨丽埃特求婚,但遭到女孩父母的拒绝。



克里斯蒂安来自社会底层,受教育程度低,根本无法随歌德进入上流社会,但她始终被歌德留在身边,其中的原因只能用歌德母亲的话来解释:歌德母亲称克里斯蒂安为“床上的宝藏”,可见功夫了得。直到1806年,她才得到名分。当时法军占领魏玛并侵入歌德家中,克里斯蒂安勇敢地站出来保护歌德。歌德受到感动,在几乎没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于5天后与她举行婚礼,结束了长达18年的无名分同居状态。



然而正式的婚姻关系并没有束缚歌德继续撒播他爱情的种子,婚礼才过去一年他就向一位出版商的养女当时只有18岁的威廉敏娜(Wilhelmine Herzlieb,1789-1865)表达了爱意。这位58岁的老诗人向她献了几首爱情诗,并送给她一枚镶着三颗大宝石的金戒指。不过这个小姑娘并未领情,她后来的婚姻也不幸福,自己还患上了抑郁症。同样的情况又在歌德74岁时上演,只是这时他的妻子克里斯蒂安已经去世,老诗人向19岁的乌尔莉克求婚再次遭拒。因为这段恋情,歌德写下了著名的《玛丽亚·拉兹涅挽歌》,而乌尔莉克终生未婚。



歌德几乎每次都能从自己的恋情中获取灵感,并为他的创作带来成功,而他所恋的对象就没那么幸运了。很难说这些女人的不幸都是歌德造成的,但这也不禁让人想起《浮士德》中魔鬼墨菲斯托反问浮士德的话:“是谁让他们陷入了毁灭?我还是你?”



1832年3月22日,歌德停止了呼吸,享年83岁。当地报纸报道说他“温和而平静地去世,与其说是呼吸衰竭,不如说是所有生命系统同时耗尽。”我们在这里看到一幅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Carl Gustav Carus,1789-1869)为纪念歌德而作的寓言画《歌德之死》。卡鲁斯比歌德小了整整40岁,但他与歌德的书信往来持续了十多年,不过二者只见过一次面。歌德认为他是一位思想家和有创造力的人,他对歌德则崇拜有加。歌德去世不久,他就创作了这幅纪念画。画中诗歌之神阿波罗的神圣动物天鹅簇拥着他的七弦琴,上方挂着象征诗人荣耀的月桂花环,背后的彩虹提醒人们记住歌德撰写的《色彩理论》。 6park.com

6park.com

卡鲁斯受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的影响很大。弗里德里希是德国浪漫主义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也是欧洲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既然是浪漫主义博物馆,当然也少不了这位浪漫主义大师的作品。我们惊喜地在这找到三幅他的作品,下面这幅叫《黄昏之星》。关于这位大师和他的作品我以后再做详细介绍。 6park.com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唯美乐园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