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经济观察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中国之路—从抓革命促生产到改革开放(一)
送交者: hgao[♂☆★★★★声望勋衔19★★★★☆♂] 于 2020-09-28 13:16 已读 1852 次 2 赞  

hgao的个人频道




中国的经济发展,从当年一别司徒雷登,到八十年代重新开放,再到今天紧紧追到美国身后,可以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例。这算不算个“奇迹”,尚有争论。经济学上对此解释无力是没争论的。回首这七十多年的道路,内部和外部的人看法有明显差异。中国之外的看法就是比较笼统,作为一个延续的历史现象对待。称为奇迹往往是对比当年列强离开中国的时间,比如1937年或1949年时的“东亚病夫”印象。中国内部的人多是感觉割裂的,认为今天的这一切都开始于改革开放,基于对比“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的1976年文革印象。数据似乎也证明这一点: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率持续了二十年在10% 以上。但这两年,已经下降到6%-7%, 这个增长率水平,已经和“国民经济崩溃”的文革十年时期持平了。

今天中国经济的体量和占世界的比重,远非当年可比。可以预期越来越大就会越来越慢。当然,6.5% 的年增长率水平,也是欧美这几年数据的三到四倍了。所以这6.5%依然了不起,因为依然在改变着世界格局,再持续几年就全球第一了。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反思,为什么必须说或会如此说文革中的7% 年增长率,就是到了“崩溃的边缘”?这种说法究竟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成分多一些呢?文革时,口号是“抓革命,促生产”,文革后,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两个口号,有什么不同呢?若是“抓革命”不灵,“改开”是不是一抓就灵呢?“改革开放”其实也是一种制度革命,是不是抓对了“某种革命”就一定能促生产了呢?

自进入近代工业化始,地区或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进步速度的差异迅速变大,也更难用自然原因来解释。究竟是什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探索和思考正是刺激现代经济学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既然工业革命出现在欧洲,所以最早的解释是人种差异,白人的智力优越。但这种说法缺乏历史连续性的支持。后来有一种改头换面:地理环境决定论。其实还是主要说是热带人懒惰,从智力优越变成文化优越。这种说法同时遇到了一个极大的例外:特别勤劳的中国人。所以会一时“黄祸论”流行。另外屡屡还有把上帝拉进来的,比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尽管我们赖以生存的生产活动,是一个纯物质的过程,可我们心中总是认定有物质以外的东西在起着决定性地作用。与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三种现象:生产组织方式;产品分配形式;和总体经济制度设计就成了现代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究竟谁决定谁,他们之间如何互相影响,有多大影响,如何起作用等,一直是热门话题并争吵不休。我所了解的比较专门的研究是制度学派。但制度学派用交易成本作为分析工具,局限了其偏重微观分析。因为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中,“成本”概念的含义和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从微观到宏观还有“惊险地一跳”。而这一跳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用交易成本差异去解释宏观经济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差异时,一致性和普适性并不是很好。

但我认为制度学派的研究是一种经济学自身的进步,因为这种研究是符合“去价值观化”学术方向的。经济学不是科学,它的产生,是带着强烈的价值观倾向,又与政治纠缠不清的。二十世纪,是两大意识形态对立最严重的世纪,经济学被政治绑架了。政治上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上的公有制对私有制,组织形式上的计划经济对市场经济等。双方都把经济发展的快慢作为制度的优越性证明,双方也各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在这种接近的狂热氛围中,经济学常年被用来为政治作注脚。逐渐地在普通大众(非经济学界)建立起政治制度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潜意识。今天美国选民,也都自然地觉得经济不好要怪总统。而部分中国人,对此更是深信不疑,几乎是出于一种宗教般地盲信,认为今天的一切都是“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没有想过那些一直“开放着”的国家为什么没有显灵;对以往的经济发展选择性遗忘,不加思考地重复“文革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他们破灭了“抓革命促生产”,却坚信“改开”一抓就灵。

二十世纪是各种主义,各种制度,各种混搭,各种革命的大试验和实践时代。但是,一个世纪折腾下来,政治格局改变良多,但基本经济格局没有变。无论采用哪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富国还是富国,弱国仍是弱国。也许只有中国在或快或慢地崛起。即使在资本和技术都可以自由流动的圈子里,也没有发生过赶超现象。经济学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还设了诺贝尔奖。但迄今为止,理论上既没有说清楚,开出的药方也没有灵验的。可见经济学不仅仅是对“中国现象”失灵。我认为,思想被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先天性影响和扭曲了,阻碍了我们去认识简单的真相。

当我们复习二十世纪经济学的时候,会回忆起许多今天已经被 “全球化”一词无差别覆盖了的“陈旧”经济学概念。稍微认真一点的,不用笼统的“民主”和“市场”来糊弄人的经济学家们,先是用“殖民地经济结构”来解释,这一点比用人种来解释政治上正确多了。但如果讨厌这个概念偏“左”,可以用“国际分工”或“路径依赖”来代替。意思一样,这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已经定型并被强势国家主宰,落后国家的发展选择被现状和结构限制了,很难再有大改变。先后对此开出的主要药方是“进口替代”或“出口替代”发展战略。但这些路径很快遇到了“拉美瓶颈”,失灵的时候远比灵光的时候多。上个世纪末西方一直在等中国进入这个瓶颈,但直等到二十一世纪,似乎中国还没遇到。这不仅进一步增加了解释中国现象的难度,还让很多人有危机感。类似于当年的“黄祸论”,“中国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现行的主流价值观。中国没有套用任何经济学家和专业人士开出的药方,中国是一群泥腿子掌权,自说自话地走了一条与任何其它国家都不同的路。那么,什么是中国之路,与其它落后国家的各色各样却鲜有成功的赶超路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一)

喜欢hg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ga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经济观察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