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爱子情怀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残忍的“阿尔伯特”心理学实验表明,永远不要因为学习对孩子发火!
送交者: 桃花岛的嗷喵儿[♀★★★蓝莓★★★♀] 于 2020-09-19 2:13 已读 4914 次  

桃花岛的嗷喵儿的个人频道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一、 “臭名昭著”的阿尔伯特心理学试验

1920年,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学家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和他的助手罗莎莉·雷纳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

这项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Little Albert experiment)是一个刺激泛化的例子,也是一个显示人类经典条件反射经验证据的实验。

华生和他的助手在医院挑选了一名婴儿,征得他母亲的同意后开始实验。

这名婴儿叫阿尔伯特,刚刚9个月大。华生让他的助手先给阿尔伯特身边分别放了小白鼠、猴子、白色绒毛玩具、小狗玩具。 6park.com

6park.com

婴儿阿尔伯特一开始对这些玩具和小动物非常感兴趣,不仅敢触摸它们,而且还愿意跟这些玩具和动物一起玩耍。

随后,华生和助手开始实验的第二阶段。

小阿尔伯特的身边依然堆放着小白鼠、猴子、白色毛绒玩具这些小孩子喜欢的东西。

然而当阿尔伯特像往常一样抚摸小白鼠和它玩耍的时候,华生和他的助手悄悄来到阿尔伯特身后,开始突然猛烈的敲击金属铁棒。

金属铁棒发出巨大而刺耳的声响,正在抚摸小白鼠的阿尔伯特被巨大的声响吓得大哭起来。

随后,每次只要当小阿尔伯特抚摸小白鼠,跟白鼠玩耍时,华生和他的助手都会重复敲击金属棒,让金属棒发出巨大声响。 6park.com

6park.com

就这样反复很多次以后,小婴儿阿尔伯特似乎形成了条件反射:一看到小白鼠,哪怕不触摸和玩它,哪怕没有金属棒的声音,阿尔伯特也会惊恐万状,嚎啕大哭,并试图从小白鼠身边逃走。

此后,实验进入第三阶段:小阿尔伯特对小白鼠的恐惧反应,延伸到了其他类似的动物和物品身上,比如兔子、狗、白色的皮毛和器物等。

华生由此得出结论:人的情绪化反应,其实是被外界刺激之后的产物。


二、小阿尔伯特实验对儿童教育的启发

由于华生否认遗传对人的作用,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遵循刺激—反应这一过程,只要给予刺激,就可以模拟出人类的种种反应,并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出刺激。

所以,在小阿尔伯特实验后,华生在著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

既然人的情绪化反应,都来自外界刺激,那么假如给我几个健康发育的婴儿,再给我符合我要求的可以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这些婴儿将会被我训练成为律师、医生、富豪、小偷、乞丐、警察等无论任何类型的人,不论这个婴儿天生禀赋怎么样。

6park.com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以华生为代表的的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改变了当时过分重视意识研究的倾向,开始强调环境和后天因素的作用,是一种历史性进步。

但华生否定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小阿尔伯特实验虽然备受争议和指责(华生备受指责主要是因为他原本答应实验结束后为孩子做康复治疗,但他却没有去执行,受此实验的小阿尔伯特后来因患脑水肿5岁就离开人世),但这个实验对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学者指出,现代社会中,当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发脾气时,愤怒的家长对孩子心理上所造成的影响,实际上就跟华生当初对小阿尔伯特所做的实验,产生的效果一样。 6park.com

6park.com

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家长就大发雷霆,那么孩子以后学习时,就会条件反射式的产生恐惧、害怕、抗拒等条件反射。

久而久之学习上一遇到问题,这些负面情绪和反应就反复出现,由此导致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敏度越降越低,甚至失去本有的灵性。

而很多家长对此还不知所以,一再恐吓辱骂,越骂孩子越恐惧,越恐惧学习越笨拙,越笨拙越被打骂的恶性循环由此展开。
三、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父母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管和教育孩子,才能既向上提升他们的学习力,保护他们的灵性,又不会导致像华生所做的实验那种效果呢?在这方面,华生有办法吗?

有的。华生主张采用正向强化行为疗法:

(1) 正向强化疗法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老鼠分为三组,每组一个T型管。
A组老鼠向左拐就将遭遇电击,而右拐则会吃到奶酪B组老鼠向左拐什么也不会发生,而如果右拐就会吃到奶酪C组老鼠向左拐将被电击,右拐则啥事儿也不会发生

6park.com

实验目的之一就是看三组老鼠哪一组先学会右拐。

而这个实验的设计结果,就是通过观察老鼠的行为选择,来证明哪种刺激最有效。

实验结果发现第二组的老鼠率先学会右拐,而A和C组的老鼠呈现出的状态是不爱参与这个游戏。

实验后研究人员解剖这些老鼠发现,B组老鼠身体健康,而A和C组的老鼠出现了严重的压力性胃溃疡。

所以,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有一个初步判断和联想:惩罚孩子也许并不能有效塑造他人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做了对事就及时予以肯定,将有效塑造孩子的行为模式。

这就是行为心理学的“正向强化”效应:

正向强化因素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6park.com

(2) 罗森塔尔效应

此外,在儿童教育方面,父母或老师还可以采取“罗森塔尔效应”帮助孩子塑造良好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

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教师对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别期望着不同的行为,并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维持了他们原有的行为模式。

实验由罗森塔尔亲自实施。


他来到一个学校随机选了一个班,又随机从班级名册上圈了几个学生,并将这些学生名单交给学校校长和老师,并告诉他们,被圈出来的这些孩子天赋异禀,是极其聪明的人,希望校方对他们好好培养。

几个月以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询问之前被圈选的孩子们的情况。校方告诉他,这些被圈选的孩子在这几个月内学习和各方面表现优良,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6park.com

6park.com

这其实是“期望”这一定势心理在起作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越被看好,发展越好。”当人们对一个人或者事物充满期待时,这个人和事也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去发展。

因为罗森塔尔是著名心理学家,颇具威望,因此人们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也由此对他所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

而被特殊对待的孩子感受到了这些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信心和对自己的要求及标准,这最终导致他们逐渐开始变得优秀。

(3)斯金纳的“选择性忽视”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的学习行为让父母感到不快和焦虑,父母的反对或惩罚不但不会制止这种行为,反而会强化他们这样的行为。 6park.com

6park.com

同样从事行为主义研究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建议不用另外的不良行为来替代(也就是父母的大吼大叫或者其他惩罚),而应该消除,即 “选择忽视”孩子的不良行为。

不去刺激孩子的行为,而指出正确的方向,让孩子脑海中的“大象”(无意识系统)知道怎么做之后,自动消除错误行为。

所以,当孩子在学习中让父母焦虑或想发火时,无论是正强化,或采用罗森塔尔激励法,还是不予注意的选择性忽视,都比对孩子大吼大叫的效果,好上百倍。

- The End -

喜欢桃花岛的嗷喵儿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桃花岛的嗷喵儿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爱子情怀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