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科技频道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残缺的物理学
送交者: bpcart[☆★声望品衔8★☆] 于 2024-04-20 0:12 已读 12830 次 4 赞  

bpcart的个人频道

一、问题的提出

这个标题看似耸人听闻,但这却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众所周知,在物质世界的两块磁铁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同极性相互排斥的关系,另一种是异极性相互吸引的关系。反过来并推而广之,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都应该是异极性的关系,两个相互排斥的物体,它们之间应该都是同极性的关系。在物理学领域里,科学家们集中研究、充分讨论了物体间相互吸引的关系,然而却轻视、甚至忽略了物体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排斥关系。请问缺少了论述物体之间相互排斥的关系这两种关系中的一半,哪一位专家、权威还能够底气十足的说,我们当今的物理学已经是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

         由于相互吸引的这类关系环绕我们周围,满目皆是,触手可及,而且所有可见的物体, 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在地球吸引力的作用下紧贴在地面上,所以我们满脑子都被吸引力所占据,忽略了物体之间还有排斥力的存在,并在发挥着作用。

二、残缺理论下的畸形科学现状

由于忽略了物体之间客观存在的排斥力,也就没有人去研究有关排斥力的理论和实践,以至于当我们遇到物体之间发生相互排斥现象时,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能用看似相关的已有理论,生拉硬拽地套在排斥现象上,而这种生拉硬拽的理论,就会留下更多的破口供他人质疑。例如:体积小到可捧在手掌中的孔明灯,大到能载人飞行的热气球,这种明显与地球吸引力相排斥的自然现象,由于在科学上没有相对应的理论来解释,人们只好用气体被加热,受热后体积膨胀,使孔明灯的灯罩内或热气球内的空气密度,低于灯罩或热气球外的空气密度,这就使得容器内部变成低密度空气的孔明灯和热气球,在高密度的容器外空气环境中,被挤压上浮而飞向上空。这种用现有理论硬套在一个相互排斥现象的身上,强词夺理式的解释,就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大坑。当有人进一步问,如果人们把一个质地轻且刚性强的空心大球或小球,如乒乓球,将其内部抽成真空,那么这个内部真空的球,它内部空气密度更低,这个真空球是否就能直接向上飞向天空呢?结论是:不可能!这就是我们的物理学界,尚没建立解释物体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理论,所表现出的具体缺失。由于物理学术界没有物体相互排斥的理论供人们来运用,这就让人们面对一些客观事实,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面对一个涉及到排斥力的现象时,用一个临近的理论搪塞一下,当遇到另一个排斥现象,就用另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一旦遇到某个找不到理论来解释的排斥现象时,就会编制出一套神话来搪塞大众,这就出现了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的说法。例如:种子为什么埋在土地里发芽总是向上生长?磁力线为什么总是相互平行而不可能交叉?在地球上蜡烛的火苗为什么总是向上,而到了太空中为什么变成了圆球状?生物的遗传基因为什么是双螺旋状?如果只有吸引力在起作用,行星绕太阳公转到了近日点后,为什么还会再远离太阳?行星在近日点为什么会产生进动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双星系统的出现?对于这些疑问,不同的科学家会用不同的理论解释不同的问题,而所有的解释所依据的理论可能五花八门,彼此不同,但如果人们能够拥有一套物体之间不仅含有吸引力的理论,例如万有引力定律,也同时拥有物体相互具有排斥力的理论,那么上述这些看似完全不相关的自然现象,就可以用物体之间拥有吸引和排斥关系并存的理论来做统一的解释。

缺少了物体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的理论是物理学理论体系的重大缺陷,人类不了解物体之间既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人类就不可能正确解释行星为什么会有公转和自传,不可能了解月球的真实来历,不可能了解太阳系的演变史,不会了解生命的产生很容易,但产生像当今人类这种高智慧生物的条件很苛刻,人们也不会了解当今地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以及人类自身变化的趋势等等。

三、客观要求物理学应补齐存在的短板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非常具有哲理的一首诗,他告诉我们,人们要想了解清楚一个宏大、重要的事情,你必须跳出小圈子的局限,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面对的事情,那样你才可能得到更准确、合理的结论。例如,欲知近几十年出生的年轻人平均身高,为什么在明显增加,这个大家都感受到的事情,如果仅仅从人类自身的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你所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不完美的。因为在这同一时期,一些动物也在体积上发生了增大的现象,例如蚊子的体量就有增大的趋势。与此同时,地球上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天上下冰雹的机会越来越多,下到地面的冰雹颗粒也越来越大。这些表面看來完全不相干的几类事情,你各自独立分析研究,一定会得出彼此完全不同的理论成因。可是当你有意把它们同步发生,以及变化趋势相同的因素考虑在内,你将会发现人们从未想到的真正主导这些变化的背后原因。对地球表面的研究也是如此,你站在地面上,看到的是一片平地或一座大山,只有你离开地面升到高空,你才能真正明白大地不是一片平地,也不是一座高山,而是一个大球。同样对地球如何运动的研究更是如此,在地球上我们只能感受到地球在自转,因为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出现。我们也知道地球在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因为地球有气候的四季变化。但是地球为什么产生自转?地球为什么又会产生公转?在地球上的人们,从地球的角度来研究地球的运动,已经受到了限制,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此时我们必须跳出地球的禁锢,从太阳系的角度来看地球的运动,那样我们才可以看明白地球是怎样自转和公转的。

对于地球为什么会存在自转现象,科学家给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就用太阳系形成初期具有的旋转力,延续到今天的惯性使然,这种糊弄人的说法已经横行天文学界数百年,可是到了如今的科技发展阶段,人类已经把人造卫星送到了太空,所有进入太空的人造天体,都会出现自转现象,难道这些当代的科技成果也遗传了几十亿年前太阳系星团旋转的基因?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科学家们,同样适用。有良知的科学家们,不会滥用大众对科学家的崇拜和信任,为公众提供不正确的信息,从而毒化人们的知识。当地球远离太阳时,太阳会用吸引力把地球吸引回来,当地球被太阳吸引的太近的时候,地球自己的引力场会聚集对太阳的排斥力,使自己能够在近日点,排斥力爆发,跳跃式远离太阳,这就是地球的近日点进动,当太阳的吸引力和地球的排斥力达到平衡时,地球就会在这个平衡点,即一个天文单位的距离处维持不变。

四、物体的排斥力来自哪里?

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吸引力,现有科学理论就是如此论述的,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着排斥力,尚没有现成的科学理论來描述。那么对于这种排斥力是不是很难理解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我们能了解,所有物体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三维立体球状引力场,这个引力场的方向是指向该物体的质心,就像地球拥有自己的引力场,地球的引力场的方向就是指向地球的质心,这就使得我们所有的人,无论你站在地球的赤道上,还是北极圈内,从头到脚形成的直线,一定是指向地球的质心。明白了所有物体都拥有自己的引力场,这个引力场的方向是指向该物体的质心,那么两个不同的物体,就会存在两个不同的球状引力场。三维空间中任意的两个球状引力场,无论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如何变化,这两个引力场的方向总是完全相反的,因此这就决定了:任意两个不同的引力场之间,始终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从而我们就能够得出,两个物体之间,看得见的实体物质与实体物质之间是相互吸引的关系,看不见的场物质与场物质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在前一段落的尾部,作者已经提前揭示了太阳与地球之间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关系。结论就是:物体与物体之间,既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吸引力,又拥有相互排斥的排斥力,我们可以把这种物体的吸引力与排斥力共存的现象称为吸引力的二重性。这个看不见的引力场之间的排斥关系,正是爱因斯坦一心寻找,并放在了他第二次发表并被修改后的引力场方程式中的宇宙常数Λ。只不过爱因斯坦仅仅只研究了一个物体的引力场,缺少了进一步对两个引力场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因此当爱因斯坦第三次发表引力场方程时,又把宇宙常数删掉了,并自我批评说,在他的引力场方程中加入宇宙常数一事,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错误。

写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明白,当今的物理学只充分研究了物体的吸引力,缺少对物体固有排斥力的深入研究,这也是本文认为现在的物理学,是残缺的物理学的原因。如果没有对排斥力全面、深入的研究,我们人类就不可能对宇宙中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互动有正确的认识,我们人类也不可能发明创造出在宇宙空间自由航行的运载工具,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在星球间做自由航行。或者说人类只能单向从地球到别的星球(如:火星)去殖民、旅游,而不可能大量的、常态化的从其他星球返回地球,人类只能困死在地球这个孕育出地球人的摇篮里。当我们根据物体吸引力具有二重性的理论,去开发新的星际运载工具并取得成功后,我们地球人类的智慧就能够扩散到其它的星球,才不至于让地球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消失在宇宙历史长河中。


贴主:bpcart于2024_04_20 0:16:24编辑

评分完成:已经给 bpcart 加上 100 银元!

喜欢bpcart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bpcart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科技频道首页]
bpcart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