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科技频道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科学与政治:“全球变暖”争议及其复杂性
送交者: hgao[♂☆★★★★声望勋衔19★★★★☆♂] 于 2022-04-17 17:07 已读 2409 次 1 赞  

hgao的个人频道

江晓原      

摘要: 所谓“全球变暖”理论,有很大的建构成分,著名的“曲棍球杆曲线”遭到严重质疑和指控。近数十年地球气候的变暖有可能只是地球气温长时段周期变化的一部分,另外,要确认工业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困难。围绕着“全球变暖”有一系列争议,这些争议表面上看似乎是科学问题,其实背后都包含有政治问题。“全球变暖”争议已经成为“科学政治学”的典型个案。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曲棍球杆    IPCC    京都议定书    新能源     6park.com

一、 戈尔纪录片所宣传的理论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Albert Arnold ‘Al’ Gore,Jr.)主持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2006)中,有一个相当搞笑的情节:大屏幕上显示着一千年来地球的碳排放曲线,戈尔为了强调该曲线右端所显示的近年全球碳排放的剧烈上升,站上了一架折叠升降机,一边嘴里嘀咕着“希望我不会摔死”,一边上升到了接近天花板处。这一行为艺术当然让现场听众笑了起来,同时也达到了加深听众印象的效果。戈尔为何要如此强调这条曲线?因为他相信一个理论: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加剧,从而使得全球变暖,而这条曲线和一千年来地球气温变化曲线(影片中就在碳排放曲线下方)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从一千年的时间尺度来看,地球气温在近几十年急剧上升。所以,全球变暖被认为是一个事实。

戈尔极力宣传全球变暖的危害和环保的必要性,在国际上有一定市场,在中国也有相当影响。与上述纪录片对应的同名图书中译本也出版了,而“全球变暖”也被许多中国官员和媒体接受为一个事实。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认为,所谓的“全球变暖”是一个弥天大谎,一个骗局,一个阴谋。这种“阴谋论”得到一些美国和西方学者的赞同(甚至包括最初这一观点的提出者),同时也被不少中国公众所接受,或者被认为“至少有几分道理”。

①阿尔·戈尔.《难以忽视的真相》.环保志愿者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其实“全球变暖”问题远不是一个“变暖”或“不变暖”的简单问题,它至少包括如下三个问题:全球到底是不是真在变暖?全球变暖真是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吗?即使全球确实变暖了,就真会引发全球灾难吗?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而且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篇幅就用在了论证第三个问题上。这当然也和影视技术有关——全球各处的自然灾害是最适合用电影手段来表现的。

但戈尔信誓旦旦的肯定,在学术上未必站得住脚。因为对于上面的三个问题,以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任何一个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以往千年的地球气温,当然并无确切的科学记录留存下来,只能借助各种技术手段进行间接推测。在无数的技术细节中,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空间。例如,地球气温即使真的在20世纪变暖了,这也未必就是以往千年中前所未有的[1],更何况这还未考虑更长的周期。再说,即使认同以往千年的地球气温真的在20世纪空前变暖了,要论证这种变暖主要是工业碳排放导致的,又需要引入一系列假说,这中间又有巨大的争议空间。对于第三个问题,“全球变暖”是否真会引发导致人类末日的全球灾变,情形也是类似的。这些问题都不是传统天文学、物理学那样的“精密科学”,无法给出明确的事实预言和实验或观察验证,所以也就无法获得明确的答案。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果“全球变暖”真是阴谋,那这阴谋是针对谁的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涉及更为复杂的背景。事实上,围绕着“全球变暖”有一系列争议,这些争议表面上是科学问题,背后其实都包含有政治问题——“全球变暖”争议已经成为“科学政治学”的典型个案。
二、 对“曲棍球杆曲线”学术造假的指控

要使全球变暖被广大公众接受为一个“科学事实”,当然要提供“科学证据”。这些证据中占有核心地位的是一条得名为“曲棍球杆”(hockey stick)的著名曲线,其实就是戈尔极力强调的那条曲线,形状也基本一样——只不过“曲棍球杆曲线”是直接陈述过去一千年地球的气温情况。曲线基本是水平的,只在右端明显翘起,状如曲棍球杆,故得此名。这条曲线是一个名叫米歇尔·曼恩(Michael Mann)的人在1998、1999年的两篇论文中公布的(论文都是三人署名,曼恩领衔),描述的是公元1000~1980年间的地球气温变化。前一篇文章发表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此人在他的学术敌人眼中,是一个小人得志、骤登大位的虚假“学术新秀”。曼恩的文章发表后,受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高度重视,很快广泛传播,被数以千计的报告和出版物引用,也被克林顿政府当作全球变暖事实的证据。资历尚浅的曼恩本人也立马平步青云,被任命为IPCC有关气候报告的执笔人——这个报告有多个版本,曼恩是第三次报告(2001)的主执笔人,这项任命让一些资深人士颇为不满。

但是这条“曲棍球杆曲线”不久就被两位加拿大学者(S. McIntyre和R. McKitrick)揭露,它根本就是错误的。例如,曼恩选择北美西海岸山区的狐尾松(bristlecone pine)年轮来描述历史上的气候温度,然后赋予它在统计学上站不住脚的权重,使得构造出来的地球历史气温曲线符合自己的需要。两位加拿大学者的指控相当严厉,2004年曼恩不得不在《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一份“更正错误”的声明,不过他在声明中辩解说,这些错误“没有影响我们以前公布的结果”。

但这项指控引起美国国会的关注,“能源与商业委员会”委托当时美国国家科学院应用与理论统计学委员会主席E. Wegman教授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调查。2006年Wegman提交了调查报告,结论是:曼恩的研究方法是错误的,所以他论文中的分析无法支持他的结论。而且曼恩的“曲棍球杆曲线”是高度依赖统计学方法的,但是他和他阵营的团队都和主流统计学团体毫无学术联系,这也严重削弱了曼恩论文的学术公信力。

至此,“曲棍球杆曲线”变成学术丑闻。对于上述指控,曼恩在2012年出版的全力为自己辩护的著作《曲棍球杆和气候大战》(The Hockey Stick and the Climate Wars)中,作了相当详细的回顾[2]。但曼恩为自己的辩护,事实上并不完全成功,这一丑闻使得“全球变暖”理论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撑。由此引发一波从学术上清算“全球变暖”的浪潮,结论是对上一小节中的三个问题全部给出否定答案。而且这方面的学术争论很快越出象牙之塔,开始更多地进入公众视野。但是,如果我们将上述争议视为一起“学术造假”,并且产生朴素义愤的话(后来的“气候门”邮件泄露事件更容易催生这种义愤),那就很可能太单纯了。例如:如果说曼恩作为一个学术新人,野心勃勃急于上位,有学术造假的动机还可以理解,但是IPCC又有什么动机要造假呢?

①对此笔者另有专文“气候大战:一堂科学政治学的现场课——评《曲棍球杆和气候大战》”进行较为详细的评述,将刊于《我们的科学文化》(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三、 “全球变暖”与《京都议定书》

环境问题正在成为21世纪最大的政治问题,学者们早就指出,IPCC并非科研机构,而是一个政治机构。虽然有科学家参与其中的工作,但它的任务并不是探索有关全球变暖的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发布具有科学面貌和科学话语的评估报告,来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施加影响。在某些美国学者和戈尔的政敌看来,“全球变暖”问题背后隐藏着这样一条线索:“曲棍球杆曲线”支持了IPCC先前关于全球变暖的报告——IPCC的报告则支持了《京都议定书》——而《京都议定书》被视为戈尔为竞选总统所作的政治秀。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是一种国际条约,正式名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它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1997年12月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会议在日本京都制定,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已经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至2009年2月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但偏偏美国没有签署。一些美国人认为,《京都议定书》提议由美国和第一世界的发达国家来承担全部的气候保护责任,是不公平的。美国国会参议院事先就宣布它不会批准《京都议定书》。2001年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理由,拒绝批准执行《京都议定书》。中国早在1998年就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按照其中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第一阶段不承担二氧化碳减排任务。

在今天的时代,还很少有普世的“政治正确”。对于不同的民族国家,“政治正确”经常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对于中国人民,只有不侵害中国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主张,才有可能是政治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戈尔的上述主张,《京都议定书》中要求美国和发达国家率先节能减排的主张,对中国来说可以算是政治正确的——尽管它被一些美国人视为“政治不正确”。当然,戈尔也不是美国的“卖国贼”,因为《京都议定书》毕竟也符合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比如在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戈尔明确指出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了中、日、俄等国排放之和,那么要保护世界气候环境,美国当然应该带头,保护了地球环境美国人民同样蒙受其利,这恐怕也是戈尔为何能得到相当多美国人拥护的原因。
四、 对“阴谋论”的几种解读

面对上面这场公案,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首先可以有这样3条结论:第一,即使是“政治正确”的主张,也不能靠学术造假来支持;第二,世界上既有“政治正确”的伪科学,也有“政治不正确”的真科学;第三,不管“全球变暖”是真是假,大家都应该保护环境。

但仅仅认识到这三点是不够的,因为前面提到的“阴谋论”的施害对象还没有着落。对于这种“阴谋论”,可以有几种解读。

第一种是温和的:鼓吹“全球变暖”只是为了推动《京都议定书》,但用了曼恩涉嫌学术造假的论据来支撑,如将这一点视为“阴谋”固无不可,但这只是类似于想做好事却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其实呼吁发达国家带头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主张,本来没有“曲棍球杆曲线”的支撑也是可以成立的。

第二种,“鸽派”立场,鼓吹“全球变暖”。这种立场有可能在发达国家和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找到某种共识,比如像《京都议定书》所主张的那样,大家共同约束自己,发达国家带头约束。

第三种,“鹰派”立场,将鼓吹“全球变暖”指为“阴谋”。这种立场在发达国家和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无法找到共识,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

1. 如果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立场上,可以认为全球根本没有变暖,即使在变暖也和工业发展无关,也不会导致什么自然灾害,所以发达国家根本用不着约束自己。试图让美国约束自己就是针对美国的“阴谋”。

2. 如果站在激进的立场上,中国人也可以认为,既然全球根本没有变暖,即使在变暖也和工业发展无关,也不会导致什么自然灾害,《京都议定书》所主张的,要大家一起约束自己,也仍然是西方针对中国的阴谋,更不用说那种不约束发达国家只约束中国的企图了——例如奥巴马总统在电视讲话中曾这样说:“如果十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这样的言论,不被中国人视为阴谋才怪!
五、 “碳政治”和新能源

我们还可以用更为激进的观点来看待“阴谋论”。我们不妨认为;整个所谓的全球变暖问题,从根本上就是西方学者建构出来的。这种建构包括两个层面:一、用科学手段和话语建构起“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灾变之间的联系;二、用科学手段和话语建构起人类活动(主要是工业活动)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借助“温室气体效应”理论,将“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锁定为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由于这种建构充分利用了科学知识、科学手段和科学话语,因而相当成功。

那么建构出这样一套理论来,打算为谁的利益服务呢?在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全球变暖”、地球灾变(人类末日)这样的逻辑中,碳排放就在全球范围变成一个极大的政治问题,故有“碳政治”之说。“碳政治”是一种新型政治游戏,和传统的国际政治游戏有所不同的是,“碳政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用科学话语和法律技巧来玩。在这场游戏中,潜在的、然而也是相当明显的获利者,就是西方的新能源集团。要想利用西方在新能源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使西方获得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就需要让全世界尽可能多的人接受“碳政治”的理念。对此,戈尔的另一本书《我们的选择》就是非常典型的宣传样品阿尔·戈尔.《我们的选择》.邵志军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戈尔在书中逐个介绍核电、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等新的能源,但奇怪的是,对于所有这些新能源的一切局限性,例如核电的安全隐患、太阳能发电的并网技术难题、风能和地热的商业推广问题等等,戈尔完全不着一字,只是一味谈论它们的光明前景。
六、 结 论

无论全球是否在变暖,无论这种全球变暖是否主要是由工业化和碳排放导致的,无论全球变暖是否会导致全球灾害,保护地球环境总是正确的。但是,西方列强应该率先约束自己对资源的贪占,约束自己对污染的排放,这才有可能谈得上对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公平,也才有可能与它们自己鼓吹的“普世价值”相吻合。 6park.com

Science and Politics: Controversy on Global Warming and Its Complexities 6park.com

JIANG Xiao-yuan      

Abstract: Global Warming is a mostly constructed theory, of which the hockey stick chart has faced serious doubts and accusation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global warming in the recent decade is merely a part of the long-term change of earth's climate. It is also difficult to quantitatively confi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nd global warming. The series of controversies around global warming seem to be scientific but are actually political in nature. Global warming has become a typical case in the study of politics of science.

Key words: Global warming    Hockey stick    IPCC    Kyoto Protocol    New energy sources     6park.com

参考文献 6park.com

[1]郑景云, 等. “气候门”与20世纪增暖的千年历史地位之争. 自然杂志, 2013, 35(1): 22-29.
[2]Michael E M. The Hockey Stick and the Climate Wars: Dispatches from the Front Lin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喜欢hgao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hgao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科技频道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