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女性频道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独家:生活在德国之中国驻德大使夫人徐静华
送交者: 夺标[♀★★☆到处留心之妻☆★★♀] 于 2014-12-06 8:30 已读 885 次 1 赞  

夺标的个人频道

作者:朱希韵 关梦觉
摄影:胡旭东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放到整个历史当中是渺小的、不值一提的,我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我的一生当中能真正帮助到一个人也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如果能帮助更多的人当然最好,所以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行业,始终坚持这个信念,总是乐此不疲。”驻德大使史明德夫人徐静华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一位普通本色的语言教授

一身素雅的黑色衬衫搭配宽松棉麻裤,简约干练、知性文艺是大使夫人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她不着锦衣华服,不配金银珠宝,举手投足间自然散发出清雅谦和的学者气质,亲切爽朗的笑声也令现场略为拘谨的气氛迅速舒弛下来。她坦言,其实她是个很普通的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保持本色,很多年来,认识她的朋友都觉得她始终如一。

上世纪70年代进入北京大学德语专业学习前,18岁的徐静华就已经开始为人师表。40多年过去,“徐老师”这个称呼一直伴随着她。多年来一直从事德语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徐老师,一直执着地热爱着这个行业。她说,无论是随任在德国还是回到中国,她都非常愿意教书育人。

一位端庄得体的文化使者

如果说大使是中德外交工作中凛凛不可犯的中流砥柱,那大使夫人的外交风格便多了一分柔性和温度。相对于政治经济,徐老师更乐于组织和参加文化方面的对外交流活动。今年年初,中国当代戏剧《活着》分别在柏林和汉堡上演,徐老师邀请德国外交官夫人俱乐部“戏剧小组”成员前去观看,引起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响。外交官夫人们纷纷写来信件,对该剧大加赞赏。说到这里,徐老师表示,希望看到更多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走上世界舞台,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优雅得体的言语仪态,端庄大方的仪表着装是“柔性外交”的软实力体现。中国外交部会对年轻外交官进行相关的涉外礼仪培训,大使夫人也有专门的课程。徐老师在回国休假时会去听课,但毕竟各国风俗不同,外交官们还需在实践中摸索并逐渐积累经验。比如提到在维也纳随任的时光,徐老师介绍说在那里看歌剧需要盛装出席,舞会的礼节就更为繁琐。而在对丰富的多元文化有着很强包容性的柏林,这类社交场合的讲究就相对少点。

一位极具文学修养的译者

在海外随任的生活虽然被各种外交活动包围,但闲暇之余,文艺范儿的徐老师仍然保持着阅读、看话剧和观赏博物馆的个人爱好。在柏林这座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中,研究日耳曼语言文学出身的徐老师得以充分享受德国文学和艺术带来的乐趣。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使和夫人的一举一动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德国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和印象。有一次,徐老师出于个人兴趣参加了关于德国诗人海涅的文学导览,到场嘉宾中只有她一个外国人。其他德国人对这位神秘的亚洲女子感到好奇,直到后来在其他场合遇见彼此,才得知她的身份,无不为中国大使夫人对德国文化的兴趣之浓、修养之高而深深感慨。

将德国文学作品译介到中国,是中德文化交流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徐老师在这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在聊到翻译的话题时,徐老师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开始娓娓而谈。她回忆起翻译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作品的过程(夺标注:国内的极左派不甚喜欢这位奥地利女作家,因此身为外交官翻译她的著作彰显徐教授作为年轻一代学者型外交官具有朝气蓬勃、独立思考的精神),当遇到不解的问题时,除请教德国友人外,为力求精准,她还会设法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有时候,徐老师还会和大使相互讨论切磋,以便找到一个更为恰当的表达。不过被问到“一旦有分歧,是不是大使都无条件听您的”时,徐老师抿嘴一笑,谦虚地说:“那还是谁翻的东西,谁自己最后决定吧。”

一位亲力亲为的贤内助

周末如果没有安排工作,徐老师就会和大使一起游泳、散步,享受难得的二人时光。提起大使,徐老师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她眼中的大使是一个乐观幽默,为人谦恭和气,对下属没有任何官架子的人。她透露,大使还是个与时俱进的“技术控”,比如他热衷尝试最新的电子产品,周围人都认为大使很“潮”。

大使还经常邀请外宾来官邸做客。大到室内布置,小到宴会菜单,细心的女主人自然亲力亲为。在复活节,徐老师会在中式红木柜子上摆上小兔子和彩蛋;圣诞节她则会精心挑选圣诞树,并挂上各种彩球作装扮。不过,食物还是地道的中国菜就是了。

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

谈到外交官的子女教育问题,徐老师的语气中含了些许无奈。她回忆道,新中国建立伊始,外交官不能带子女出国,改革开放以后,配偶随居的问题逐渐解决了,但子女教育还是个大问题。由于长时间不能直接参与子女教育,一些外交官家庭中也的确出现了个别不幸的事例。

上世纪80年代,孩子还只有一岁的时候,大使与徐老师便来到了德国。由于当时通讯工具落后,只能以与国内亲人书信联系。而外交人员的信件不可通过国际邮路,只能由外交部每月派来的信使队送递。这样一来,与家人的联系最多也就一月一次。她说,直到2000年国家才开始放宽相关政策,同意外交官子女随居,但此时自己的孩子已经在国内上了大学,也就没有来到德国。不过她随即说:“我们儿子还是可以的。”一瞬间一个母亲的欣慰与骄傲,满满地闪亮在她的眼中。

推荐:


欧洲新报:

“纵观天下&我要发言”专栏作者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喜欢夺标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夺标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女性频道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