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问君可识唐休璟?一个73岁了还能在敌阵中杀个六进六出的老爷子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4-05-02 16:51 已读 1734 次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话说想当年吐蕃有一名将叫噶尔·赤正赞卓,是不是没听说过?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也没听说过。毕竟在咱们老祖宗的史书里,一般把这家伙叫作论钦陵。 6park.com

论钦陵生在了初唐名将纷纷凋零的时刻,也算运气不错 6park.com

之所以要提到这个家伙,不光因为他是名相禄东赞之子,更在于这就是个吐蕃战神,还是空前绝后的那种——就在初唐那个唐军武德最为充沛的年代,却被论钦陵在大非川、青海和素罗汗山连续三次击败,被歼灭十余万人,薛仁贵、李敬玄、王孝杰等大唐名将不但因此灰头土脸,还统统被处以重罚。像李敬玄这位宰相就被贬为了衡州(今湖南衡阳)刺史,王孝杰虽被免官但起码保留了待遇,而薛仁贵则干脆一撸到底,成了平头老百姓。

整个大唐上下(当时叫武周)都拿论钦陵没辙,武则天只好采纳了郭元振的建议,暗戳戳的遣人跑到高原上去挑拨离间。最后终于搞得吐蕃赞普赤都松赞跟论钦陵反 目成仇并掀起一场内战。结果是论钦陵被杀,其弟噶尔·政赞藏顿率薛氏残部投唐,被武则天封为归德王、右卫大将军,并将洪源谷(今甘肃古浪)作为其封地。

赤都松赞虽然是个吐蕃人,但也懂得打蛇不死,反遭其殃的道理。所以政赞藏顿刚安顿下来,他就派遣大将麴莽布支撵着屁 股追杀过来,非要把薛氏一族斩尽杀绝不可。

虽然大唐跟吐蕃薛氏同样仇深似海,但在这个时间点上要是任由吐蕃人将薛氏灭了族,那就相当于武女皇刚捞回来的面子又被按进了泥坑。 6park.com

那年头唐朝和吐蕃互相都看对方不顺眼,但又都拿对方没辙 6park.com

所以哪怕名将都快凋零光了,哪怕遭侵犯的凉州兵力也不足,但大唐还得硬着头皮去打这一仗。

结果没几天工夫,吐蕃人就杀进了洪源谷,把薛氏残部揍了个鸡飞狗跳。剩下的赶紧蹿进了临近的昌松城(今甘肃武威东南),寻求唐军的庇护。

其实昌松城里的唐军也没多少,但好歹还蹲着位大人物,那就是司卫卿兼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

老唐好歹也是个三品大员,吐蕃多少也得给留点面子,不会继续追杀了……吧?

谁知麴莽布支连个磕巴都不打,直接就把昌松给围了。满坑满谷的吐蕃人还在城外大肆伐木造器,一副气势汹汹要攻城的模样。

望着城下人多势众且甲械精良的吐蕃大军,大家都觉得凶多吉少。可唐休璟的脑回路却与众不同,居然认为优势在我:

“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旧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所以他非但没有固守待援,反倒披甲跃马,第一个带头杀出城去,在敌军阵中杀了个六进六出,最终大获全胜——据战后统计,此战共斩吐蕃大将2人,获首级2500余级。唐休璟还觉得意犹未尽或不够过瘾,又令人收集敌尸筑成京观(即为炫耀武功,垒砌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以震慑吐蕃,让他们以后不要轻易过来找死。 6park.com

若非史书中白纸黑字写着,这一幕没准会被指责为神剧、爽文 6park.com

在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威宁海大捷中,提督军务的王越因率军斩首鞑靼437级而受封为威宁伯,成为有明一朝因军功封爵的3位文臣(另两位为王骥、王守仁)之一,世称“王威宁”,由此声名大振。

唐休璟是经科举明经科入仕,所以是妥妥的文官。而且人家的歼敌数量将近王越的6倍,按大明朝的标准,这还不得封个侯或者公?

但别忘了这可是在武德充沛的大唐朝。大唐朝的特点就是打了败仗贬官 能贬出超光速,像薛仁贵在大非川之败后就从正二品的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平阳郡公直接贬成了没品的老百姓。而相应的,打了胜仗想凭军功晋个级、捞个荣誉称号就有点难了。

毕竟在大唐朝打个胜仗这种事稀松平常。初唐名将苏定方戎马一生,击突 厥、御吐蕃、拓西域、灭百济、平高 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这样的赫赫战功在哪朝哪代都算首屈一指了吧?唯独在大唐,老苏足足等到去世123年后才勉强混进了凌烟阁,而且在评定功勋等级时仅被列为二等。

所以老唐头弄出来的这点战果还想封侯?封个猴还差不多。


01

但之所以我要把唐休璟的事迹列为选题并专开一篇文章来讲,最重要的原因除了他是个文官外,还在于这位后来的大唐宰相出生于贞观元年(627年)。 6park.com

因为身后名不佳等原因,唐休璟连张画像都没留下 6park.com

这意味着啥?在昌松之战打响时,唐休璟已经年逾73岁了。

古时人均寿命普遍不高,从秦到清一直在30~40岁这个区间打转转,所以杜甫才会感慨“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工部诗·曲江二首》)。哪怕到了医学科技发达的今天,73岁也算是该安安静静颐养天年的年纪了。通常医生会建议这个岁数的老人家别说做剧烈运动了,连情绪最好都别波动得太剧烈,否则一激动就噶过去,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正值壮年的赵云在曹营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也只是在罗贯中的笔下才能完成的壮举。而73岁的唐休璟,身披几十斤的重甲,跃马扬槊,一头扎进密密麻麻的吐蕃军中,还六战六捷,不但杀得敌军大溃,战后还精神头十足的指挥大家伙垒京观……

简直让我禁不住咋舌——这还是人吗……呃不对,唐老爷子何其壮哉!

尤其是像我这种扛袋大米上个几层楼都得歇好几次,最后还得累成葛优瘫的废物中年人,简直怀疑自己看的不是史书,而是武侠或玄幻小说。 6park.com

赵云在曹营杀个七进七出这种事只存在于小说中,而且老罗也没敢把赵云写成老头 6park.com

不过可惜的是,唐老爷子在搞完这场能将现在所谓的“极限运动”甩出八条街的超极限运动后,虽然照旧身体倍棒吃嘛倍香,但发给朝廷的捷报却没有收到任何回音,更没有因此而升官晋爵,只好继续蹲在凉州喝风吃土。

但有时候在自己人看来并不显眼的战绩,却能让敌人噩梦连连、经年难忘,这样的胜利才尤为可贵。

长安二年(702年)因为又被唐军揍成了半身不遂,所以吐蕃不得不派论弥萨为使臣跑到长安请罪求和。考虑到唐休璟已经在安西、陇右等对蕃作战前线蹲了20来年,对吐蕃人简直熟悉到了对面一撅腚,远在几里地之外都能知道拉的是啥的程度。所以武则天就让老唐也赶紧进京,参加这次接见工作。

结果在招待宴会上,武则天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论弥萨这位在外交场合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与满朝勋贵重臣、甚至于她这位女皇陛下交流时,都能做到从容淡定、有礼有节。唯独一旦跟那位凉州都督唐休璟打上照面以后,脸色就变得非常古怪,甚至不敢直面相对,只敢偷偷的“觇”。

何为觇?《说文解字》里解释得明明白白——觇,窥也。意思就是偷偷摸摸的看,却不敢拿正眼瞅。 6park.com

这就是“觇”的标准偷看方式 6park.com

武则天就很奇怪,于是直言相询。论弥萨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受逼不过只好遮遮掩掩的解释道:

“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故欲识之。”(《旧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神特么“故欲识之”!你想结识人家,在这种高大上的场合老唐还能一横刀劈死你不成,犯得上这么躲躲闪闪?

说白了就是在两年前那场大战中,身在其中的论弥萨被如杀神下凡般勇猛绝伦的唐老爷子杀破胆了,导致他患上了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某些人更熟悉的那个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而且至今未愈!

来自敌人深彻骨髓的恐惧,对于一个将军而言才是最高的荣誉。

已经75岁高龄的唐休璟,何其壮哉!


02

因为论弥萨的间接助攻,武则天这才发现老唐这么个杰出的人才居然被自己给遗漏了,于是赶紧亡羊补牢的把他调进京城,提拔为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 6park.com

若非吐蕃人助攻,武则天没准都不记得有唐休璟这么个人了 6park.com

结果没过多久,因突骑施与西突 厥冲突,导致安西四镇与内地的交通一度断绝。武则天和宰相们对此很担忧却又拿不定主意,就找来唐休璟咨询。谁知老唐想都不想,直接告诉满朝君臣,突骑施首领乌质勒虽然脑袋里经常缺根弦(最后被郭元振骗到大雪地里研究军略,硬逞能的结果就是被活活冻死),但在西北那旮旯也算是个枭雄,所以此战必胜。故此朝廷需要做的就是赶紧往安西派援兵以威慑之,省得这厮一嘚瑟大了就想上天。

武则天将信将疑,但还是按照老唐的意见办了。然后没过多久,安西都护府果然来信求援,让女皇陛下不禁感慨万分“恨用卿晚”(《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谁说不是呢?毕竟老爷子快80了都,武则天才赶紧将其晋为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唐休璟终于成了朝廷重臣中的一员。

可惜老唐在京中屁 股还没坐热,就赶上了契丹人叛乱。话说在大唐碰上这种事,相当于买彩 票中了五百万,等于白捡军功一样,所以无数人为了平叛主帅的位置抢破了头。可是武则天挑了一圈,发现没一个靠谱的,所以还得找老唐——“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旧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于是唐休璟以夏官尚书兼检校幽营等州都督、安东都护的身份再度出征。直到边患平息,已经把自家老娘踹下台的唐中宗李显才被召回,进拜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加爵酒泉郡公。不过李显很快发觉自己小气了,又给老唐加特进、尚书右仆射,晋爵宋国公。

在马上就80岁的时候,唐休璟终于当上了大唐宰相。 6park.com

论大器晚成谁能赶上老唐?再晚点人家都要到站了 6park.com

要比大器晚成这一条,还真没人能跟老唐抬杠。

那他为啥非得大器晚成?这可就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了。

唐休璟,本名唐璿,字休璟,以字行于世。老唐家祖上也曾显贵过,比如唐休璟的曾祖唐规曾出任过北周骠骑大将军,算是官宦世家,但离世家豪族的门槛还有点远。

因此老唐经科举入仕后,被任命为吴王李恪的典签,负责文书工作,相当于领导的秘书。话说唐朝的王 爷可不像宋明的同行那样或被当猪养着,或只能蹲在封地当个恶霸,还是很有一些权势的。因此唐休璟捞到的,还算个肥差。

可这位被李世民誉为“英果类己”的吴王殿下,想当初可是跟唐高宗李治竞争过太子之位的。所以那位心眼不大的李老九登基以后,岂会不忌惮他的那个才华出众的三哥?偏巧当时还是小唐的老唐刚刚兴冲冲的跑去上任,他的大老板李恪就被国舅长孙无语污蔑谋反,然后在皇帝的默许下,非常凄惨的赐死了。

刚一入仕就背上这么一段黑历史,倒霉的唐休璟受牵连贬任营州(今辽宁朝阳)户曹,好好一个文官就这么被扔进了武夫堆里,开始了长达50年的漫长戍边之旅。

这一年,唐休璟才27岁。

调露元年(679年),突厥人阿史那泥熟匐煽动契丹、奚两族叛唐。唐休璟奉命平叛,率军在独户山大败突厥,因功升任丰州(今内蒙五原)司马。自此,这位被 迫投笔从戎的文官声名大振,可算在边关闯出了名头。

这一年,唐休璟已经52岁了。 6park.com

从东北到塞北到安西再到陇右,唐休璟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大唐朝的国防事业 6park.com

永淳二年(683年)因遭突厥围 攻,朝廷一度打算放弃丰州。又是唐休璟据理力争,甚至不惜说出“贞观实之……今若废弃,非国家之利也”这样直捅李治心窝子的话。最终在他的坚持下,丰州终于得以保留。

之后唐休璟调任安西副都护,驻守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永昌元年(689年)吐蕃攻陷安西都护府,唯唐休璟收集残军坚守西州(今新疆吐鲁番附近),改任西州都督。后来又是在他没完没了的上书请求下,武则天派王孝杰收复了安西四镇。

这一年,唐休璟已经66岁了。

之后就是让老唐彻底咸鱼翻身的昌松之战。然后刚在朝中安稳了没两年,又被武则天一脚踹去边关收拾契丹人。最后到了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李旦又把已经84岁了的唐老爷子打发到西北任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去跟突厥人死掐,这意味着啥?

从20郎当岁入仕到年过耄耋之年,唐休璟几乎就没干过一整任他的老本行——文官。

这对别人可能不算啥,可对老唐而言就是人生的一大缺憾,还是死了都不能闭眼的那种。


03

也正是因为这种执念,使得唐休璟在史书上留下了不少的恶评,典型如清朝史家王夫之:

“李日知、魏元忠、唐休璟、韦安石当武氏之世,折酷吏之威,斥宣淫之魂,制凶竖之顽,怀兴复之志,张挞伐之功,皆自命为伟人,而为天下所属望者也。及其暮年,潦倒于韦氏淫昏之世,与宵小旅进旅退,尸三事之位,濡需于豢养,殆无异于鄙夫”(《读通鉴论·卷二十一·唐中宗》)

王夫之有资格对老唐指指点点,至于其他人还是算了吧 6park.com

因为领过朱家皇帝发的米(举人),所以在明亡后坚持抗清且终生不食清禄的王老夫子,绝对有资格讽古喻今,把唐休璟这个连磕巴都不打就面不改色的连仕武周、唐两朝的“贰臣”埋汰一顿。可问题是在那个年头这么干的又不是老唐一个,为啥非把他拉出来当典型吊打一顿?

还有刘昫也在《旧唐书》中含蓄的谴责唐休璟“亏于余行”(《旧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四十三》)——这厮到底干了啥伤天害理的缺德事,才让一众史家大佬争先恐后的批判他?

其实唐休璟犯的错,就在于“恋栈不去”四字而已。

神龙元年(705年),79岁的唐休璟被李显任命为宰相,终于得偿所愿。可问题是大唐朝有明文规定,哪怕位极人臣到了80岁这个坎儿上也得到点退休,所以老唐的宰相瘾还没过上一年,哪怕再不情不愿也得主动申请致仕。

可是老唐人老心不老,还想着再焕发下第二春——毕竟过了退休年龄还被朝廷起复这种事,在哪朝哪代都不罕见。恰在此时他得知尚宫贺娄氏深受韦皇后的崇信,于是唐休璟就让儿子娶了贺娄氏的养女,打算凭这层关系重返仕途。

可惜老唐的意图太过于明显了点,手段也太过于拙劣了点,行事也太过于轻率了点,以至于他的那点小心弄得人尽皆知。于是乎老唐家成了整个洛阳城的笑料,被人们大肆嘲讽。

可老唐才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只好能重新当上大官就好。后来他果然心想事成——景龙三年(709年),通过韦皇后的一番运作,唐休璟被重新起复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监修国史。 6park.com

那时候讲究唯德是举,像老唐这种官迷就是缺德的典型,必须挨骂 6park.com

不过当年唐休璟跟着吴王李恪吃瓜捞的那一幕,在时隔将近60年后再度上演。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宫变诛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把自己的老子李旦扶上了皇位。新君复辟,当然要清洗前朝余孽,但唐休璟这个跟韦皇后脱不清干系但又找不出什么恶行恶迹、年纪还一大把的老家伙该怎么处置,却着实让李旦父子犯了难。

最终干脆把他打发去边关跟突厥人死掐。大概李旦以为这老货老得牙都没剩下几颗了,面对这个明显是刁难人的任命一定会知难而退。然后老老实实的退休去养老,也省得他们父子再操心。

谁知已经84岁的唐休璟二话不说,直接屁颠屁颠的跑去边关上任,让李旦和李隆基简直被这个老官迷给惊呆了……

但此时的唐休璟,已经再也没有了11年前面对无数吐蕃大军仍跃马扬槊、在敌阵中杀个六进六出的精力和体力了。一年后他不得不服老,上书请求再次致仕,并很快去世,享年86岁。

对这位除了当官太过上瘾外基本找不出其他毛病的老臣子,李旦父子也不忍薄待,遂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忠。


04

因为一部《三国演义》的缘故,黄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老将。 6park.com

老黄忠到底有多老,其实是个谜 6park.com

但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黄忠的年龄,所以这位老将到底有多老,事实上是个谜。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老黄忠即便再老,也没老到73岁了还能陷阵、84岁了还能出征的程度。因此大唐宋国公唐休璟,还真可能是中国战争史上年纪最大的老将。

偏偏他还是个文官。

文官带兵打仗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是啥新鲜事。尤其是在崇文抑武的宋明两朝,武将经常连领兵打仗的资格都没有,被文官越俎代庖。至于这帮能把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更遑论兵书的书生打仗的本事如何,我们恐怕只能拿两个字来形容:呵呵。

比如南宋号知兵且自诩为名将的宰相张浚(不是中兴四将里的那个张俊)。此人一生之最爱就是号令大军,征战沙场。话说这也不是啥坏事,毕竟纯爷们都好这口嘛。可问题是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而张浚这厮则是一遇到战事就挤破头往里钻,但兵权一拿到手就干瞪眼,所以打一仗败一仗——一战富平将北宋最精锐的西军葬送殆尽,二战两淮又是他措置失当令全军大败,三战督师北伐私心做崇激起淮西兵变……但人家就是吃一百个豆不嫌腥,再遇上战事还往前凑,结果把一直对他信任有加的宋高宗赵构都给恶心着了,忍不住吐槽道:

“张浚用兵,不独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败,淮西之师,其效可见矣。今复用兵,极为生事。”(《齐东野语·卷二》)

其实张浚就是历史上大多数“文帅”、“儒将”的典型代表。这帮读了几本经书就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蠢货,大多是诸葛亮、谢安的脑残粉,非常羡慕嫉妒恨前辈们“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绝世风采。都恨不能以身代之,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显现他们的能耐,才能赢取万世景仰,当然还有青 楼小姐姐的崇拜和喝彩…… 6park.com

羽扇纶巾、谋算千里的那副装逼范儿,是每个“文帅”都梦寐以求恨不能以身代之的 6park.com

孙子说过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第一》),想必如张浚之辈能倒背如流,更不会不懂其中的道理。可是一旦事情落在自己头上,这帮货色就时常会忍不住先装个逼再说。

比如富平之战,这是事关宋金两国国运的一场战略大决战,数十万大军展开生死搏杀。金军主帅完颜娄室不但身临现场指挥,关键时刻还亲自带队冲锋挽狂澜于既倒,可此时的宋军总指挥官张浚又在哪儿?

答案是在距离战场300里外的邠州(今陕西彬县)督战。你要说这厮是怕死才躲那么远好像还真冤枉了他,事实上两宋大多数“文帅”都喜欢这么干。比如好水川之战时的韩琦也是坐镇百里外的大后方,然后打发任福出击决战。

当然不要因为人家离得远,就觉得这个主帅是纸糊的、没啥用。部队该如何作战、行军路线如何、遇到何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在战前都被张浚、韩琦计划好了。那些粗鄙的武将秩序照章执行即可——要是后者阴奉阳违或拒不执行命令怎么办?你以为文官就不杀人?韩琦为了立威就敢肆无忌惮的的无故杀掉狄青的爱将焦用,更何况这种可以名正言顺杀人的场合?

张浚之流之所以这么干,一个令今天的我们匪夷所思但在历史上却是铁一样的事实就是,士大夫做事情,大多是为了享受那种指手画脚、动动嘴就觉得万千人命运的爽感。但要让这些货色去身体力行,不但不可能,还会被认为是对他们最大的羞辱。 6park.com

士大夫做事,结果不重要,但Pose一定要摆的帅、范儿必须得保持住 6park.com

举个例子。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因是否重修二股河的问题,引发了一场朝争,司马光、韩琦、王安石等重臣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吵来吵去的结果,是司马光一派的观点占了上风。既然如此,宋神宗赵顼就打算任命这位砸缸兄去负责修河,结果后者恼羞成怒,认为皇帝是在羞辱他:

“六月戊申,命司马光都大提举修二股(河)工役。吕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视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职、待遇儒臣也。’乃罢光行。”(《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

看见没,这就是士大夫的德性——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无 能为力。不但无 能,还不许别人说,说就弄死你。

修河如此,打仗也一样。战前躲在安全无比的朝堂上,哪个文官都能滔滔不绝的指天说地,那给人的感觉就是白起、韩信重生也只配蹲在他们后头吃屁。可一旦真打起来,人家就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了——也就是那年头没有飞机高铁,否则信不信张浚、韩琦之辈真能蹿出千里之外去指挥?

从唐休璟到张浚,中间也不过就隔了300多年,文官咋就堕 落成这个德性了?


05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上述那个问题是个伪命题。事实上在两宋之前文武基本不分家——就拿唐休璟来说,他是科举入仕,按照宋明的标准那就是妥妥的文官。可在唐朝及之前,可就不能这么看了。 6park.com

两宋之前文武是不分家的,跨行、转行如家常便饭 6park.com

比如商鞅,一边忙活着变法把秦国弄成了当世第一强国,一边率领军 队打下了六百里商於之地,你说他算文官还是武将?在两宋之前这样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所以那时候对杰出人才有个评价标准,叫“出将入相”——即上马能平天下,下马可治天下,而且甭管平还是治,都是给你弄得明明白白、不服不行的那种。

比如在唐朝,史书上就明确无误的盖棺定论“宰相文武兼者,当时称李靖、郭元振、唐休璟、刘仁愿云”(《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当然有人要是非得杠,说这样的人两宋之后也有,比如张浚、韩琦,那我也没啥可说的。

为啥会出现这种天差地别的变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科举。

简单扯个淡就能把这事说得明明白白——要是在两宋以后的科举中加个科目,让新科进士们宰只鸡才能过关,信不信那些流芳青史的历代名臣良辅们得有一大半名落孙山?

正是只靠四书五经决定命运的科举,让本指礼、乐、射、御、书、数的君子六艺,变成了六本经书,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所以汉唐时手中持卷,腰间佩剑,口呼大复仇的儒生,才变成了两宋以后连只鸡都不敢宰的废物士大夫。

可能有人会质疑,唐休璟不也是从科举考出来的吗?

这话没错,但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隋唐时的科举也就是那么回事。 6park.com

只考四书五经的科举,让汉唐一言不合就操刀砍人的书生变成了鸡都不敢杀的废物 6park.com

终唐一朝近400位宰相,经科举入仕的还不到一半。即便这一小半幸运儿,能过科举大多也不是因为经书背得有多溜,而是看人家的门槛有多高。

没错,从汉至唐想当官靠的从来不是“东华门外唱过名”,而是出身门第。汉唐也正是以这些如今臭名昭著、被视为社会渣滓的士族门阀为骨干力量,才创造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也最为混乱的一个大时代。

像李靖、李勣、尉迟恭、程知节等初唐名将,基本都有个高门著姓傍身。寻常的文官连进他们家正门的资格都没有,还有什么底气去歧视和打压这些“粗鄙的武夫”?

去年我写过一篇名为《黄巢杀尽了士族,也斩断了中原王朝抵御外侮的一根中流砥柱》的文章,结果遭到了大量的谩骂,还被举报,对此我也是很无奈。

我知道这么说非常不ZZZQ。但只要把历史掰开了、揉碎了,还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就像唐休璟。73岁的老胳膊老腿了还披重甲、骑快马、持长槊,首当其冲在吐蕃人堆里拼老命,他图个啥?说大话很容易,为国为君为民,为万世开太平嘛。可我们要是有机会采访一下他老人家,从那张老嘴里吐出的大实话可能是啥?无非就是求个加官进爵,封妻荫子呗。

这同样非常不ZZZQ。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多数时候不也正是那些私利、私欲吗?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