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草莽英雄只能当世家子弟成功的垫脚石?起码在唐朝时确实如此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4-05-01 16:47 已读 1935 次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唐初有一名将姓苏名烈字定方,堪称是自西汉霍去病之后最具天赋、战绩也最出色的骑兵突击型将领。在他一生的征战生涯中,击突厥、御吐蕃、拓西域、灭百济、平高 句丽,史书上说他“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旧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三十三》)——这样傲人的功勋,要放在宋明哪怕是封个异姓王,姓赵或姓朱的皇帝都会觉得自己占了天大便宜,可在唐朝呢? 6park.com

换个朝代,苏定方就是战神。但在唐朝,他却经常沦为反派 6park.com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643年)时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绘功臣画像,首批入围的共24人,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后来在凌烟阁绘像就成了大唐臣子的最高荣誉,谁要是没在那座小楼里边占了个位置,出门都不敢跟别人吹嘘自己功勋卓著。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并没有苏定方的名字;永徽年间唐高宗李治决定给凌烟阁“扩招”,在当时已经成为唐军顶梁柱的苏定方再次落选;广德元年(763年)因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李豫“友情大放送”,凌烟阁一口气新添了36个新人,但还是没人想起苏定方;直到苏定方已经去世123年后,唐德宗李适终于想起了这位初唐悍将并将其请进了凌烟阁。不过在评定功勋等级时,苏定方仍然只被列为二等。

实事求是的讲,仅凭战绩和功勋,哪怕在武德充沛大唐,终其一朝能与苏定方相提并论的也不会超过十指之数,起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大多数武将都要甘拜下风。他之所以长期遭雪藏和埋没,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隋末唐初那个乱世中,苏定方先为隋朝效力,后来又屡仕于窦建德、刘黑闼,跟李世民打得不可开交。到了唐朝一统后他干脆归乡隐居,反正就是不给李家人卖命。 6park.com

像苏定方这样总是站错队,能活到寿终正寝已经是个奇迹了 6park.com

直到贞观年间,苏定方才被以近乎强征的方式“二次入伍”。在李靖指挥的那场著名的一战打垮东 突厥的经典战役中,正是苏定方率领200骑兵突袭了颉利可汗的大营,杀得数十万东 突厥人溃不成军、颉利可汗被迫遁逃,并给李靖率主力合围争取了时间。

立下如此逆天战功的苏定方在当时担任什么职务?答案是折冲都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团长或营长。而像这样的折冲都尉,在大唐朝至少有600多个。

哪怕苏定方把自己打成了团长之王,离凌烟阁也太远了。更何况因为非嫡系而不被信任的原因,在此后的20多年间,他一直未获升迁。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苏定方的出身问题。按照当年标准,苏定方的“家庭成分”应该算是豪强——比平民强点,跟官宦子弟看似差不多但实际上能被甩出八条街。尤其是想要成为士族,基本上没有任何可能。 6park.com

历代带头搞叛乱或叫起义的,大多是豪强,是最被朝廷警惕提防的群体 6park.com

千万别小看这一点。事实上在隋末唐初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最终能活成 人上人的,基本都有个大大小小的名为士族的招牌。否则,像苏定方这样备受打 压、排斥的都算是极少数的幸运儿,绝大部分都成了给世家子弟垫脚的炮灰。


01

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说唐》中,初唐名将程咬金(程知节)是贩私盐的出身,尉迟恭靠打铁为生,徐茂公(李勣的原型)则是个牛鼻子老道——正是这些出身草莽的民间英雄在主导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同时,也改写了自己的命运,堪称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最佳代言人。 6park.com

程咬金既不使斧头也不贩私盐,而是根红苗正的世家子弟出身 6park.com

戏说不必当真,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呢?

程知节出身东阿程氏,父祖均仕于北齐。这个东阿程氏可能名声不显,但千万不要低估他的分量——程知节的继室夫人,可是出身当时的顶级世家、“五姓七望”中的清河崔氏!

要知道按当时的规矩,非但士庶绝不可能通婚,即便同为士族,如果门第有差,也基本没有联姻的可能性。哪怕到了中晚唐时士族的影响力大为衰弱以后,唐文宗李昂替太子向五姓七望中的荥阳郑氏求婚,依然惨遭拒绝。但哪怕贵为一国之君,李昂对此也毫无办法,只能无力吐槽:

“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九十七》)

所以有资格跟清河崔氏联姻的东阿程氏,绝对是条隐藏的大鲨鱼而非什么微不足道的小虾米。出身这样豪门的程知节即便家道中落了,也犯不上去贩私盐。

而身为鲜卑人的尉迟恭,父祖历仕于北魏、北周和隋朝,均为军方重将,爵封公侯,是以鲜卑人为主的关陇军事勋贵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在当时被称之为“公族”。因此在尉迟恭降唐后李世民才会如获至宝,对其信任有加并大加重用和提拔。 6park.com

为何李世民对这位门神如获至宝?因为他的家族是关陇军事勋贵集团中的重要一员 6park.com

李勣本姓徐,名世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这也是个历史悠久且传承不绝的高门大族。而且徐家还是当地顶级富豪,“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身为嫡长子的李勣即便脑子抽了想去当道士,也没有任何可能,倒很可能被他爹抽死。

所以我们以为的草莽英雄,其实个顶个都是世家公子,还都算是“顶流”的那种。

事实上这并非孤例——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20人出身士族,不多的“异类”分别是段志玄、刘弘基、张亮和秦琼。

其中段志玄、刘弘基和秦琼的父祖辈都在南北朝及前隋担任过官职,只不过官做得不够高、权掌得不够大,距离成为世家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所以其出身并不比苏定方强到哪儿去。只不过段、刘跟未发迹前的老李家就是至交,又替老李家打江山流过血、卖过命,所以被视为心腹而备受信任。至于秦琼,虽是叛将出身,但人家本事大、屡立功勋,为人又老实本分,死得还早,所以才被李世民送进了凌烟阁,但也只能叨陪末座。

信不信要是秦琼家里也有个像房杜或李靖那样的门第,排位绝不仅限于此?

而张亮,则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唯一的一个异类。 6park.com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真正出身草莽的只有张亮一个人 6park.com

这位大唐一等开国郧国公,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子弟。隋末年间,因为实在活不下去了,张亮投奔了瓦岗军。话说如今说到瓦岗军,官方说法都叫农民起义军,但事实上从初期翟让、单雄信(东汉济阴太守单匡之后)、徐世勣(即李勣)这样的元老到后期李密、程知节、祖君彦这样的骨干,哪找得到一个真正农民出身的?所以出身低贱的张亮在瓦岗军中压根没人搭理,更甭提重用。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张亮发现了一起叛乱密谋并及时向李密打了小报告,这才有了用武之地。

降唐后,张亮像当年追随李密一样忠心耿耿于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因争储矛盾激化,张亮奉命秘密联络山东豪杰以备时局变化,却被齐王李元吉告发而被捕。在狱中,张亮熬过了数不清的严刑拷打,却咬紧牙关,最终也没有泄露有关李世民的秘密。

因为这经受住了考验的忠诚,玄武门之变后张亮被论 功行赏,封为了右卫将军、怀州总管、长平郡公,终于跻身到了贞观一线功臣的行列。

后来张亮又发挥特长,检举了陈国公侯君集谋反,受到了李世民的赞誉,改任刑部尚书,参预朝政。 6park.com

张亮是靠当密探、打小报告这样令人不齿的手段,才爬上高位的 6park.com

但到了贞观二十年(646年)的时候,突然有人告发张亮谋反。而且在没有查证实据的情况下,就“百官议,皆言亮当诛”(《新唐书·卷九十四·列传十九》),最后“善于纳谏”的李世民也就随了大流,把张亮给砍了。

不过很快李世民就觉得不对劲,发现自己被百官给算计了,不由得大为后悔:

“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此言当矣。虽不即从,至今追悔。”(《新唐书·卷九十四·列传十九》)

而李世民驾下的文武百官们为啥不算计别人,偏偏有志一同的非得弄死张亮不可?这可能还是得从他的出身说起。


02

士族门阀发源于两汉,崛起于魏晋,到南北朝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直至隋唐仍能屹立不倒。他们是在此期间近1000年的历朝历代真正的掌权者,一度达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十五》)的地步,弄死个把不听话的皇帝或者改朝换代对他们来说,简直就像家常便饭一样稀松平常。 6park.com

在将近1000年的时间里,士族门阀的牛逼程度加上max、plus、pro+都不足以形容 6park.com

士族之所以能这样肆无忌惮,掌控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和财富的因素还在其次。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近乎垄断了知识和人才。

要论有钱有势,皇帝、勋贵乃至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富商可能会比士族更胜不止一筹。但要论做官甚至做皇帝,这些人家可能会偶尔蹦出一两个天才,权倾一时甚至一朝。可要想维持门楣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倒,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事情。而士族呢?

就拿前边说过的清河崔氏当例子——清河崔最早源于春秋时的齐国,到汉末三国发展成顶级豪门,从此成为士族门阀的话事人,族中子弟入朝当官、当大官跟吃饭睡觉一样容易。到南北朝时发展到极盛,号称“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有多盛、多冠?仅曾任曹魏司空的崔林曾孙崔悦的这一个分支,在《魏书》中有传者就达到了13人,人均能把官做到三品!到了隋唐清河崔氏受到了皇权的重点打 压,即便如此,仍有12个崔家人迎难而上当上了大唐朝的宰相。

之所以历朝皇帝明知这帮家伙不是什么好鸟,还得捏着鼻子用他们,不是因为清河崔氏人均智商180,而是那些非士族出身的,基本都没法用。

因为这些人,要么没书读,要么读不起。

现在经常有人鼓吹知识无国界,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这话要是放到1500年前去说,估计分分钟会被人打死。 6park.com

那些鼓吹知识无国界的,在今天只会挨骂,在古代估计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6park.com

因为那时候的知识以及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是作为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的稀缺和珍贵。

比如战国时的大学者惠施因为学识渊博被庄子吹捧为“学富五车”,那么用5辆车装载的竹简能写下多少字呢?大概20万字出头——现在看书快的,也就是几天的阅读量,可在那时已经是全天下最有钱且最有权的大学者所能搜集到的全部知识量了。

而且即便有权有势,也未必读得到书。因为那时候的知识,通常被称为“家学”,仅被一家一户所垄断,而且对外严防死守,对内也经常出现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之类的奇葩规定。所以为啥在魏晋南北朝时那些更有钱有势的勋贵豪强就是成不了士族?往往就是因为缺本“宝书”镇宅。比如弘农杨氏,虽然始祖是西汉宰相杨敞,但真正算是跨进士族门槛还得等到东汉太尉杨震。为啥?因为这位杨敞的玄孙“受《欧阳尚书》于桓郁”(《东观汉记·卷十七·列传第十二》),这才算有了令别的家族垂涎不已的家学而备受世人尊崇,号为“关西孔子”。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弘农杨氏“四世太尉”的辉煌。

所以对于家学这种能令一个家族飞黄腾达的宝贝,士族豪门必然严防死守,一旦外泄,恨不能杀人灭口。东汉大儒郑玄曾师从马融学习算学,本来马老师也没打算认真教,甚至连续3年没给郑学生上课。谁知后者居然能无师自通,而且很快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这就引起了马老师深深的忧虑。于是在郑玄学成回乡时,马融为绝后患干脆派出了刺客追杀,要不是郑玄佯装溺水骗过了刺客,保准小命不保。

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世家豪门再想垄断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在唐朝时,士族门阀基本垄断了全国的出版印刷市场,并通过操纵售价的方式人为抬高书籍的价 格。就拿《论语》来说,全本不过区区两万多字,放在今天的售价还不够买杯奶茶。可在初唐时,想买本《论语》却需要花费长安一个中等家庭近一个月的收入。 6park.com

就这么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在唐朝时的售价相当于今天的几千元 6park.com

这要是放在今天——5000块一本教材,试问还有几个人读得起书、得有多少人被迫沦为文盲?

这就造成了整个大唐朝超过九 成的人口根本就读不起书。而不读书,基本就与仕途无缘,压根就不配成为世家子弟的竞争者。

而那些因为家里有钱有势而读得起书的庶族人家,就有机会跟士族子弟竞争了吗?还是不行。

因为圣人著书向来讲究“微言大义”四个字,说白了就是即便你买得起《论语》,也未必懂得里边说的是啥。即便你能像郑玄那样无师自通,但掌握了士林话语权的士族说你错了,那你再对也是错。

比如《左传》、《周官》这两部典籍,天下公认没人比位列“五姓七望”的荥阳郑氏更懂……所以出自人家祖宗郑兴、郑众给这两部典籍撰写的条例(即义例、体例)、章句(即分章、分段和断句)以及传诂(即解释经籍的文字)就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一般人想到书店买这些书,基本没有可能,那可是郑氏子弟以及依附郑氏的士人专供的宝贝。除非是能跟郑家说得上话的士族,才可能拿自家的“家学”来交换。

就凭这,荥阳郑氏在终唐一朝也出了12个宰相,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与清河崔氏平起平坐。 6park.com

像五姓七望这样的顶级世家,垄断了知识的同时也堵死了寒门庶族入仕的渠道 6park.com

所以寒门的天才还是考不过士族的庸才。

因此隋唐皇帝以为搞出了个科举,就能打破士族门阀对于朝廷用人的垄断,根本就是在做梦。在整个唐朝一共开了273次科举,近乎一年一次,可在总共369名宰相中出身科举的还不足50%。即便在是这不到半数的进士宰相中,绝大多数仍是世家子弟,真正出身寒门的寥寥无几。即便个别庶族子弟拼命爬上了这个“百官之首”的位置,大多也是因为投靠了高门大姓,才有了通向权力顶端的可能。

所以想当初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时那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上篇》)的自夸,如今看来就像是个笑话——在整个贞观年间,真正凭科举实现了由寒门到高 官的阶层跨越的,也就马周一人而已,还被朝中的同僚欺负得死去活来。

所以当李世民的功臣阵容里出现了张亮这个异类时,“百官议,皆言亮当诛”简直就再正常不过了。


03

其实在初唐时因为出身问题倒霉的,还不止一个张亮。

比如盛彦师。这位因功受封葛国公的初唐名将,很可能是个才华堪与李靖、李勣相比的军事天才。 6park.com

无数天才,仅因为出身问题就泯然众人,甚至夭折 6park.com

这一点在平定李密叛乱一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李密潜逃东归,奉命阻截的唐军将领认为这家伙既不好打更不好找,都想摸鱼。唯独盛彦师挺身而出,声称只需几千人马即可击败李密。而且他出兵之后,置所有人都认为应该重点把守的关隘于不顾,直接率部埋伏在到熊耳山(今河南西北洛河与伊河之间)南的溪谷中,之后果然等来了李密并将之射杀。

别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会未卜先知,盛彦师这次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或问之曰:‘闻李密欲向洛州,而公入山,何也?’彦师曰:‘密声言往洛,实走襄城就张善相耳,必当出人不意。若贼入谷口,我自后追之,山路险隘,无所展力,一夫殿后,必不能制。今吾先得入谷,擒之必矣。’”(《旧唐书·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

盛彦师不光能干,资格也老——李渊刚在晋阳起兵,时为澄城(今陕西澄城)县长的他就率部来投。在此后唐军攻打长安和讨 伐王世充、徐元朗等人的战役中,盛彦师也颇有功勋。不出意外的话,后来李渊的搞的什么“太原元谋功臣”或是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也许能位列其中。

然而在武德五年(622年),盛彦师却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原因就被李渊砍死了。

当时盛彦师奉命攻打须昌(今山东东平),他的部将王博(就是号称长白山上知世郎的那位,我知道名字写错了)奉命去潭州(今山东章丘)征粮。谁知潭州刺史李义满跟王博有仇,就借故刁难。战后盛彦师依军律逮捕了李义满,结果李义满居然气死在了狱中,随后他的侄子为了报复又刺杀了王博。 6park.com

像王博这样的“老前辈”,死了才正常 6park.com

这件事盛彦师就算有责任,顶多也就算个领导责任,正常情况下批评几句再罚几个月工资就顶天了。谁知朝臣竟群起而攻之,李渊最终顺从众意,将其赐死。

而盛彦师的悲剧在武德、贞观年间并非孤例。像弘农郡公刘世让(武德六年)、沈国公卢祖尚(贞观二年)、平原郡公刘兰(贞观末年)、武昌郡公李君羡(贞观二十二年)等等,都是因为莫名其妙的理由就犯了众怒,在千夫所指下被李渊、李世民这对父子判了死 刑。

而上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非士族出身。

话说士族门阀不愿寒门子弟来分自家的一杯羹,逮着机会就拼命排挤乃至于肉体消灭寒门子弟倒是可以理解。可李渊、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即便没有察觉到士族垄断仕途的危害,哪怕是出于权力平衡的本能,也不应该助纣为虐,帮着这帮家伙对付庶族出身的官员吧?

别忘了,这爷俩也是士族出身啊!

在士族的眼里,寒门出身不仅代表着低贱,更意味着是现有秩序的破坏者。一旦让这帮家伙掌握了权力,不光是意味着自己家族的利益受损,更重要的是没准身家性命都难保。 6park.com

从当时的情况看,铲除非士族势力符合绝大多数为上位者的共同利益 6park.com

汉太祖刘邦就是平民出身,结果发达以后近乎屠尽了六国遗族;南朝宋高祖刘裕也是平民出身,结果在刘宋一朝士族像猪狗一样被皇帝虐 待和宰杀。更别说每到王朝末年必然蜂起的那些民变(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农民起义),更是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混乱。像秦末、汉末、晋末、隋末的几次大规模战乱,动辄就能吞没上千万人口,损失的财富更是无以计数。

而在其中损失最大的,又非士族门阀莫属。毕竟士族最大的目标是繁衍、壮大自己的家族,最需要的就是安 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同时因为士族的权力基本上是能世袭的,比如唐宣宗时出身清河崔氏的崔慎由当上了宰相,20多年后他的儿子崔胤也当上了宰相,差不多在同期同族的崔彦昭、崔郸、崔昭纬也是宰相。因此老崔哪怕仅仅是为了小崔们着想,也不可能在相位上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把老崔家的金饭碗砸烂。所以我们才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从秦汉到隋唐,尽管也出现过很多坏官乃至奸佞,但像蔡京、刘豫、秦桧、史弥远、严嵩、洪承畴、和珅这样的大贪 官、大汉奸,却基本上一个都没有。勉强能入围的,恐怕也就李林甫、杨国忠等寥寥数人,其中李林甫还是庶族出身,杨国忠的士族血统则非常可疑。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句话就可以解释,那就是有恒产者有恒心。

两宋以后,士族覆灭、出身庶族的士大夫崛起。但他们的权势是靠科举考上来的,基本没有世袭的可能,在台上还能风光无限,但下台一切统统过期作废。所以这还有什么顾忌?只要他们在台上时金饭碗不烂,哪还管死后洪水滔天? 6park.com

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无是处的,权力的世袭亦是如此 6park.com

所以士族对庶族的排斥、敌视乃至于轻蔑,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其中既有私心私利的一面,也不能说就完全没有说得过去的一面。

因此历代选官,无不强调“唯德是举”,不过是为了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把寒门出身的排除在外罢了。

即便是皇帝,对士族子弟的态度是既用,且防;对寒门出身的,其实也是如此,而且可能还会防大于用。

就像张亮,他能走上权力的顶端,靠得就是背叛和不择手段的特务手段,这就使得李世民对其又爱又恨。因此哪怕他知道百官污蔑这厮是排斥异己,但本着消除隐患的目的,也就半推半就了。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单雄信。

武德四年(621年)王世充兵败投降,其部下大将单雄信却在明确表示愿意降唐的情况下,被李世民下令处死(《旧唐书》说是李渊下的命令)。 6park.com

像单雄信这样的人物,就算李世民再爱才惜才,也不会用 6park.com

事实上这位在演义小说中被描绘成义薄云天的二贤庄庄主、大隋九省绿林总瓢把子(隋唐时哪来的“省”?)为了求活,在李世民面前丑态百出。但那些据说跟他情义深重的好兄弟如程知节、秦琼等瓦岗旧人,对此漠然视之。唯独李勣出面求情,还被单雄信抱怨,逼得李勣不得不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以示诚心:

“初,李世勣与单雄信友善,誓同生死。及洛阳平,世勣言雄信骁健绝伦,请尽输己之官爵以赎之,世民不许。世勣固请不能得,涕泣而退。雄信曰:‘我固知汝不办事!’世勣曰:‘吾不惜馀生,与兄俱死;但既以此身许国,事无两遂。且吾死之后,谁复视兄之妻子乎?’乃割股肉以啖雄信,曰:‘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几犹不负昔誓也!’”(《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第五》)

话说初唐时对降臣叛将的态度是非常宽容的,起码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就占了一半。那么为啥李世民不惜折了麾下爱将的面子也非要杀了单雄信不可?

可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单雄信的出身问题。

在汉唐时期有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被称作豪强。那什么是豪强?我只要提几个名字,大家基本懂的都懂——西汉初的张耳、彭越、英布,东汉初的吴汉、盖延、王匡、王凤,汉末的董卓、马腾、孙坚,隋末的薛举、梁师都、刘武周……

简单说,豪强就是那些在地方上有钱有势还有武 力的家族。在和平时代,这样的家族因为缺乏政 治影响力,可以轻易的被皇权、士族等社会正统力量震慑、压服乃至于剥削凌 辱。比如在东汉时,朝廷或地方官府一缺钱了,通常采取的做法就是找借口抄几家豪强,就能吃得满嘴流油。可一到王朝末年或社会秩序动荡,豪强就成了现成的动 乱之源。 6park.com

把古代的豪强想象成这副模样,大致是不会错的 6park.com

所以士族出身的魏徵哪怕有当过“六姓家奴”的黑历史,在李世民眼中仍然是“当今朝臣忠謇,无逾魏徵”(《旧唐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所以他可以大度的接受尉迟恭、程知节、李勣、秦琼的投诚,可以放心的娶曾刨了李家祖坟的阴世师之女为妃,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将倾国之兵,交到曾几次三番想揭发举报李渊造 反的李靖手中。

可对于张亮,忠心耿耿时可以高 官厚禄赠之,但只要发现有任何隐患、哪怕是“莫须有”的,李世民都会毫不拖泥带水的将其干掉。至于作为典型豪强代表的单雄信,那就更是非杀不可了。事实上李世民在平定薛举、梁师都等豪强势力时也曾大开杀戒,基本不受降,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同为豪强子弟的苏定方在那个年头能活下来已经是奇迹了,就别要啥自行车了。


04

当然豪强虽然惨了点,但起码还留下了苏定方这棵独苗。而“反王”则近乎被李渊、李世民父子杀得寸草不生。 6park.com

李世民基本不杀功臣,但跟他做过对的,统统没有好下场 6park.com

而且老李家在杀反王时,意志坚决得简直让人不知说什么好——像窦建德、刘黑闼、朱粲这样兵败被俘就直接杀了的,别人确实不好说什么;像萧铣、李轨、薛仁杲这样投降后态度不端正或者跟老李家有着深仇大恨的,被一刀宰了也勉强说得过去;可人家王世充、杜伏威投降后乖得要命,这可怎么杀?其实也好杀,杜伏威的部将辅公祏反了,李渊就非得说是老杜撺掇的,然后后者就莫名其妙的“暴卒”了。而老王呢?表面上被流放蜀地,结果半途中就被一个仇人给宰了。

这个仇人叫独孤修德,是北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玄孙。而独孤信的第四女就是李渊的亲妈,你说这事咋就那么巧?

还有前边说到的那位盛彦师,他在追杀李密时明明可以将其活捉,却下令部下万箭齐发,将其活活射成了个刺猬,然后就被非常开心的李渊连升数级当上了国公。后来他在攻打须昌时,明知王博跟李义满俩人苦大仇深,却非得让这位“长白山前知事郎”去征粮,结果闹得两人同归于尽,难道仅仅是巧合或者倏忽?

只不过王博可不是一般人,人家是举兵反隋第一人,李渊遇到了没准都得叫声“老前辈”。所以他这一死可能让不少人兔死狐悲,就闹得李渊挺难堪,于是顺手把盛彦师抓来当了替罪羊。

反正不管怎么说,隋末那些闹得遍地都是反王们,除了最终的胜利者老李家,没一个能熬过武德充沛的大唐武德年间。 6park.com

武德充沛的老李家在武德年间,不讲武德的事可没少干 6park.com

反王以及非士族出身的不稳定因素被一扫而空之后,李世民的目光就盯上了昔日的盟友——世家豪门的身上。

而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有口皆碑的千古一帝而非像表叔杨广那样把自己搞得国破家亡的昏暴之君,就在于他高超且圆滑的手段。

他出手的第一招,就是下令重修《氏族志》。谁知哪怕李世民请出长孙皇后的舅父高士廉主持这项工作,最终列在一等世家的还是像博陵崔氏这样的老士族。

于是这位贞观大帝直接掀桌,下令以“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为宗旨继续重修,直到把皇族列在首位,外戚次之,“五姓七望”被降为第三等后才算满意。

通过这一手,李世民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打击士族门阀,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并为30年后颁布《姓氏录》,彻底否定传统的门阀制度打下了基础。

李世民的第二招,就是把魏徵推出来当士族门阀的代表,并充分予以尊重。

话说对于魏徵这位李大帝口中的“千古人镜”,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各种犯颜直谏的故事。可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在贞观年间发生的那些真正影响到当时乃至于后世的那些大事件中,很少能发现魏徵的影子。而他那些名垂千古的直谏故事,大多都只事关些鸡毛蒜皮。甭管李世民是否纳了谏,其实于大局都无关痛痒,更不会是因为李世民纳了魏徵的谏,才会有贞观之治。

其实魏徵最大的作用,就是跟李世民默契配合,在一些无关大局的问题上猛打后者的脸以满足老士族们脆弱的虚荣心,同时在皇帝的核心诉求上保持沉默。故此李世民非常满意,在那个非军功不得授爵的时代,老魏这个通常不上战场、一上战场必进战俘营的战五渣,不但受封郑国公,而且高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四位。 6park.com

李世民为啥那么推崇魏徵?这么好用的工具人除了老魏上哪找去? 6park.com

这就让我想起了一首名为《演员》的流行歌曲,用来形容李世民和魏徵的关系简直太合适了:

“该配合你演出的我,尽力在表演,

像情感节目里的嘉宾任人挑选。

如果还能看出我有爱你的那面,

请剪掉那些情节让我看上去体面。

可你曾经那么爱我 干嘛演出细节,

不在意的样子是我最后的表演,

是因为爱你我才选择表演,这种成全。”

而等到老李家彻底坐稳江山,李世民才露出了狰狞的本来面目,不但一度刨了魏徵的坟头,对传统老士族也不再手下留情。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一次朝会上,李世民突然大发雷 霆,将中书侍郎崔仁师官职一撸到底并发配连州(今广东清远)。

那时候的广东,可不是今天中国经济的领头羊,还处于半蛮荒半文明的状态,内地人要是被弄到那里去,基本跟判了死 刑没啥区别。所以老崔这位中书省的二老板、妥妥的宰相到底是犯了啥大逆不道的重罪才把素有善待臣子美名的李世民得罪成这样,非弄死他不可?

其实就是件微不足道的破事——老崔接手了个案子,可能是临到下班着急打卡回家,就没及时汇报给老李。恰好这事又被老崔的顶头上司褚遂良发现了,就打了个小报告。 6park.com

老崔只是李大帝用来敲山震虎的另一个工具人 6park.com

老褚跟老崔分属不同的政 治阵营,平常互黑互怼都是常规操作。恐怕前者也就是想拿这件小事让后者恶心一下,压根没想过还能取得啥战果。可谁知那天的皇帝陛下就跟吃了枪药似的一点就炸,将崔仁师削职为民了不说,还直接一脚“送你离开,千里之外”,这到底闹得是哪出儿?

千古一帝秒变昏暴之君,可向来酷爱犯颜直谏的贞观名臣们,却大多默不作声,更没人头铁到站出来替老崔叫屈,这又是为啥?

因为大伙心里都清楚,崔仁师最大的罪过就是姓崔,而且还是博陵崔氏的崔。

而在这时,谁又能拿这位贞观大帝有什么办法?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