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楚国、汉朝和唐朝——谁才是真正的“灭国狂魔”?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4-05-01 16:40 已读 1657 次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个非常有趣的讨论——历史上灭国最多的王朝是哪个? 6park.com

6park.com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周时期的楚国、汉朝以及唐朝身上。当然像大多数的网上争论一样,其中难免出现谬误和夸大其词的问题,比如说楚国灭国破百啦,两汉灭国超过八十啦,连唐朝也凑出了50多,简直要颠覆了我的历史观。

既然要讨论哪个王朝灭国最多,那么就要先弄清楚3个关键词的定义。第一个就是王朝,何为王朝?其实就是朝代,即由一个家族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而且尤为重要的是,王朝的君主得是类似“天子”的角色,上头不能还有人管着,也不能对别人称臣。

这样一来,楚国就该第一个被除名。虽然楚国一直对周天子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但当初毕竟也曾老老实实的接受过人家的册封;总是不情不愿还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终究还是在史书中留下了一大堆觐见朝贡的记录;纵然是那个牛皮Plus到了叫嚣“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的熊渠,面对周厉王的战争威胁,也只能乖乖的取消了擅自封给自己儿子的王号。 6park.com

6park.com

所以楚国就是周朝的一个毫无争议的诸侯国。两周实行分封制嘛,诸侯国就是其下辖的一级行政区,要是放进在今天楚国其实就是“楚省”。所以甭管楚国灭了多少国,其性质与北洋时期的各省军阀抢地盘没有任何区别。

不过考虑到两三千年前的时代背景,那时候的诸侯争霸、相互吞并虽然大多数属于内战性质,但意义非常重大。比如周初封建据说封出了1773国(数据出自《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一》,把华夏大地分割得支离破碎。若非晋楚秦齐等大国持续数百年疯狂的扩张、化零为整,始皇帝就算再英明神武恐怕也无力一统天下,那么后来的中国没准就得像欧洲一样沦为一团散沙。其中楚国的作用最突出,基本统一了南方,从这个角度看,其功不在开疆拓土之下。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何为灭国。我看有些统计的结果,光是一个邾国就被楚国灭了好几次。汉朝更夸张,几乎是隔几年就要把匈奴灭国一次。还有唐朝——像林邑、尼婆罗这种远在天边甚至是压根就不接壤的国家,甭管谁当了中原的老大,只要想起来了都要跑来朝贡一把,顶多算藩属国。怎么在某些人的眼中,进个贡就算灭国了? 6park.com

6park.com

什么叫灭国?起码你得先出动军队,其次是仗得打赢,最起码也得逼迫得对方屈服,当然最重要的还得是结果。什么结果?夺其都、执其君、占其土、纳其民,这才叫灭国。

当然像匈奴、突厥这样的游牧民族,普遍没有固定的都城。所以要灭这样的行国,起码要消灭其绝大多数军队(像李靖雪夜破襄城一役),然后抓住或杀死其首领(如颉利可汗)、断其传承;或者像汉宣帝刘询那样打得匈奴走投无路,逼得呼韩邪单于只能跑到长安来投降,“甘为北藩”;再或者像东汉名将司马达出击蒲类海,逼得北匈奴西迁中亚、彻底不跟你玩了——以上种种,也可以算是灭国。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何为国,即灭掉什么样的政权才算灭国。我认为比较合适的定义,应该是彼此独立、不曾相统属过的政权,而且这个政权还得符合其首领曾称帝建元的前提条件,否则就不能算是个国,灭了也不算数。

打个比方,隋末的窦建德曾在武德元年(618年)称王,立国号为夏,改元五凤,所以李世民干掉老窦就算灭国。而瓦岗军的李密尽管闹腾的动静比窦建德大得多,可他既未称王称帝也没立国更没建元,所以李渊把他弄死了就不算灭国;同理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兵灭掉了明玉珍所立的夏国,将四川纳入大明朝的疆域,就是灭国。而李自成弄出来的那个大顺,就算朱由检有本事把他干掉,也不算灭国,只能算是平叛。

好啦,规则定好了,那就让咱们看看到底哪朝哪国才是真正的“灭国狂魔”。


01

如果我们不纠结“王朝”这俩字,那么楚国的灭国数量毫无疑问将是史上第一,没谁能与其一决雌雄。 6park.com

6park.com

据说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姬诵曾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楚国由此建立。

周朝实行的是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而尤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周朝的爵位基本没有晋升和退出机制,这就意味着各个诸侯国接受周天子分封时是个什么级别,那么一辈子都只能原地踏步,基本上没有晋爵的可能。

像西周分封时,最高级别的公国总共封了8个,分别是焦、蓟、祝、陈、杞、宋、虞和虢国,是不是大多数都没听说过?而在两周近800年的时间里始终能保持强大的晋国、齐国只是侯国,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更仅是个伯国——是不是觉得这玩意太不合理了?

既然不合理,自然就没有存在的理由。所以等到周天子权威不再以后,各大诸侯就全不把这套礼制当盘菜,纷纷关起门来自称为“公”。像著名的春秋五霸,在当时蹲在洛邑百无聊赖的周天子眼中,其实就是齐桓侯、晋文侯、秦穆伯和楚庄子,只有那个宋襄公算是名副其实。但问题是,谁又在乎他的意见呢? 6park.com

6park.com

等到大周朝的面子愈发有栽进粪坑的趋势以后,那些强大的诸侯干脆就称起王了,跟周天子平起平坐了,而后者拿他们又有什么办法?

可见制度要是制定得不合理,那么最终倒霉的一定是自己。

而在各大诸侯国中,楚国向来被认定是最倒霉的——毕竟才捞到个子爵嘛,比靠养马发家的秦国都不如。所以楚国的粉丝对此一直愤愤不平,历代楚君也觉得委屈和特别没面子,因此早在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那时候绝大多数的诸侯国还没敢给自己自封个“公”的头衔呢,楚君熊通就僭越称王(楚武王)。

对此,周天子毫无办法。毕竟此时的楚国已经非常强大了,谁都不愿意招惹,那还能有什么办法?

可是在姬诵让熊绎当上楚子那会儿,后者非但不会觉得委屈和丢面子,反而欣喜若狂,迫不及待的召集族人进行祭祀以示庆祝。可是就在仪式即将召开时,熊绎却遭遇了尴尬,为啥?因为当时的楚国穷得连像样的祭品都拿不出来,还怎么奢求神灵和祖宗的保佑?

走投无路之下,熊绎只好客串了把盗贼,带着人跑到隔壁的鄀国去偷牛。因为害怕本就十分弱小的鄀国报复,熊绎只敢偷了一只还没长出角来的小牛,还得连夜宰杀掉后赶紧举行祭祀,省得人家杀过来再把祭品夺回去。 6park.com

6park.com

这在后来居然演变成了一个传统——楚人但凡祭祀,都在夜间举行,与其他诸侯国截然不同。

这就是“鄀国盗牛”的典故,出自清华简的《楚居》篇,也称“楚人偷牛”。可见当时的楚国有多贫弱,能捞到个子爵都是占了好大的便宜。

按周制子爵的封地是“方五十里”。换算成今天的单位在400平方公里左右,比北京市的海淀区还小了30平方公里左右。

这就是楚国最初的大小。因为太弱,所以周边的邻居一个都惹不起,更别提灭国。那怎么发展?只能找没有人要的荒山野岭去开垦,种出粮食、长出丝麻,然后用这些物资去养活更多的人口。有了更多的人口,就能开垦更多的荒地、生产出更多的物资,去养活更更多的人口……如此循环往复,楚国才可能发展成为大国、强国,才可能拥有去灭国的能力。

当然,这是最理想状态下才可能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周初分封出来的成千数百的小国,能按照上述模式发展起来的,也只有一个楚国。 6park.com

6park.com

那剩下的呢?《左传》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件小事:

“六月,鄅人藉稻。邾人袭鄅,鄅人将闭门。邾人羊罗摄其首焉,遂入之,尽俘以归。”(《左传·昭公十八年》)

啥意思呢?有个叫鄅国的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临沂,跟楚国一样也是个子国。因为国家太小太穷,哪怕是身为国君的鄅子也得种地干活才能养家糊口。这天鄅子正在城外的稻田里忙活着呢,偶然间回头一看,我去!都城居然被隔壁的邾国给占领了——来的时候还好好的,回不去了!

鄅国就这么被灭了。虽然只是个特例,但两周分封出来的无数小国、弱国,其实都是这么莫名其妙就没了的。运气好的,还能在史书中留下十几、几十个字的记载;运气差的,什么时候没的、怎么没的后人都无从得知。甚至是否存在过、叫什么,都有好多搞不清楚的。

所以楚国之所以能成为后来的楚国,无数代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勇气和坚持,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难道鄅子就没努力过吗?

运气,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02

大约在周夷王姬燮在位(约前885~878年)时,楚国已经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使用武力向周边扩张。虽然目标仅是庸、杨粤、鄂等不起眼的小国,但此时的楚国仍力有未逮,没有留下确切的灭国记录。 6park.com

6park.com

周桓王十年(前710年)是值得一提的一个年份。因为在这一年里,楚国一口气吞并了蓼、谷、彭这3个方国,也是史书上首次出现出现楚国灭国的详细记载。尽管在此之前,像曾被熊绎偷过牛的鄀国等邻近楚国的小国很可能已经被灭掉过,但起码找不到确切的证据。还有某些观点认为早在周夷王七年(前879年)熊挚就曾出兵灭过鄂国,但这显然是在胡扯。因为在史书在这个时间点附近提到鄂国的就只有一次,就是鄂侯驱东夷、淮夷叛周,结果被周厉王姬胡给收拾了(出自《禹鼎》铭文)。但姬胡并没有把鄂国除名,所以后者又存留了一段时间。至于鄂国到底是啥时候没的、又是被哪位楚君灭掉的,就没人知道了。

也正是从楚武王熊通开始,也许是随着楚国逐渐的向北扩张,与中原有了较为频繁和紧密的接触,关于其各方面的记录也就相应的多了起来。当然更重要的是,也大概在同一时期,发生了平王东迁事件,春秋这个大争之世的序幕也被徐徐拉开了。

同时,春秋还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的名字。尤其是在齐楚秦赵魏韩等东周大国的史书统统失传的前提下,这部由孔夫子亲手修订,又经历代名家鸿儒不断考据增补的鲁国史书,就成了后世研究那个将近300年的大时代的最靠谱的佐证。

我们要搞清楚楚国到底灭过多少国,除了现代考古提供的证据外,主要还得从《春秋》及以其衍生出来的文献,比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中去找。 6park.com

6park.com

这样一来许多被人言之凿凿为楚所灭的诸侯国就成了悬案。比如那个亲手导演了攻杀幽王、覆灭西周的申国,很可能又有东申、西申、南申之分,其中被楚所灭的南申到底存不存在,仍存在争议;再如光国与黄国,都位于今天的河南潢川附近,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至于两者的区别,就是夏商时叫光国,西周初封时叫啥没人知道,但到了春秋以后就改叫黄国了,直到周定王十年(前597年)为楚所灭。

因此说楚灭黄没问题,说楚灭光也说得过去,但不能既灭黄又灭光、把一个国家灭掉两次吧?

把类似这样的争议和错误都去掉以后,得到的结果是楚国共灭国55个——请注意,这个数字只是楚国灭国数量的最低限。毕竟我查资料会有错漏,而且随着考古发现以及史料研究的成果,可能会发现更多楚国灭国的明确证据。 6park.com

6park.com

而在历代楚君中,最配得上“灭国狂魔”头衔的非楚武王熊通和楚穆王熊商臣莫属,均灭7国。其次是楚文王熊赀、楚成王熊恽和楚灵王熊围,各灭4国。而在楚国上千年的历史里有明确记载的43代君主中,在史书中能找到灭过记录的只有13人。

是不是觉得有点少?您要是继续往下看这篇文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03

说完楚国,再说汉朝。 6park.com

6park.com

在汉朝灭国的这个问题上,向来有两大争议。其一就是秦朝、西楚以及由项羽分封出来的塞、翟、雍、韩、殷、代等十八路诸侯,到底算不算是汉朝灭的国?

我的意见是,不算。

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刘邦称帝立汉的时间,是在汉王五年(前202年)。而在此之前,无论秦朝还是西楚都已经覆灭,十八路诸侯中的大多数结局亦是如此,还存留的少部分则选择了向刘邦称臣。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上述的王朝以及诸侯国是刘邦灭掉的,但不好说是汉朝灭国。因为老刘在干这些事的时候,只有汉王,而无汉朝。

就像前文曾提到的,明玉珍搞出来的那个夏国可以算是被明朝灭国的,因为这是发生在洪武年间,明朝已经立国了;而朱元璋灭掉曾跟明玉珍同朝称臣的陈友谅搞出来的那个“大汉”,就不能往明朝身上生拉硬拽了——因为老朱干掉老陈的时间是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那时候朱元璋还是吴王,大明朝还得再过5年才能呱呱落地呢。

第二个争议就是西域诸国。争议点有两个,其一是西域到底有多少国,其二是两汉在西域到底灭了其中几个? 6park.com

6park.com

关于第一个问题,这里先举个例子——根据《汉书》的记载,在今天的乌鲁木齐西北郊曾经存在过一个小国,叫单桓国。这个单桓国有多小呢?根据西域都护府的统计数字,单桓国共有户27,人口194,一旦战事来临,该国能够出兵迎战的军队数量高达45人之巨!

我就问问诸位,从咱们的老家随便拉出一个村,能把这个单桓国给灭了不?

而且像单桓国这样人口不过一两千、拥兵最多几百就敢立国称王的,在西域一抓一大把,几乎遍地都是。

而像鄯善、于阗、莎车、疏勒、龟兹、焉耆等国,都是西域一等一的大国。他们的名字在史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往往与张骞、郑吉、傅介子、窦固、耿恭、班超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如影随形,或为强援、或为大敌,那么他们的实力到底如何?

还是根据《汉书》的记载,上述诸国的总人口基本都在1~3万之间,能几千人的兵力。唯一的例外是龟兹国,人口规模达到8万,总兵力超过2万,力压西域“群雄”,也怪不得人家总是对大汉朝不服不忿。

不过这样的实力要是搬到内地。充其量也就是个县的规模。而且按汉制县有上下之分,人口规模达到万户以上方为上县,最高长官称县令;达不到万户的下县,连县令都分不到一个,最大的官只能叫县长。

上述诸国中人口最多的龟兹,户口还不到七千,只能算是个下县,龟兹王就是个县长,连七品芝麻官的县令都混不上(当然给官员划品级是魏晋以后才有的)。 6park.com

6park.com

当然像大宛、乌孙以及不属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大月氏和康悦国,人口都达到了数十万的规模,能拉出来的兵力达到5~20万,搬到内地能与一些大郡乃至边远的州相提并论。

综上所述,别看西域地盘很大,但直到今天仍地广人稀,更别提两千年前的汉朝了。根据《汉书》的记载,当时西域的总人口也不过一百万出头,即便号称全民皆兵,能拉出来的军队也不过三十来万,而且战斗力惨不忍睹。可以这么讲,要是把西域诸国扔到内地,分分钟能让刘彻、刘询们吃干抹净,连根毛都不带剩下的。

而西域之所以难搞、成为让大汉朝与匈奴在很长时间内竞相争夺还相持不下的一块“香饽饽”,就在于这块地盘不但太大,而且距离内地太远。以至于打下西域从来都不是什么难事,而怎样才能长期占有、统治这片土地,才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所以刘彻敢让李广利远征万里灭了大宛国,就为弄回几匹汗血宝马,却迟迟不肯出兵占领西域。直到40多年后刘询彻底干翻了匈奴,才勉强在那里设置了一个名为西域都护府的奇葩机构。

要知道西汉实行的郡国制,至疆域稳定期全国共设103郡、1314县、32个道(即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县级机构)和241个侯国。后来又在郡之上设置了13个行部,即后来的州的雏形。不过此时的行部只是监察区,而非行政区划。

那这个西域都护府又算怎么回事?


04

之所以刘询没弄出个西域州,或是乌孙郡、龟兹县、鄯善县什么的,只有一个简单粗暴的理由,那就是西域这旮旯的特点跟佛罗里达差不多,反正都不养闲人。 6park.com

6park.com

当然这是个玩笑。当时的西域以超过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养活出一百万出头的人口,原因就是农业产出太低——除了极少数的王公贵族外,绝大多数的西域人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种出的粮食和放牧的牛羊也仅够果腹。要是一不小心多生出几个孩子,没准全家人都得饿死。

所以西域各国为啥总是打来打去?因为粮食总不够吃,只好去抢别人的,然后死一地人,也算是变相的减少了吃饭的嘴。

所以李广利远征大宛时为啥顺手把轮台、郁成这两个小国给灭了?名义上打着报仇的旗号,其实就是班师回国的粮食还没着落呢,屠城灭国就是为了抢粮。

所以刘询要是弄出个西域州或一大堆郡县的话,就得往这旮旯派遣一大堆的官吏和军队,起码也得有上万人吧?这些可都是既不种地也不放牧的纯“闲人”,西域这么个穷地方哪能养得起?

有人可能会问咋不从内地运输粮食给养呢?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和运输能力,运到西域一斤粮,路上消耗十斤都算少的——为了维持个西域州,把大汉朝那本就脆弱的财政活活拖垮,这种蠢事谁干? 6park.com

6park.com

所以刘询才弄出个不伦不类的西域都护府出来。何为西域都护府?就是设置个秩比二千石的西域都护,等级跟内地郡的都尉相当。再给都护配上几个属官,然后带上一两千名士兵,就算齐活,可以上任了。

所以西域都护府在大汉朝的行政区划中,就是个郡的级别,还要低半级。同时郡治的官僚机构以及下属的县、邑、道等二级行政区划及配套官员统统没有。就连配属给都护那为数不多的驻军,其主要工作也是屯田,就是种出粮食来养活自己和那几个不用干活的长官。

那万一有人搞叛乱了或是像匈奴这样的外敌打来了怎么办?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召集属国兵,再去削他丫的。

这个属国,指的就是前边提到过的鄯善、于阗、莎车、疏勒、龟兹、焉耆等国,甚至是单桓国。这些小国、弱国单个拉出来什么都不是,但要把他们捏在一起却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起码打不死人也能把人吓够呛不是?

而且一群羊和一群由狮子统率的羊肯定是截然不同的——陈汤搞“虽远必诛”和班超“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最大的倚仗就是这些属国兵。 6park.com

6park.com

而且只要西域都护府的都护是个狠人,就压根不怕这些属国敢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盖此诸国者,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万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其叛也,不足以益匈奴之势;其服也,不足以立中夏之威;而欺弱凌寡,挠乱其喙息,以诧奇功,超不复有人之心,而今古称之,不益动妄人以为妄乎?”(《读通鉴论·卷七·明帝》)

所以还指望着拿人家当打手呢,怎么好灭了呢?

仅《汉书》中有记载的,西域就有52国。而其中除了像大宛、车师这种脑子进水或彻底把大汉皇帝给惹毛了的蠢货外,甭管是郑吉还是班超都不舍得把他们给灭了。就算像龟兹这种成天捣乱的货色,对其的惩戒措施也不过是揍一顿,再换上个亲汉的王,然后该干啥干啥去。

所以两汉在西域还真没灭过啥国。 6park.com

6park.com

这样一来,两汉405年灭过多少国就好算了——史上头号灭国狂魔刘彻至少灭过10国,这还没算上被李广利捎带脚弄没的轮台和郁成两国;刘询摘下了刘彻没来得及摘的桃子,收服了匈奴和西域,又拿下了先零羌;刘秀复汉时干掉了几个割据政权,再加上刘肇沾了班超的光,两汉总计灭国的数量在20个左右。


05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立唐,改元武德。从这一年起,大唐朝开疆灭国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直到第10任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间,仍在大刀阔斧的大搞“开元天宝拓疆运动”,使得大唐朝的疆域从最初的仅占关中、河东一隅,迅速吹气泡式的扩张到东起朝半岛,西达咸海及呼罗珊地区,北至贝加尔湖、叶尼塞河下流一带,南抵今越南顺化,极盛时总面积超过了1200万平方公里。 6park.com

6park.com

1200万平方公里是个什么概念?两汉疆域最大时,也不过刚刚突破了600万平方公里;而打穿欧亚大陆跟玩似的蒙古人在自带“嫁妆”入主中原的情况下,地盘也就比唐朝大了不到10%。

要知道老李家打天下的时候可没啥嫁妆,每一寸土地都是靠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所谓盛唐之盛,何其壮哉!

唐朝灭国,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内,即唐统一天下之战;第二个阶段基本都是对外,也就是不管东南西北,只要有块地盘还不姓李,而且还是大唐无敌猛士的横刀能够得着的地方,那就抢他母亲的!

现在某些网文总喜欢掰扯“举世灭唐”这个噱头,其实在历史的现实中,是不折不扣的“唐灭举世”——东边的高句骊、百济、契丹,北边的东突厥、薛延陀、回鹘,南边的吐谷浑、中天竺、西南蛮,西边的就更多了,西突厥、后突厥、高昌、西域诸国、中亚诸国,最远还曾在今天的伊朗扎博勒设了个波斯都督府。

要不是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彻底毁掉了盛唐,谁敢说像成吉思汗那样横扫欧亚大陆的壮举不会提前500年出现?毕竟高仙芝已经跟阿拉伯帝国接上了火,要不是兵力对比太过悬殊且遭遇了附庸军的背叛,怛罗斯之战还不一定打成啥样呢。 6park.com

6park.com

可以说从李渊到李隆基,大唐的前10任皇帝几乎将周边所有能够得着的国家灭了个遍,就算还残存着的也不得不甘为附庸,除了吐蕃这个例外。其实对于吐蕃的问题,我一直认为李世民是在发挥他善于挖坑的特长,在“下一盘大棋”。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认知水平,唐军压根就上不了高原,上去了就缺氧,战斗力根本无法保证。就算不惜代价和死伤把吐蕃灭了,又有什么好处?大唐以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面积,最多时人口也不过8000万,导致了自然条件极佳、非常适合农耕的如华中、华南等地都无人开发,处于半蛮荒状态。非得跟那座气候恶劣到连草都不怎么长的高原较劲,有什么意义,莫非就为了牦牛肉和青稞酒?

所以李世民跟吐蕃打了一仗、吃到了高原的厉害以后就偃旗息鼓,还非常痛快的答应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要求。不仅如此,他还坐视和放任了大量中原的先进技术以及种子、农具等那个时代的“黑科技”流入吐蕃,为此至今仍有不少人在指责这位贞观大帝愚蠢、短视甚至是资敌。 6park.com

6park.com

真是如此吗?

只要我们多翻几遍史书,就会发现李世民虽然戎马一生近乎所向无敌,但他打赢的每一仗,都不仅仅靠的是军事手段,而是政治、经济、外交乃至文化多管齐下,阴谋阳谋手段迭出,总是试图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果,而根本不在意一时的得失。典型如东突厥和高句骊的灭国之战,明明是以堂堂之阵亦能战而胜之,可李世民却吝啬的不肯付出过多的代价,于是就各种阴招损招齐出——在李靖雪夜袭襄城之前,颉利可汗的所有盟友、附庸和援兵均被策反,连东突厥内部都有突利可汗这个潜伏着的“深海同志”做策应。这才使得颉利可汗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才被一战灭之;而对高句骊,李世民御驾亲征打了一把,虽然取得大胜并收复了辽东,却深以为为了收拾这么个蕞尔小邦劳师糜饷太不划算。所以他又想出了个损招:

“高(句)丽依山为城,攻之不可猝拔。前大驾亲征,国人不得耕种,所克之城,悉收其谷,继以旱灾,民太半乏食。今若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场,使彼疲于奔命,释耒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之北,可不战而取矣。”(《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第十四》)

果然在唐军持续数十年无底线的骚扰破坏下,高句骊的政治、经济、军力、民生统统崩溃,彻底没法过日子了。这时唐军再来打,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其吃干抹净。

灭东突厥之战,让人们记住了李靖、苏定方等人的名字;灭高句骊、百济,李治、李勣、薛仁贵等人名垂青史。而对李世民,人们似乎只记得渭水之盟的屈辱,以及御驾亲征未竟功成而留下的“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第十四》)的慨叹,似乎就剩下一个大写的尴尬。

而正是李世民对战争成本抠门般的锱铢必较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怀,才有了初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拓土开疆。就这样一位恐怕一千年都出不了一个的雄君明主,怎么可能在吐蕃的问题上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 6park.com

6park.com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又琢磨出了个损招。

要知道那片高原上的大部分地方其实就不适合人类生存,哪怕在今天这片面积超过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不过生活着区区300多万人,更何况在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统一了高原,终结了长达数千年的内战、仇杀,给高原带来了久违的和平。如果这时候李世民再给他加上一把火,拼命的给吐蕃输入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那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以中原之富庶,从秦汉到隋唐,每当人口繁衍到6000万以上的规模,都会负担不起,都会爆发混乱,然后改朝换代。靠着战争的杀戮强行削减人口,才能带来又一个太平盛世,那么比中原贫瘠十倍百倍的那座高原呢?

一旦吐蕃人吃不饱饭要外出打劫,必经之路有两条,一为陇右二为西域。从贞观年间唐廷就在这两处要地部署重兵,而且只守不攻,为的就是将吐蕃人死死的堵在高原上。

人口增长,粮产不足,连外出打劫都出不了门,那留给吐蕃人的结局是什么?自然是内讧,然后四分五裂,再也无法给中原造成任何威胁。

只要我们翻翻史书,就会发现从贞观到开元,唐朝一直在坚定的践行这一战略。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死守陇右和西域,却坚决的一步也不踏上高原。若非那个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彻底打乱了既定部署,可能吐蕃早就没了。

可即便有了安史之乱,也不过是将吐蕃的内乱推迟了一百年左右而已。因为有一些阳谋,根本就是无解的。 6park.com

6park.com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前后,吐蕃陷入彻底的混乱,王公割据厮杀,奴隶遍地起义,赞普沦为傀儡摆设。整座高原自此四分五裂,再不复成中原的威胁,直到最终彻底的融入华夏。

似乎从未有人将吐蕃的覆灭归功于唐朝。但若非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以及历代唐帝持之以恒的坚守,历史可能就会是另一副样子了吧?

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灭国,哪怕依旧是功成不必在我?


06

根据我漏洞百出的统计,楚国至少灭国55,两汉灭国大概在20个左右,唐朝灭国约30。单纯以数量论,当然楚国独占魁首,但含金量呢?

我们都知道,在春秋战国的那数百年间,真正算得上是强国的唯有齐、楚、秦、燕,以及晋国和由其分裂而成的赵、魏、韩三国。 6park.com

6park.com

即便在这几国中,燕、韩也颇有凑数之嫌。再剩下的如鲁、宋、郑等国,或大而不强,或只能称雄一时,连伪强国恐怕都算不上。

再再剩下的,就更不用提了,跟前文提到过的西域诸国差不多,尽是些县国、乡国乃至村国。

而甭管楚国灭国55个还是100个,其中95%以上都是这些不值一提的小国、弱国,最值得一提的也就是鲁、陈、蔡、许之类的三流诸侯国。为啥?楚国长期被晋、秦、齐等头等强国牵制,同时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以及一以贯之的执行精神,动辄想一出是一出,导致偌大的国力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因此楚国经常沦为诸国的笑料,像退避三舍、楚囚对泣、刻舟求剑、楚才晋用等典故都是这么来的。

大而不强,几乎成了楚国的标签,其战斗力几乎是头等诸侯国中最拉胯的。拉跨到了什么程度呢?终楚国近800年的历史中,累计迁都6次,是所有诸侯国中最多的。

为啥总是迁都?楚国的国都最初在丹阳(今汉江丹江口库区)。楚文王熊赀为了争夺江汉诸国,把都城迁到了今天的湖北宜城(也可能是宜昌),并将其命名为“郢”——从此只要楚都搬家到哪里,就管哪里叫“郢”。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国攻楚(就是伍子胥报仇的那回),在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军并攻下郢都。要不是越国趁机攻吴,秦国又出兵相助,楚国几乎就亡国了。

楚国虽然复国,但原来的郢都已经被祸害得没法住人了,只好迁到鄀(也在宜城),当然还叫郢都。 6park.com

6park.com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的时候郢都又被攻破,但这回可没人来救楚了,因为祸害郢都的就是秦将白起。楚顷襄王熊横惹不起这个杀神,只好委委屈屈的将国都搬到了陈(今河南淮阳),当然继续叫郢都。

随着秦国日益对楚施压,楚考烈王熊元也越来越心慌,总觉得陈这个郢都离这个老冤家还不够远。于是他先迁都巨阳(今安徽阜阳),后来又跑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幸亏秦军没有继续追过来,否则这货没准得先赵构一千多年跑到海上去安家。

汉朝与楚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主要的力量都长期受到某一战略方向的牵制(前者为匈奴,后者为晋以及秦齐)。但显然汉朝的国力和军队战斗力不是楚国能比的,人家一边跟匈奴打生打死300多年,一遍还能抽出手来把周边所有能灭掉的国家,几乎统统灭了个遍。

那为啥汉朝灭国的数量是最少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华夏文明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发展进化得极快。所以当大汉朝已经建立起高度成熟、发达的国家机制时,我们今天的相当一部分邻居还在树上待着呢。

所以就算汉朝想灭个几十、上百国,也找不着啊……

甚至可以说,秦汉时期是我国与周边诸国在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以及技术水平差异最大的时代。比如陈汤就曾跟汉元帝刘奭说过这样的话: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这就是著名的“一汉顶五胡”的出处。而且陈汤明确指出了汉军战斗力远超匈奴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装备技术水平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才能一个打五个。后来在武帝末期李广利等人打了不少败仗,最少让匈奴人干掉了十几万人并缴获了大量的兵甲军械,导致双方的战斗力差距迅速减小,只能一个打三个了。 6park.com

6park.com

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本就是靠骑射的本事才能立足的。可在汉朝那会儿,鞍辔镫(蹄)铁等骑兵装具基本都还没影儿呢,骑兵的优势自然大打折扣。骑不行,射也好不到哪儿去——匈奴人的狼牙箭赫赫有名吧?可少有人知的是这个狼牙真是从狼嘴里抠下来的牙……拿这种骨质箭头射人,别说皮甲铁甲了,就连厚实点的衣服能不能射穿都难说。

所以在天汉二年(前99年)的时候,匈奴且鞮侯单于为了消灭孤军深入到大漠深处的李陵的5000步兵,前后调集了十多万大军,持续围攻达数月之久,尾随追击了上千里,结果就吃掉了千余汉军,自身倒损失了上万人。要不是最终李陵的箭矢耗尽,匈奴人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么一小撮汉军大摇大摆的退回汉境而毫无办法。

甲不坚,兵不利,骑射的本钱无从发挥——这一系列的问题到了七八百年后的唐朝几乎全都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李家皇帝还能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国家近乎灭了个干净,不得不说含金量是真的足。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