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漫谈家丁——募兵制下的怪胎以及明军最后的一块遮羞布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4-04-15 16:05 已读 1720 次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说到家丁,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旧时那些给达官贵人或豪富人家看家护院的奴仆。他们的形象通常也比较反面,人们往往喜欢用走狗、狗 腿子、看门狗、狗仗人势等带有明显贬义的词汇,来形容这个并不怎么招人喜欢的群体。 6park.com

说到家丁,总让人联想起这种动物 6park.com

但熟悉明史的朋友,肯定会知道家丁还有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含义。

那就是明朝最后一支堪称精锐的部队。

当然这么说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家丁”从未出现在任何大明军事部队的正式编制和花名册中过。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真是“家丁”,只不过是那些明末将军们的家丁,其主要工作也不是看家护院,而是跟着主人上战场玩命。

而且这些战场上的家丁普遍在装备、待遇、伙食以及训练水平上远远高于正儿八经的明军,所以战斗意志更坚决也更能打——有个段子叫“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事实上就算给正规的明军将士发足饷银吃饱饭,正常情况下也不可能是这帮压根就不属于正规军的家丁的对手。

为啥?因为“家丁”本就不是普通的部队,说是古代的特种部队也不为过。 6park.com

明末所特有的家丁,可以称之为极品家丁 6park.com

同时,家丁也并非明朝的特产。要说起这支部队的历史,那可是老悠久了,而且明朝也并非是它的终点。


01

曾看到过一个段子,说要是给诸葛亮五千吨方便面,他能不能北伐成功? 6park.com

给诸葛亮五千吨方便面未必能北伐成功,但肯定能馋哭成千上万的魏军 6park.com

实事求是的说,以诸葛亮北伐时蜀汉不足百万的总人口,撑死了也就能划拉出十万左右的军队(还得留下足够的丁壮种地、打造及运输军用物资)。再除去留下守家以及沿途驻防要地的人马,他还能剩下多少兵力去跟司马懿死磕?

要知道曹魏的人口不仅是蜀汉的近五倍,还占据了当时全天下最富庶的地区,钱粮财帛的产出更是高出不知凡几。所以在不出现奇迹的情况下,蜀汉的北伐注定是场绝望的远征——除非要开金手指就开到底,给蜀军人手发把阿卡。

但诸葛亮要是真能搞到那么多方便面,说不定还真可能创造出不大不小的奇迹。

方便面这种速食产品,因为缺乏人体所必须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再加上高油脂高热量的特点,所以普遍被视为一种非常不健康的食品。可这是今人的看法,要是放到古代,上述观点则完全不成立。 6park.com

方便面最大的特点就是热量嗷嗷的高,这恰恰是军粮所最需要的 6park.com

在1975年12月的时候,考古人员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的秦墓中出土了1155枚竹简,总计达4万余字。其中的3枚竹简中,记载了秦代《传食律》的部分内容。

《传食律》,就是有关在驿站中应依据官员的身份供给相应饭食的法律规定。西汉虽然是打着“非秦”的旗号立国,但嘴上说着不要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几乎全盘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传食律》自然也在其中。因此通过这几枚竹简,我们就可以搞清楚从战国晚期到汉末那段500年的历史中,秦汉两朝的中低级官员的饮食供应标准。

这3枚竹简中的记载如下:

“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爵者,及卜、史、司御、寺、府,粝米一斗,有采羹,盐廿二分升二。

不更以下到谋人,粺米一斗,酱半升,采羹,刍各半石。宦奄如不更。

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羹,给之韭。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

翻成白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中下级官员每餐供应用韭、葵等蔬菜煮制的菜羹,有酱、豉等调味,主食是磨得较粗的糙米;低级佐吏则没有蔬菜供应,只能就着酱、豉往肚子里塞糙米饭;至于官吏的随从(如驰刑士、奴仆等)连酱料都没有,只能干炫更低级的糙米饭。更低级的糙能有多糙?基本上是半米半糠,砂子小石子之类的杂质更是多多益善,需要就餐者拥有坚固无比的牙齿和更加强大的肠胃消化能力,否则吃死了也没人管。 6park.com

现在监狱里的犯人吃的都比99%的古代大兵好 6park.com

不更及上造分别位列秦汉二十等爵制的第四等和第二等,是当时军中作为骨干的精锐老兵才能拥有的爵位。这样在哪朝哪代的军队中都被当成宝贝的人物,才有资格吃到基本见不到半点油星的水煮青菜——还没有今天坐牢的犯人吃得好。要是让他们改吃高油高盐且有着丰富调味料的方便面,请问会发生什么?

答案很简单,一定会士气爆棚,随之而来的就是战斗力爆表。

《传食律》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古代军队的伙食供应状况会不会有所好转呢?

其实还是那个熊样。

比如“醋布”这玩意,就是把麻布和醋放在一起煮,然后将麻布晒干,有的还要拿盐腌制一下。行军打仗的时候,每个唐军士兵发一块,煮小米粥或熬面饼汤时把这块醋布往里一扔,一餐饭就算齐活了。据说这玩意放得时间久了,就是一股子至少半个月陈的臭脚丫子味儿……但就这种令人作呕的东西,在很多时候就是战无不胜的盛唐大军唯一的副食兼调味料,请问要是拿方便面将其换掉,会发生什么? 6park.com

这就是醋布,据说“味道好极了” 6park.com

一定会士气爆棚,一定会战斗力爆表。只要李大帝一声令下,这帮骄兵悍将就能心甘情愿的杀到天涯海角去。

更要命的是,从秦汉到隋唐的充当军粮主力的,始终是粟,即小米。问题是这玩意热量太低——在前边的引用的《传食律》中,最低贱的奴婢每餐也要供应少半斗粟米,差不多有2斤的样子,看上去是个能把人撑死的分量。可实际上就算供应的是纯米,没糠没砂子,但干炫这玩意也不行,饿得太快。尤其是在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情况下,这点食物把人活活饿死也不奇怪。

(秦汉时有将俘虏、罪犯或商人充作奴兵的习惯,在战场上当炮灰。)

唐朝之后,大米和面粉逐渐取代了小米成为主粮,军营中出现了面片汤、炊饼(即馒头)等口味较为正常的军粮,甚至便携式的方便食品也出现了——比如在两宋,就大量制造了用肉泥做的肉糜饼和用蔬菜制成的杂饼,做饭时掰碎了与米面、盐块及酱搅合在一起煮成糊状的大乱炖,就是在当时最受士兵欢迎的“美食”。 6park.com

别看宋军打仗的本事稀松,但包括伙食在内的福利待遇几乎是历代最好的,没有之一 6park.com

但这玩意对于军队来说成本还是太高了,也就不差钱的两宋供应得起。到了穷嗖嗖的明朝,又是肉又是菜的自然供不起,于是在南方普遍使用的军粮是将大米煮熟后晒干,战时饿了就用热水泡开食用,即水泡饭;而在生产小麦的北方,军粮的主力就换成炒面了——没错,就是志愿军也吃过的那种炒面。可见将炒面当军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600年前。

毕竟清朝也普遍拿这玩意当军粮。比如阿桂在平定甘肃回部叛乱时,曾被叛军包围导致全军断水。战后他在给大老板乾隆皇帝弘历写报告时就发过牢骚,而吐槽的对象就是炒面:

“断水三日,虽有炒面,不能下咽。”(《钦定兰州纪略》)

哪怕是干嚼方便面,是不是也比能噎死人的炒面美味百倍? 6park.com

一口炒面一口雪,在中国军队中至少已经是600年的传统了 6park.com

所以令今天的我们闻之色变的高油高盐高热量的食品,恰恰是古人、尤其是古代军队最缺乏的东西,没准更是最渴求的东西。因此甭管历史上的哪支军队,要是真给他们弄几千几万吨的方便面,弄不好真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02

说了半天的军粮,其实并没有跑题。因为终明一朝困扰其数量高达几百万大军的最大问题,就是粮食——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真不是段子,而是事实。 6park.com

朱由检要是有本事把麾下将士的肚子喂饱,建贼闯逆什么的早死透透的了 6park.com

在明朝,当兵的实实在在就是个最悲惨的群体,几乎没有之一。对他们来说,满饷几乎是不用指望的,能把肚子填个半满不至于饿死,就是种莫大的幸福了。

别以为这是明末那个混乱动荡年代才有的事情。从朱元璋一开国,这种在历朝历代都堪称是骇人听闻的奇闻怪事,在明军中就已经屡见不鲜了:

“平阳守卫千户所千户彭友文……领军五百外出筑城,两个月不支于行粮。那军有些盘缠的,将就过活了。那穷了无盘缠的,又怕法度,不敢去强夺别人的,则得忍饥做工,把一百军都饿死了。”(《御制大诰·武臣》)

但当时老朱毕竟还活着,起码还能镇得住场面。比如平阳事件发生后,暴怒的朱元璋下令给彭友文发一支长矛,让他跟100名士兵互捅,结果自然是拿脚后跟想都能知道。

可问题是大明朝就一个朱元璋。等他死了,谁还在乎那些小兵的命运?毕竟大明朝的在籍兵额高达近300万之巨,别说饿死百十个,就是一下子没了几千几万,也引不起多大的注意。

而事实上明朝士兵之所以过得如此凄惨,罪魁祸首还得落到朱元璋身上。 6park.com

可以想象,明末形同乞丐的百万“官军”,大概就是这副模样 6park.com

在明朝之前,历朝历代的兵役制度基本上只有征兵制和募兵制两种。所谓征兵制,就是我们熟知的兵农合一或全民皆兵,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像在汉唐等朝,都只保留极少的常备军,绝大多数士兵平时务农,闲时训练,只有在需要时才征召入伍进行征战,说白了就是群民兵或武装农民。那么是不是随便从田间地头揪出俩农夫,就能当上威名赫赫的汉军或唐兵,然后就能跑去开疆拓土、扬威域外?

当然不可能。因为在征兵制下,无论汉军还是唐兵都是没有军饷拿的,都是“义务兵”。非但如此,被征召的士兵可不是空着两手去军营报到就行了,还得自费筹备弓矢衣粮等随身物资。比如唐朝就规定府兵从征时必须自备横刀、粮食及“随身七事”(指服、被、资、物、弓箭、鞍辔、器仗)——也就是除了重兵器、强弩以及甲胄等禁止民间私有的装备外,统统都得自掏腰包去购买。而且士兵到军营报到时,还有人专门检查携带物资是否齐全,每少带一样都得挨顿板子(是10板还是100板记不得了)。

所以同在征兵制下的北魏,木兰要替父从军前必须先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不就是怕还没进军营先挨顿揍吗? 6park.com

木兰的全套装备可都是自备的——在两宋之前,只有富人才当得起兵 6park.com

所以能当上汉军或唐兵的,根本就不可能是穷人,起码也得是个中小地主或者富农。否则连军营都进不去,屁股就被打烂了。

事实上,当时的朝廷对此也不避讳,公开承认征兵标准就是“嫌贫爱富”:

“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故注云‘不(公)平,谓舍富取贫,舍强取弱,舍多丁而取少丁’。”(《唐律疏议·卷十六·擅兴律第二百二十七条目》)

而对这些“自费从军”的士兵,朝廷给予的补偿通常是赐以官爵、奴婢,免费发放土地并减免税赋劳役等优惠政策。当然对这些本就不差钱的将士而言,刺激他们“闻战则喜”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自己、妻儿老小以及宗族的利益与朝廷是一致的,为国而战就是为己而战,所以怎么会不卖力气?

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即在于此。

那么这么完美的兵役制度后来咋就没了呢?答案很简单,土地兼并呗。任一王朝随着承平日久都难免吏治败坏,勋贵豪族趁机大肆侵占土地,导致以中小地主为主的自耕农纷纷破产。于是这些王朝最为依仗的兵源就没法跟朝廷的利益保持一致了,纷纷逃亡,征兵制就难免崩溃了。 6park.com

府兵制是古代最完美的兵役制度,可惜即便能打遍天下无敌,却敌不过人心的贪婪 6park.com

所以西汉之后的东汉以及在中唐之后,就只好用募兵制取代了征兵制。

募兵制就是士兵以当兵从军为唯一职业,并靠此养活妻儿老小,简单说就是职业军人。相较于汉唐时的民兵,职业军人看起来像是更加精锐、能打的样子,但起码在古代并非如此。

因为在募兵制下,有家有业的良家子是不会把当兵作为唯一的职业,从军吃粮的基本都是些无业游民、泼皮混混或失地流民,即所谓的“不良人”。而这帮家伙要么没什么负担、拖累或者顾忌,所以谈不上什么荣誉感、忠诚度和责任心。他们军纪普遍败坏,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尤其是说反就反。因为社会越乱他们越能趁火打劫,没准日子过得更好。

要么就是普遍的畏战、惜命。因为募兵制下是有军饷的,大多数招募来的士兵都是靠这点军饷来养家糊口。一旦在战场上拼命挂掉了,妻儿老小怎么办? 6park.com

募兵制跟征兵制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当兵的没好人,后者是好人才当兵 6park.com

所以在初唐时还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唐军,到中唐改为募兵后战斗力就断崖式的下降,对外几乎人见人欺,只有搞窝里斗是把好手。等到两宋挨了崇文抑武的重击之后,就彻底变成了绵羊,唯一的本事就剩下了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


03

所以朱元璋在以史为鉴了半天之后,觉得还是征兵制好。可征兵制虽好,但条件也苛刻,需要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策配合,花费的代价太大。以老朱抠门的性格,也舍不得投入过多,所以在权衡利弊并对征兵制和募兵制进行了一番改造后,他最终推出了个四不像的军户制。 6park.com

与老朱的美好愿望相反,军户制继承了征兵制和募兵制的一切缺点,好处却一点都没沾边 6park.com

所谓军户制,就是沿袭了元朝军民分籍的办法,将随朱元璋起事的老兵、收编的归附军和其他强征入军者及其家属皆编入军户,由卫所进行管理,并随营屯戍。军户中服役壮丁称正军,其余为余丁。凡正军中有老弱或病死者,皆由余丁继补。

同时在军中实施屯田,让军队自己养活自己。而明军屯田规模之大,堪称骇人听闻:

“军屯则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复租赋,遣官劝输,诛侵暴之吏。初亩税一斗。三十五年定科则:军田一分,正粮十二石,贮屯仓,听本军自支,馀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

是不是看起来挺合理还挺优惠的?老朱对此也自矜不已,曾自夸“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同异录·卷上》)。而且因为害怕老百姓占他的便宜,还专门下令“民户亦不得诈称各官军人贴户、躲避差役”(《大明会典·卷一百五十四·军政第一》)。

然而就像朱元璋的大部分“发明创造”一样,军户制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将大明朝的国运以及明军的战斗力拽进了万丈深渊。

为啥?首先,让军队中七成以上的兵力跑去种地,那么打仗守边这样的正经事谁干?那就只能大规模的扩军,以至于到了永乐年间大明朝在籍的总兵力达到了280万人,这是个什么概念?以冗兵著称的北宋在仁宗朝年间军队总人数才140万人,已经是前无古人了,直接将朝廷的财政拖垮,逼得王安石不得不变法求存。而大明朝的军队直接将这个历史记录翻倍了,更夸张的是在这么多的军队中,主业是打仗的从来都没超过70万。尤其是明初的皇帝动辄就喜欢发动几十万大军出去打仗,搞得全国各地、尤其是边防兵力捉襟见肘。坐拥近300万大军都不够使唤,这既魔幻又现实的一幕,只有在大明朝才看得见。 6park.com

明朝空有数百万大军,在战场上却经常面临以寡击众的窘境 6park.com

其次,给每个军户分地50亩,还免劳役、送耕牛农具,看上去确实挺美,但怎么落实?事实上自两宋以后随着人口规模的增长,已经不具备实行均田制的条件,简单说就是无地可分。所以老朱金口一开的那个50亩就只能是张空头支票,最后只好自打自脸又改成了分地20亩。即便如此,事实上大多数军户连20亩地都分不到——分不到地,军队还怎么自己养活自己,军户还怎么生活?

再加上军户免除劳役的政策,在事实上也未能完全落实,从宣德年间起还日益加重,负担甚至重于民户。

更甭提那个不知道朱元璋用哪个脚后跟想出来的、能坑死军户十八代祖宗的余粮缴纳制度了——按明制民户种地需缴纳田税是三十税一,确实很低。可到了军户那里,却变成了分地50亩,需缴纳12石“余粮”以供军用。按照当时1.5石的普遍亩产,这就意味着6.25税一的税率;后来分地缩减到20亩,须缴纳的“余粮”却只降到了6石,税率反倒涨到了五税一。

五税一啊!史上最凶暴残民的昏君,都不敢向老百姓收这么高的田税,尤其是向当兵的收缴,他就不怕军心鼎沸、叛乱四起? 6park.com

明朝军户生活之凄惨,史上罕见 6park.com

当然倒霉的军户都被圈在军营里,还有家属做人质,轻易不敢反。但军户也是人,肯定没有宁可饿死自己也要交公粮的觉悟。于是乎从洪武年间起一直到明亡,军屯所需缴纳的“余粮”就从没缴齐过,而且窟窿越填越大。为了不让军户统统饿死,朝廷也顾不上什么“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的祖训了,只好拿财政来补贴。

可这些补贴能补贴到军户的肚子里吗?基本上不可能,因为还有军官这个“中间商”在等着赚差价呢。

话说在征兵制下,士兵平时务农,只有战时才应召征战,由皇帝临时指定的将领指挥。在战场上,将领自然能决定普通士兵的生死荣辱,可到战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彼此间没有任何统属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哪个将领想学赵匡胤玩把黄袍加身的把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士兵们肯定会一哄而上将这个蠢货乱刀砍死或绑赴京师邀功请赏——大家本就没啥统属关系,而且都有家有业的,当兵打仗顶多算个“副业”,谁有心思跟你扯这个蛋?

所以在征兵制下,统兵大将能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可募兵制就不一样了。募兵近乎终生以当兵为业,军官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他们及妻儿老小的生死荣辱,最要命的是军官往往还是家族世袭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士兵自然要对军官言听计从,所谓的忠心当然也就从忠于皇帝、朝廷转到了将领身上。 6park.com

募兵制下,军官要么成天算计着黄袍加身,要么就在吃空额喝兵血,几乎没有例外 6park.com

所以募兵制一取代府兵制,唐朝就遍地都是藩镇割据,五代时武将谋朝篡位如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都是这么来的。

两宋用一招崇文抑武,倒是基本消除了武将动辄作乱的隐患。但没了雄心大志的的武将,却把所有的精力都转到了发家致富上去了,而他们谋取财富的目标,自然也只能是士兵。

可以说宋明两朝的武将,几乎就没有不贪的,哪怕是那些战功赫赫的所谓名将,也没几个例外的。

比如在明朝,军官最常见的一种发财方式就是拼命勒索欺诈军户,迫使其逃亡或者干脆弄死。然后不但能趁机侵占其土地,同时通过瞒报空额,将其本应领取的粮饷据为己有。

据有关史料统计,在正统三年(1438年)即大明才开国70年时,累计的逃亡军户已经达到了163万人(《水东日记·卷二十二·府卫官旗军人数》),也就是在籍的大明官兵已经跑了一半有余。嘉靖年间的绍兴府志记载,在当地的4个卫所中,绍兴卫缺额达七成三,临山卫为六成九,三江卫为八成一,沥海卫为七成七。这意味着啥?一旦开战,名义上绍兴城有五千守军驻守,但实际上能凑足千把人都费劲。更要命的是,军户中身强力壮或脑瓜好使的早就自谋生路了,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还能指望他们打什么仗? 6park.com

不是明军打不过区区倭寇,而是正经人谁去当明军? 6park.com

所以我们在史书中经常看到成千上万的明军遇到几百、甚至几十个倭寇就一触即溃的情况,就一点都不奇怪了——给朝廷的奏报中,指挥使肯定得说自己有一万来号人啊,难道还能承认自己吃空额吃到了只剩下一两千人?就这一两千人,还大都是残障人士或病号,遇上几十几百个生龙活虎的倭寇,不一触即溃才见鬼了呢。


04

但军队终究是用来打仗的。尤其是像驻扎在北方边境线上长期与蒙古、满洲等强敌对峙的明军,如果也像绍兴四卫那样肆无忌惮的吃空额、喝兵血,无疑就是自寻死路。 6park.com

家丁,就是明军将领既要贪污,又得兼顾打仗而诞生的一个怪胎 6park.com

但如果一点不贪,那他们的人生还有什么追求?只不过贪得要稍微克制点,比如名义上的一万兵,实际上怎么也得凑足个三五千。毕竟对这种军事重地御史太监什么的往来巡视得很频繁,无论如何面子上的功夫也得做一点。

但指望这些普遍营养不良且衣甲器械不全的明军,去跟如狼似虎的蒙古人或满洲人玩命,肯定是不现实的。既然“公家兵”不好使,私兵,即家丁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了,私兵并非是明朝才有的新鲜玩意,而是自打募兵制大行其道以来,就随之相伴相生的一个怪胎:

“家丁盖昉于唐季藩镇,如田承嗣之魏府牙兵,吕用之之莫邪都,杨行密之黑云都,杨师厚之银枪效节都而始盛,至沙陀以健儿为义子而极矣。”(《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家丁》)

为啥在募兵制下将领都爱养私兵?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毕竟在名义上,军队是皇帝的、朝廷的,将领充其量就是个负责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对士兵只有使用期而无所有权。因此,在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指望他们大公无私是不可能的,贪是一定要贪的。

不过军队毕竟干的是个极其特殊的买卖,随时需要上战场玩命。哪怕将领对功业没有任何追求,但起码有保命的需要吧?所以在手中控制一支战斗力相对靠谱的部队,就成了所有人共同的需要。 6park.com

就算再没事业心的军官,也需要弄几个靠谱的亲兵用来保命 6park.com

但哪怕所有的将领都不贪,光靠朝廷发下来的那点粮饷想让麾下所有的将士都变成精锐之师,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不现实的。更何况想让所有的将领都不贪,本身就更不现实。于是乎“让一部分士兵先精锐起来”,就成了所有将领共同的选择。

所以自中唐以来,几乎所有的将领都会通过插手民政征收赋税,或者购置产业,通过买卖、贸易甚至走私等方式拼命敛财——当然,更常见的敛财方式还是吃空额、喝兵血。

这些搜刮上来的钱财,除了供自身享用外,主要是拿来养兵。不过拿自己的钱养兵,当然不可能是给皇帝或朝廷养的,于是私兵就这么诞生了。唐朝的牙兵、宋朝的选锋以及明朝的家丁,基本都是这种情况。

只不过根据将领本身志向的不同以及投入的多少,私兵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比如有的将领忧国忧民、志向远大,几乎将所有的身家都投入到部队中去,这才有了种家军、岳家军、戚家军、俞家军等史上赫赫有名的强军劲旅——没错,在某种程度上上述军队都属于私兵的范畴。否则怎么解释一旦“军主”不在了,这些刚刚还天下无敌的部队转瞬间就不能打了,或者干脆就销声匿迹了?

更多的将领则选择“适可而止”。什么意思呢?就是别弄出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精兵,搞得皇帝一个劲的猜忌自己,没准还会因此丢了脑袋。大把的钱财留着自己花差它不香吗,何必出力还不讨好?所以花钱训练出三五千精锐就足够了,不但关键时刻能保命,运气好了还能建功立业。 6park.com

岳家军,实质上就是岳飞的私兵,否则也不会让赵构如此忌惮 6park.com

典型如李成梁和吴三桂。辽东铁骑和关宁铁骑号称明末北方边军的三大精锐之二,但事实上人家跟正经的大明官兵其实没啥关系,其真正的身份分别是李家和吴家的私兵,也就是家丁——李成梁镇守辽东30多年,号称“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明史·卷二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二十六》)。这么说吧,有李成梁在辽东一天,努尔哈赤连个屁都不敢放一个。凭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满洲人就是被满额不过三五千人的辽东铁骑吓破胆了。

但随着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先后亡故,辽东铁骑也像其他的私兵一样随着星散。此后,吴家的关宁铁骑就成了大明朝在辽东的顶梁柱。

关宁铁骑有多重要?可以这么说,只要吴三桂不出问题,关宁铁骑就不会有问题,那么满洲人就别想过山海关。不信?不妨去采访一下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其实去问问朱由检也行,这位崇祯皇帝就一直对吴家的家丁羡慕不已。为啥?崇祯三年(1630年)时,时任辽东总兵的吴襄(吴三桂他爹)在外出时被数百凶悍的满洲人包围,部下折损殆尽,眼看着就要被生俘或干掉了,近在咫尺的上万宁远守军中却无一人敢出城救援,守将甚至下令闭城以防敌偷袭。在此危急时刻,吴三桂率20多名家丁强行打开城门,杀入重围后居然把他老子给救回来了。 6park.com

明末那些赫赫有名的强军劲旅,其实都是私兵 6park.com

由此可见家丁的悍勇,更给朱由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当甲申国难、这位大明末代皇帝命悬一线之时,还将最后的一线生机寄托在了家丁身上:

“文炳偕永固谒帝,时外城已陷。帝曰:“二卿所纠家丁,能巷战否?”文炳以众寡不敌对,帝愕然。”(《明史·卷三百·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这有啥可“愕然”的?怪不得朱由检天天打败仗,原来啥都不懂——光知道家丁能打,却完全不明白人家为啥能打。


05

那么家丁为啥能打?我要是直接说就是因为伙食好,可能看起来不怎么负责任,但其实离靠谱也不远。要不然我开篇为啥拿那么大的篇幅去讲历朝军队的伙食? 6park.com

家丁能打,那是老吴家拿无数的金银财宝和大鱼大肉堆出来的战斗力 6park.com

事实上,其中诀窍吴襄早就明明白白的对朱由检讲过了:

“明帝曰:‘卿父子之兵几何?’襄顿首曰:‘臣罪万死,臣兵按册八万,其实三万人。’明帝曰:‘此三万人皆骁勇敢战乎?’襄曰:‘若三万人皆战士,成功何待今日?臣兵不过三千人可用耳!’明帝曰:‘三千人何以当贼百万?’襄曰:‘此三千人非兵也,乃臣襄之子、臣子之兄弟。臣自受国恩以来,臣食粗粝而三千人皆细酒肥羊,臣衣布褐而三千人皆纨罗纻绮,故能得其死力。’”(《小腆纪传·卷三》)

说白了,就是一分钱一分货,就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而朱家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就抠门,一直抠到朱由检。所以既要又要的结果,就是别说骁勇善战的家丁了,景山上吊时身边也就跟了个王承恩。

事实上吴襄、吴三桂要是光靠3000个忠心耿耿又悍不畏死的家丁,是不可能坚守山海关直至明亡的。这爷俩真正倚仗的,还是那号称8万、实则只有3万“非战士”的正经大明官兵才能抵挡住满洲人的攻势。

那么家丁还有何用?当然有用,而且有大用。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都遇到过“托儿”这种角色——商家售卖的货物明明质次价高,正常情况下根本卖不动。可这时候要是蹿出来几个家伙,绘声绘色的给围观者大讲特讲这玩意有多好、多稀缺,效果有多神奇,并踊跃购买的话,那些围观者会不会跟风? 6park.com

在战场上,家丁的一大作用就是“托儿”,专门用来忽悠那些平常吃不饱饭的正规明军 6park.com

肯定会,而且还不会少,这就是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的奇妙的从众心理。无论我们怎样自诩冷静、理智,都难免有脑子一热就干了蠢事的时候,似乎谁都无法例外。

尤其是在战场这么个极易促使肾上腺素旺盛分泌的环境下,尤其是在99%的大明官兵都是文盲、都习惯了盲从的前提下。

故此,当出现大兵团战略决战时,家丁最大的作用就是当“托儿”——用悍不畏死激发绝大多数麻木不仁的士兵的勇气:

“两军相接全恃将勇,将勇则兵亦作气随之,然将亦非恃一人之勇也,必有左右心膂之骁悍者协心并力,始气壮而敢进,将既进,则兵亦鼓勇争先,此将帅所贵有家丁、亲兵也。”(《廿二史札记·卷三十四·明史》)

而到了战斗最激烈、最僵持的时刻,家丁这支精锐部队往往就成了改变战局走向的法宝。

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援朝抗倭之役中,李如松率军攻克平壤后继续追击日军。随即两军在碧蹄馆(今韩国京畿道碧蹄洞)爆发大战,明军前锋查大受被十倍于己的日军包围,危在旦夕。

此时李如松坐拥4万大军,但却只派出了两千骑兵前去救援。为啥?因为这两千人都是备受信任且战斗力爆表的李家家丁。 6park.com

明军在碧蹄馆之战全靠李家家丁来逆转乾坤 6park.com

事实也证明,家丁出马,就是好使。

当时日军3万余人包围了查大受的3千明朝正规军,战局一边倒,后者时刻有被全歼的风险。可当两千家丁抵达战场后,其疯狂且猛烈的攻势使得日军指挥官宇喜多秀家误以为遭遇了明军主力的攻击,惊慌失措下只好下令全军撤往汉城固守,是为碧蹄馆大捷。

战后,宇喜多秀家向丰臣秀吉汇报的战败理由,是遭遇了明军“十万铁骑”,这才不得不撤走。

两千家丁之所以能起到十万铁骑的作用,不光是因为老李家数十年如一日的花无数银子用好酒好饭养出来的,还在于兵员的选择。

简单说,明末的家丁,基本上非但不是明兵,更不是明人,而是“降夷”。

什么是降夷?简单说就是如蒙古、女真甚至倭寇等异族人或边地胡化的汉民,因为战败、犯罪、破产等原因流离失所,成了孤家寡人,于是就成了明朝边地将领最喜欢招募的对象:

“降夷者,山北近辽阳人,中国之外为降夷,降夷之外即大清地也。夹处两国之间,故辽东呼之为夹道之人。近为大清朝所逼,归附中国,称降夷,俱控弦习战之士,居大寿麾下,食大粮,颇得其力。”(《明季北略·卷十八·崇祯十五年壬午》)

无论辽东铁骑还是关宁铁骑,核心力量都是“降夷”,堪称是以夷制夷的典范 6park.com

早在嘉靖年间,边帅大肆招募降夷为家丁就已经蔚然成风,以至于时任兵部尚书的王崇古忍不住向隆庆皇帝朱载坖吐槽说“各边纳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冲战之用,行之巳久”(《皇明经世文编·卷三百十七·确议封贡事宜疏》)。所以像满桂、尤世威、刘綎(招募倭寇当家丁的就是这位)、尤继先等著名将领麾下都不乏数百到上千人的降夷家丁,李成梁父子所倚仗的辽东铁骑基本上由蒙古、女真人组成。吴襄父子的关宁铁骑更是大多为被建州女真消灭的各女真、蒙古部落残余,跟努尔哈赤、皇太极仇深似海,所以打起仗来才那么玩命:

“辽人生长本地,习知东奴举动,凡遇入寇,绝无惧色。但得坚甲利刃壮马,无不争先杀贼,以雪祖父之愤。即宁锦屡捷,半是辽人摧锋陷阵者可知。”(《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

典型如发生在崇祯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军避开松锦防线突入关内,一度包围北京。幸亏袁崇焕、祖大寿率关宁铁骑千里回援,在永定门下血战数场,才将满洲人击退。

然而这支保卫京师的功勋部队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据相关史料记载,关宁军在京师城外驻防的半个月中,屡屡遭受城上守军及百姓的谩骂,称其为奸细。不仅如此,关宁军士兵还被京营从城上扔砖砸死3人、选锋出城砍死6人,小股的巡夜兵丁遭到打杀或勒索更是常事,以至于最后火冒三丈的关宁军干脆擅自离京欲返回辽东,连祖大寿都拦不住。最终还是素有威望的孙承宗上演了一出“月下追韩信”,才使得局面不至于彻底崩塌——须知此时京师内外唯有关宁军尚可一战,若是他们再跑了,大明朝可就真要玩完了。 6park.com

因为外夷的身份,关宁军在“体制内”非常不受待见 6park.com

为啥京师军民不待见关宁军?因为这支军队中的大多数人都是 “降夷”,在长相、语言、穿着以及习俗上,又难免与他们的死敌、也就是正在京师之外烧杀抢掠的后金军有太多的共同之处。于是那些只敢躲在城墙后边打打嘴炮或是帮帮倒忙的京师军民们,不知道脑袋又抽了哪根筋,居然将满腔的恨意转向了这些正在保卫着他们的辽东将士身上。


06

既然降夷这么不受待见,那些明朝的将军们为啥不改招本族人充作家丁?

因为他们又不傻,当然不愿意当冤大头。 6park.com

跟降夷相比,正规明军心眼子太多,花大价钱养他们太不划算 6park.com

相较于降夷,刻在汉人骨子里的基因就是勤俭持家,就是成家立业。所以李成梁、吴襄们要是招募这些人的话,开始从吃糠改为美酒肥羊时,他们会感激不尽,会效死力。可好日子一旦过久了,他们就难免又向往起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生活。可一旦有家有业、有了妻儿老小的羁绊,他们在战场上还能无牵无挂的拼命吗?

而游牧民族由于天性使然,向来是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尤其是在家破人亡之后,更是无牵无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李成梁、吴襄们赏赐的银子,基本上都被他们换成了美酒美食美娇娘。等钱花光了,就再搏一次命呗。战死了拉倒,活下来就是赚到,何必想那么多?

按《国榷》中的记载,李成梁甚至给这些醉生梦死的家丁发明出个贷款享乐的美妙主意——每当家丁将军饷挥霍一空时,李成梁可以提前支付银钱,只需日后拿战功或战利品抵偿即可。如此一来,家丁岂能不感恩戴德,不为其拼死而战?

如此,李成梁、吴襄们花一两银子就能让降夷办成的事,换到汉人身上花十两都未必好使。换成你我,会怎么选?

那么明末靠家丁撑起的国防,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6park.com

当一个王朝、一支军队靠私兵才能撑起门面时,离覆亡也就不远了 6park.com

其实没法说好坏,有的只能是无奈。毕竟要是没有家丁,大明的北疆防线可能早就崩了。可靠家丁这个怪胎能撑过一时,但终究不是个办法。

事实上当年吴襄就是这么对朱由检说的。后者对前者骁勇善战的家丁怦然心动,就想将其调回京师充当御林军。然后吴襄直接就一盆冷水泼过去——对不起,陛下您太穷了,养不起:

“明帝曰:‘需饷几何?’襄曰:‘百万。’明帝惊曰:‘何用多饷?’襄曰:‘百万犹少言之也。三千人在外皆有数百金庄田,今舍之入关,给何地屯种?额饷少十四月,作何法清补?关外尚有六百万生灵,委之非算;驱以同入,作何道安插?百万恐不足济。臣何敢妄言!’明帝曰:‘卿言是。内库止七万金,金银什物二、三十万耳。’乃下捐助令;群臣言人人殊,遂格不行。”(《小腆纪传·卷三》)

就算朱由检的内库里有七百万甚至七千万金,其实也没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朝代的军队要是私有化了,那就什么都完了。

最后再说回到伙食问题。从秦到清,似乎除了两宋以外,任一朝代的军队伙食都不咋地,跟猪食区别不大。甚至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领哪怕再公正廉洁,也要刻意的让部下能吃好时吃饱就得,能吃饱时不饿死就行。然后等到大战将临时再开仓放粮,让将士们放开肚皮美餐一顿。 6park.com

在古代想让军队听话卖命其实很简单——给吃顿好的就行 6park.com

于是乎士气爆棚,继而战斗力爆表,往往就会创造奇迹。

这么看来,李成梁、吴襄们招降夷、养家丁的行径,也就不难理解了。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