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为什么司马懿当了回“老赖”,就能改变此后千年的道德观?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4-04-15 16:04 已读 1639 次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三国,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题材的大宝库,尤其是在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下又大大演绎了一番后,其公众熟知度和认可度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可与之相提并论。这么说吧,但凡是国人,哪怕再孤陋寡闻甚至大字不识一箩筐,只要提起义薄云天的关二爷或多智近妖的诸葛军师,恐怕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 6park.com

6park.com

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单骑救主,舌战群儒,火烧赤壁,走麦城,七擒孟获,失街亭,空城计……《三国》中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数不胜数。只可惜越是被演绎得精彩、离奇,往往离史实就越遥远。而某些在小说中不那么起眼或者干脆就被一笔带过的细节,却可能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时代进程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冲击和破坏。

就比如白衣渡江,再如洛水之誓。

白衣渡江的恶劣之处不仅在于背刺盟友(哪怕仅是名义上的)且在战略上属于极为短视的蠢行,更在于吕蒙采取了将正规军伪装成平民(商人)以达到掩盖战术意图的手段——这种做法在现代被视为国家“孔布”主义的行径,而在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性质就更为恶劣了,简单说就是背信弃义。 6park.com

6park.com

如果说白衣渡江还可以用东吴这个关羽口中的“江东鼠辈”目光短浅来解释,那么司马懿搞出来的那个洛水之誓,就无论如何都无法洗白了。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魏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出城扫墓之际发动兵变,并迅速控制了洛阳,是为高平陵之变。不过此时的曹爽仍然控制着一定的兵力,而且有曹芳为质,完全可以学他的那个便宜爷爷“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司马懿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为了迅速解决掉这一隐患,司马懿派人劝降,并指着洛水向曹爽发誓——只要你投降,就只免掉官职,绝对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

结果曹爽一投降,司马懿立刻翻脸不认人,将曹爽及其党羽统统下狱论斩,并诛三族。 6park.com

6park.com

用现在的话讲,司马懿就是个“老赖”。而他的这次失信,影响极其深远,李善长临死前恐怕都要破口大骂这厮遗祸千年。

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个“信”字说起。


01

儒家思想说白了就是“三纲五常”这四个字而已。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白虎通义·卷七·三纲六纪》);所谓五常,这里指的可不是安理会的那几大流氓,而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准则。 6park.com

6park.com

虽然有个“起码”的前缀,但其适用范围和实现的难易程度却是不同的。比如仁,那可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也是儒家社会政 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谁能做到谁就是圣人,可古往今来的圣人又有几个?

要做到仁很难,义也不简单。按照孔孟的定义,义是评判人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而且动不动就跟小命联系到一块,要求人们“舍生取义”,其实连他们自己都做不到。否则孔孟之流何须周游列国,直接去给周王这个名正言顺的天子去卖命多好?

礼和智就更不用说了——那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摸到的玩意,只有统治阶层才有资格学习和拥有。要不咋叫“仓廪实而知礼节”呢?事实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多数人别说“仓廪实”了,能勉强填饱肚子都费劲,直到几年前才实现了全面脱贫。

而在五常中蹲在最后的“信”,其实是个外来户。在先秦时代,孔孟们鼓吹的是“仁义礼智圣”,压根跟“信”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后来董仲舒看不下去了,认为自家的祖师爷一天到晚就会瞎扯淡,搞出过高的道德标准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没有道德。所以他就把五常中明显属于送命题的那个“圣”,改成了白送分的“信”。

为啥是“信”是送分题?因为“信”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守信、诚实、不虚伪。用更市井的语言,就是说过的话就要认账,一口唾沫一颗钉。 6park.com

6park.com

清末的时候,大量的洋人涌入中国。然后这些自诩崇尚契约精神的所谓绅士们,就目瞪口呆的发现了一个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普遍现象——那些被其视为“劣 等”民族的中国人在做生意时,经常不订立书面合约。往往就是轻描淡写的闲聊几句,一宗大额交易就算达成了,而且看起来根本不担心对方会违约。

一个法国的传教士就亲眼目睹了一个来自山西的商铺伙计,徒步跋涉了一个多月来到北京,在交易约定的时间将货款准时送达。而北京的掌柜对此习以为常,甚至连清点一下钱款数额的兴趣都没有,整个过程中就在跟山西伙计的侃大山中结束。对此,传教士直呼上帝,觉得一切是那样的不可思议。

这就是“信”,而且是按照秦汉的标准早已经算“礼崩乐坏”的“信”。至于做买卖还要先签合同这种事,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可不是在今天备受某些人推崇的所谓契约精神,而是一种羞辱——要是敢提这种条件,信不信对方立马就拔刀砍你? 6park.com

6park.com

中国人的契约精神,就是说话要算数,一口唾沫一颗钉。刘邦入咸阳,与城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完全不涉及民事及经济纠纷。为啥?因为用不着。出了这种事根本无须官府出面,乡邻父老就能让失信者社死,没准还可能让这货身死。

所以“信”这种东西,是刻在我们祖先的基因里的顽固存在。在那个年代里,无论贫富贵贱也无分正邪善恶,守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获得认同并允许存在的前提。所以游侠这个在历朝历代都被官府深恶痛绝的群体,在秦汉时大行其道并备受追捧,连太史公都专门作《游侠列传》令其名垂青史,何故?

还不是游侠们的那个“轻生死,重然诺”的口号太过深入人心? 6park.com

6park.com

要是失信会怎样?《三国》中吕布的下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位史上最著名的“三姓家奴”武力值超群,是乱世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偏偏曹操、刘备又是那种见到人才比遇见美女还兴奋、死皮赖脸也要将其招致麾下的超级HR。可吕布在白门楼被擒,为求活发誓要替二人效力时,得到的答复却是满脸的嫌弃和迎头砍来的一刀。

原因很简单,就是吕布这家伙的“信用记录”实在太糟糕了。曹刘养他,还不如养条狗。

所以“信”这个东西,可以极轻,毕竟是连罪犯、乞丐、商人、戏子这样在当时最卑贱的群体也信奉不渝的道德准则;同时又可以极重,因为即便贵为天下至尊,也不敢轻易失信。

汉光武帝刘秀有个哥哥叫刘縯,哥俩不但感情极好,后者还是前者加入反莽复汉事业的领路人。更始元年(23年)的时候,有个叫朱鲔的人担心刘氏兄弟坐大,就撺掇刘玄干掉了刘縯。

刘秀自此与朱鲔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然而两年后已成为北方之王的刘秀信心满满的挥军南下时,却被朱鲔坚守的洛阳城阻击了数月之久不能寸进。无奈之下,刘秀只好派岑彭去劝降朱鲔。 6park.com

6park.com

朱鲔说,投降?你当我脑袋秀逗了!我不但杀了刘縯,还曾阻止刘秀去河北,绝对是姓刘的最恨之人。如果投降,岂不形同送死?

岑彭回去递话,刘秀为安朱鲔之心便指着洛水(今洛河)发誓:

“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第七》)

这就是最早也最正宗的洛水之誓。而且尽管刘秀可能在心里恨极了朱鲔,但仍践诺拜其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官至少府,终其一生亦未有任何打击报复之举。

难道刘秀真的没想过报复?我以为没准朱鲔的下半辈子一直在通往阴曹地府的路上徘徊,但每回又都被刘秀给拽回来了。

而迫使刘秀把朱鲔拽回来的唯一原因,就是那个“信”字。因为一旦失去了这个字,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了贵为刘秀都无法承受的地步。


02

道德准则看上去极其强大,即便皇帝亦不得不受其约束。但另一方面这玩意又极其脆弱,因为一旦被破坏过一次,就很容易变成沙筑的城堡,随时可能瞬间崩塌。 6park.com

6park.com

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为了表彰功臣首封过六公二十八侯,其中以李善长居首,并将其与萧何相提并论。话说熟悉明史的朋友对此可能都有疑惑,李善长确实立过功,但要说功比萧何、排名第一无论如何都有些过了,那么老朱为何这么抬举老李?

答案可能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肯定是与淮西集团有关。

话说历朝历代能够开国,基本都有一套起家的班底,或者称为基本盘。比如刘邦就是有了一帮丰沛(今江苏徐州)子弟的辅佐,才打下了大汉江山;刘秀能复汉,离不开邓禹、吴汉、岑彭等南阳乡党;李渊、李世民父子能横扫各路诸侯而立国大唐,靠的就是关陇军事勋贵集团的大力支持;赵匡胤能够顺利的黄袍加身,他的“义社十兄弟”居功至伟……同理,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朝,出力最多、功勋最著的无一不是他的安徽老乡,史称淮西集团。

淮西,又称淮右,即今天的安徽江淮地区。而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就属于淮西,他从军投靠的便宜老丈人郭子兴的红巾军,更是淮西的子弟兵。因此自老朱发达后,就成了一众淮西老乡的带头大哥。 6park.com

6park.com

大哥带着小弟一条心打天下,这没有任何问题。可等大哥的事业越打越大,直到把自己打成了天下至尊,面对乱七八糟的各路势力,老朱的脑子里可就不能只有哥们义气了,而是要维持各方力量的平衡。简单说,就是谁对朱家江山有用有利,就抬举重用谁。否则,即便亲如父子兄弟,该当头给上一刀时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这下给大哥卖了半辈子命的小老乡、小老弟们心里就不平衡了。他们本能的扎堆、抱团,并推举出了新的精神领袖或者叫代言人。而这个人,就是在淮西集团中德高望重的李善长。

胡惟庸不但是李善长的同乡,两者还结成了亲家。而正是在后者的举荐下,前者才能官居宰相,被视为是李善长的接班人,淮西集团的下一代领袖。

昔日的小弟在底下一通乱搞,老朱自然不会不知道。在冷眼旁观了一段时间后,他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觉得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幕似乎很熟悉,好像在哪儿见过。 6park.com

6park.com

此时的老朱再看李善长,就觉得这厮越来越像史书中高平陵之变前的司马懿。而作为他接班人的胡惟庸,不用说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于是乎杀伐决断的朱元璋再次举起屠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而类似因为司马懿而遭殃的倒霉蛋,又何止李善长一个?

南朝刘宋的后废帝刘昱,就觉得功勋卓著的中领军将军萧道成非常有成为司马懿第二的潜质。于是他就在全无凭据的情况下率人夜袭老萧的府邸,然后非得要拿箭射被五花大绑的萧道成的肚脐眼……最后还是刘昱的手下看不下去了,苦劝之下也仅是把铁箭头换成了骨箭头而已。

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受到了巨大伤害的老萧,要是再不反他母亲的,就实在是没有天理了。

此后隋朝的权臣杨素有这灭陈、平叛、大破突厥之殊功,连隋炀帝杨广都是他一手扶上位的。因此功高震主就免不了了,在杨广的脑子里早把他跟司马懿划上了等号,成天想弄死他:

“素虽有建立之策及平杨谅功,然特为帝所猜忌,外示殊礼,内情甚薄……素寝疾之日,帝每令名医诊候,赐以上药。然密问医人,恒恐不死。”(《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三》)

对此杨素心里跟明镜似的,所以干脆连药都不吃了,直接等死,以保家族平安。 6park.com

6park.com

唐太宗李世民可比杨广大气多了,可跟杨素处境差不多的李靖哪敢拿全家老小的性命去赌皇帝陛下的心眼大小?所以为了避祸,这位初唐军神在功成名就后干脆封闭了自家府邸的大门,连亲弟弟来串门都不让进,为的就是让在皇宫内时刻注视着他的那位皇帝陛下放心。一百多年后,另一位功勋和威望堪与李靖并称的名将郭子仪,发现自己在唐代宗李豫的心目中快跟司马懿成双胞胎兄弟了,于是赶紧反其道而行之——当年老李不是关门避祸吗?那俺老郭就开门,长安士民尽可将汾阳王府当成公厕,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汾阳王宅在亲仁里,大启其第,任人出入不问……他日子弟列谏,不听,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隆赫,而不自崇重,贵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公笑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马食官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之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欲兴,无所加也!’诸子拜服。”(《智囊·上智部总叙·通简卷三》)

老郭此举,把李豫臊得没脸见人,以后再也不敢无端猜忌他了。

这样的君臣相疑,无异于是种极大的内耗,对谁都没有好处。比如被宋高宗赵构拿十二块金牌强行召回岳飞,最终含冤而死。而他的死,也意味着赵构持续十余年的以强国强军、收复失地为目的的所谓“中兴”戛然而止,不得不屈辱的与金国议和称臣。最终只得意了秦桧和女真人,又是何苦来哉? 6park.com

6park.com

可对赵构来说,这又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毕竟千年以来,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那个狰狞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历朝历代皇帝的头上,而且无论贤愚。

别的不管,必须先把这玩意先掐死不可。还是那句话,哪怕是冤枉的,也活该,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漏过一个。


03

西周年间,厉王失政,国人遂推举共伯和(姓共名和,爵位为伯,故有此称)代为执政直至宣王立,共历时14年。 6park.com

6park.com

而共伯和执政的首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至高平陵之变,中间共历经1090年。

为啥要提这事?在近现代的政 治体制中,有个被称为“二元君主制”的玩意。一战前的德国和二战前的日本都是实行二元君主制的典型国家,今天如泰国、约旦、科威特等国其实也在实行这一体制。在二元君主制下,世袭的君主可以任命内阁,还能否决议会的法案,可以说权力大得很。

而在高平陵之变前,中国的历代王朝其实也存在着一个可以称为二元君主制的潜规则,但涵义截然不同。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有两个并存的效忠对象,其一理所当然就是皇帝,其二则是“主公”了。 6park.com

6park.com

这个主公,就是我们在《三国》中看到的那种遍地都是的玩意。其实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类型截然不同的《红楼梦》,其实讲的都是关于主公的故事——《西游记》中的唐三藏与孙悟空等人名为师徒,却是典型的主从关系。毕竟理论上前者对徒弟们可以生杀予夺,而猴子能大闹天宫却奈何不了一个和尚;在《水浒传》中,宋江之于梁山好汉更是名副其实的主公,只不过还要打着“忠义”的旗号立牌坊,所以不好弄得那么赤裸裸,才用“哥哥”打马虎眼;至于《三国演义》那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阿瞒,还是一心一意匡扶汉室的刘大耳朵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军头,都能理直气壮的被尊为主公,根本没有一点避讳的意思。

甚至在先秦时期,“主公”这个角色刚显出雏形,就已经深入人心。比如战国四大公子都广收门客,供其衣食即可任意驱使。像平原君之于毛遂,信陵君之于侯嬴,孟尝君之于冯谖,春申君之于朱英,就是典型的主公。后者为前者殚精竭力,关键时刻甚至不惜生命,以报效奉养之恩。 6park.com

6park.com

当然,上述著名的门客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在蹭饭和摸鱼,指望他们给主公效力都费劲,更甭提卖命。比如平原君赵胜有门客三千,平日大鱼大肉供着。可在邯郸之战最危险的时刻,赵胜需要出使楚国时想挑20个随从都凑不够数,最后还得靠“毛遂自荐”来填窟窿。

但甭管是蹭饭还是摸鱼,甚至像孟尝君田文一倒霉了门客就一哄而上、再度发达后又纷纷厚着脸皮找上门来都无所谓。但就有一条铁律,那就是一日认主,终生不叛。

所以高平陵之变前,在主公这种二元君主制架构下,其实对忠、孝、节、烈、义等等要求过高的道德准弹性都很大。像在宛城之战中曹操被张绣偷袭,自个儿带头逃命,麾下诸将也是爹死娘嫁人——个人顾个人。唯有典韦舍命断后,曹昂以身救父,于禁则收拢败兵,这才稳定了局势。 6park.com

6park.com

战后老曹该怎么处理此事?忠臣义士自当褒奖,可那帮只管自己死活不顾主公安危的白眼狼该怎么办?即便是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作为人生信条的曹操,对此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拉倒。

不忠、不孝、不节、不烈、不义要是做不到,可能还会获得谅解和同情。因为在面临严苛考验下仍能做到上述几点的人毕竟是少数,但唯独不可不信——这就是当时那个时代人们所能容忍的底线。

因为别的可能是能力或勇气的问题。但“信”,则是态度问题。

那要是真的“不信”了,又会怎样?

东汉初年有个人叫彭宠,因为非常识时务的早早归顺刘秀,所以倍受重用,爵封建忠侯,官至大将军、渔阳太守。后来因不满待遇问题,彭宠脑子一热就勾结匈奴造了反,把刘秀气得半死。于是下诏说谁要是弄死了这个叛贼,加官进爵、封妻荫子都不是事。

彭宠家里有个“苍头”(即家奴)叫子密,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怦然心动了。于是他设计杀害了彭宠,然后提着昔日主人的脑袋跑到刘秀那里去邀功请赏。 6park.com

6park.com

看到彭宠的脑袋,刘秀自然心花怒放。但再一见到子密这个弑主的“功臣”,刘秀却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不过说过话就得算数,最终刘秀还是捏着鼻子封给子密一个侯爵。

什么侯?不义侯!子密虽然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但从此却受千人所指、万世唾骂,子子孙孙都跟着遭殃,算是彻底社死了。

这就是“不信”的下场。


04

所以在秦汉时,尽管什么奇葩人奇葩事都有,但是真正有勇气去当“老赖”的却少之又少。

比如曹操。在击败袁绍并一统北方后,老曹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天下第一人。曾经被他拿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献帝刘协,此时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毕竟窝在南方成天跟他作对的刘孙,成天骂老曹“名为汉臣,实为汉贼”,拿天子大义早就拿捏不住他们了。 6park.com

6park.com

所以此时老曹要是悍然篡汉自立,根本没有人能阻止他,也不会遭受任何实质意义上的损失,除了必定被刘孙大骂——问题是即便他不篡立,难道那二位就不骂了吗?

然而终曹操一生,甭管是汉臣还是汉贼,但不可否认的他终究没走出篡立的那一步。哪怕是满朝文武劝进令其心动不已,但最终他还是拒绝了那个令无数枭雄人物无法抗拒的诱惑:

“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一》

难道老曹真的觉悟那么高、只想做周文王而不愿做周武王?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事实上又何止曹操?像霍光、王凤、邓骘、梁冀等人权倾朝野时,未必就没动过类似的心思。可哪怕如董卓这样的粗胚杀皇帝如宰鸡,但试问他是否有胆自己坐上那个位置?

在高平陵之变前只有王莽和曹丕这么干过。但这俩人虽然也没少挨骂,但挨骂的原因却与司马懿截然不同。毕竟王莽篡汉前,乃是天下人心所向,鼓吹刘氏禅位于“王圣人”的官绅士民遍布长安、洛阳等高城大邑,人数加起来何止千百万?甚至连刘向、刘歆这样的汉室宗亲都觉得老刘家不行、该让位了,而老王正是最合适的替代人选。 6park.com

6park.com

所以尽管最后王莽搞砸了、又成了千夫所指,但除了杠精外还真少有人能从他篡汉的正统性、合法性上找到槽点。

至于曹丕,严格意义上讲他从来没当过“汉臣”,更没受过刘家皇帝的恩惠——人家所拥有的的一切全靠胎投得好、都是爹给的。因此虽然他把刘协撵下了台,但也很难让后人把他跟“乱臣贼子”这四个字挂上号。

可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他的权势和荣耀,都是曹家给的,而且被曹丕、曹叡这两代魏帝倚为心腹,接连受命托孤——话说你司马老儿即便做不到像老对头诸葛孔明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起码安享富贵或装死摸鱼总没多大困难吧?你咋还鸠占鹊巢的把托孤对象给干废了呢?当然类似的事情也不罕见,霍光废过刘贺,梁冀毒死过刘缵,看上去都比司马懿恶劣得多。可为啥人们偏偏总爱揪住后者不放?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洛水之誓上了——在司马懿之前,还真没见过哪个大人物能像他那么臭不要脸的把说过的话当屁放掉,然后一翻脸就不认账。 6park.com

6park.com

话说虽然玩权谋的大多数是骗子或无赖,但基本的底线还是要有的。毕竟连混江湖的都讲究祸不及家人,为啥?因为这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否则就会人人自危,大家一起完蛋。

所以无论刘秀在心里边多想把朱鲔千刀万剐,可在现实中就是不敢碰这厮一指头。就像甭管曹操多想当周武王,却不得不委屈巴巴的以周文王自居。

因为他们要是敢这么干,就一定会遭到反噬,而且最终失去的一定比得到的要多得多。

这个道理难道司马懿不懂?怎么可能!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司马氏,其始祖可以一口气追溯到周宣王时的大司马程伯休父。在此后的千年间,司马氏人才辈出,无论王朝如何更替变换始终高举社会顶端,权势地位荣耀从来不缺。这样的世家子弟,能有什么不懂的?

可他为啥还要这么干?原因也很简单——权力最能迷人眼,也最能蛊惑人心。 6park.com

6park.com

曹操、曹丕和曹叡都是少见的明主雄君,魏晋得以一统天下的基础也正是由他们打下的。不过这爷仨中的两位出现了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曹丕年仅40就寿终,曹叡更是只活了35岁,导致的结果就是司马懿一口气把“曹魏三祖”都给熬死了,硬生生的把自己活成了三朝元老。

而跟他一起受命托孤的曹氏宗亲如曹真、曹休、曹爽等,又都是光长肌肉不长脑子的莽夫。司马懿要玩死他们,不说跟吃饭睡觉一样轻松,实际上也不用费多大的劲。

博一博,单车变摩托。赌一赌,摩托变吉普——换成你我是司马懿,搞不搞高平陵?

其实搞一把高平陵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司马懿到此为止,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其实跟霍光弄死上官桀没有太大的区别。虽然他在事实上已经把曹芳给废了,但霍光能给刘贺杜撰出1127条罪名,司马懿凭啥就不能?

可他千不该万不该干的,就是非得把早已没了雄心大志的的曹爽弄死不可。


05

话说当初曹爽答应投降时,给出的条件是兵权可以让给司马家,但必须保留他的爵位和富贵。事后曹爽还不放心,故意向司马懿讨要食物,结果得到了满足,于是他十分高兴,认为这老倌不会对自己斩尽杀绝了。 6park.com

6park.com

由此可见,此时的曹爽对司马懿真的是毫无威胁,就算宰了也没有多大的好处。

可司马懿偏偏还是杀了他,而且宁可背上背信弃义的千载骂名,这是为啥?

一个非常魔鬼的细节是高平陵之变爆发于正始十年(249年),而在当时还活蹦乱跳的司马懿两年后就病死了,享年73岁。

所以一个非常大的可能就是在司马懿决定搏一把时,已经自知离死不远了。因此他也想学一把自己的老主公,看看自己能不能也当上把周文王。

可老曹的周文王好当,毕竟当时的汉献帝刘协就是个纯粹的傀儡,满朝文武都是曹家的铁粉。但司马懿呢?虽然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司马家拉拢到了不少势力,但曹芳可不是刘协,就算司马懿当上了周文王,司马昭也未必能当上周武王。

所以为了单车变摩托,他必须在临死前把一切可能的隐患都铲除掉,哪怕形如曹爽那样的废物也不例外。

至于因此可能产生的后患,应该已经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毕竟“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嘛。 6park.com

6park.com

谁知司马懿自以为打出的一把好牌,仍被他的好儿子司马昭打得稀烂。甘露五年(260年)年仅20岁的魏帝曹髦如飞蛾扑火般的刺杀司马昭,然后毫无悬念的被反杀。但他却用自己的生命向天下揭开了司马昭之心,使之路人皆知。

这下司马昭的脸皮再厚,也当不成周武王了,他爹自然也跟周文王无缘,可谓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仅如此,这爷俩还沦为天下笑柄——不仅是后世,即便在两晋当朝,亦是如此。

东晋明帝年间,王国宝与王恭为争权撕破脸,后者干脆起兵围住了建康。对此王国宝很恐慌,就找尚书令王珣讨主意,于是二者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有趣的对话:

“珣曰:‘王、殷与卿素无深怨,所竞不过势利之间耳。’国宝曰;‘将曹爽我乎?’珣曰:‘是何言欤!卿宁有爽之罪,王孝伯岂宣帝之俦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晋纪第三十一》)

翻译成大白话的意思就是王珣说形势其实没那么差,只要你认个怂,王恭也不会把你怎么样。王国宝闻言大怒:呸!你当我是曹爽那个傻蛋吗?这下王珣也不高兴了,说你这叫什么话,且不论你小子有没有资格跟曹爽相提并论,就说人家王恭也不是像司马懿那样的阴险小人啊! 6park.com

6park.com

这一幕实在是够魔幻的。毕竟三王名义上的老板还是姓司马的,可他们却毫无顾忌的拿皇帝家的老祖宗开涮。

事实上也不怪王珣阴阳怪气——两晋155年,司马家的皇帝对臣子只敢拿“孝”说事,轻易不敢言“忠”。

毕竟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得要点脸的。

当然比那个虚无缥缈的“忠”更让司马家子孙不敢言及的,还是那个信字。

自从司马懿搞出个高平陵之变又杀了曹真之后,此后历朝历代的君臣关系就变得很微妙了。就好像江湖大佬们说好了祸不及家人,本来大家彼此打得再冒火也不敢轻易破例。可一旦有人坏了规矩,哪怕大家再指天画地的发誓,也再难以取信于人了。

就比如那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宋文帝刘义隆。他之所以能上位,全靠他爹指定的那四位顾命大臣谢晦、徐羡之、傅亮和檀道济。可等到刘义隆坐稳帝位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四个国之栋梁、顶柱统统宰掉。

檀道济被杀前,憋屈得不要不要的,忍不住吐槽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还由此诞生了个成语“自毁长城”。 6park.com

6park.com

老檀死得确实冤,但刘义隆却肯定不会这么认为。对他来说,长城塌了可以重修一座,但他的眼皮子底下要是再冒出个司马懿,哪怕是疑似的,都是灭顶之灾。

从晋到清的将近1700年里,无数的内耗,多少座“长城”被自己人掀翻,可以说都是司马懿造的孽。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