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索伦兵——冷兵器时代的最后一支铁军,为何到清末却销声匿迹了?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4-04-15 16:03 已读 1678 次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关于清朝,如今的网络上流传着许多似是而非的“江湖传说”。其中之一就是清朝的统治者自恃满洲人的快马利箭无敌天下,同时惧怕危及自身安全,所以大力限制和阻止火器的发展和普及。结果导致了当洋鬼子凭借着坚船利炮自海上袭来时,他们只能拿大刀长矛和狗血粪尿来应付,这才造成了近代以来的百年国耻。 6park.com

6park.com

更有些明粉还脑补出要是大明没亡、火器发展的进程未被打断的话,那么当龙虾兵端着火帽击发式滑膛枪,摆开队形准备排队QB时,对面的大明官兵人手一把半自动,打得英国佬亲妈都认不出来的“美妙场景”。

后者纯属扯淡。至于前者,你不能说他全错,但肯定不对。

满洲人刚开始反明时,确实是“未备火器”(《清朝文献统考·卷一百九十四·兵第十六》),所以一度被明军的火器揍得很惨。典型如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之战——当时守城的2万明军凭借着11门红夷大炮和其它火器,打得数倍于己(一说6万,一说13万)的后金兵溃不成军。据说明军每发一炮,就能轰倒百余敌军,最终后金在宁远城下积尸近2万。这样的结果让努尔哈赤痛彻心扉,以至于郁愤成疾,半年后就病死了。 6park.com

6park.com

更糟糕的结果是一向骄狂跋扈的八旗兵被火器打出了心理阴影,此后普遍畏惧攻城战,愁得皇太极直吐槽“野地浪战,南朝万万不能;婴城固守,我国每每弗下”(《清太宗实录·卷六》)。

对此,满洲人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我也要搞火器,而且要搞更好的火器。3年后,皇太极终于搞到了一门红夷大炮,并立即下令仿制。崇祯五年(1632年)孔有德来降——作为当时明朝顶级的火器制造和战术专家,他的到来对于满洲人的意义怎么形容都不过分,乐得皇太极不惜出城10里亲自迎接。

而孔有德也没摸鱼,很快就为满洲人打造出了大量精良的火器,甚至还搞出了“失蜡法”铸炮技术,使得后金的火器制造水平开始领先于明朝。 6park.com

6park.com

自此,后金(崇祯九年,即1636年改国号为清)就已经进入到冷热 兵器并用的时代。到了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时,清军的炮火已经能“直透坚城,如摧朽物”(《火攻挈要·卷上》),压得明军抬不起头,只能遭受惨败。而在满洲人入关以后,更是依靠“红衣神炮”而非祖传的快马利箭来打天下。尤其是遇到攻坚战,清军将领“赶紧调炮上来”都成了本能反应。比如潼关、扬州、江阴等地,都是遭到了清军大规模炮击之后,城墙被轰塌才导致沦陷的。

而从满洲入关直到乾隆末年的将近150年间,清军内征外战几乎从未停止过。故此,他们对于火器装备和改进的需求也近乎永无止境。到了乾隆年间,绿营兵装备的冷热 兵器比例达到了1:1,相较于同时期的西方军队也毫不逊色。至于人们印象中似乎只热衷于骑马射箭的八旗兵,火器的装备比例甚至更高,而且最优良的火器通常也只装备八旗兵,绿营兵只能在后边排队:

“子母炮(即佛朗机炮)系八旗火器, 各省概造, 断乎不可……将彼地所有子母炮,赍送来京交部。”(《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六十六·康熙五十四年》)

6park.com

那鸦片战争时清军为啥又不行了,以至于被洋人吊打?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嘉道年间受财政困难、吏治败坏以及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清朝基本停止了大规模对外征战,武备逐渐废弛,火器的研发和革新也没人管了。恰恰这几十年间,西方的火器发展又出现了爆发式的进步,一步差的结果就是步步差,最后只能让人吊打。


01

说到火器,给人的印象好像是这玩意一问世就天下无敌,传统刀矛弓箭等冷兵器就没了用武之地,其实这完全是非常扯淡的一件事。 6park.com

6park.com

欧洲人早早就大规模的装备了火 枪大炮,可结果呢?直到十七世纪时拿破仑仍要依靠骑兵的白刃肉搏才能横扫欧洲,英国龙虾兵号称天下无敌的排队QB战术在波兰枪骑兵的原始冲锋面前照旧溃不成军。甚至在欧洲之外,欧洲人的火器往往也只能在文明极端落后的美洲、非洲才能逞逞威风。但凡遇到个文明程度稍微高点、起码能把冷兵器玩明白了的对手,他们手中的火器就算比烧火棍强点,也强不到哪儿去。

比如我们隔壁那个著名的战五渣——三哥。早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就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并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但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也就是150多年后,英国殖民者的势力才勉强摆平了沿海地区,开始艰难的向印度内陆扩张。至于比三哥这种奇葩选手稍微厉害一点的,英国佬更是只能干淌哈喇子就是不敢动手。比如缅甸,英国人早在明天启七年(1627年)就起了觊觎之心,但直到近200年后才终于鼓起勇气发动殖民战争,而且足足打了61年,才最终征服了缅甸。 6park.com

6park.com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LF枪和米尼弹的出现,彻底解决了射程和火力持续性的问题,火器才得以成为无可争议的战场主宰、才终于将冷兵器彻底淘汰出战场。而英国毫无争议的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间,与此也基本上是同步的。

但在此之前,火器想要发挥作用,就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冷兵器军种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在那个时候一支装备着火 枪大炮的军队被手拿大刀长矛的敌人揍得落花流水,从来不是啥稀罕事。比如在十八世纪末期的时候,英国佬入侵廓尔喀,结果被人家的W刀砍出了心理阴影。然后转过头来廓尔喀人又被以索伦兵为骨干的清军打得差点亡国,只能乖乖投降。

英国人的火 枪大炮当然显得更“文明”,廓尔喀人虽然喜欢玩W刀,但好歹火 枪是有几支的。而清廷虽然按照八旗的标准给索伦兵装备了火器,但显然他们更信任和愿意使用手中的猎刀和猎弓去收割敌人的性命,因此显得更加原始和野蛮。

有多原始、多野蛮? 6park.com

6park.com

这么说吧,在明末清初之前,人们对这一民族都近乎一无所知。直到崇祯七年(1632年),“索伦”这一称呼才在史书中首次出现,而且还是满洲人的《清太宗实录》。

在满洲人之前,明朝也曾短暂的统治过索伦人的故土。但明人根本搞不清或者不屑于搞清这些完全未开化的本地土著的族裔问题,因此将其统称为“北山野人”或“野人女真”。

野人——从这个充满贬义和歧视意味的词汇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索伦人文明有多么落后。

用今天的视角去回溯,索伦人是以鄂温克族为主体,包括部分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附近地区的狩猎民族组成的部落联盟。据现代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大概就是禹、启这爷俩刚折腾出个夏朝的时候,索伦人的先民已经在贝加尔湖流域定居了。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6park.com

6park.com

为啥?因为索伦人世代生活的那块地方自然条件太恶劣了,产出太贫瘠了,人口也太少了,以至于连最贪婪的强盗都提不起兴趣去抢劫,历朝历代更是基本把那里当鸡肋。像明初时一度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管理这一地区,但仅仅20多年后明宣宗朱瞻基就受不了这个只出不进的财政黑洞,下诏撤回军队、流官和汉民,给“野人女真”们封赏了一大堆不发俸禄的官,然后让他们自个儿管自个儿。

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索伦人与世隔绝,到如今我们连其族源都搞不清楚。有说索伦起源于室韦的,又有说是靺鞨别部的——须知室韦源于东胡,而靺鞨则是肃慎人的后代,二者的关系那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啊……

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索伦人难以耕种和聚居,连文字都没有,所以只能靠狩猎为生,靠口口相传继承文化习俗。所以他们的文明发展得极为缓慢——为啥能确定索伦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因为考古挖出了那个年代的墓葬,出土的陪葬品的工艺、材质、形制与十七到十八世纪的索伦人所使用的,居然一模一样。 6park.com

6park.com

时光在这个民族身上,似乎凝固了。

要不怎么会被叫做“野人”?


02

索伦人命运的转折,出现在清朝,具体说是在康雍乾年间。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准噶尔部蒙古勾结俄国进犯喀尔喀蒙古,清准战争爆发。这一仗一打就是近70年,一直打到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准噶尔被灭族才算完事。 6park.com

6park.com

前边说过,清朝自开国后就征战不断,但跟准噶尔人打的这一仗无疑是最漫长、最艰苦同时也是让清廷损失最严重的一场。像乌兰布通、昭莫多、和通泊等著名战役,清军的损失加一块也就10万人出头,看上去对一个总人口近亿的大国来说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已经足以让康雍乾们痛彻心扉,甚至可能让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为啥?因为这些损失掉的兵力,大多数都是满洲人。

根据清廷官方编制的《旗编审壮丁册》载,在顺治五年(1648年)时八旗壮丁仅有55330人。按照一丁对五口的比例,当时的满洲总人口就是276650人。即便到了200多年后清末,八旗壮丁总额也只有20万人左右,即满洲总人口撑死了也就100万出头。

当然那时候这帮家伙都去提笼架鸟了,人再多也都是些废柴和蛀虫。 6park.com

6park.com

但在康雍乾时,情况却截然不同。关于清朝在互联网上的另一个传言就是自满洲人入关以后,八旗子弟就废了,全靠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打天下。事实上八旗兵确实废过,可问题是自康熙临朝到乾隆挂掉的将近140年间,清朝就没个消停的时候,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打仗,而且其中大部分的战争都是事关国运之战。再加上康雍乾个个都是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狠角色,请问八旗兵怎么敢废,又怎么废得成?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无论在古今中外都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要是八旗兵真废了,大清朝早就该亡了。

当然以满洲人仨瓜俩枣的人口规模,根本无法支撑起如此漫长且残酷的战争。故此,康雍乾在事实上给八旗兵和绿营兵进行了分工——爆发于内地及南方的战争,尤其是平定内叛,基本都是绿营兵的买卖;而一旦北方打起来了,比如清俄、清准战争以及收拾大小和卓,则必然以八旗兵为主力。 6park.com

6park.com

可即便如此,八旗兵还是不够用,尤其是出现重大战损后根本无法补充。那么咋办?清廷一开始想到的办法是扩充汉军旗。像雍正元年(1723年)的时候,汉军旗壮丁达到44万人之众,占八旗壮丁总数的72%——如此巨大的占比加上因此产生的日益庞大的财政支出,又让清廷慌了手脚,以至于在乾隆七年(1742年)时又下诏让汉军“出旗”。到嘉庆元年(1796年)时,汉军旗壮丁总数下降到22万余人,占比也萎缩到了43%。

至于看上去满洲人打断骨头连着筋、好得合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的蒙古人,清廷对其的警惕和防范之重更甚于汉人。“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真不是说着玩的,即便迫不得已要用蒙古人打仗,顶多也是打打辅助,地位连汉军都不如。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兵力不足的顽疾迫在眉睫,最后康雍乾只好把主意打到自家的远房亲戚头上。

于是索伦人最辉煌,同时也是最悲惨的时代,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就到来了。


03

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反复重申过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统统都是一锅大杂烩。像我们熟知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啥的,可能打着这个族群旗号的有数百万之众,但其中真正属于这个族裔的核心族人,没准十不存一。 6park.com

6park.com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像塞外的大漠草原上在几百年里到处都是匈奴人,然后一转眼就统统变成了鲜卑人,之后又摇身一变成了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什么的。人又不是白菜萝卜,想换一茬就拔掉再种一茬。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了——人还是那些人,只不过领头的换了,又重新打了个旗号罢了。

满洲人也是如此。满洲人起源于肃慎,在此后的几千年里又叫过挹娄、勿吉、靺鞨,直到五代时靺鞨的一部(黑水靺鞨)被称作女真。此后,女真这一称呼代替了靺鞨,一直沿用到明朝末年。

在明朝的时候,女真人按照地区分布和文明程度被划分成三部分,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明称野人女真)。在明人眼中这些女真人都是一回事,只有“生”与“熟”的差别。可在当时的女真人眼里,事情可就没这么简单了。 6park.com

6park.com

就像索伦人,名义上属于野人女真,可祖上很可能是室韦人,要论亲戚关系跟蒙古人更近,所以跟出身建州女真的满洲人的关系无论如何也热乎不到哪儿去。

事实上非但热乎不起来,还仇深似海。

尤其是嘉靖年间以后,女真各部的势力日益壮大,逐渐影响到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国防安全。于是在明朝各种政策有意无意的影响以及内部矛盾的不断积累下,女真各部间的冲突和争斗日益频繁,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自相残杀。

可以这么说吧,后来满洲入关对汉人没少干杀戮、屠城之类的恶事,至今仍让人愤慨不已。但相较于女真人间的内战,在血腥和普遍程度上,还是差了一筹的。每当一个部族击败了另一个部族,仅将后者的成年男丁统统杀死,那都是善心大发,更常见的场景就是鸡犬不留,斩尽杀绝。

尤其是建州女真,更是当时东北各族的头号公敌。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杀得遍地都是自己的仇家——在明末堪称明军顶梁柱的辽东铁骑和关宁铁骑两大铁军,其主要成员就是被满洲人杀得家破人亡的女真、蒙古各部族人,跟姓爱新觉罗的仇深似海,所以才能在战场上悍不畏死,把满洲人死死的堵在山海关之外。 6park.com

6park.com

满洲入关后,真正同族同种的族人基本都带到了内地。继续留在东北的除了少数看家的,绝大多数都是像索伦人这样仅顶着一个女真人的名头,但实际上跟满洲人没啥关系、没准还有着深仇大恨的所谓“远房亲戚”。对这些人,清廷的基本政策就是让他们继续穷着、散着、乱着。到了急就章的时候,也不妨拿他们用用。

但是怎么用以及用完了怎么打发,就是另一回事了。


04

满洲入关后,索伦人主要作为驻防八旗卫戍边疆。像我们在清宫戏里动不动就看到把罪犯打发到关外——比如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这里所说的的“披甲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指的是索伦人。 6park.com

6park.com

而索伦人被征调入关参与清廷的大规模对外征战,则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只不过当时正牌八旗还没那么缺人,而且满洲人对自己这帮看起来土里土气且粗俗无礼的远房亲戚有点瞧不上,还不怎么放心,故此一直未予重用。

就这样,索伦人便蹲在清军队伍里摸鱼。而且一口气摸了40来年,一直摸到雍正十年(1732年)的光显寺之战。

此时距离清军在和通泊的惨败还不足一年,京师中满洲人家家戴孝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曾经目中无人的八旗兵对准噶尔人普遍存在畏惧心理。然而在双方激战正酣时,突然有一支由数千人组成的骑兵从准噶尔人的身后杀出。他们都戴着水獭皮制成的帽子,手持强弓劲弩,而且每击必杀,几乎在瞬间扭转了战局,准噶尔人自此溃不成军。 6park.com

6park.com

当时随军出征的诗人方观承亲眼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后激动不已,一气呵成写下了下面这首歌颂索伦兵的诗篇:

“黑水生兵控万弦,穿熊殪虎势无前。

虏中咋舌传新谍,獭帽将军副定边。”

可见索伦兵给诗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除了水獭皮帽子,就是那经验绝伦的射术。那么索伦兵的射术有多牛批?清代武举考试中,骑射拉弓的合格标准是“三力”,大约相当于今天的40磅左右,当时清军使用的制式战弓的拉力大致也在这一区间。当然,要想在满洲人中混出个“巴图鲁”的称号,起码也得有开弓“七力”以上的实力。

那么索伦兵呢?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给朝廷上书,唧唧歪歪的吐槽说自己的麾下尽是怪物,然后要求给索伦兵全部配发七力以上的战弓。

这还是因为七力以上的战弓制作起来成本太高——根据萨布素的实地考察,在索伦兵中张弓达十力及以上的,水平只能算马马虎虎。 6park.com

6park.com

而且别以为索伦兵只是擅射,事实上他们堪称是全能战士:

“索伦人以射猎为生,挽弓皆逾十石。尝自缚于树,射熊虎洞身曳之而归。尤善蹑踪,人马有亡失者,踪之即得。越数百里,而知踪之离合,且能辨其曰次,亦异能也。”(《龙沙纪略·风俗》)

伪装、狙击、潜伏、刺杀、跟踪、捕俘——这不就是现代的特种兵嘛!拿那个时代的话讲,说索伦兵人均巴图鲁,都是委屈人家了。

雍正皇帝胤禛也是这么觉得的。于是他在频频点赞“索伦等劳绩茂著”(《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四》)的同时,没准还忍不住指点他的宝贝大儿子、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这么好用的兵,以后可不能再让他们继续摸鱼了。

于是乎等到弘历一上位,索伦兵就忙得不可开交,分分钟不得闲。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时候,已经82岁的弘历回顾自己的一生,得意洋洋的总结出来个“十全武功”,并自号“十全老人”。

而在这所谓的十全武功中,除了清越战争和平定林爽文之叛外,索伦兵统统参与,而且大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除此之外,像清俄战争中的两次松花江之战、雅克萨之战,索伦兵正面硬刚哥萨克骑兵完全不落下风;在平定甘肃回乱、贵州苗乱、白莲教之乱等战役中,无不充斥着索伦兵浴血奋战的身影;更别提奠定了中亚地区数百年格局的清准战争,索伦兵更是出动达万人以上,堪称是举族精锐尽出,居功至伟。 6park.com

6park.com

更值得一提的是廓尔喀之役——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1500名索伦兵从黑龙江出发,用了一个夏天和一个秋天的时间走到了西宁,又花了一个冬天横穿青藏高原、翻越了喜马拉雅山,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在措手不及的廓尔喀人面前。话说此时的廓尔喀人刚刚把号称天下无敌的英国殖民军打得全军覆没,但在悍不畏死的索伦兵面前如土鸡瓦狗般被一战打崩,只能举国投降。而且这一战给廓尔喀人留下的阴影是如此浓重,哪怕到清末弱不禁风时仍不肯叛离,直至1912年清亡为止,故此也被认为是中国最后的一个藩属国。 6park.com

6park.com

而这,如果说都是索伦兵打出来的可能有些夸张,但也不是太过分。

甚至到了晚清时,索伦兵照旧能打。

比如在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就遭遇了“吉林、黑龙江马队”,即索伦兵最后的残余。在柘皋之战中,好不容易凑起来的1000名索伦兵在两日内就歼灭太平军3000余,生擒67人,斩首800余级,而自身付出的代价,仅为阵亡5人、伤20余人。

以至于此前败清军如屠狗宰鸡的太平军,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遇上了一支假清军。

关于索伦兵的功绩和历史地位,我认为下面的这个评价是最符合事实的:

“国家挞伐四夷,开辟新疆二万余里,南驱缅夷,西翦金川,唯赖索伦轻健之师,风飙电击,耐苦习劳,难撄其锐。”(《啸亭杂录·卷九》)

6park.com

就连自大如弘历,在铁的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盛京之兵亦不如索伦、达呼(斡)尔”(《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七》)。


05

那么索伦兵为何这么能打?

我曾反复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文明较为落后的民族,只有够穷,才能够猛。

曾经彪悍善战的鲜卑人,自打被元宏连哄带骗的弄到洛阳之后,几十年后就分崩离析了。更夸张的是女真人——在白山黑水的老林子里,他们2万人就能打崩70万契丹人(当然是号称的),刚出林子那阵子更是号称“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于是乎10年灭辽,3年灭宋,看起来还真是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架势。 6park.com

6park.com

然而仅仅在出山的第十五个年头、即富平之战后,女真人在亡国前的105年几乎就再也没有打赢过任何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为啥?还不是这帮一直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的家伙一进到中原的花花世界,就被迷了眼、乱了心,再也没了悍不畏死的勇气?

德祐二年(1276年),南宋宰相文天祥被蒙古人拘押。面对这个正如日中天的宿敌,文山先生却充满乐观的发动了个大预言术——“内家苗裔真隆准,虏运从来无百年”(《文山集·卷十八·二王》)。

果然,蒙古人腐化堕落的速度虽然比不上女真人,但最终还真没熬过百年。

同样作为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的满洲人,当然也不会例外。事实上满洲人刚入关那阵子,花天酒地得比500年前的老祖宗还厉害。但问题是清朝刚一定鼎,就接连面对数次能动摇国本的大战、恶战,再加上康雍乾个个都是硬茬子,几乎是拎着耳朵把八旗子弟又从烂泥塘里给拽出来了。 6park.com

6park.com

但这么干只能治标却无法治本,毕竟仗不能永远打下去,一旦天下太平了,八旗子弟该烂的还得烂。所以康雍乾一早就未雨绸缪,准备给必定要烂掉的八旗兵找个“替代品”。

而这个替代品,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早闻其名却未必知其实的“披甲人”。

前文提到过,在努尔哈赤反明前先跟自己名为同族却未必同种的各种女真人恶斗了一番,期间捕获到的战俘,大多就成了“披甲人”。这些所谓的披甲人,基本上无甲可披,就是事实上的奴隶军,在与明军作战时被当做炮灰和消耗品。

最多时,披甲人占到后金(清)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以上。

满洲入关后,“血统纯正”的族人除了少数留下看家,剩下的甭管老弱病残统统都被带进内地享福。而镇守这块“龙兴之地”的使命,就交给了披甲人。

清朝最优秀的统治者,比如康雍乾的汉学水平在汉族王朝的帝王中也属一流水准,所以对历史的胡人先辈只有够穷才够猛的事迹应该不陌生。所以为了保持披甲人的战斗力,清廷对其制定了极为严苛,甚至可以称之为刻薄的政策。 6park.com

6park.com

就拿索伦人为例,为了保持其野性和战斗本能,清廷禁止索伦人迁徙移居。甚至不准与其他民族接触,说是以免沾染“懒惰恶习”,实际上就是怕索伦人接触到了先进的文化和富足的生活方式后,再也不愿回归艰苦卓绝的深山老林。

甚至索伦人想种田、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都不行,理由是“专习耕作,恐日久本业俱忘,于边疆无益”。为此,清廷向索伦人收税,从来都不要粮食,只接受“打牲贡貂”。

按规定,索伦男子只要到了15岁,就必须充当“嘎哈”(壮丁),每年须纳贡貂皮40张、野鸡40对以及熊掌、野猪等土特方物。这不但是个异常沉重的负担,而且充满了风险,绝对是个要命的差事。而能在年复一年的“打牲贡貂”中存活的索伦人,无不嗜血、善战,就算是棵豆芽菜,也能磨练出个特种兵王了。 6park.com

6park.com

前边说过索伦人骑射无敌,但事实上在他们逐渐成为八旗兵的中坚以后,骑射依旧,只不过射的就是火 枪了。

当时八旗兵普遍装备火 枪,但在索伦兵这里却出了意外。

《清高宗实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历在巡视驻防八旗时,发现索伦兵居然人手一把火 枪,打得还挺溜,于是便深感忧虑:

“况索伦等皆猎兽之人,自应精于弓箭,故向来于精锐兵丁内,尤称手快。伊等如但求易于得兽,久则弓箭旧业,必致废弛。”(《清高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七》)

于是弘历下令将军傅尔丹,务必收回索伦兵装备的火 枪,“专习弓箭”。

渔猎文明之所以没有像农耕文明那样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保证食物来源的稳定。而清朝统治者近乎强制的逼迫索伦人以狩猎为生,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

因此索伦人为什么能打?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够穷,所以才始终够猛。


06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截止2021年鄂温克、达斡尔和鄂伦春等原索伦人的人口总数分别为34617、132299和9168人,加一块还不到20万人。 6park.com

6park.com

可以说这一族群已经到了濒危的边缘。

这个问题当然不是现在造成的。那么罪魁祸首是谁?要知道在满洲人刚入关时,索伦人还有22万之众,较之当时满洲人(不到28万人)也没差到哪里去。

可是在满族总人口已破千万的当下,索伦人加一块还没近400年前多。

为啥?因为在清廷强制隔绝、限定领地、禁止农耕和重税压榨的多重禁锢政策下,索伦人的处境较之从前更加艰难了。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清廷毫无节制的征调索伦兵外出征战。尽管索伦兵悍勇绝伦,但也禁不住数十年如一日的消耗,最终的结果就是“获庆生还乡者十不得一”(《黑龙江志稿》)。

到了乾隆末年,为了不至于种族传承断绝,清廷竟不得不组织索伦妇女千里迢迢赶赴丈夫所在的军营,形成了“取孩子”的奇葩习俗。即便如此,也无法改变索伦族群日益萎缩的现实。 6park.com

6park.com

据统计,从康熙到咸丰的近200年间,索伦兵前后转战今天国内的22个省,从东西伯利亚的莽莽雪原到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大草原,从川黔的平原峡谷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从云桂的十万大山到缅甸的热带丛林,都曾留下过索伦勇士浴血奋战的身影。

以至于每逢战事,清朝皇帝、尤其是弘历都形成了本能反应——赶紧把索伦兵调上去。

于是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当西洋人凭借着坚船利炮凿开国门时,慌了手脚的清朝统治者再一次想起索伦兵时,却发现已经无兵可调了。

事实上“盛京之兵亦不如索伦、达呼(斡)尔”的现实,也使得清廷对悍勇绝伦的索伦人心怀忌惮,并采取各种措施对其进行打压。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时候,时任延绥镇总兵的华山按例进京觐见,结果弘历无意间发现他竟然是索伦人出身,不由得大为恼怒。表面上弘历以华山不识汉字、难以处理营务为由,名正言顺的剥夺了其兵权(改授了个空壳子的“梅勒章京”),事后却大张旗鼓追责当初保荐华山的官员,还下令东三省出身不得出任绿营官职,并永着为例。到了道光年间,清廷更是以索伦人在东北皆有产业的奇葩理由,宣布不再征召索伦人入京为官。 6park.com

6park.com

而在终清一朝,除了被弘历竖为样板的多拉尔·海兰察(就是在某些清宫剧中又被立了痴情男人设的那位乾隆朝名将)外,绝大多数索伦人的命运先是充作向明军冲锋的“前排死士”,然后是卫戍边疆的廉价打工人(还能薅羊毛),最后则是越用越爽、越爽越想用,直到用光拉倒的巴图鲁pro+。

哦对了,最后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索伦人,就是宣统皇帝的“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达斡尔人)。而婉容那看似荣耀无比,实则悲惨异常的人生,恰如索伦人在那两三百年间命运的真实写照。 6park.com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