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一个人有多坏,不如就叫他李林甫吧
送交者: 我在枫林中哭泣[♀☆★★★女中豪杰★★★☆♀] 于 2024-04-15 16:01 已读 1515 次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宰相,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权力和地位仅次于皇帝,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6park.com

6park.com

在先秦三代,宰相已现雏形。到了始皇帝一统天下以后,废分封、设郡县、置官吏,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制度才正式确立下来。所以尽管最早在秦武王二年(前305年)时就已经出现了丞相这个职务,但跟宰相并非一码事。

简单来说,宰相通常是一个王朝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而并非是正式的官名。像是夏商周的太宰、相、相邦、相国等职务,就具备了宰相的部分职能;从秦汉到宋元,一旦有人能够担任丞相、大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等职务的同时还能参与国政决策,基本上都会被视作宰相;虽然朱元璋在位时废除了宰相并“著为永例”,但在明清两朝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和内阁总理大臣,一旦威望和权势达到一定程度,有时也会被尊称为宰相。

所以丞相未必是宰相,但宰相一定是丞相(或与丞相相当的职务)。

说到宰相,在这个圈子里的最高成就大概就是在青史中留下个“贤相”的美名。代表人物如管仲、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范仲淹(最高职务相当于副宰相)、张居正等等。与之相对应,应该就是“奸相”了。代表人物也有一大堆,比如赵高、司马道子、李林甫、杨国忠、卢杞、蔡京、秦桧、严嵩什么的。话说贤相和奸相的“威力”向来是不对等的——贤相未必能兴盛世、拯倾覆,像诸葛亮只能勉强给蜀汉续命却做不到“兴复汉室”,范仲淹力主的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张居正的改革差不多也是人亡政息;但对于奸相来说,随随便便动动手脚,则亡一国、 灭一世就跟闹着玩儿似的…… 6park.com

6park.com

典型如赵高,若无这厮瞎捣乱,秦未必就会二世而亡;同理若无蔡京、秦桧胡作非为,两宋也不至于沦为史上最丢人现眼的朝代之一;再如要是没有严嵩父子在前头打样儿,明朝的吏治也不至于败坏到毫无底线的地步,再遭遇闯逆建贼时会不会因此多了几分底气?

当然,要是在历代奸相中选出个最坑或者说最“能干”的,我会把这一票投给李林甫。


01

其实光论在民间的名气,没有哪朝哪代的奸相能跟两宋的比,唐朝当然也不能例外。不过与因政见分歧而被士大夫强行黑化的韩侂胄、贾似道以及被强行粉饰的史弥远,还有即便是蔡京、秦桧在部分政见和艺术水准上也颇具可取之处相比,唐朝的奸相或许破坏性没那么强大,但人性之卑劣、德行之低下,真是到了让人无话可说的程度。 6park.com

6park.com

比如“人猫”李义府,就让“诗王”白居易忍不住吐槽“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ren”(《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天可度》),由此诞生了个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成语“笑里藏刀”。再如“肉腰刀”李林甫,居然令素有敦厚君子之风的司马光差点破了大防: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第三十一》)

这就是成语“口蜜腹剑”的由来。

跟李义府、李林甫这样的人交往,平时他们对你那叫一个急所急、想所想,能为你倾尽所有,就差两肋插刀。可就当你对他们感恩戴德,恨不能磕头拜把子甚至跪地叫爹时,人家却在一边笑眯眯的跟你勾肩搭背,一边温柔的将一把最锋利的刀子捅进你最致命的地方。

你当这就完了?等你挂了以后,他们还会住你的房、睡你的婆娘、打你的娃……反正跟这种人打交道,趁早找根绳子把自己勒死反而是最大的解脱,否则跟他们接触的时间越久,下场就越惨。 6park.com

6park.com

不过在二李之中,还是李林甫的运气更好。为啥?因为李义府摊上的是深谙权谋手段的李治、武则天两口子,而李林甫伺候的那个主子,则是李隆基。

李隆基对李林甫放任到了何种程度?

天宝元年(742年),正是所谓的开元盛世最热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候。所以李隆基对高力士说,大唐江山已经足够完美,自己这个皇帝可以退居幕后追求长生了。高力士赶紧阻止说陛下大唐不能没有你呀,李隆基却毫不在意的认为,把天下托付给李林甫就可以了:

“我不出长安且十年,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新唐书·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可见此时的李隆基已经昏聩到了何种地步,同时也证明了这位唐明皇对李林甫是何等的信任。

那么后者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6park.com

6park.com

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李林甫结好、买通了李隆基身边的宦官、妃嫔,对自己这位大老板的所言、所行、所想都近乎了如指掌。所以每逢议事或是奏对,他都能摸准皇帝的偏向和好恶,再照方抓药,哪能不得欢心?

其实这也不是李林甫的发明,古往今来这么干的多了去了。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喜欢读书,常去史馆借阅。时任翰林学士的卢多逊就命令史馆的官吏,甭管老赵借走啥书,都得赶紧给他再送去一套,然后连夜挑灯苦读。第二天一等皇帝说起书中的典故、轶事,老卢不但能对答如流,还能举一反三。

赵匡胤一看,我去!这个老卢太有学问了,这必须得提拔呀!所以后来卢多逊才顺利的当上了宰相。

不过卢多逊的宰相没当上几年,就被死对头赵普掀翻了,还惨遭发配崖州(今海南三亚),最后死在了异乡。


02

为啥都是靠一个套路上位,李林甫就能一口气当了19年的宰相,而卢多逊就早早的“中道崩殂”了呢?

因为李林甫的权谋手段,老卢只学到了个皮毛,完全没有领会到精髓。 6park.com

6park.com

摸清上司的心思然后顺着毛拍,不能说毫无技术难度,但也算不上啥“黑科技”。总之古今中外把这一手技术练得炉火纯青的仕途中人多如过江之鲫,根本就没啥稀奇的。

难就难在,李林甫不但自己爬得上去,还能堵住别人往上爬的路。没有他点头,别人别说往上爬了,不坠入深渊摔个粉身碎骨都是祖上积了大德。

可能有人不服——李林甫再厉害也不过是个宰相,要是李隆基想提拔谁,他能拦得住?

我可以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给出答案,那就是拦得住。

随便举个例子。当时有个人叫卢绚,当过兵部侍郎,出身著名的“五姓七宗”中的范阳卢氏。世家公子哥嘛,祖传的贵族范儿,数百乃至上千年沉淀的底蕴,使之言行举止天生就带着一股子仙气儿。不经意间就能让人沉醉其中,为之痴迷,尤其是对暴发户来说。

比如李隆基。一次这厮在宫中欣赏歌舞,恰巧卢绚策马扬鞭从楼下经过。那翩翩风度、飘逸身姿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李隆基的眼球,顿时感觉眼前的漂亮妹子都统统不香了,连小卢的一根脚趾头都不如,让他恨不能以身……代之。 6park.com

6park.com

这一幕给李隆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过了好久都念念不忘。于是他就想提拔卢绚,以便时时相见——起码光是看着都养眼啊。

这就让李林甫感受到了危机。于是他先去找李隆基,说岭南道(辖今两广、海南、越南等地)现在缺人,并依据宰相的职责呈上一份候选人名单,其中就有卢绚的名字。然后他又找到卢绚,说陛下打算派你去岭南任职,那个地方又远又热,咱北方人去了就等于丢了半条命。你要是不想去送死,就赶紧申请调到洛阳担任太子宾客。否则等圣旨一下,你再抗命或改调,一定会惹得陛下不高兴,那你的前途就完了。

卢绚感激涕零,连忙照着李林甫说的去做。李隆基本来不舍得把这个白嫩公子哥打发到岭南晒成煤球,但这跟后者主动逃避承担重任、让“圣恩”无处发泄可不是一码事。经此一事,李隆基对卢绚的那点好感消耗殆尽,再也不提提拔重用他的事了。

但你当这就完了?面对任何隐患,李林甫从不大意轻敌,直到致对方于死地为止。卢绚调到洛阳后,他先是想办法将其提拔为华州刺史,不但又收获了后者的一番感激,而且彻底给自己前番的一系列操作消了毒、洗清了嫌疑。等到卢绚的名字在长安逐渐无人提起以后,李林甫又悄悄的把他塞进了因老、病、庸、贪而需要贬斥的官员名单,从而一撸到底。

从此,卢绚的政zhi生命彻底终结。而他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命运就这样被李林甫玩弄于股掌之中,任其搓扁揉圆,没准到死还对他感恩戴德呢。 6park.com

6park.com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再如严挺之,此人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且为官正直,深受名相姚崇、张九龄的重用。李林甫为相后,对严挺之横竖看不对眼,就把他贬出京城。有一次李隆基想起了严挺之,就想将其召回,于是李林甫故技重施——先找到严挺之说你要想回京,唯一的办法就是称病,上书陛下要求回京治疗。只要能回京,以你的才华还愁不受重用吗?

严挺之果然中计,就上书说自己中风了。然后李林甫就跟李隆基蹲在一起装遗憾,说老严太惨了,不能再折腾他了,还是让他去洛阳干个闲职养老吧。

李适之拜相后,李林甫感觉到了威胁,就照方抓药给他也下了个套:

“李适之性疏率,李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他日,适之因奏事言之。上以问林甫,对曰:‘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第三十一》)

于是,李适之就这样被李林甫给玩废了,再无威胁到他的可能。


03

铲除后晋、消灭隐患,李林甫得心应手;而对那些官更大、资格也更老的当权派,他收拾起来也不费多大的劲。 6park.com

6park.com

只不过方法不同。铲除后晋,李林甫主要依靠位高权重所形成的“信息差”,对目标实施哄骗利诱,再利用李隆基对他的信任和放权来瞒上欺下、实现目的。精髓之处在于甭管多小的虾米,只要李林甫想弄他就全力以赴,绝不轻敌,演戏就一定要演全套。

而要扳倒当权派,这么干显然就不行了。但李林甫依然有办法,简单来说就是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跟李隆基对着干,再从中得利。

话说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的最高长官都算是宰相。李林甫刚拜相那阵儿,跟中书令张九龄、侍中裴耀卿这样的老资格宰相相比就是个小字辈。正常情况下他只能跟在人家后头端茶倒水,直到把这两个老家伙熬退休了,才能轮到这厮权倾天下。

可李林甫哪里等得起?所以早早就打定主意搬走前边的两座大山。

怎么搬?先得不要脸。要知道皇帝与宰相名为君臣,但并不意味着后者就要对前者言听计从。相反一个合格的宰相必须要对君权进行制衡,必要时还得对抗,以实现君权在规则的框架内运行的目的,而非为所欲为,祸国殃民。 6park.com

6park.com

哪怕没有这样的志向和勇气,宰相一味的顺从、谄媚皇帝,也会被人看不起,会在官员这个群体中社死,起码名声是完蛋了。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这都是条铁打的潜规则,很多人宁可宰相不干了,也不愿意去碰这个禁区。

但李林甫就不在乎。只要对自己有利,名声算什么?放纵了君权又怎么样?就算大唐因此完蛋了,我李某人大不了认个新主子,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不要脸,才是李林甫权谋术精髓中的精髓,一般人还真学不来。

比如唐朝定都长安,但因为关中人口暴增导致环境恶化、粮产下降,再加上运输不畅,所以从贞观年间开始,李家皇帝就得带着老婆孩子、满朝文武以及驻京军队加一块乌泱泱的一大堆人,定期跑到洛阳去“要饭”。有一阵子李治和武则天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就有实在受不了这种频繁的讨饭之旅的因素在内。

李隆基又把都城迁回了长安,所以还得继续长途要饭。有一次他要从洛阳返回长安,裴耀卿出面劝阻,就给了李林甫暗地里捅他一刀的机会:

“二十四年,帝在东都,欲还长安。裴耀卿等建言:‘农人场圃未毕,须冬可还。’林甫阳蹇,独在后。帝问故,对曰:‘臣非疾也,愿奏事。二都本为帝东西宫,车驾往幸,何所待时?假令妨农,独赦所过租赋可也。’帝大悦,即驾而西。”(《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

6park.com

李隆基一搬家,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人随行。那时候的道路又差,免不了要践踏即将成熟的庄稼。同时这么多人出行,人吃马喂、开山铺路都得征调临近州县的百姓服役。而秋收时服劳役,就意味着断送了一年的收成,基本与杀ren无异。因此裴耀卿出面劝阻,本就是宰相之责——你李隆基晚俩月回家又不会少块肉,但能让万千百姓因此活命,善莫大焉。可李林甫的脑回路却不是这样的,他敏锐的发觉了李隆基的不悦与犹豫,就坚决支持皇帝立刻启程回家。至于百姓的损失,给他们免税不就得了?至于免税之后还会不会饿死,又关我老李什么事?

既取悦了皇帝,又阴了老对头一把,何乐而不为?

整完裴耀卿,还有张九龄。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时候,李隆基觉得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不错,就打算把他调入京中加以重用。但张九龄认为老牛这个粗鄙武夫的才能有限,不足以参与国政大事,就进行了劝阻,让李隆基很不高兴。

李林甫见状,当场不发表任何意见,事后却跑去撺掇牛仙客在皇帝面前一哭二闹三上吊。李隆基一瞧自己看中的人才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就起了逆反心理,非得重用他不可。张九龄继续反对,李林甫就私下里在李隆基耳朵边再添了一把火,说“天子用人,何有不可”(《旧唐书·卷一百六·列传第五十六》)? 6park.com

6park.com

于是李隆基就愈发的不待见张九龄了。

又因为李隆基宠爱武惠妃,捎带着就冷落了别的妈给他生的儿子。于是太子李瑛等人颇有怨言,结果被告发。李隆基大怒之下欲废黜三子,张九龄赶紧又出来劝谏,说这事都是一帮碎嘴子在瞎传,根本找不到确凿证据,怎么能这么轻易就给太子定罪呢?

这下,皇帝的肺管子又被老张戳得不轻,自然高兴不起来。

于是李林甫趁机火上浇油——“(陛下)家事何须谋及于人”(引用同上)?

反正在各种场合,李林甫越是贴心,李隆基看张九龄就越是闹心。久而久之,自然就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了。


04

把张九龄、裴耀卿都扳倒了,朝中就再也无人能阻止李林甫一家独大了。但今天木秀于林,明天没准就得风必摧之,所以李林甫早早的就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地位开始未雨绸缪。 6park.com

6park.com

他主要在三个方面动起了手脚。

其一,只要李林甫把持相位,那么就只有两种人能够与其同列。第一种就是像前文中提到过的那位牛仙客,其特点是既没啥才干也没啥政见,而且极其听话。具体说就是李林甫让他干啥就干啥,从来没二话:

“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进,专给唯诺而已。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它蹊矣。”(《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唐纪第三十》)

第二种人,就是像陈希烈那样,才能不能说没有,人品也不见得就坏,但就是胆小怕事。每逢需要他进行决策时,陈希烈都要先看一下李林甫签没签字——要是后者没签,打死他都不敢拍板。

有了牛、陈这样的货色充斥中枢,李林甫根本无需为眼前事担忧。

其二,就是对在未来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任何隐患,都不遗余力的予以铲除。比如说杨慎矜,不但家世不凡,富有才干,而且政绩卓著,深受李隆基的赏识。因此杨慎矜年纪轻轻就做上了御史中丞、户部侍郎这样的高位,很显然将会前途似锦。

对于这样的潜力股,李林甫向来是尽力拉拢的。但杨慎矜非但很不齿其为人予以了拒绝,还与他的心腹狗腿王鉷起了龌龊,那李林甫还有什么客气的?他直接跑到李隆基那里告黑状,说杨慎矜身为隋炀帝杨广的玄孙,勾结术士,密藏谶书,图谋恢复前朝。李隆基大怒,下令抓捕杨慎矜及其兄弟少府少监杨慎余、洛阳令杨慎名,然后统统赐死。 6park.com

6park.com

此外,唐朝崇尚军功,武将凭借功勋出将入相的不在少数,如李靖、李勣、娄师德等。到了开元年间,不少文官发现了这一条捷径,纷纷自愿“支边”去当节度使以图幸进,像张嘉贞、王晙、张说等人都是藉此拜相。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堵住这个可能的漏洞,李林甫就跟李隆基建议以后应该多用、重用胡人充任边将。为啥呢?因为胡人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也不容易结党,不会对朝廷造成威胁:

“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旧唐书·卷一百六·列传第五十六》)

当然这只是些冠冕堂皇的的借口罢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唐朝再怎么开放包容,也不大可能让一个胡人入朝为相,自然也就无法威胁到李林甫的地位。

而对于那些已经建立了很大威望和功勋的节度使,李林甫当然要不惜代价的铲除掉。比如身兼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节度的王忠嗣,他就动用大批爪牙拼命的诋毁诬陷。虽然王忠嗣有太子李亨当后台,李隆基对其也颇为信任,但最终还是剥夺了他的兵权。 6park.com

6park.com

王忠嗣脾气也大,被贬斥后整日郁卒,很快就在天宝八年(749年)暴死,终年才45岁。

6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后来很多人说王忠嗣不死,安禄山就不敢反——其实安史之乱的爆发不是安禄山的问题,而是李隆基的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算王忠嗣不死、安禄山不反,也会有李禄山、王禄山、张禄山去反,光靠一个王忠嗣有什么用?

扯远了,安禄山的事咱们后边再说。反正经过李林甫持续十几年的上下其手,大唐朝但凡有点才能的官员,要么成了他的走狗,要么被贬斥闲职,要么干脆就被弄死了……于是乎这厮居然达成了个连管仲、萧何、房玄龄这样的千古贤相都没脸说能办到的成就,那就是“野无遗贤”:

“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唐纪第三十一》)

除了稳固相位和铲除异己,李林甫要干的第三件大事就是想整死太子李亨。 6park.com

6park.com

话说李隆基刚即位才3年,就册立了次子李瑛为太子。但他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其最宠爱的武惠妃成天吹枕头风,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寿王李琩当太子。

恰好当时李林甫还跟武惠妃勾搭上了,俩人里外一起使劲,终于促成李隆基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赐死。

谁知心想事成之后,武惠妃就挂了。李林甫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守信用,就是在武惠妃死后继续向李隆基推销寿王李琩。不过李隆基这回倒没听他的,反而改立忠王李玙为太子,并为其改名李亨。

这下李林甫就慌了。因为在立储之争中站错了队,基本上就意味着本人及其子孙的政zhi生命开始了倒计时——只要李隆基一挂,李林甫就得玩完。

其实我觉得李林甫是谨慎过头或者反应过度了。因为在包括唐朝在内的大多数王朝中,一朝天子一朝臣本就是常态,谁也不敢说自己就能长盛不衰。再者李林甫与李隆基本都是同代人(前者比后者还大了两岁),以他受到的恩宠,起码生前事压根无须操心。

但是这个人吧,一旦在别人头上飘的时间久了,就往往会忘了自己有几斤几两。而且飘的时间越长、脚下踩着的人头越多,这种忘性或者错觉就越大,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李林甫当然也不能例外。而且此时的他已经嚣张跋扈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觉得皇子都被他弄死好几个了,太子也扳倒过一个,再加上个李亨压根没难度。不过李亨可不是李瑛,他非但特别乖觉的从不惹爸爸生气,而且受到了高力士、张洎等人的保护,让李林甫屡屡对其下手,却从未得逞。


05

当然李亨最终能幸免于难,最大的“恩主”其实还是李林甫。为啥这么说?因为这厮一直力捧用来取代李亨的那位爷,是寿王李琩。 6park.com

6park.com

我们都知道这个李琩喜欢上了个肉肉的女孩。这个女孩本叫杨玉,但因为多肉的体质以及当时以胖为美的风潮,因此被戏称为“玉环”——类似我们今天调侃谁随身自带游泳圈……

李琩疯狂的迷恋上了杨玉环,并娶她为妻。谁知他爹李隆基跟儿子口味高度一致,见过一次这个儿媳妇后就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最后不惜不要脸的去扒灰,把杨玉环从寿王妃变成了杨贵妃。

这对李琩来说当然是个巨大的悲剧,但比起李林甫还不算啥。因为这个小女人的身份转变,对他来说无异于是一个灭顶之灾。

为何这么说?因为李隆基虽然能不要脸到抢了儿子的媳妇,但并不意味着他在每天面对这个脑袋上被自己搞得绿油油的儿子时,心中还能毫无波澜。事实上,他非常可能想把李琩打发到永远看不到的地方才好,省得一见面就尴尬、心里就不对劲。

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怎么可能让李琩去当太子?而李琩没了机会,几乎就意味着李林甫谋算李亨的企图全都落到了空处。

当然这还算不上是灭顶之灾。那什么才是?答案是杨国忠。 6park.com

6park.com

杨国忠这厮,不见得比李林甫更坏,但问题是坏得更没品、吃相更难看。而且李林甫治国虽然给大唐朝治出了无穷的后患,但起码这个人本事还是有的,眼前的局面还能维持得住。可杨国忠呢?这厮宰相才当了3年,安禄山就反了,而且打出的旗号就是“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旧唐书·卷二百上·列传第一百五十》)。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杨国忠要是跟李林甫玩心眼、搞手段纯粹是找死。老李随便从身上拔下根汗毛,里边的道道儿都够杨国忠琢磨好几年的。可问题在于谁让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呢?而且人家堂兄妹的关系贼好,李林甫要是敢动杨国忠一手指头,杨玉环立马就跑到李隆基那里嘤嘤嘤,这谁受得了?

在以前,李林甫就是手持倚天剑,身负葵花宝典,谁来灭谁。杨国忠呢?本来只会抡王八拳,但现在被加持了无敌防御,无论李林甫怎么攻击都是挠痒痒。相反老李挨了一百记王八拳可能眉头都不带皱的,可要是没完没了的挨了一千记、一万记呢?

最后的结果,就是李林甫在临死前向杨国忠彻底服软认栽:

“林甫死矣,公必为相,以后事累公!”(《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第三十二》)

当然虎死余威在。面对李林甫的哀求,杨国忠吓得连连下拜,“谢不敢当,汗流覆面”。可等到前者真的挂了以后,后者立马开始疯狂的反攻倒算——诬陷谋反,削爵抄家,诸子流放,亲党被贬。就连李林甫的棺木也被劈开,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6park.com

6park.com

人性之卑劣显露无疑。当然,这也是李林甫应得的。

由此可见外戚之可怕。平常大家斗归斗,各凭本事手段,输了也是技不如人没啥可说的。可跟外戚斗,人家直接开无敌挂,这谁受得了?

也正是从李林甫的遭遇开始,官僚集团开始对外戚高度警惕,只要遇到个冒头的就群起而攻之,哪怕人畜无害。比如那个最著名的倒霉蛋张尧佐,因为他的侄女张氏一不小心成了宋仁宗赵祯的温成皇后,于是乎这位天禧三年(1019年)的进士、入仕以来因政绩卓著而备受好评的开封府推官,一夜之间就成了遭万人捶的那面破鼓。到最后老张连喘口气都罪大恶极,像包拯、余靖、陈升之等著名的谏官,几乎都是靠“闲着没事弹(劾)老张玩”的绝技而声名大噪。

到最后连赵祯都护不住张尧佐,只能免了他的职,打发回家养老去了。

这算不算李林甫做过的唯一一件“好事”?


06

最后再来说一说李林甫与安史之乱的关系。 6park.com

6park.com

如今的网上非常流行这么一句话,叫“谁谁不死,某朝不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传庭不死,大明不亡”。当然这句话是有出处的,载于《明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的“传庭死而明亡矣”。但意思是否是这个意思,就值得争议了。

有了这个先例,自然就有人照猫画虎开脑洞。我见过最奇葩的说法是“(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把一个王朝的命运寄托在一个死太监的身上,我也是服得妥妥贴贴的。

除此之外,还有“(李)存孝不死,大唐不亡”、“(贾)似道不死,大宋不亡”、“察罕(帖木儿)不死,大元不亡”、“天启(朱由校)不死,大明不亡”、“肃顺不死,大清不亡”等等奇谈怪论。这类说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初一见似乎很有道理,但根本禁不起琢磨,而且越琢磨就越觉得荒诞不经。

那篇托名北宋名相吕蒙正而作的《破窑赋》,其中有句话便能一语道破这类说法的荒谬之处——“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一个王朝之所以会倾覆,是时、运、命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要说有个共同点,统统可以归结为财政的崩溃。比如明朝,你当“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真就只是个段子?那是血淋淋的现实!当朱元璋玩家家酒般的取消了中央财政、几乎全部由地方坐收坐支的那一刻起,这个王朝的灭亡已经开始了倒计时。能撑到近300年才嗝屁,我只能对大明朝的忠臣良将表示由衷的钦佩。 6park.com

6park.com

作为个人,只有在历史的大潮中顺势而为才能功成名就。想逆势而行,我们只需要关心一下这厮死得有多惨、名声有多臭就够了。

所以像所谓的李林甫不死,安禄山就不敢反之类的论调,应该可以休矣了。

但李林甫活着的时候,安禄山确实没反,这也是事实。至于原因,十之七八是巧合,剩下的也好理解——你要去偷别人家,那户人家今天是只贪吃但精明的狗看门,明天就会换条只知道吃的蠢狗,问你愿意哪天来偷?

但安禄山之所以敢反,说是全拜李林甫所赐,也不为过。

安禄山本是一落魄杂胡,名叫轧荦山。后因母亲改嫁了一个叫安延偃的粟特人,这才有了姓氏。

早年间安禄山混得很惨,一度当起了牙郎,就是二道贩子。后来因为生活实在落魄,就跑去偷羊,结果被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抓住。老张见这厮长得很肥,就觉得当兵能是把好手,就将其招至麾下。此后安禄山虽然屡遭嫌弃(《旧唐书》说“(张守珪)常嫌其肥,畏惧不敢饱食”),但凭借打仗不要命那股劲头,终于开始平步青云。 6park.com

6park.com

后来他进京觐见李隆基。后者是个狂热的胖子爱好者嘛,对女人如此,男胖也一样,所以安禄山收获了皇帝极大的好感。在这其中,李林甫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安禄山进京之际,正是李林甫能否拜相的关键之时。为了达到拜相的目的,李林甫无所不用其极,眼见李隆基跟这个死胖子王八看起了绿豆,哪能不顺杆爬大说其好话?这下李隆基高兴,安禄山感激,李林甫也达到了目的。

天宝十一年(752年)时,李林甫已经坐稳了相位。为了杜绝可能的竞争对手觊觎自己的位置,他极力向李隆基建议多用、重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并“以身作则”的将兼任的朔方节度使之职辞去,还举荐安思顺继任。这个安思顺是谁?他可是安延偃的侄子、安禄山的堂兄。想当年10岁的安禄山逃出突厥部落去投靠岚州别驾安贞节,全靠安思顺一路上的拉扯照顾,可见二者关系之亲密。

要是没有李林甫的大力举荐和这位当朝第一人的主动示好,安禄山能身兼三镇节度使长达十几年的时间?

但等到安禄山翅膀硬了以后,李林甫也对他产生了警惕,动辄就敲打几下。 6park.com

6park.com

天宝六年(747年)安禄山被提拔为御史大夫,经常仗着李隆基的宠爱跋扈妄为。对此,李林甫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暗地里没少给他挖坑:

“李林甫为相,朝臣莫敢抗礼,禄山承恩深。入谒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趋拜谨甚,禄山悚息,腰渐曲。每与语,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禄山以为神明,每见林甫,虽盛冬亦汗洽。”(《旧唐书·卷二百上·列传第一百五十》)

所以有李林甫在朝中镇着,安禄山就算想反也不急于一时。反正姓李的比姓安的大了整20岁,等把他熬死了或熬老了,再轻轻松松欺负那个废柴杨国忠,何乐而不为?

而李林甫当权时,每一次蔽塞言路、每一次妒贤害才、每一次祸乱朝纲,其实都是在给安禄山的造反大业献上的神助攻。有这样的好队友,安禄山为什么要着急去反?

毁掉盛世大唐的,与其说是安禄山,不如说是李林甫。

喜欢我在枫林中哭泣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我在枫林中哭泣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