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影响古今国计民生的胡线、雨量线等重要分界线
送交者: Weiggg[♂☆★★★声望勋衔15★★★☆♂] 于 2024-04-10 11:05 已读 4733 次 4 赞  

Weiggg的个人频道

中国综合国情方面的顶级分界线和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至少有3条——“秦岭-淮河线”“长城线”和“胡焕庸线”。

其中的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这也相当于中国年降水800毫米的降水量线,是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胡焕庸线,也叫爱辉-腾冲线或者黑河-腾冲线,是在中国东北端的爱辉(后来改名为黑河)和西南端的腾冲之间画一条线,大致为倾斜45度的直线。这像是中国国土的对角线。

在这条线的东南方,地势低,有中国43%的国土,居住着中国94%的人口。中国其余的人口和国土,在这条线的西北方,那里地势高,地大人少。

这条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来的。所以在国际上称作胡焕庸线,是美国人率先这样称呼的,英文是Hu Line,在这两个英文词之间也可以加上连字符。 后来,中国的外蒙古独立出去了,所以胡焕庸线两侧的相关数字也变了。

根据2000年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利用ArcGIS进行的精确计算表明,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3.8%和总人口的94.1%。 6park.com

此外,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注意降雨量对战争的影响,提出了“15英寸雨量线”问题我计算发现,15英寸是381毫米。“15英寸雨量线”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就是胡焕庸线。   6park.com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里写道:刘彻用卫青、霍去病进军沙漠地带,是军事史上的壮举,

“只是他想消灭匈奴的希望,却无法实现。兹后15英寸雨量线间两方的厮杀,还要继续约2000年,直到康熙帝以新式火炮打败噶尔丹迫他自杀,才解除了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

下图是李克强担任总理时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在带有胡焕庸线的地图前面停留。 6park.com

这时,李克强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在谈到爱辉-腾冲线时指出:“《淮南子·天文》已经用神话讲过这块倾斜的大地,它不仅是个人口分界线,也是地理、气候,乃至民族、文化的分界线。”

胡焕庸线也是经济和人才数量的分界线。西北部比较贫穷,需要东南部的帮助。 6park.com

虽然贵州省在这条线的东南,但是也接近胡焕庸线了,比较穷。贵州就是上海市的扶贫对象。而今,贵州债台高筑,上海“尚能援否”?是否自顾不暇?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在《人民政协报》上写道:【我国各地区高学历劳动力分布也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存在地域分布不均的现象,也可称为“人才胡焕庸线”】。 6park.com

西部人才本来就比较少,而且还“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古诗的名字和一些戏剧的名字,也被用来比喻中国人口和人才的流动趋势。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地势使之然,此事古难全。

关于历史上的胡焕庸线,我从台湾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启讷的两篇文章摘录了下面两段话: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改变了以胡焕庸线(即“瑷珲—腾冲线”,或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东、南侧为基地的农耕“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传统。元以前,跨越胡焕庸线,被史家视为“帝国”的两汉、隋、唐,规模不可谓小,但只能在胡焕庸线的两侧分别实行不同的制度和政策。

元朝的地缘政治战略,转为从东北和西南两侧继续延展胡焕庸线。这意味着元朝有意将新的“中国”的防御前沿向东北推向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向西南推向孟加拉湾。


贴主:Weiggg于2024_04_10 17:23:17编辑
喜欢Weigg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eiggg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Weiggg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