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朱元璋的四件奇葩事造就强大明王朝
送交者: 王寶[御史大夫★★★☆] 于 2017-01-29 18:35 已读 2998 次 2 赞  

王寶的个人频道

尽管后人对朱元璋的反贪吐槽不少,但一个事实,却正如清朝人编修的《明史》里赞叹:吏治澄清者百余年,名垂青史的清官更是极多。如此好风气不单杀出来,也是这奇葩方式刺激出来的。本文摘自网络,作者系我方团队张嵚。


朱元璋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少有的暴君。在朱元璋的传奇人生中,充满了种种矛盾(图源:VCG)

若问哪位开国皇帝,被野史长期编排到奇葩,首推明太祖朱元璋。

这位铁血帝王,一生功过争议多,到了评书戏曲十分发达的清代,更给加工成各种奇葩事迹:为了清算功臣绞尽脑汁,竟把大家请到庆功楼上喝酒,一把火把庆功楼烧了。有人给他送春联,他文化低看不明白,还以为人家讽刺他当过和尚,当场就发飙杀人,闹出恐怖文字狱。

类似奇葩事,由于太过有鼻子有眼,一些学者也当真,清末有人较真探究下,发现好些野史里被朱元璋悲惨杀掉的文人,居然在朱元璋孙子在位时,依然在欢度晚年。十足大写的尴尬!

但有一件事,哪怕再有才的野史,却也无力编排:他近乎奇迹般的治国业绩!

他开创的大明朝,建国的时候,就是烂摊一片:各地田地荒芜,所过之处全是废墟,好些残破城市,街边随处可见累累白骨。但与北元的战争依旧惨烈继续,论开国难,没谁比他难。

可就是这么个破烂家当,经过他三十年强力整顿,再次焕然重生:田亩土地八百五十多万顷,粮食产量远超汉唐宋元各朝代,城市热闹繁荣,官仓民仓粮满仓。败退草原的北元,同时也被连番狠砸,在捕鱼儿海彻底砸没。一个雄视天下的大明王朝,就这样拔地而起!

无论对这位争议帝王,有怎样的是非立场,只此一样,正是中国古代史上空前辉煌的奇迹!

如此奇迹,他怎么做到的?其实野史里充满奇葩的朱元璋,正史上也有几件奇葩事。但正是这些奇葩事,才是造就奇迹的重要原因!

一、上班穿雨衣

大臣上朝,通常是庄严时刻,但在朱元璋执政年代,场面却奇葩:每逢雨雪天,好些大臣就穿着破雨衣雨靴闯进来,朝堂上满眼泥水,跟赶大集一般热闹。不怕朱元璋生气?这就是朱元璋定的规矩:雨雪天气,官员们可以穿雨衣雨靴上朝。

为什么定这规矩。朱元璋的理由也简单:官服官靴太贵,可不能糟蹋!他最看不惯的臭毛病,就是糟蹋东西。

有多看不惯?有次在宫里,看到乱扔的破布,立刻就发了飙,把后宫妃嫔们叫来一顿骂,声称下次谁敢这样,朕就见谁杀谁!还有两个小太监穿着新靴子淌水,叫他看到了当场拉出去一顿板子。有个官员穿了身五百贯钱的好衣服出来,被他撞见也是一顿训:你一身衣服,相当于多少口农家一年的收入?差点就把那倒霉官员砍了!

有次还心疼出大事来:京城一群公侯子弟雇了艘船,在秦淮河上吹吹打打,朱元璋闻讯震怒,立刻把这群二世祖弄到边关劳改。其中一位二世祖从此洗心革面,为大明朝征战二十年,立下赫赫战功——西宁侯宋晟。

心疼次数多了,朱元璋干脆定了这规矩:雨雪天气,为免淋坏官服,官员们可以穿雨衣雨靴来上班,只要不糟蹋衣服,失礼了朕也不怪。事情不大,但意思严肃:国家很穷,来不得半点骄奢淫逸。这事就是个标杆,谁敢糟钱就狠治。

如此标杆,效果也十分好,明初的官场,是出名的穷官场,照着同时代名臣宋濂的话说,官场上轻易没饭局,就算一定要吃,满眼都是绿油油素菜,基本不见荤腥。办公条件也简陋,比如专业反贪的都察院,以永乐年间名臣金幼孜的话说,房子好多年不见修,下雨还漏水。

风气却淳朴,照明朝人的笔记说,那时明朝官员见面聊天,聊的基本是工作文章,极少攀比享受,效率却是高,以嘉靖年间名臣张璁的感慨:朱元璋时代两天可以办好的公务,嘉靖年间得拖个十天半月。那时候谁敢讲吃讲穿拖沓糊弄?

二、朕自己种着吃

不许糟钱的朱元璋,一辈子的吃穿用都寒酸:宫里面料上的金粉都叫他洗下来,铸成金块送去赈灾。夏日去东阁巡视,热急了当场换衣服,穿的换的全是旧衣服,看傻身边一干官员。

他的妻子马皇后,平时穿粗丝衣服,晚年卧病在床,盖的被褥都是宫里做衣服剩的边角料缝起来的。全家人一辈子带头艰苦朴素。

但寒酸的朱元璋,有时也“奢侈”,初登基的时候,,喜欢喝口山西进贡的葡萄酒,但听说这东西贵,立刻咬牙戒了。后来又特爱吃浙江金华产的香米,可这东西也金贵。朱元璋倒干脆:送点种子来,朕自己在宫里种着吃!

他真种?朱元璋的皇宫墙壁上,全是农业生产画面,走两步就好像进农村。空地上少见亭台楼阁,基本辟出来种菜种粮食。出名工作狂的朱元璋,闲暇时最大爱好,就是跑来看小太监们在田地里灌水除草。有时能痴痴看好半天。

金华的香米,当然也种了下去,后来浙江地方官上奏,问还送不送香米,朱元璋高兴回答:还送什么啊,朕在宫里已经丰收了。看着一派丰收景象,真的是无比欣慰啊。

这事只为吃口香米?大明开国重建,农业生产第一,种地也从宫里抓起。每年农业国策,都先在宫里试水。成果也很接地气:有官员向朱元璋虚报业绩,被朱元璋问了几句专业问题就穿帮。气的朱元璋当场大骂:你以为朕没种过地吗?

三、不种棉花就充军

当然要振兴农业,单靠在皇宫里自己种还不行。这件事情,过日子简朴的朱元璋,出手经常大气,除了多次减免赋税徭役,只要地方闹灾,官员可以不用请示,先赶紧开官仓赈济。还多次派官员四下出动去买耕牛,哪里农民在垦荒,就热情送牛上门。比如洪武二十八年,一次给山东东昌农民送来一万多头牛。

出手大气,国策上也豪气:都得听我指挥!

于是,听朱元璋指挥的明朝农村,成了这一派奇特景象:每月正月,明朝官方都会发布农业指示,全国各地村庄,每天早晨五更敲鼓,全村劳动力在田野集合,由村干部点名后,带领大家一起劳动。除了指挥劳动,还要指挥学习,村口有“申明亭”,定期组织农民学习。种什么农作物,一样农作物种多少,都得听朝廷的。

而其中更有一条影响深远的硬规矩:家里有五亩地以上的农户,必须要种半亩棉花。这棉花在当时可是新事物,元朝时候还种不多,出门能穿件棉衣的,标准有钱人!

但朱元璋却态度坚决:有钱没钱不管,有地就得种上!不会种?各地派技术员下乡,家家改良土壤,种子肥料国家包,手把手教着种。各地每年的棉花栽种量和产量,全都造册登记,收获时对着查。谁家种的好,就有免税奖励。不种?等着充军劳改吧!

如此雷得强硬的措施,来自朱元璋一个念念不忘的理想:如此十年,吾民贫者少矣。

不出十年,这个硬规矩就立竿见影:明朝的耕地数和粮食产量,每年滚雪球疯涨,到朱元璋晚年时,粮食年产量已远甩开元朝两倍多。棉花产业更是井喷,从此成了中国重要标牌产业,照明末宋应星感叹说:凡棉布寸土皆有。冬天穿棉衣,这个以前土豪才有的奢侈事,从此是中国老百姓家的寻常事。

这个国策,后世吐槽的不少,但参考明初的惨状,确实是这条奇葩的政策,硬生生把大明朝,拽到了国富民强的道路上。

四、人家吃着你站着

对老百姓都要求严格的朱元璋,对待官员也是零容忍:他在位期间,多次重手治贪,掀起各种血雨腥风,雷规矩也多,甚至还发布命令,鼓励农民把当地污吏抓到京城来治罪。最热闹的时候,通向南京的要道上,常见欢天喜地的农民,捆着脑满肠肥的官员,敲锣打鼓赶路。

如此反贪手法,招来的吐槽也多,但以朱元璋自己原话说,这全因为官员们“蹈胡元之弊”。也就是先前元朝太极品,留下一个腐败成风的官场,莫说大官狠捞,就连基层小吏,都是勾搭连环,连官员都敢欺负,比如常熟小吏沈尚,多年来鱼肉地方不说,连朝廷派来的县官,都敢当场摁住痛打。待到此人恶贯满盈伏法,朱元璋还是气不过,把被沈尚打的官员也一顿骂: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既然腐败如此严重,朱元璋也就下了狠手,但只靠狠手就能治得了?后人津津乐道朱元璋重手治贪时,却常忽略他另一件事:表彰清官。

他的表彰方式也很多,各地的廉政官员,时常也赏赐带升官,却还有非常雷的一条:每三年一次地方官进京述职,他都会给各位官员赐宴:凡是考核表现优秀的,坐着吃香喝辣。表现普通的?那就得站着吃,没吃两口就腰酸腿痛。但这还不是最惨的,门口还有一群考核差的,排队在那里候着,眼巴巴看他们吃,直到宴席结束,饿的眼冒金星,才能获准离开。

而且这还不算完,大明每家农村村口,都有旌善亭,哪个官员做出了好业绩,立刻就写上,就连回家探亲,除了赐米赐绸缎,专门派乐队鼓乐开道,管保红遍全国。至于犯错官员就惨,就算能逃过死罪,犯过的错也要写到各村另一个亭:申明亭。而且家门口上也要写明犯罪事实,专供过往群众参观。敢犯错?就这么臭遍全国。

所以,尽管后人对朱元璋的反贪吐槽不少,但一个事实,却正如清朝人编修的《明史》里赞叹:吏治澄清者百余年,名垂青史的清官更是极多。如此好风气不单杀出来,也是这奇葩方式刺激出来的。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喜欢王寶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王寶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