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唐代的前朝与后宫:从李渊到武则天(十七)
送交者: 连横合纵[♀★★★金嗓俏丽吴姝★★★♀] 于 2017-01-15 11:23 已读 2165 次 1 赞  

连横合纵的个人频道

作者: 感秋华而泪

第九章 终结酷吏

  第二节 唐玄宗也任用酷吏

  由于王弘义等人连二接三地死去,长寿元年八月以后的朝堂等于是恢复封建官场的常态。某些人吹毛求疵,非要说它继续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女魔头的残暴狠毒毫无止境。如此说来,因酷吏而钉上历史耻辱柱的皇帝,可就不仅局限于武则天、秦皇汉武以及明清两朝的皇帝。

  史书都说“文景之治”好,与民生息,缓刑轻法,好比和风细雨,赏心悦目。可汉景帝刘启首开汉代酷吏之风,郅都是他的头号酷吏。当时,济南郡的大姓宗族称霸地方,胡作非为。郅都来到当地,以暴制暴,对若干家族进行满门抄斩,其余人吓得大腿发抖,不敢与官府对抗。他施法严酷,不论何官何人,权贵皇亲都不敢正视他,称他为“苍鹰”。临江王刘荣因侵占宗庙地而获罪,汉景帝令他回长安,到中尉府接受郅都的审讯。这只凶悍的苍鹰责讯甚严,冷酷无比,刘荣惶恐,请求郅都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皇帝谢罪,郅都不许。最终把刘荣吓得灵魂出窍,自杀身亡。

  唐玄宗时期也有酷吏,可后世的说书先生故意装作没看见。他不愧是武则天的孙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头号酷吏是吉温,正是武周酷吏吉顼的儿子,父子同为酷吏,一脉相承。唐玄宗忌惮太子李瑛,李林甫奉命打击东宫,恰好有人告发太子嫔杜良娣家人图谋不轨。吉温负责审理此案,要求告密者牵引出一大帮人,有王曾、王脩己、卢宁、徐征,一律格杀勿论,尸体堆积在大理寺的墙角下,家属吓得赶紧离窜。文武百官见到吉温,噤若寒蝉,唯恐祸从口出。吉温审案总是先斩后奏,先罗织成罪,写成奏章,再以此威胁囚犯,“震以烈威,随问辄承”(《旧唐书》),谁还敢忤逆?因为才干“非凡”,擢升户部郎中兼侍御史。最终死于非命,当时唐玄宗身在华清宫享乐,下诏声称“温本酷吏子,朕过用之,故屡构大狱,专威福”,如今已经死了,你们可以安心。这叫先把人打瘸,再赏赐一根棒棒糖。和吉温齐名的酷吏名叫罗希奭,人称“罗钳吉网”,此外还有王旭、卢铉等人。

  至于其他朝代君王的杀人如麻,那也能网罗出一大筐。“天下人牧(即君王),未有不嗜杀人者”,亚圣孟子如是说,后世因此结论:君主专政是史上最野蛮的政治制度之一。不论是谁坐在君王宝座上,谁都会开杀戒,程度严重者属于“酷吏政治”,程度轻者属于常态。

  再发一篇修改稿,看效果如何

  …………………………………………………………………………

  卷2 高宗之妻 第六章 恒代遗风下的泰山封禅 

  第一节胡风下的泰山封禅

  封禅是古代的祭祀大典,多在泰山举行,封为祭天,禅为祭地,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古来帝王都想封禅,彰显君权神授,祈祷国运永祚,文武百官常借此来讨阿谀奉承皇帝。可它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啻于劳民伤财,只有天下一统、国泰民安的盛世才有资格封禅。前有秦始皇、汉武帝和光武帝举行过。唐太宗生前也想搞,由于国力不够等因素,最终搁浅。高宗即位后,许敬宗于显庆四年(659年)上书请求封禅,显庆六年百官们再次请求封禅。当时条件尚未成熟,暂时搁置。

  到麟德二年(665年),天象、地理都正常,不曾发生自然灾害。托多年的风调雨顺之福,该年粮食大丰收,一斗米不过五钱,百姓安康。此时国运昌盛,军事方面战绩辉煌。先后灭掉西突厥,平定铁勒诸部,势力直逼中亚腹地;东边的百济被攻破,一场白江之战奠定中华在东亚的龙头地位;到眼下,唯有盘踞东北的高句丽尚未拔除。

  万事俱备,泰山封禅也就瓜熟蒂落。正月,帝后率领百官第三次前往洛阳,以作前期准备。以往都是臣子请求封禅,如今皇后也兴高采烈地加入请愿的队伍中。十月,封禅队伍正式出发,在护卫的层层保护之下,一路旌旗蔽日,浩浩荡荡地奔向泰山。队伍绵延上百里,行走两月后到达齐州(今山东济南)。突厥、波斯、天竺国等周边部族酋长或使臣前来观礼。不久,新罗、百济和倭国等属国的使者也到场。万国来朝,聚集泰山,气势之磅礴,场面之恢宏,亘古未有。高宗的泰山封禅已演化成亚洲政要峰会,大展中华天威,挣足国际脸面。他的“天可汗”威名可比唐太宗响亮得多。后世君王更是望其项背,给他提鞋的资格都不够,还敢骂他是昏君。

  秦汉的封禅只祭拜天地,高宗还要祭拜先祖,以体现孝道。封禅使公布章程,祭天时顺便祭拜唐高祖、唐太宗,祭地时不忘太穆皇后、文德皇后,这算是创新之处。传统中原礼法全由男人做主,女人没有祭祀权,只能靠边站。不论祭天祭地,皇帝充当首献,亲王充当亚献,公卿行终献之礼。武皇后认为对妇人不公平,决心更改规矩,向旧制度挑战,向旧礼法说不。心动不如行动,她迈出气壮山河的一步,封建卫道士因此把她打入地狱之深渊,现代女人以此把她捧上精神之神坛。她上表声称:

  其祭地只之日,以太后昭配,至于行事,皆以公卿。以妾愚诚,恐未周备。何者?乾坤定位,刚柔之义已殊;经义载陈,中外之仪斯别。瑶坛作配,既合于方只;玉豆荐芳,实归于内职。况推尊先后,亲飨琼筵,岂有外命宰臣,内参禋祭?……且往代封岳,虽云显号,或因时俗,意在寻仙;或以情觊名,事深为己。岂如化被乎四表,推美于神宗;道冠乎二仪,归功于先德。宁可仍遵旧轨,靡创彝章?

  《全唐文》卷97

  大意就是:陛下,祭地时不让妇人参加,臣妾挥拳抗议;都说乾坤自有定位,乾者,为天为阳为男,坤者,为地为阴为女,祭天是男人的职责,祭地就属于妇人的义务;再者,臣妾是皇家媳妇,孝事太穆皇后和文德皇后属于分内事,责无旁贷,怎能委托他人来执行?

  可泰山封禅因秦皇汉武而闻名后世,这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规矩是在那时成立,不准妇人参与。想必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围攻她,武皇后早就料到,于是批判秦皇汉武的龌蹉,说:他们封禅之时,痴心妄想着寻访仙人,渴望长生不老,把列祖列宗扔到一边,这样的封禅能实现教化世人?他们所制定的典章还值得遵守?

  这下可把反对者堵得哑口无言。皇后显然是处心积虑、有备而来,皇帝什么态度?也许就是妻管严,哪敢说不行。就这样,武皇后为妇人参与泰山封禅争取到一席之地。李治宠爱妻子,唯恐天下人不知晓,连泰山封禅时都不忘大搞恩爱秀。为讨好或尊崇女人,不惜牺牲中原礼法,这原本就是李唐的家风,祖孙三代都如此,“上梁不正下梁歪”。

  李治的姑姑平阳公主是将军,在李唐建国之初立下汗马功劳,最终战死沙场。爱女情深的李渊,不甚悲恸,决定以军礼下葬。当时的礼官认为牛头不对马嘴,说女人下葬不可以用鼓吹大礼,与古礼不合。李渊气沉丹田,大声反驳:当初朕在太原起兵,公主举兵前来响应,披坚执锐,出生入死,有赫赫战功,不是一般妇人所能匹敌,“何得无鼓吹!”(《旧唐书》)于是乎,平阳公主成为帝制时代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女人。

  长孙氏对李世民功劳巨大,从参与夺嫡到支持帝制。当她去世后,李世民变得魂不守舍,各种追福活动无休无止。按照惯例,只有当皇帝死后,皇后才能同夫君配享太庙。可唐太宗提前让长孙皇后入太庙,还将皇帝才能享用的《光大之舞》定为她的庙乐。这一切发生于贞观十四年六月,由当时的给事中许敬宗提议,唐太宗下诏同意。当时的礼官竟然不出声,似乎纵容皇帝违背礼法。

  说来说去,又绕到原点,隋唐统治者拥有胡人血统,思维方式残留塞外的母系遗风。塞外妇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受礼法束缚,敢于表现自我,男人对此习以为常。联系当代中国男,身在日本娶日本妻,下班回家自觉做家务,觉得是爱妻行为,没什么不对。可当地人说风凉话,认为妻子恶劣,欺负性格软弱的丈夫。唐高宗不就被贴上“性格懦弱”的标签?武则天不正被视作凶悍的“母老虎”?关键在于男女是否平等,中日两国如此,唐宋两朝也如是。唐朝还有平等的一面,可进入宋朝后两极分化严重,最终走向病态。

  唐高宗的泰山封禅,是一件彰显中华天威的盛事。前因决定后果,历史的发展历来如此。只因后来皇后称帝,后世史官清算她,本着专制的态度逆流而上,以往与她有关系密切的人也一并打黑。唐高宗首当其冲,他的泰山封禅因此被鞭臭,说成妖妇窃弄权柄、为所欲为的铁证。

第二节 处死来俊臣

  来俊臣是最后一个被处死的酷吏。

  自小穷困潦倒的小人,一旦得志就欲壑难填,除了财欲还有色欲,来俊臣果然如此。

  他因告发綦连耀有功,女皇赏他奴婢十人。来俊臣查看司农寺管辖的官婢,没有合意者。因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家有小婢,善于歌舞,他想着占为己有,便指使人诬告斛瑟罗谋反。数十位酋长到宫门前阙楼下割耳划脸,为他诉冤,才幸免于难。长寿二年(693)因为贪赃受贿,被人告发,贬为同州参军。他还好色无度。被贬同州期间,强夺参军同僚的妻子,连人家的母亲也要。

  得势以后,他狠心抛弃贫贱之妻,抢夺出身显赫的王氏为妻。王氏出身山东士族中的太原王氏,唐朝的婚姻非常讲究门第,原不该嫁给来俊臣这样的腌臜泼才。她本是段简的妻子,因为太漂亮被来俊臣盯上。他假传圣旨,说皇帝已经把王氏赏给他。段简明知这是胡扯,又怕对方诬陷,只好把夫人拱手相让。后来王氏去世,来俊臣又看好段简的美妾,倒霉的段简只好再次相送,一时间老百姓都说“丑妻近地家中宝”。

  来俊臣平素与河东人卫遂忠有交情。有一天卫遂忠酒酣之后到来俊臣家去,当时来俊臣正与妻子的家人设宴聚会,守门人欺骗他说来俊臣出去,卫遂忠知道他是说谎,便闯进去,把他羞辱一顿。来俊臣由于遭人谩骂而感到羞耻,便指使人殴打他并把他反绑起来,很快又放他,从此结下仇隙。

  看到同类一个个惨死,来俊臣着实心慌,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乘机窃取最高权力。也许他以为女皇婆婆早已年老昏聩,也许他就是全身心病态,进而做出自掘坟墓的做法。他竟然罗织罪名诬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连软禁中的皇嗣李旦以及圈禁在地方的李显也一并诬告,说他们与南北衙禁卫军一同谋反。他想把皇亲国戚一锅端,让女皇沦为孤家寡人。飘飘乎所以然,像吸食鸦片,浑然不知死亡降临。关键时刻,卫遂忠告发他的阴谋,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出于恐惧,共同揭发他的罪恶,将他关进监狱,有关部门判处他死刑。

  当时武则天还想留他一条性命,处死的奏章送上已经三天,仍不批下。当她游览宫廷园林时,靠告密起家但已金盆洗手的吉顼牵马陪伴,向他询问宫外的事情。吉顼说:“外边的人只奇怪处死来俊臣的奏章没有批下来。”太后说:“来俊臣有功于国家,我正在考虑这件事。”吉顼说:“来俊臣聚集为非作歹的人,诬陷好人,贪赃受贿的财物堆积如山,被他冤屈而死的鬼魂满路,是危害国家的坏人,有什么可怜惜的!”太后于是批准处死他。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来俊臣斩于闹市,陈尸示众。男女老少都憎恨他,争相剐他的肉,很快就把他的肉割净。至此,酷吏政治彻底画上圆满的句号。

第九章 册立太子 圣历元年(698年)

  第一节 庶族宰相的政治投资

  圣历元年(698年)武瞾70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应是打算身后事的时候。若干年来,太子之位悬而未决,皇嗣李旦和武氏诸王明争暗斗、势若水火。手心手背都是肉,立一方都会置另一方于死地,武则天陷入彷徨苦恼之中。在立储的问题上,两位庶族宰相吉顼和狄仁杰充当急先锋,力劝选立李显为太子。与其说他们忠于李唐,描绘地像后世的皇家奴才那样,以维护皇权正统为己任,倒不如说做政治投资。

  吉顼被钉上“酷吏”的耻辱柱,与告密有关。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箕州刺吉顼史刘思礼相信江湖术士的胡说八道,自认有天命,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谋反。他暗中勾结朝廷官员,靠相面为别人预言富贵,乘机说:“綦连耀将授命于天,你一定要依靠他。”明堂县尉吉顼得知此事,本该上告御史台,以求公平处置。可他非要委托合宫县尉来俊臣,让他密告朝廷。来俊臣有一肚子坏水,长寿元年(692)八月以来被女皇冷落多年,心有不甘,巴不得重回朝堂。由他出马告密,还不得添糖加醋,把事态扩大化?果然,武则天认为事态紧急,派侄儿武懿宗审问此事。武懿宗也是卑鄙小人,内心丑得就像他的外貌,令人上吐下泻。他乘机打压异己分子,勒令刘思礼牵连某些朝官,36名官员惨遭灭族的厄运,受牵连而被流放的亲戚上千人。因为此案,来俊臣再次受到重用,兴风作浪一时。

  如此恶劣的后果,未必在吉顼的意料之中。若干个月后来俊臣下狱,他虽然积极劝谏诛杀此贼,未必能减轻自己的罪孽。有朝一日,那些被冤枉的人重新得势,肯定找他秋后算账。为防止遭受清算,最好购买政治保险,以讨好未来天子。

  和吉顼一样,狄仁杰也是苦口婆心地劝立太子。他们充当立储的急先锋,未必是历史的偶然。在那拼爹拼祖宗的贵族社会,他们都出身庶族,没有家族势力给他们撑腰,做官只能采取和君王合作,以实现富贵。狄仁杰与武瞾合作之密切,路人皆知。垂拱四年武太后伪造祥瑞为称帝造势,晋升宰辅的他不曾有异议;不久,越王李贞造反,他随军前行,继任豫州刺史,等于是踏着李贞的尸体上位;第二次晋升宰相时,他劝谏女皇不要事事躬亲。虽说他忠诚,仕途依旧多舛,就像20世纪的邓小平一样三起三落。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入阁拜相,此时的他年近古稀,如果再不加把劲,可就无法惠及子孙。毕竟那个年代流行“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鼠辈儿混蛋”,他也不能免俗。

  他不支持武氏诸王,与过往的经历有关。长寿元年(692年)一月,他和6位同僚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狱,生死悬于一线。夺储心切的武承嗣嫌弃他们不支持自己,固请诛杀他们。如此落井下石,武承嗣等人已不止干过一次,还多与酷吏合作。与龌蹉之人合作,何止自己今后死无葬身之地,连祖坟都要被人挖。

  把真实想法告诉女皇,两位庶族宰相不至于这么笨。他们可以冠冕堂皇地打出“宗法”牌。毕竟宗法制在中华流传上千年,深入人心。

  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充当太子,多次指使人劝说女皇:“自古以来的天子没有传给外姓人。”武则天依旧拿不定主意,狄仁杰常从容不迫地劝谏,重点强调:“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无;立侄儿为太子,未听说过侄儿会祭姑姑于太庙。”看来他和之前的李昭德一样,提醒女皇:在宗法体制下,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你属于李家媳妇,不再归属于文水武氏。

  武则天不太高兴,随口嘟哝一句:“这是朕的家事事,你不要参与。”狄仁杰说反驳道:“陛下的家事就是天下事,臣身为宰相,哪能不参与呢!”他旗帜鲜明地表示,一定要接回庐陵王李显,也算是忠心为君谋。毕竟皇权原本属于李显,当初被母亲夺走,如今要还给儿子,给天下人一个说法。

  狄仁杰的一番话像暗夜里的星星之火,让女皇看到一丝光明的希望。皇嗣李旦和武氏诸王势若水火,她正为此苦恼。可如果选立李显,李武两家有和解的机会,因为若干年来,李显和武氏诸王没有矛盾。她开始有所醒悟,继而做一个奇怪的梦,梦见鹦鹉的两翼都折断,随后问狄仁杰,这是什么意思。狄仁杰说说:“武是陛下的姓,两翼是两个儿子。陛下起用两个儿子,两翼就振作起来。”至此,武则天打消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的意思。

  狄仁杰是光明正大地劝谏,宰相吉顼搞曲线劝谏。当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非常得宠,他们与吉顼亲近。吉顼开诚布公地对他们说:“你们如此贵显,不是靠品德功业取来,天下对你们咬牙切齿的人很多。你们打算用什么保全自己?我为你们担忧!”两个小白脸吓得惶恐不已,流着泪询问计策。吉顼从容建议他们,向陛下吹枕头风,劝立庐陵王为太子,这样就可以长保富贵。

  二人赶紧付诸行动,趁机劝说女皇。武则天不是那么好忽悠,知道是吉顼在背后指使他们。她召集吉顼前来问话,吉顼太后备陈利害。

  三月初九,朝廷假托庐陵王有病,派遣官僚召庐陵王和他的妃、儿子们到洛阳治病,就这样庐陵王咸鱼翻身,重新回到洛阳。


第二节 突厥人维护李唐正统? 

  在册立李显为太子的前后,边关告急,契丹、突厥先后造反,一时狼烟滚滚,民不聊生。在宋朝史官的生花妙笔之下,那些贼寇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以维护李唐正统为己任。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酋长李尽忠、孙万荣起兵造反,当他们攻打到幽州时,传送檄文向给朝廷,向女皇拍板,说:“何不归我庐陵王?”(《资治通鉴》卷206)他们是舍得一身剐,敢把女皇拉下马,就是要恢复李唐天下。九泉之下的唐太宗若是得知,感动之情要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他们的言论化作春风,吹彻大地,带来复国的希望。宰相吉顼闻风而动,毫不犹豫地催促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让他们吹枕头风,册立李显为太子。

  以夷制夷,武则天借助突厥人的力量收拾契丹人。事成之后,突厥可汗默啜嫌弃汇报少,奏请当女皇的儿子,还说家中有女,请求和亲。武则天最初不答应,可突厥正处兵盛阶段,宰相姚璹和杨再思属于和亲派,建议满足他们的条件。

  武瞾的侄孙武延秀肩负和亲大任,前往突厥,迎娶默啜的女儿为妻。圣历元年(698年)八月,当和亲队伍到达目的地,默啜像作即兴演讲一样,发表一番感天地、泣鬼神、著青史、逐日月的演说:“我想把女儿嫁给李氏,哪里要武氏的儿子呢!这难道是天子的儿子吗!我们突厥累世受李氏的恩典,听说李氏被消灭,只有两个儿子还在,我现在要带兵去辅助他登上帝位。”

  说完,默啜拘禁武延秀等人,单方面悔婚。他带领突厥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大沙漠,发兵袭击边境。他们乘着兵势强盛,侵扰好几个州县,自然不忘率先向发檄文。在檄文中,默啜的口气像战斗中的公牛,牛气冲天,罗列武瞾的五大罪状。最后一条最能蛊惑人心。“我可汗女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罔冒为婚”(《资治通鉴》卷206),最后声称我要为此起兵,杀到河北为止。

  司马光如此渲染突厥人的“言论豪情”,以达鼓吹“皇权正统论”,这套成熟于宋朝的“皇家奴才论”。后世某些人以此为凭,认为武则天篡唐之恶,连外人都看不下,巴不得穿越到七世纪,共同赶她下台。真心佩服,封建卫道士的内耗手段:宁肯把江山拱手让给夷狄,也决不能让女人来统治。

  周边蛮夷,嗜杀成性,反复无常,今天说与称兄道弟,左一声亲爹,右一声亲娘,明天就翻脸不认人,举兵造反。他们心中哪有什么“皇权正统论”?若说有,那也只是借口,乘机发兵造反。想当初,北周(557-581年)权臣杨坚毒杀年仅7岁的儿皇帝宇文阐,夺取朝权,改国号为隋,晋升一代明主隋文帝。当时的突厥可汗沙钵略据说义愤填膺,对隋朝使者说:“我是周朝的亲戚,如今杨坚灭周,自己当皇帝,如果我袖手旁观,有何脸面见我的王后?”他强调自己是周朝的女婿,娶妻千金公主,说要为此讨公道,于是向隋朝宣战,40万大军势如破竹,攻下六座城池,震动长安。这难道是他的忠义所在?

  所以说某些人自认“愚忠”一流,以维护李唐正统为己任,为突厥人呐喊助威,那是不折不扣的汉奸行为。


 第三节 李显备受母亲迫害?

  后世的说书先生总要声称:李显备受母亲迫害。事实果真如此?

  嗣圣元年(684年),唐中宗李显被母亲废黜,四月迁往均州安置,不到一年改为房州,在此渡过13年的圈禁生涯。当年的房州,山丘林立,沟壑纵横,草木浓密,一派天然的大监狱。凄凄惨惨戚戚,庐陵王李显拖儿带女来到这里,衣服破旧,面黄肌瘦。王妃韦氏已身怀六甲,最终在路上诞下女儿。当时没有布可做襁褓,李显脱下衣服来包裹女婴。因此,女儿的小名叫“裹儿”,她正是日后的安乐公主。李显原本生性懦弱,有那么一段时间,每逢听说朝廷派人前来,他就吓得魂不守舍,几乎要自杀。

  当时朝野上下,动荡不安,多少人口称匡复庐陵王或李唐天下,内心大喊“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文明元年(684年)徐敬业造反,号称把儿子从母亲手中解放出来;垂拱三年(687年)一个名叫杨初成的人谎称奉朝廷之命,迎回庐陵王;垂拱四年越王李贞造反,说要恢复李唐天下;永昌元年(689年)汝南王李炜密谋造反,声称迎回庐陵王。

  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时,武则天派人对儿子严加制约,属于理所当然,以防被野心家利用。古今往来的废太子、废帝,几乎无人有善终,或被野心家利用,然后身首异处,或被新皇帝迫害致死,不谈父子亲情、兄弟手足。李显生在帝王家,深知此事,岂能不胆战心惊?危及时刻,还是王妃韦氏厉害,女人的柔弱转化成刚强,对夫君说:“祸福倚伏,何常之有?岂失一死,何遽如是也!”(《旧唐书 后妃传》)大意就是,祸福无常,大不了一死,有什么可怕。如果是兄弟掌权,李显要死好几回,庆幸是母亲称帝,他才有机会逃离被诛杀的宿命。

  虎落平阳遭犬欺,失势皇子不如鸡,官场之人历来认权不认人。想当初魏王李泰备受唐太宗宠爱,大红大紫,多少人对他阿谀奉承。可他一旦失势,降为郡王,处以终身圈禁,连负责看管的官吏都欺负他,克扣他的衣食。郡王竟然没有享受郡王的生活待遇,新太子李治于是上书,奏请改善兄长的生活。李显刚来房州,同样轮回着李泰的厄运。当地“官吏多无礼度”,狗眼看人低,好在房州刺史崔敬嗣古道热肠,“以亲贤待之,供给丰赡”(《旧唐书 崔光远传》),让他享受着王爷应有的生活。

  等到叛乱彻底安定,为保护好儿子,武瞾精心挑选德才兼备之人,以充任房州刺史,张知謇是其中一个。他出自士族大户之河东张氏,家有兄弟五人,人人励志读书,皆以明经擢第。他喜好老子学说,为人清高正直,很守士人本分,当时的达官显贵都争相推荐他。武则天看重他的才干,又看他英俊过人,估计心有所好,命令宫廷画师为他作画,然后送给他,说:“人或有才,未必有貌,卿家昆弟,可谓两绝”(《旧唐书 良吏传》),赞赏张家兄弟才貌双全。他为官刚正,不喜欢有人走后门以求仕进,鄙视那些才具平庸却身居高位的人。所以张家的子侄,如果不熟读经典,不允许他们参与举荐入仕。从天授元年起,他担任房州刺史,身正影直的人怎么可能欺负失势的庐陵王?衣食供应十分周全,李显对他感恩戴德,日后得势,像对待崔敬嗣一样,极力回报人家。

  李显在房州落户以后,日子过得美滋滋。根据《房县志》和遗址显示,依制所建的“庐陵王城”非常豪华,“其井也,黄琉八角以金镶。其城也,白石千紊而玉矗。由是人疑仙子,境胜蓬莱”。 由于他思念长安,还修建百丈高的“望北台”。他的妃嫔依旧美丽多姿,“巧梳蝉鬓,淡抹鱼腮,眉间晕柳,额上妆梅,温柔香去,脂粉气来”。当初流放房陵,随行人员有300多人,个中不乏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他们掌握着高端的宫廷文化,把宫庭中桑蚕取丝的工艺传到民间,又把宫庭酿酒的工艺结合房州当地的酿酒技术,诞生出房州黄酒。

 发一节修改稿

  ……………………………………………………………………………………

  第五节谁促使倭国全盘汉化?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遣唐使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象征着中日和平外交。佼佼者是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于开元五年(717)来到中华,就读于国子监,进士及第后任职于长安。他素负诗名,和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有诗文唱和。日后他决心归国,李白以为他触礁身亡,写下《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的诗句。在唐玄宗时期,倭国的遣唐活动最为红火,这是世人皆知。可如果没有白江之战,哪有后来的红火?

  倭国全面失败,四百余艘战船被付之一炬,阵亡一万多人,损失一千多匹战马。它所造成的恐慌,就像20世纪的两颗原子弹,引爆于广岛和长崎后所产生的威力。当时齐明女王去世,她的儿子中大兄皇子摄政,恐惧于唐军会大举入侵本土。他开始大搞全国总动员,在九州、四国广修防御工事,堡垒、烽火台到处可见。

  当时的唐高宗李治正筹划着何时剿灭高句丽,不希望他国前来碍手碍脚。他决心派使者前往倭国,以作安抚和警示,不以朝廷的名义。麟德元年(664年),使团到达倭国,由百济人郭务悰带领,规模多达两百人,扬言要见中大兄皇子。唐使不请自来,这让倭国朝廷诚惶诚恐。一方面好生招待,吃好喝好穿好,还提供美人,让他们睡好——这在古代习以为常;另一方面拒绝他们进入内地,提防军情被窃取,只派官僚与他们交谈。唐方坚持要见倭王,桌子拍了一遍又一遍。倭方也一遍又一遍地拍桌子,你不是中华天子,怎能见我大王?

  外交成为拉锯,一拉就是半年左右。郭务悰虽没见到倭王,可暗中打听到修堡垒的事情,知道他们无力再战。继续拉锯毫无意义,那就大摇大摆地打道回国。为护送唐使归国,倭人殷勤备至,倭王搞朝廷总动员,发动一切合适的人选,组建一支数百人的回访团,这就是史上第五次遣唐使,于麟德二年(665年)到达中华。

  到乾封二年(667年),唐王朝攻打高句丽已是箭在弦上。唐高宗派朝散大夫司马法聪前往倭国,目的和之前一样。司马法聪到达日本后,和郭务悰一样,享受着人上人的待遇。翌年唐王朝攻破高句丽,可下一个目标就是倭国的谎言在岛国炒得沸沸扬扬。中大兄皇子已登基,即天智大王,决心派人一探虚实。司马法聪的外交任务业已结束,当然要回国复命。他乘此又搞全国总动员,搜罗出一大堆的人员,护送使者回国,这就是第六次遣唐使,于总章二年(669年)十一月到达目的地。

  白江之战以后的若干年,倭国人的日子过得实在虐心。日本学者说,那不是战后的和平时期,而是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战争,人心惶惶,感觉朝不保夕。白江之战以前,倭国在30年内4次派出遣唐使,之后于6年内派出2次,提速之快,彰显政治意义之重大。由于遣唐使目睹中华之强盛繁荣,从这时起倭国决定全盘汉化,全方位地引进中华文化,以改变本国的落后局面。轻便的木屐,多彩的唐装,轻便的手推门,以及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伴随着留学生和学问僧的归国,加以推广,在岛国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影响至今。

  

  木屐真的不是岛国的特产,它是唐代人的杰作。不论都市还是山村,每逢盛夏,当时的女子都爱穿木屐。诗人李白有一回来到乡村的小河边,看到一个洗衣服的女子,脚下穿着木屐,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的诗句。后来他来到昇州(今南京),当地女子很漂亮,脚上穿着木屐,足下风情似乎让他倾倒,写下“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的诗句。

  在全面汉化的运动中,不得不提到天武天皇,名字叫大海人,是汉文化的铁杆粉丝。在位期间,仿效唐廷,不断加强善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还引进《唐律》让日本成为律令制的国家,营建汉风宫殿,大建寺庙以推广佛教。他的汉文化造诣很深,会写汉诗。他正好活跃于唐高宗时期,大约比李治晚出生3年,也比他晚死3年,彼此的寿命差不多。上元元年(674年)八月,为避先帝之号,唐高宗自称“天皇”,该帝号也被大海人所模仿。那么在大海人的眼中,唐高宗应该是一代雄主,令人不寒而栗,怎么会是懦弱无能的昏君呢?倭国的领袖原本叫大王,大海人最早使用天皇称号,影响后世。之前的列位大王一律追封为天皇。

  也是在这一时期,倭国正式改名为“日本”,据说是武皇后的主意。唐玄宗时期的学者名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有写到“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在百济南,隔海依岛而居”。看来武皇后是嫌国名不好听,既然它位于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那就名为“日本”。

  遣唐使,倭国的全面汉化,是唐朝留给后世的辉煌记忆,是一代雄主唐高宗的千秋业绩。可宋朝史官,那些无耻的御用文人却把他丑化成昏君,真叫安什么坏心眼。

第四节 李显回京以后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武瞾假托庐陵王李显身体不好,需到洛阳治疗,派人秘密召他回京。李显因此结束长达十几年的流放生涯。当他到达洛阳后,女皇把儿子藏在帐后,召狄仁杰入宫觐见,说起庐陵王之事。宰相的反映就像一流的表演艺术家,言辞慷慨,泣涕涟涟。武瞾让儿子现身,对他说:“还卿储君。”狄仁杰走下台阶,边哭边庆贺,说:“太子回宫,无人知晓,怎样才能让人相信?”他希望女皇搞一个郑重的仪式,让满朝文武都知晓庐陵王回京。武瞾照办,令儿子前往龙门,按礼节迎接回宫,满朝文武因此感悦。狄仁杰的哭泣也是真情流露。他与武家子弟已结下梁子,如果武则天选立武家子弟为储君,他将不得好死,死后还要遭受清算。

  有人喜欢有人愁,庐陵王一回京,魏王武承嗣最伤心,同年八月忧愤而死,终年五十岁。权力熏天的他临死前才明白,自己的皇帝之路只是梦幻泡影。他位列朝班十五年,为姑母称帝鞍前马后,不辞辛劳。可姑母对他若离若即,似蜻蜓点水,让人捉摸不透。他前后三次晋升宰相,可时间总数不足三年,总在决策圈之外。第三次当宰相,他真的很想当太子,导演出百人请愿的闹剧。洛阳人王庆之受到他的指使,率百人上表,请立他为太子,最终流产。他陷害过皇嗣李旦,拿人家的妻妾做文章,皇嗣妃刘氏、窦德妃、唐孺人与崔孺人,一夜间集体惨死。长寿二年(693年)他已不当宰相,可女皇祭祀明堂时,以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一时间,他认为自己的储君梦还有希望,可到眼下,一切彻底没戏。

  武承嗣一死,李旦暗自叫好,毕竟彼此势同水火。庐陵王一结束流放生涯,李旦随之结束软禁生涯,全家大小重见天日,纷纷到宫外开设王府,设置僚属。由于他无权无势,一切由母亲做主,所以他再做温顺的羔羊,顺从她的意志。像十几年前让位母亲一样,如今他数次称病不上朝,请求让位给兄长。兄友弟恭是高宗以来的优良家风,尽管多为政治作秀,却能为自己加分,从而保护自己。李旦的推让,使母亲名正言顺地立李显为太子,时为圣历元年(698年)九月。李旦被封为相王,授太子右卫率,负责东宫的安保工作,外人看来兄弟和谐,情同一人。

  承蒙上天垂青,李显能重立太子,自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恨不得一日看尽长安花。他在房州的经济生活并非凄苦,至少是小康水平,还能从废帝晋升储君,这是铁树开花——千载难逢。所以他立马与母亲实现和解,从此做孝顺的孩子。母亲是明君,治国十几年,国力昌盛,当他从房州赶到洛阳,沿途之上自然有所见闻。他不仅是孝子,还是武则天最坚实的拥护者。凡是母亲作出的决策,都必须维护,凡是损害母亲形象的言行,都必须制止。这成为他日后的处事原则,到底是他的喜,还是他的悲?

  人老多情,晚年的武则天为同时保全李、武两大家族,选择李显为储君。因为十几年来,李显与谁都不曾结怨。为平衡内部的争斗,为实现内部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她选储君时的出发点。就像当初唐太宗为同时保全三个嫡子,选立李治为太子,属于同一道理。李显果然不失所望,顺从母亲的意愿,注意搞好与文水武氏的关系,决定联姻。他家的女儿多,武家的儿子多,阴阳正好互补,新都公主下嫁武延晖,永泰公主下嫁武延基,安乐公主下嫁武崇训。李武两家一时手牵手,心连心,实现和平。

  这样的结果,早在狄仁杰的意料之中,当初他就是把圣意揣摩透彻,才提出立废帝李显为太子。为表示皆大欢喜,狄仁杰是大张旗鼓地让自家儿子到朝中做官。不久,朝廷令列位宰相各举荐一位尚书郎,唯独他号称举贤不避亲,举荐儿子狄光嗣。他借此向女皇表示:我狄仁杰就是对未来的朝廷充满信心,所以才让儿子入朝为官。武则天高兴地说:“祁奚内举,果得人也。”(《唐会要》)

  狄仁杰对李家兄弟有拥立之功,被誉为“中兴之臣”。可宋朝史官把他鼓吹成“高大全”,说她全心维护李唐正统,对武瞾只是虚与委蛇。“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人不及知”(《新唐书》),这样的高帽,他未必敢戴。如果他达到“我以我血荐李唐”的实现境界,拥立李旦不是更好?凭借他与武家人的仇怨,上台之后势必一举歼灭文水武氏。拥立李显反倒让武家人苟延残喘。


 第五节 太子不怎么参与朝政 

  李显晋升太子时,正逢突厥犯边,挥兵南下,攻陷赵州、定州。武瞾乘此机会,一度为儿子积累人气。当时她任命宰相吉顼为检校相州刺史,让他招募士卒。吉顼有自知之明,号称自己不通武事,加以推辞。他靠告密起家,晋升显贵,声名狼藉的“酷吏”宰相前往地方募兵,地方官会努力配合?

  女皇胸有成竹地说:“突厥很快就会退兵,你只要前去坐镇就行。”吉顼到相州后,确实招募不到士卒。不久,女皇下诏,命皇太子李显领元帅之职。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违背他就是违背当今天子,地方官哪能不配合?不久就招募到数千兵卒。吉顼回朝后,奏知此事,武则天道:“李氏如此得人心吗?你可对群臣说说。”吉顼于是在朝堂上述说此事,武瞾借助他的嘴巴向百官表明,太子人选已不容置疑。

  蓝田县令薛讷,是高宗朝名将薛仁贵的儿子,武瞾提升他为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将出行,他对太后进言说:“丑虏恁凌,以卢陵为辞。今虽有制升储,外议犹恐未定。若此命不易,则狂贼自然款伏。”(《旧唐书》)意思就是说,蛮夷以庐陵王为借口向大周进攻,一定要保证储君不变,这样蛮夷就没借口。武则天采纳他的建议,不久王及善请求让太子和群臣一起上朝,以安定人心,获得同意。

  可她并不希望太子的势力日益壮大,以至于威胁到自身皇权。

  圣历二年(699年)二月,以健硕著称的武瞾终于病倒,终究抵挡不住岁月的讨伐。她派遣给事中阎朝隐前往嵩山,为自己求福。此人非常滑稽,阿谀奉承的手段实在高,拿自己当祭品,一番沐浴后,全身伏在盛祭品的礼器上,祈求上天折自己寿,以延长皇帝的寿命。如此“献身”似乎感动天地,武则天的病竟然有所好转,阎朝隐因此得到丰厚的赏赐。从这一年开始,她终于步历代帝王的后尘,为求延长寿命,开始服用丹药。灵山道士胡超奉命为他炼制丹药,自然耗费巨资。到圣历三年(700年)她再次发病,由于服用胡超的丹药,到五月有所康复,为此大赦天下,大酺五日。

  按理来说,皇帝身体不适,就该让太子监国,可李显不曾奉诏监国。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是古代帝王共同的写照。因为嗜权如命,不到死去的那一天绝不放弃权力,从而提防太子,武则天也是其中一位。在此前后,李显依旧充当着听话的孩子,玩了两回过家家的游戏。圣历二年年初,武瞾赐太子姓武氏,就像登基时期李旦主动请求改姓武氏一样,只是走过场的把戏。进入七月,她把过家家的游戏扩大化,担心自己死后李武两家不能相容,命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武攸暨等人,拟定互不伤害的誓词,在明堂向天地立誓,并将誓词铭刻在铁契上,收藏于史馆中。她知帝王家不讲亲情还如此,无非是人老多情,靠一场形式实现自我安慰。


 第五节 太子不怎么参与朝政(下)

  圣历年间,另一个人深度参与朝政。她充当着武则天的私人秘书兼助手,处理大量的百司奏表。她孤家寡人,一个巴掌拍不响,权势不见得日盛,但是从政能力确实与日俱增。眼下年过而立,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她就是上官婉儿。

  她的祖父是上官仪,麟德元年(664年)由于稀里糊涂地撺掇皇帝废后,最终惹祸上身,下狱诛杀。父亲上官庭芝也被诛杀,当时她尚在襁褓之中,随同母亲郑氏入宫为奴。郑氏来自山东士族,从小生活优裕,百般呵护。突然间沦为宫奴,遭人驱策,从事最低贱的体力活,不知她如何苦熬过来。只能感叹:女人是柔弱,母亲是刚强,一切只为女儿。

  

  待到豆蔻年华,上官婉儿竟然才华横溢,吟诗作文,总在不假思索间完成。说她继承祖父的文学基因,这纯属唬人,多亏她的母亲出身士族。士族为何称之为士族?因为家学渊源丰富,非一般人家所能比,受家风影响,士族千金多半也是腹有诗书。为防止女儿终生为奴,郑氏忍辱负重,数年如一日,精心培养女儿读书识字。终于,婉儿的才气传到天后耳边,受召前来,当场出题考较。她须臾而成,文从字顺,词藻华丽,浑然天成。天后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负责宫中文书工作。说来也巧,她晋升为五品才人,与天后当年一模一样。

  闻名唐宫的红梅妆,起源于上官婉儿,最早记录于《本草拾遗》。自从晋升才人以后,她一直活动于帝后身边,每逢上朝,宰辅要奏事,她就卧在案边,负责记录。有一回她竟然偷看宰相,也许是某一位宰相风采迷人,总比病怏怏的天皇好看,让情窦初开的少女心如鹿撞。这一幕被唐高宗知晓,退朝以后,龙颜大怒,取甲刀在她的额头上,不许拔。出于疼痛,她祈求拔下刀子,还忍痛作诗一首。过后额头上留下疤痕,出于掩饰,刺一朵红梅,频添一份娇媚。宫人皆以为美,以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日渐成风,形成闻名遐迩的红梅妆。

  圣历年间正是武周帝国的多事之秋。边关持续告急,突厥、契丹、吐蕃先后犯边,武则天本人正式进入暮年,开始多病多灾。在如此情况下,上官婉儿代替女皇处理朝政,可见她能力非凡,堪称“巾帼宰辅”之名。

第三节 祸不单行

  …………………………………………………………

  这是一位创造奇迹的母亲,时越千年,鲜有人匹敌。她44岁嫁给武士彟,婚后连生三女,身体素质之年轻,令人叹服。丈夫去世后,她命运多舛,女儿连二接三地出事。当时她已经七十多岁,换做他人,早就死好几回。可她竟然坚强地活下来,熬到次女出头之日。她身体健硕,精力充沛,最终活到91岁,在那时堪称奇迹。生下的女儿当皇帝,这是她最大的贡献,从而谱写出一段别开生面的历史。

  身为武则天的母亲很不幸,因为遭受后世史官的诽谤。《资治通鉴》中的杨氏形象,实在阴森恐怖。她乃心胸狭隘之徒,当年武氏兄弟对她无礼,一直耿耿于怀。待到女儿发迹,她怂恿女儿打压武元庆兄弟,随后建议将武怀亮的妻子善氏掳入宫中为奴。因为武怀亮当初也曾羞辱她,虽说他早死,可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那就把仇恨发泄到善氏头上。善氏不但供人驱策,还遭受虐待,受虐的场面实在可怕。每天用荆棘狂抽善氏的脊背,血肉横飞,痛得她哀吼连连,泪雨倾盆。杨氏就是要这样的效果,直至背部的皮肉全都抽烂,露出根根骨头,痛苦而死,她才肯罢休。

  

  如果武怀亮泉下有知,也许一头雾水:我明明活过杨氏,史官怎么诅咒我早死?武怀亮的墓志铭已经出土,他于上元三年(676年)四月九日病逝在家中。既然史官号称,他和杨氏母女水火不容,在他有生之年,应该遭受清算才对,怎能让他苟活于世?所谓武怀亮的妻子受虐而死,在宋朝以前连野史都不记载,突然出现于《资治通鉴》,看来司马光先生又在杜撰小说。


第九章 女皇的世界版图 

  第一节 武则天沦丧大片国土?乱弹琴

  一言而避之,武瞾的军事业绩并不差,应在优良水平。某些人说她是军事低能儿,屡战屡败,沦丧大片国土,形同满清王朝,丧权又辱国。那是他们高举“红颜祸水论”的伟大旗帜,宁肯内耗致死,丢尽国际脸面,甘之如饴,也要打倒女性先人

  七世纪何等大气磅礴,好比东边朝日,喷薄而出。万国来朝,臣服中华,气势之恢宏,唯有“九州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方可形容。武瞾执政21年,远人来华的步伐丝毫不逊于太宗、高宗时期。即将称帝时,侄儿武承嗣炮制请愿团,人数众多,中有四夷酋长的身影;建造天枢时,长安地区的异族商人为讨好天可汗,纷纷集资;前往嵩山封禅,人数众多的藩臣如影随形,为她祈福。

  那是引以为豪的年代,邻近的部族自然归附,千里之外的异族,也不惜跋山涉水,前来臣服。证圣元年(695年),天竺(古印度)、波斯(古伊朗)、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域外国家,遣使来华。武瞾龙颜大悦,感叹于他们如此仰慕中华,于九月五日下诏补给粮食,以作归国之用。

  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使,宜给六个月粮;尸利佛誓(今印尼爪洼岛)、真腊(柬埔寨)、诃陵(南亚某国)等国使,给五个月粮;林邑国(今越南中部)使,给三个月粮。(《唐会要》卷100)

  到圣历三年(700年),她已染病上身,难掩包举天下的豪情,勾画出一副纵横四海的万里江山图。同年三月,她下诏规定,从今往后,

  东至高丽国,南至真腊国,西至波斯吐蕃,及坚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靺鞨,并为入番,以外为绝域。(《唐会要》卷100)

  她所罗列的那些部族国家,都向中华称臣纳贡。此时的中华势力范围比高宗时期还要大,像一朵怒放的牡丹花,惊艳四方,香飘万里。君王当然希望“领土”越大越好,可某些臣民倒嫌弃“领土”太大,希望主动放弃一部分。

  长寿二年(692年),军队在王孝杰的带领下,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驱逐吐蕃入侵者,夺回安西四镇。举朝欢庆之时,宰相狄仁杰充当“卖国贼”,建议放弃安西四镇,认为那不过是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足以耕织”(《全唐文》卷169),劝谏武则天不要做穷兵窦武的秦皇汉武。到神功二年(698年),蜀州刺史张柬之也争做“卖国贼”,上书请求罢免姚州都督府,放弃云南的一切军事设施。他认为朝廷是浪费国库开支,谁到那里当官,要受蛮夷的窝囊气,属于花钱找罪受。张柬之还得寸进尺,“泸南(金沙江以南)诸镇亦皆废,於泸北置关,百姓自非奉使入蕃,不许交通来往”(《全唐文》卷175),似乎巴不得闭关锁国。

  张柬之是什么货色,暂且不论。可狄仁杰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难道就是“卖国贼”?清朝末年的李鸿章是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可狄仁杰是主动割让领土,难道他比李鸿章还要遭诟病?关键在于,那些附属的土地能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领土”吗?

  隋唐对塞北江南的部族实行羁縻政策,实行以夷制夷。就以突厥为例,太宗、高宗灭掉他们的强兵之后,置为羁縻州县,分10都督府22州,隶属单于、瀚海二都护,名义上归属。但是突厥百姓不向纳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 ,当地首领世袭都督、刺史之职,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最重要者,羁縻州保留本部兵马,哪有雄兵百万、长期戍边的义务啊?现代国家要是搞成这幅模样,早就扯旗造反闹独立。隋唐就是如此,部族首领今天称臣纳贡,明天举兵造反,军队一来,逃之夭夭,军队一退,乘机犯边,反复无常。所谓的羁縻州县,实为变相的附属国,附属国的领土能说是中华的领土吗?

  狄仁杰在奏折中说:“臣闻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域之外,故东距沧海,西隔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全唐文》卷169)。在他眼中,中华的领土局限于长江、黄河流域,这是唐人的主流观点。别说突厥、契丹等塞北之地,连岭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也只是附属于中华。到后世朝代,塞北江南才成为中华领土,由于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不再以夷制夷,由中央选派官僚,添设军事机构,进行直接统治。

  既然狄仁杰不是卖国贼,武瞾又何来沦丧国土之说?在那缺乏“联合国宪章”的年代里,附属国和宗主国经常发生摩擦,彼此间互有伤亡,纯属正常。自李唐开国以来,与周边的军事冲突,无休无止,不乏吃败仗。武周王朝也是如此,主要与吐蕃、契丹、突厥发生过激战。可恨后世史官,为丑化武则天,恶意渲染战役中的某些败仗,至于最终的胜利,一笔带过或含糊其辞。史官的徒子徒为彻底唱衰武则天,干脆说她沦丧大片国土,语不惊人死不休,号称沦丧三分之一的国土,真叫乱弹琴。

 第二节与突厥混战:祸起太宗

  毫无疑问,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突厥人确实雄踞北方,连连举兵,屡次吃败仗,武瞾因此饱受诟病。若要追究历史责任,还得牵扯到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早期,突厥汗国发生内讧,加上北方遭遇天灾,牲畜大批冻死。唐太宗把握机遇,于贞观四年派兵灭掉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说得降户有十万之多。该如何处理突厥降户,朝官发生争执。中书令温彦博建议安置于黄河以南,以彰显中华仁德之心。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北夷和汉人世代为仇,陛下不想诛杀他们,应该让他们呆在突厥故地,“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黄河以南)也。”(《贞观政要》)给事中杜楚客也认为,突厥人是人面兽心,难有感恩之心,“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

  唐朝初年,民生凋敝,百废待举,迫切需要和平的环境,所以李世民最终采纳温彦博的意见。于是乎,突厥人集体南下,安置于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突厥贵族更加有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贞观政要》)。如果朝廷对他们进行直接统治,胡汉一家亲,好事一桩。可朝廷实行羁縻统治,以夷制夷。黄河流域是真正意义上中原领土,李世民所为无异于割让领土,养虎为患。

  一段时间后,凉州都督李大亮看出其中的弊端,给太宗上疏,认为这并非久安之计。他还指出突厥人享受着超国民的待遇,不用缴纳赋税,却享受着汉人的赋税,“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 (《贞观政要》),至于酋长更是高官厚禄。可叹唐太宗不纳谏。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在长安郊外的九成宫休假,一个名叫阿史那结社的突厥籍中郎将,纠结一批突厥人行刺皇帝。好在及时被制服,没出大乱子。唐太宗因此改变突厥政策,册封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可汗,令他率领降户回到突厥故地。

  但是,阿史那·思摩回到草原后无法服众。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汗国横行漠北草原。他们不断攻击突厥部落,搞得阿史那·思摩实在待不下,祈求唐太宗允许他再回中华内地。李世民批准,突厥人再次南迁,居住在胜州、胜州,都在黄河之南。

  唐太宗这么做,固然有原因,很多人依旧热烈吹捧他。可要是武则天这么做,怕是千万遍卖国贼,把她骂个狗血淋头。

第二节与突厥混战:祸起太宗、高宗(下)

  随后30多年,北方无战火,突厥人安居乐业。到唐高宗晚期,田园牧歌的宁静终究被打破。调露元年(679年)十月,魏征等人的不祥预感成为可怕的现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的二十四州突厥酋长,一夜间云集响应。当年的降户最多只有十万,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达到数十万之多,不知翻了多少倍。

  突厥人世授天恩,如今举兵造反,病榻上的高宗愤恨不已,遣鸿胪卿萧嗣业、右千牛将军李景嘉率兵讨伐。唐军出师不利,被阿史德·温傅打得落花流水,兵士战死万余人。败军之将萧嗣业被流放岭南。

  好在名将裴行俭还在世,被任命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兵三十余万,前往讨伐。大军绵延上千里,旌旗蔽日,赶到黑山(今内蒙古小罕山)时,发生激战。裴行俭鼓励将士尽情厮杀,杀敌无数,取得大胜。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所杀,阿史那·奉职为唐军所俘,阿史德·温傅灰溜溜地逃脱,率领残部逃往狼山。狡诈的阿史德·温傅派人渡过黄河,潜入夏州,迎接颉利可汗族侄阿史那·伏念,立为可汗。夏州当地的突厥部落响应造反的号召,纷纷跟随,边境狼烟不止。多亏裴行俭派间谍搞离间活动,到开耀元年(681年)秋天,最终促使阿史那·伏念擒拿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唐军。眼看着越演越烈的边境战火,到这时被巧妙地平息。

  可人算不如天算。回朝以后,“伪劣忠臣”裴炎妒忌裴行俭的功劳,声称阿史那·伏念是被程务挺等人逼入绝境才投降,唆使唐高宗杀死阿史那·伏念。当初,裴行俭曾向阿史那伏念许诺不杀他们。如今裴炎胡搅蛮缠,此时的高宗也真够昏聩,他们被斩首示众,多少突厥人为此寒心。裴行俭叹息,只怕杀掉降将会造成无人归顺中华。随后借口生病不再露面,不久病逝。

  一语成谶,一个名叫阿史那·骨笃禄的首领乘机崛起,在逃亡的途中招集突厥余众。永淳元年(682年),他已聚众七百余人,占领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后,部众增至五千余人。随后,他抄掠九姓铁勒,得到大批牲畜,势力逐渐强盛。阿史那·骨笃禄见时机成熟,便占领漠北,重建突厥政权,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史称东突厥后汗国。

  永淳二年(683年),突厥再次犯边,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南)都督崔智辩率兵杀敌,反为贼所杀。朝廷震动,主战派的声音微乎其微,多数大臣主张放弃丰州,将百姓迁至黄河以南地区。看来突厥复兴,乃骇人听闻的事情。丰州司马唐休璟反对,上奏声称,今若废弃丰州,黄河以北将全盘落入突厥人的手中,这对国家非常不利。高宗采纳他的意见。

  病弱的唐高宗,早不死晚不死,偏偏要在同年十二月去世,留一堆烂摊子,给儿皇帝李显和摄政太后武氏。除掉军事失利,频繁的天灾所造成的经济危机更加触目惊心。全国上下闹饥荒,饿殍遍野,关中地区更厉害,长安米价每斗涨至三百钱以上。较之于乾封元年(666年)一斗不过三钱,物价暴涨上百倍,类似1949年的国统区,经济大崩溃,有钱还买不到东西吃。民不聊生,京城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治安恶化,盗贼横生。为解决吃饭问题,永淳元年(682年)四月,帝后率领一大帮人前往洛阳。一路上狼狈不堪,某些扈从竟然饿死在半路上。

  经济危机当头,烧钱又耗粮的军事行动当然要停止,一切要以防御为主,武则天摄政期间就是这么做。可封建卫道士的徒子徒孙哪管这些?连唐太宗的养虎为患、裴炎的争权夺利、唐高宗的昏聩一时,统统不管,本着“罪责归咎女人”的红颜祸水论,高调控诉她滥杀名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促使突厥做大做强,把突厥复国的罪责全部推卸到她的头上。真心感叹一句,中国的“红颜祸水论”,可与欧洲人的“原教旨主义”相提并论。

  第三节与突厥混战:不曾大兵南下

  可最大的危机还在于,政权交接所造成的人心浮动。毕竟是官僚集团贵族化的年代,皇权容易遭受挑战,“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当时的写照。

  名将程务挺以勇猛善战闻名,原本可以不死。文明年(684年)七月,突厥人率军攻掠朔州(今山西朔县),杀掠百姓官吏。武太后任命他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抵御突厥人南下。程务挺确实擅长安边,在军中的威信很高,每逢作战,部下无不尽力。突厥人非常忌惮他,每次犯边,看到他领兵前来,就赶紧撤退。军人不问政,大隐隐于朝,这是英国公李绩的为人准则。可叹他缺乏如此情怀,过多地卷入朝政,与宰相裴炎交往过密,曾参与排挤名将裴行俭,以成就个人的辉煌。

  文明年(684年)九月,徐敬业在扬州举兵造反,宰相裴炎乘机与皇太后争权夺利,前者野心勃勃,后者自我尊大,最终裴炎失败,下狱诛杀程务挺原本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因为他和造反分子唐之奇、杜求仁关系良好。如今看到裴炎失势,还挺身而出,替他求情,表明自己就是裴炎同党。皇太后狠下心来,派人前往边关,将他就地斩杀,家人受到牵连。突厥人听说程务挺死掉,喜出望外,欢宴相庆,为其建立祠堂,每次出师征战,必先祈祷敬拜。自毁长城,武则天固然可恶。可程务挺过度卷入朝政,不杀他,何以安稳皇权、安稳天下?

  程务挺死后,突厥人不见得捡到天大的便宜。挥兵十万,攻城略地,大开杀戒,不曾发生过。他们与唐军的冲突,小打小闹,形同摸痒痒。垂拱二年(686年),阿史那·骨笃禄又来犯边,这回唐军失败,死掉五千余人。

  不久,朝廷派百济将领黑齿常之,前往御敌。唐军来到两井,遇上三千多名突厥骑兵。黑齿常之率领二百多名骑兵,自当先锋,勇往直前,打得敌人丢盔弃甲,赶紧跑去搬救兵。随后,突厥大军排山倒海般地赶来,恰逢夜幕降临,黑齿常之急中生智。他命令兵丁点起风火,正好遇上强劲的东南风,火势越烧越猛。突厥人疑神疑鬼,以为有救兵前来,乘黑夜逃遁。

  垂拱三年七月,阿史那·骨笃禄又来犯边,这回朝廷决定重拳出击,任命黑齿常之为燕然道大总管,让他率领大军反击突厥。双方激战于黄花堆,突厥人好比虾兵蟹将,被杀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唐军决心斩草除根,乘胜追击,狂奔四十余里,突厥人被逼无奈,只好逃往沙漠以北。

  同年十月,塞北再起烽火。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见黑齿常之有军功,很想超越他,于是上表请求穷追残余突厥部众。武太后命令他与黑齿常之好好商量,以便互相呼应。可他刚愎自用,想独占功劳,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贸然率领精兵一万三千人,孤军深入。他跨出边塞二千余里,想出其不意地袭击突厥人。可到头来为对方所败,全军覆没。事后,武太后下令处死爨宝璧。

  进入垂拱四年,太后称帝之心大白于天下,帝国再起惊天大浪,越王李贞父子因此起兵造反。叛乱被剿灭以后,为剪除一切潜在的异己分子,武照重用酷吏,大开杀戒,从而制造一批冤假错案。永昌元年(689年),酷吏周兴等人诬告黑齿常之,说他参与谋反。朝廷将他从边关召回京城,逮捕入狱。同年十月,黑齿常之上吊自杀,享年60岁,名将的下场如此凄凉。自毁长城,这一回武则天错地一塌糊涂。

  帝国遭遇内讧时,突厥人似乎进入冬眠,竟然不曾把握良机,乘机大兵压境。原来突厥内部也起内讧,就像草原大火一样,猛烈无比。祸起默啜,此人是阿史那·骨笃禄的弟弟。兄长去世时,即位的侄儿年幼,野心勃勃的默啜乘机篡位,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杀行动。待到默啜称可汗时,已是长寿二年(693年),率兵侵犯灵州,屠戮官民,一番劫掠后,乘兴而归。武瞾派遣男宠薛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大军,前往讨伐。可默啜躲到沙漠深处,愣是避而不战,薛怀义只好班师回朝。不久,默啜派遣使者来朝,说要请和,愿称臣纳贡。武则天龙颜大悦,册封他为左卫大将军,封归国公,赐物五千段。塞北于是恢复和平,五六年之内不闻金鼓之声,不见狼烟之色。



 第四节 与突厥混战:和亲失败

  自突厥复兴以降,一方面南下侵犯中原,另一方面也东征西讨,先后征讨党项﹑西突厥部落、契丹等﹐势力大增,一时称雄北方。突厥复兴好比一剂催化剂,刺激其他部族反叛,契丹最为典型。万岁通天元年(698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攻陷营州()都督府。

  默啜可汗乘机向武周王朝讨价还价,声称只要归还黄河以西的突厥降户,“即率部落兵马为国家讨击契丹。”(《旧唐书》)以贼克贼是不错的主意,朝廷答应他的要求。于是默啜挥兵向东,契丹部族遭受严重的打击,溃不成军,降户多归突厥人所有。由于默啜为消除兵患,女皇因此册立他为特进、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不久,默啜显示出厚颜无耻的一面,说愿意当武瞾的儿子,还说自己有女儿,请求和亲。

  可他开出的彩礼实在吓人。高宗在世时,突厥降户多安置在丰、胜、灵、夏、朔、代等六州,默啜索此降户,还索取单于都护府之地,也就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他还索取农具和种子,看来后突厥部众已不单纯以游牧为生﹐开始农业生产。

  面对着默啜的血盆大开口,朝臣的意见分成两派。反对派以田归道为代表,认为默啜一定会背约,不可依仗和亲,要做备战工作。主和派是以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为代表,认为只要满足突厥要求,问题就迎刃而解。阎、田二人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宰相姚璹和杨再思支持田归道的意见。当时的帝国正集中兵力维护两大丝绸之路,分别位于西南和西北,不愿意多面作战,所以宰相的意见算是审时度势,一切以和为贵。武则天采取折中方案,降户、种子、农具都可以给,但是黄河以北的土地,一寸也不给。

  至于和亲的人选,
喜欢连横合纵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连横合纵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