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唐代的前朝与后宫:从李渊到武则天(十五)
送交者: 连横合纵[♀★★★金嗓俏丽吴姝★★★♀] 于 2017-01-11 11:02 已读 2808 次 2 赞  

连横合纵的个人频道

作者:感秋华而泪

第五节 徐有功:被阴谋史官有意隐藏的大法官(上)

  武则天固然任用酷吏,可另一方面重用执法如山的大法官,比如徐有功和杜景俭,彼此共掌刑狱,互相牵制。为彻底渲染武则天的暴君形象,杀人不眨眼,吃人不吐骨头,后世史官戴上模糊的老花镜,故意装作看不见他们。好在唐朝典籍《通典》保存着历史的真相。徐有功本名徐弘敏,精通唐律,思维敏捷,伶牙俐齿,如果穿越到现代社会,绝对是是举国闻名的大法官。
  永昌元年,朝廷下发特赦令,“其与虺贞等同恶徒党,魁首既并伏诛,其支党事未发者,特赦原”。某个县尉颜馀庆被人控告,说他与曾与琅琊王李冲勾结。李冲当年在乡下放债,曾委派他负责受债,李冲再以债款购买弓箭,以备起兵之用。颜馀庆曾写信给李冲,叙说寒温,讲述收债之事。后来信件落到官府之手,成为勾结反贼的罪证。《通典》中的来俊臣可不是后世史官笔下的“假恶丑”,人家也有秉公执法的时候,依照永昌赦令,判以流放三千里。关键时刻侍御史魏元忠添堵,——此人曾参与平定扬州叛乱,认为他罪不可恕,应该处斩,家口籍没。
  徐有功发挥伶牙俐齿的本色,上奏声称,永昌赦令说魁首“既并伏诛”,“并”字说明罪魁祸首全部伏诛,剩下都是支党;陛下既已颁发赦令,就该放人家一条生路,出尔反尔,这算怎么一回事?”
  武则天显然赞同魏元忠的判决。徐有功表奏完毕,女皇大怒,君臣之间爆发激烈的争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女皇质问:“什么叫做魁首?”徐有功镇定地说:“魁是大帅,首是原谋。”女皇问:“颜馀庆是不是魁首?”对方说:“如果是魁首,李冲兵败当日一并伏诛,事后的只是支党。”女皇问:“他替李冲收债,又帮他购买弓箭,怎么不是魁首?”徐有功说:“替李冲讨债属实,可买弓箭与他无关。”被臣子逼到死角,女皇还是不依不饶,又问:“二月替李冲讨债,八月又通信,还不算同谋?”徐有功坚持原则,说:“通信只是问寒问暖,他就是支党。”争执到这里,女皇怒气稍解,为自己找台阶下,说:“你再仔细勘问,到底是不是支党,稍后上奏。”
  当时在场的人们有两三百人之多,无不腿脚战栗,为徐有功捏一把汗。可人家“神色不动,奏对无差,人皆服其胆力,直而不挠”。这等精彩的场面,让人联想到当年狄仁杰舌战唐高宗,他们都是铮铮铁骨的大法官。
  苏良嗣是高宗朝的能臣,武后摄政时已经垂垂老矣,垂拱二年(686年)刚出任宰相,男宠薛怀义误闯南衙,老宰相赏他十几巴掌。天授元年(690年)三月苏良嗣去世,不久被人告发谋反,连累三个儿子。按律,苏良嗣要毁棺戮尸,儿子要连坐,酷吏丘神绩奏请处以绞刑。武则天先是批准,后又特赦,说是早有人告发苏良嗣,可她一直不追究,现在也要网开一面,不要毁棺。
  徐有功再次再次隆重出场,力争免除三人死刑。他说,陛下既然恩赦苏良嗣,先说“屈法申恩,特降非常之霈”,又说“特免斫棺之刑,宽其籍没之典”,两个“特”字说明陛下对他有非常之恩。父亲已经特赦,儿子就任何没理由连坐,又抛出一大堆法律条文,加以论证。徐有功的文书呈交上去,有了上次的经历,武则天不敢和他争执,很爽快地下旨,“朕好生恶杀,不忍加刑”,那就免死流放吧。
  人命关天,哪怕那个人的名声不太好,法律的天平也不能因此倾斜。徐有功就是如此秉公办事。天授二年(691年)酷吏丘神绩因涉嫌谋反伏诛,弟弟丘神鼎和侄儿丘晙也被家奴羊羔(好萌的名字)告反。话说越王李贞当年在豫州策划谋反,丘神鼎正好在豫州附近游荡,有一年之多。等到李贞起兵时,他与儿子丘晙共同置办一批黑褐袄子,拟充战服,以作接应。可听说李贞兵败,他星夜逃回洛阳,将袄子布施给天宫寺。后来兄长丘神绩因谋反伏诛,他乘机烧书,家奴羊羔认为那是反状文书。
  司刑司直刘志素负责推案,本着墙倒众人推的原则,丘神绩的弟弟就应该处斩,家口籍没。徐有功认为不妥,首先永昌赦令表明不再诛杀李贞支党,其次家奴羊羔所言涉虚,闪烁其词。关于反书,羊羔先说是周易,后又说是卜书,一会儿说抛于厕所中,一会说丘神鼎自己撕毁。所以徐有功恳请详加审查。
  刘志素一心想置丘神鼎于死地,狗急跳墙,抬出女皇和来俊臣为自己撑腰,还狠咬徐有功一口,说他包庇罪犯。判决悬而未决,只能上报刑部官员。刑部批复下来,要求他们进行集体讨论。徐有功在批文里大喊“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 刘志素在批文里骂徐有功“侮文巧法,党逆不忠,批退欲纵反人”。两大朝廷命官,此时还真像村夫骂战,彼此互不相让。最终召集刑部和御史台的官员,甚至还召集礼部和工部的官员,闹得天翻地覆,前后有200多人,最终支持徐有功的判决,丘神鼎因此释放。 第六节 徐有功:被阴谋史官有意隐藏的大法官(下)   文明元年(684年),徐敬业公然起兵造反。扬州一时脱离王化,徐敬业俨然以皇帝自居,逼人上贼船,不反也得反,还授予某些人官职,中有一人名叫韩纯孝。此人估计是战死,自然死罪可免,可怜家人是活罪难逃。也许是被人告发,也许是朝廷追查,总之韩纯孝的家人落入官府手里。一经上报朝廷,司法部门处以籍没之罪,也就是削除良民属籍,成为官家奴隶。   眼看着韩纯孝的家人没入虎口,从此一生凄凉。执法如山的徐有功想必也有一颗仁心,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且看他如何让无辜之人脱离虎口。先抛出《永徽律》中的相关条款,“谋反者斩,家口籍没”,再动用拍案叫绝的法理逻辑,进行地严密论证,丝丝入扣,令人难以辩驳。他说,活人才可处斩,人死就没法处斩,处斩在先,连坐在后,主犯不予以处斩,家人岂能连坐;“今日却断没官,未知据何条例”;如果非要籍没韩纯孝的家人,必须先派人戮尸,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也许韩纯孝早就抛尸荒野,无处寻觅,司法部门最终采取徐有功的判定,释放无辜之人。从此以后,凡是遇到类似的例子,都免除籍没,前后有数百家之多。   在长寿二年(693年)以前,高密成风,一时间涉嫌造反者无数,大理寺和刑部的官员就要负责审理,无疑增加他们的工作量。所以说,作为法官的徐有功有理由讨厌告密之风。当时发生这么一个案例,有人名叫赵推之,告发长孙仲宣谋反,一经官府细查,大有猫腻。原来赵推之是财迷心窍,拿钱替人办事,主使是唐子产,是长孙仲宣的外甥。因为跟舅舅的小妾通奸,事情败露以后,狗急跳墙的他索性诬告舅舅谋反。《永徽律》规定:“诬告谋反大逆者,斩;从者,绞”,附加条款又云:“教令人告事虚,应反坐;得实,应赏。皆以告者为首,教令为从”。所以司法机关判决如下:赵推之是首恶,处斩;唐子产是从犯,处绞。对现代人来说,砍头和上吊都是死,没什么区别。可古人认为,身首一旦分离,事后要成为无头鬼,永世不得超生,怕得不得了。      赵推之因此不服,为实现上诉,在狱中声称要告密,得到女皇的召见。到底是“领导”的权力大,还是律法条文大,哪怕是在现代社会也会引起热议。总之,武则天是再次搅入司法事务,显然是比较同情赵推之,对官员们说,赵推之拿到手状前去告发,由于唐之产涉虚,“自是子产之罪,何得枉断杀推之。宜令停决,正断奏闻者。”   别看徐有功向来放他人一条生路,死罪尽量变成活罪,此案却坚持维护原判。他上奏说,陛下认为属于赵推之枉死,可律法就是这么规定,“告者为首,教者为从”;如果换作论功行赏,赵推之将是首功,得到重赏,唐子产只能得到微薄赏赐;律法之所以这么定,就是防止人们避罪争功,我们应该守文奉行法。 《永徽律》是唐高宗在位期间所制定,夫妻穿一条裤子,武则天怎能随便推翻丈夫的法令呢?最终支持原判,坚持原则的徐有功也因此晋升为侍御史。   佛经《大云经》有女人成王的典故,武则天借助它来为女人称帝造势,载初元年690年七月曾下诏推广《大云经》及其注解《大云经疏》。都说祸从口出,世人有时候就爱乱造口业,从而为自己引来灾祸。汾州司马李思顺,临川公德懋之子,也就是李唐宗室,想必闲来无聊,翻阅《大云经疏》,看到“理复思顺好,李三五年少”时,心有所动。他正好叫思顺,在家中排行第三,家中正有有兄弟五人,这可真是天大的巧合,所以就把所思所想告诉属下韦秀。韦秀想必不是什么好鸟,乘机向御史台告发此事。有关人员奏称,李思顺“潜谋逆节,苞藏祸心”,纯心要恢复李唐天下,请求处以极刑。正式进入量刑程序,官员们的意见发生分歧,有人认为“处斩刑,家口籍没”,另有人认为李思顺只向韦秀一人道说,罪不至死,请求流放三千里。   徐有功认为,谋危社稷,罪责符合谋逆条款,理应处斩,如果是口出妖言而惑众,处以绞刑;量刑要依照律法条款,如果“违状以结刑,舍文而断狱”,那就好比骑马不用缰绳,遏制洪流不用堤坝,于理不合;李思顺固然口出妖言,可并不惑众,支持流放三千里。唐人可不是后世的“皇家奴才”,不见得以维护“皇权正统”为己任,徐有功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在依法办事。   一时间,御史台内部发生争执,到底是处斩还是流放,难以统一。最后有人提议上报刑部,随后又发生精彩纷呈的群议,前后有80多人参与其中。最终支持流放三千里。话说李思顺得知祸从口出,也许是出于恐惧,也许是出于保全家人,自杀身亡,相关部门因此免除追究他的家人。   徐有功就是如此秉公执法,《通典》记载,在他执掌大狱期间,前后有六七百家因此免罪,其功之大,“自古无有斯人”。武则天敢于任用他,足以彰显眼界之高,也难怪后世的阴谋史官,比如《旧唐书的》刘煦、《新唐书》的欧阳修,以及《资治通鉴》的司马光,都集体雪藏这位大法官。否则全力渲染武则天嗜血无止境,效果岂能良好? 第六章 李旦的灾祸    第一节 奴才作祟 长寿二年(693年)正月   乾封二年(667年)发生一件非常温馨的家庭小事。年仅五六岁的李旦改封相王,唐高宗打算发配他去单于大都护府。小李旦说:“儿朝去暮归得乎?“唐高宗回答:“去此二千里,卒未得来”。小李旦一听,疾呼:“不能去阿母”(《唐会要》)。可见在他小时候,母亲就是慈母。   可唐高宗去世后,帝国局势发生突变,母亲又萌生称帝的决心,曾经和谐的母子亲情顿时发生变化。她轮回着历代帝王的狐疑,像防贼一样提防着自家儿子。皇嗣李旦及其妻妾,还包括亲家,因此遭受飞来的横祸。   导火索是宫婢团儿,《旧唐书》说她诬告皇嗣妃刘氏和德妃窦氏,声称她们搞巫术诅咒皇帝。这可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她怎么就敢诬告皇嗣的妃嫔呢?想必是对李旦不满。她一介奴才,终生做人牛马,累死累活地伺候他人,巴不得摆脱低贱的身份。于是瞄准李旦,幻想着做他的妾室,可叹神女有情、襄王无梦,李旦对她不屑一顾,因此怀恨之心。当时李旦无权无势,被软禁宫中,看惯宫中富贵荣辱的她认为人家好欺负,于是诬陷他的妻妾。当时的武则天也确实糊涂,竟然相信宫奴的话。长寿二年(693年)正月初二,皇嗣妃刘氏和德妃窦氏前往嘉豫殿拜见皇帝,一进去之后就被秘密诛杀,尸体想必抛到宫外,以至于日后难以寻觅。   李旦得闻噩耗,冷静地令人惊讶,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纵使面对母皇,一切还是照旧。武则天终于起疑心,有人将事情原委告诉她,于是下令杀死韦团儿。      可噩梦并没有到此为止。德妃窦氏的父亲窦孝谌乃润州刺史,母亲庞氏想必是丧女心痛,于是在夜间说些诅咒皇帝的话,《旧唐书》说家奴因此诬告主人。   当时的家奴怎么就如此猖狂,喜欢告发主人谋逆?唐朝社会的等级比后世还森严,阶级矛盾不可谓不深,武则天是以阶级矛盾为称帝筹码。在朝廷内部,任用酷吏像砍柴切菜一样诛杀一批贵族化的官僚集团,任用一大批庶族人士。在民间,她鼓励庶民告官,凡是进京告奸者可使用馆驿设施,享受五品官员的伙食,沿途上禁止地方官过问,一旦入京,所言属实,自有赏赐,甚至可以当官,所言不实,也不怪罪。如此一来,社会底层的人们是何乐不为呢?这是一个诞生英才的年代,同时也诞生一批流氓无赖。   闻说亲家母诅咒自己,武则天命令给事中薛季昶负责审理此案。薛季昶判定庞氏有罪,处以斩首。徐有功历来执法如山,从不偏袒任何人,他判定庞氏无罪就是无罪,看来窦孝谌的家奴就是个无赖。同僚之间发生争执,水火不容,薛季昶上奏说徐有功偏袒罪犯,请求法办,处以绞刑。属官把情况告诉他,他不当一回事,进餐后便用扇子掩面睡大觉,临死都乐观。皇帝召见他,责问,为何近来办案的失误那样多。徐有功镇定地说:“失出,臣下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则天下幸甚”(《旧唐书》)。   君臣对峙,最终还是徐有功获胜,庞氏减免死罪,同三个儿子一起流放岭南,丈夫窦孝谌降职为罗州司马。可徐有功也因此被罢为庶民,看来皇帝拿他撒气。似乎想让他明白,到底是自己的“权”大,还是他的“法”大。   这一回,武则天是真真正正地做错事。 第二节 私谒皇嗣的后果 长寿二年(693年)二月   皇家事物就像海上波涛,一波方平,另一波又起。长寿二年(693年)二月,原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估计是向天借胆,未经批准,擅自会见皇嗣李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皇帝先是诛杀儿媳妇,后是贬黜亲家窦孝谌。不管这里头有什么内幕,外人看来帝王家又有热闹可看。是与皇帝为伍,还是与皇子为伍,人潮开始流动,别有用心的人更是从中鼓捣。裴匪躬和范云仙想必就是这样的人,铤而走险,最终引火上身,于光天化日之下腰斩于街市,看来情节很严重。   这么一来,李旦的处境越发不妙,从此公卿以下官员都不得晋见他。受伤害最大者,莫过于母子间的亲情。一段时间后,不知何人妖言造次,告发皇嗣密谋造反。武则天命令酷吏来俊臣审讯东宫属员,各种骇人酷刑,他们岂可忍受,都想违心认罪。关键时刻,太常寺乐工安金藏挺身而出,大声对来俊臣说:“您既然不相信我的话,我请求剖出心肝以表明皇嗣不谋反。”   言罢,他动用佩刀,剖开肚子,脏器溢出,血流满地。女皇一听此事,内心震撼不已,令将安金藏抬入宫中,由御医抢救,昏迷一夜之后总算醒来。   武则天前来探望,发自肺腑地叹息:“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旧唐书》)。至此,她总算明白,儿子不曾有负于己,是旁人在挑拨离间。于是命令来俊臣停止一切审讯,李旦从此平平安安。 第三节 唐玄宗眼中的武则天:慈祥的祖母   长寿二年是灰色岁月,李旦的妻妾刘氏和窦氏一并殒命。她们的儿女尚且孩提,遭受丧母之痛,是否终生衔恨皇奶奶,当她是恶毒的老巫婆呢?   代国公主李华乃刘氏所生,病逝于开元二十三年,享年48岁,墓志铭由驸马爷郑万钧撰写,追述着童年的快乐。大约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登基典礼结束后,于明堂大宴群臣,孙儿孙女们乘机载歌载舞。年仅5岁的卫王李范,系宫廷娃娃戏的负责人,头戴大面,手执兵器,上演《兰陵王》,还负责开场白:“卫王入场,咒愿□□神圣神皇万岁,孙子成行”。接着楚王李隆基上场,时年6岁,男扮女装,舞一曲《长命女》。宋王李成器12岁,演歌舞戏《安公子》。代国公主只有2岁,与姐姐寿昌公主一起跳《西凉》。一群小屁孩的精彩表演赢得笑语满堂,浓浓的天伦之乐让“殿上群臣,咸呼万岁”。驸马怎么会知道当年的事情?当然是公主亲口告诉他。如果皇帝奶奶真是巫婆,她应该闭口不谈才对。   李隆基乃窦氏所生,如果他憎恨祖母,没必要让御用文人极力渲染皇帝奶奶如何宠爱自己。长寿元年(692年)十月,李隆基七岁,跟随着兄弟们一起出阁,到宫外开府置官属。月底,他率领着一帮车骑上朝堂,仪仗非常严整,路遇贼眉鼠眼的武懿宗。武懿宗想欺负小孩子,可对方大声训斥:“这是我家朝堂,干你何事?敢胁迫我的车骑随从!”《旧唐书 玄宗本纪》记载“则天闻而特加宠异之”。   武则天晚年,疾病缠身,有一回感觉自己大限将至,并不传唤太子李显等人到床前,而是传唤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谁不知道太平公主是女皇的贴身小棉袄?李隆基能与姑姑一起被传唤,可见他何等受宠爱,估计是奶奶要姑姑照顾自己。这一次的召见真是意味深长,让人浮想联翩,感觉李隆基才是帝国真正的接班人。至于他的伯父李显和父亲李旦,那是蠢蛋两介。   武则天宠爱唐玄宗,“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一百年,即大中九年(855年),依旧有人在流传。笔记小说《明皇杂录》记载,女皇坐在殿上,观看孙儿嬉戏,命取西国所贡宝贝排列于前后,放纵孙儿争取,以观其志。小屁孩们当然奔跑着争夺,都有所获。只有李隆基端坐一旁,完全不为所动。皇帝奶奶深感惊讶,上前抚摸其背,充满爱意,说:"此儿当为太平天子。"于是赏赐他玉龙子。玉龙子,非凡之物,乃李唐的传家之宝。当年唐太宗在晋阳宫发现它,长孙皇后把它藏在衣箱中,等到唐高宗出生后,作为礼物赏赐。如今赏赐给李隆基,这不就说明他是内定的储君。   不管以上是否都属实,可它出现在唐代,李唐后人说是就是。毕竟,以孝治天下,乃古中华的至尊法则。可叹后世的说书先生,明明不是太宗子孙,妄认太宗子孙,对国母极尽谩骂之能事。作家林语堂之《武则天正传》,就是典型。感叹宋明清以来的宗法男权,极端至极,把夫妻对立起来,把母子、祖孙也对立起来,大逆不道。其狂热和愚昧,可与西方的宗教狂热主义相提并论。   在唐朝,偶尔也有不和谐的声音。笔记小说《松窗杂录》记载,李隆基的原配何氏貌美如花,早期受宠,可李隆基登位不数年,恩宠日衰。何氏内心忧畏,愈不自安,一日哭泣着说:“三郎不记得何忠脱新紫半臂裳,换取一斗面,为三郎做生日汤饼吗?为何不念旧情!”唐玄宗一时动恻隐之心,可三年之后终究见黜,六宫粉黛为之哀怜。何忠,乃何皇后父亲的名讳,可见皇后述说此事何等低三下四,楚楚可怜。 这则故事编得一塌糊涂。长寿二年起,武则天禁止公卿以下的官员私自会见李旦。何忠是武周时期的达官显贵?有资格出入东宫?其次,李旦享受着太子的待遇,儿子们至少拥有郡王的待遇,何至于衣食不继?其三,李隆基的原配姓“王”不姓“何”。 《松窗杂录》意在批判李隆基,乃好色又薄情之徒。可宋朝史官略作艺术加工,写入《新唐书》,以此炮轰武则天虐待子孙。后世某些人竟然信以为真,趋之若鹜。 第七章 君权神授   第一节 炮制“女主武氏”的谶语   武瞾以女身称帝,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求皇权合法性,她寻找一切理论依据,不分白猫黑猫,只要能抓老鼠者,就是好猫。于是诞生出“女主武氏”的谶语。   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李君羡,此人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吹灯拔蜡,先是被革除军职,外放到华州担任刺史,最终又被唐太宗处死。为何遭此厄运呢?缘由也不过如此。   唐太宗上台以后,一心推行文治,对武将的提防之心始终不懈。尉迟敬德看出门道,索性回家,关起门来,一味炼丹自服;李孝恭为表明不干预朝政,一心沉溺歌舞美人,过着“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日子;李靖从贞观九年以后,开始过退休生活,闭门谢客,内心很有苦衷;等等。到贞观晚年,李世民忌惮武将之心日重,多因选立体弱多病的李治为储君。为保后嗣江山无虞,年老力竭的他,连御驾亲征高句丽尚可为,诛杀不听话的武将有何不可?李君羡乃唐初名将,想必不知处事低调,还身犯刑律,   最终为李世民所不容。   无巧不成书,当时的李君羡官拜左武卫将军,负责驻守玄武门,爵位乃武连县公,又出生于洺州武安县(今河北南部),皆有“武”字。他的乳名更令人拍案叫绝。有一回唐太宗宴请诸位武官,酒酣耳热之时,要求在位说出各自的乳名。乳名多半不登大雅之堂,有人叫“阿猫”,有人叫“阿狗”,轮到李君羡时,他说他的乳名叫“五娘子”。大男人家竟然拥有女人的乳名,在场所有人都捧腹大笑,李世民也赔笑道:“何物女子,如此勇猛”(《旧唐书》)。   “五”音同“武”,李君羡一口气拥有五个“武”,这当然就是巧合。世上不乏巧合之事,武则天当政时期也发生过一件。汾州司马李思顺,乃李唐宗室子弟,翻阅《大云经疏》,看到“理复思顺好,李三五年少”时,心有所动。他正好叫思顺,在家中排行第三,家中正有兄弟五人,这是天大的巧合。如果他能熬到神龙政变,假设还能登基称帝,肯定借助《大云经疏》为自己造势。世上总有巧合之事,如果某人终生默默无闻,鬼都不理睬那些事,可一旦成名,境界可就大相同。   到天授二年(691年),李君羡已死去43年,往事早就如烟。此时的武则天正热衷于称帝造势,一时间地方官员上献各种祥瑞之物,络绎不绝。历史的内幕也许如下。李君羡的后人苦于长期贫贱,一心要改变困境,突然想到祖上“五娘子”正契合与当朝天子“武娘子”。脑瓜一拍,妙计上心头,赶紧向朝廷含冤,一把鼻涕一把泪,声称女皇早有天命,在贞观年间就有征兆,可是被太宗皇帝所察觉,祖上“五娘子”成为替死鬼。   听到李君羡后人的描述,武则天的内心当然是激动不已。地方上献的祥瑞之物,纵有千般好,也比不过活生生的例子,为证明自己有天命,下诏追复李君羡官爵,以礼改葬。      炮制谶语,可不能到此为止,还得有更高的水准。帝国内部的某些官僚于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有人想到李淳风。李淳风曾当任太史令,精通天文、术算和占卜,历经贞观、高宗两朝。到眼下已经死翘翘,死人不能开口,正好方便拉拢。于是杜撰出以下的故事。   话说贞观末年流传着“女主武氏”的谶语,唐太宗诚惶诚恐,一度怀疑到武才人,于是冷落她,甚至想杀她。为破解咒语,他传太史令李淳风入宫,询问究竟。李淳风回答:“书中征兆业已生成,武姓女子现就生在皇宫,四十年后她将黄袍加身,李家子孙会被她诛杀。”李世民说:“那朕找到她,斩杀之,如何?”李淳风说:“不可,武姓女子为帝,乃天命,不可改。如果妄加行动,会伤害及无辜。此女为皇帝,当在四十年后,到时她也老矣,手下自会留情。如果现在捕而杀之,还会有其他人篡夺李唐江山。其他人会比武姓女子凶狠,到时陛下子孙将毫无遗留。相较而言,还是留着她为利。”李世民最终采纳李淳风的建议,武才人因此躲过灾难。   武则天如此炮制政治谎言,他的子孙不知道吗?怎么可能不知道。当她去世后,留下一份极其丰厚的政治遗产。作为子孙要想继承,首先必须承认她的合法性。女人称帝违背男权社会的根本秩序,子孙们正苦于不知如何向世人解释,可利用玄幻之言来搪塞倒是不错的主意。于是就有《旧唐书》中的相关记录。  唐律疏议:“边缘关塞,以隔华、夷。越度缘边关塞,将禁兵器私与化外人者,绞。共为婚姻者,流二千里。诸藩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妻妾,并不得将还藩内。藩客入朝,於在路不得与客人交杂(杂),亦不得令客与人言语。州、县官人若无事,亦不得与客相见.这是那篇文章的观点来历   …………………………………………………………………………………………… 国与国之间肯定有楚河汉界呀,规定彼此的领地,演化成如今的国界线。通过边境贩卖武器,这肯定是违法行为啊。跨族婚姻如今才是世界潮流,可在过去肯定不提倡,害怕有人乘机从事间谍行为。纵使如今,各国都有规定,凡是身有公职者,比如外交人员、现役军人等,禁止与外人通婚。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也同样是受到严密地监视,古今同理,只是具体法则不太一样,都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   唐朝怎么就对外人不友好呢?能够包容外人的宗教、生活习俗、服装、饮食等,在当时都已经是奇迹。尤其是宗教,同时期的西方人还在互相攻击对方,彼此间因为宗教信仰而大打出手。   仅仅凭借藩臣入朝为官,唐朝政府足以称之是海纳百川的胸襟啦。如今的中国人到美国等地,纵使有高等能力,那也得等到第三代以后才能从政呢。可在当初,第一代就可以啦,这样的好事,周边部族国家是否发生过呢? 啊哈,请允许我重发《卷1 罪臣之女》的某些章节,因为我有惊人的发现,石破天惊!!!   ……………………………………………………………………………………………………………………    卷 1 罪臣之女 第六章 真实的唐高宗   第一节谁在淫荡化武则天   宋朝史官全线妖魔化武则天,明清两朝的人们还大呼不过瘾,索性淫荡化人家,于是出现不堪入目的淫书。   《媚娘艳史》中的武媚娘是狐狸精,初次侍寝就彻底征服唐太宗。原来宫廷行房,妃嫔们都拼命忍耐,脸上强露微笑。唯独武媚娘肆无忌惮,媚态十足,天生一个荡妇。李世民竟然不知道有这些光景,被她一迷,便一刻也离她不得。色迷心窍的唐太宗还一度想着要立她为皇后。可他终究是老而无用,纵欲过度,遂成大病,卧床难起。这下武媚娘内心火燎火急,好在太子李治入宫侍奉父皇,彼此间从眉来眼去,发展到勾搭成奸。   《如意君传》重复着李武二人的乱伦奸情。话说李治上完厕所,看见武媚娘奉金盆水跪进。太子戏水调情,渐湿衣裳。彼此间互作淫诗,李治吟曰:“乍忆翠山梦里魂,阳台路隔岂无闻。”言下之意就是,我对你有意思。武媚娘大解风情,立即和曰:“未承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雨露恩指代男女性事,意思就是说,我渴望你的临幸。一对可人儿相携,来到小轩僻处,极尽云雨巫山。完事以后,武媚娘故作媚态,御衣而泣曰:“妾虽微贱,久侍至尊,欲全陛下之情,冒犯私通之律。异日居九五,不知置妾身何地耶?”李治解下九龙羊脂玉钩赠与她,声称今后要册封她为皇后。从此以后,只要太子来到东宫,彼此就开始私通。   以上桥段,绝对经典。同时期的通俗小说,比如《薛刚反唐》、《隋唐演义》、《反唐演义全传》等,为满足淫民群众的需要,忠实模仿。明清统治者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蛮横之下,难有真知灼见。靡靡文字,无伤痛痒,当然受欢迎。这等文字影响深远,现代人继承传统,有所创新。首推民国作家林语堂,极力渲染武才人不得宠于李世民,于是勾引李治。   太宗看来,她不过一个才人,平而微方的脸,宽广的前额,而太宗宠爱的却是肌肤细白,绰约多姿的女人,要娇媚娱人,却不必练达能干。所以武氏只得在拘束限制之下过日子,局促若辕下之驹。……她既不得意于老王,乃另谋出路,专注意于太子。别的婢女若无所见,她却慧眼独具,利用时机。……日复一日,太子受了蛊惑,大起胆来,意乱神迷,恋情似火。于是在老王背后,太子与这位不平凡的宫女,在小心戒备之下,恣情拥抱调笑。太子视礼法若耳旁风,进而想入非非,企图把武氏据为己有,一切牺牲,在所不惜。(《武则天正传》)      前人著作多如牛毛,当今史学界也跟着陶醉,某些人极力赞成林语堂的说法。如果历史就是小说,可以发挥想象,世界十大文豪岂不是一流的历史学家?历史真相难道就是明清的小说家之言?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句话,“时,上(指李治)在东宫,因入侍,悦之”(《唐会要》卷3)。   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在高句丽战场上吃败仗的唐太宗终于回到长安,从此卧病难起。19岁的太子李治忙碌于东宫和皇宫之间,一方面和朝臣们共同打理朝政,另一方面亲自照顾病榻上的父亲。有那么一天,太子照例步入父亲的寝殿,看到一个艳若朝霞的侍女,她就是武才人。从这一刻起,他的心中就有她的存在。日后再来后宫,如果看不到武才人,他的心中若有所失。在父亲的眼皮底下,李治隐忍那份激情。等到父皇安寝,才敢与她交流。初次执手,武才人也许会拒绝太子,可内心有股难以抗拒的魔力,随后就习惯。她是老皇帝的侍妾,名义上是太子的庶母,可她和太子同龄。也许她连初恋的滋味都没尝过,本该拥有属于她的爱恋。某些宫廷中人也许知道秘密,只要他们不出格,谁会去告发他们?老皇帝是日落西山,新皇帝是旭日东升,谁都知道应该讨好新皇帝。   隋唐的人们不怎么把乱伦当一回事。因为统治者拥有游牧民族的血统,婚恋上保留着塞外的“收继婚”习俗。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乃表兄弟关系,以唐代隋以后,李渊把表亲的小妾尹、张二妃收为己有;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以后,把弟媳妇杨氏收为侧室;如今的唐高宗不过是继承父祖辈的传统;唐中宗李显也娶庶母上官婉儿,上官婉儿生前是李治的妃嫔,身份是五品才人;唐玄宗的乱伦之情被后世骂得狗血淋头,儿子压根没死,横刀夺爱,愣是把儿媳妇杨玉环占为己有。   在如此世风之下,身为储君的李治拥有绝对的选择权,怎么不可能主动追求武才人呢?   有人认为武照年长李治四岁,她那成熟女人的身段和面容,以及眉宇间爆发出来的魄力,对李治是莫大的诱惑。再添一句,在情欲的世界里,男人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更何况李治八岁丧母,难免有“恋母情结”,心理学家可以作证。可之前的章节已经解释过,武则天出生于贞观二年,彼此同龄,不存在姐弟恋。   某些人喜欢抓狂,大吼着:李治为人软弱迂腐无能,性格优柔寡断,处事拖泥带水,这等窝囊废能不被女人牵着鼻子走吗?这顶帽子一旦扣下来,李治被勾引的结论也就成立。可关键是李治是窝囊废吗?  第二节 “支那”和武则天的渊源   世人皆知“支那”是20世纪的日本人对中国的蔑称。可“支那”一词来自佛经,原无贬义,还与女皇武瞾大有渊源,恐怕鲜为人知。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华,直接挑战本土文化。沙门只拜佛主,不拜君亲,可古中华是世俗国家,君权高于神权,又提倡以孝治天下。沙门是否该拜君亲,在过往的数百年,总是不断被提起,总是不了了之。   唐高宗执政时期,继续翻炒冷饭。龙朔二年(662年),“欲令道士女冠僧尼,於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全唐文》)。诏令还   不曾颁发天下,只是先令有司商议。可佛门弟子纷起抵制,向朝廷提出抗议,还动用人际关系,连皇后的母亲杨氏也被网罗。高宗一看,情况不妙,下令群僚讨论,官至九品以上者有1000多人。结果让唐高宗傻眼,大多数臣僚支持佛家,议请不拜者有1539人,请拜者只有354人。高宗只好让步,允许僧尼不拜君王,但需跪拜父母。僧尼们还是有意见,到后来不了了之。   正因为佛教有如此魅力,武则天才极力拉拢和扶持,从而为自己谋利。垂拱元年(685年),她下令重修白马寺。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有“祖庭”之称。修建事务由薛怀义负责,他也因此成为白马寺的寺主。他还主持改造另一座寺庙——敬爱寺,这是原太子李弘为父母双方所修建的寺院,扩建之后改名为佛授记寺。   随后她萌生称帝的决心,大张旗鼓地借助佛教来造势。薛怀义等人在《大云经》中找到女人成王的典故,奉命为之注解,继而诏令天下各州修建大云寺,用以供奉《大云经》,派遣佛门高僧到处讲解经书。到天授二年(691年)三月,她下发《释教在道法之上制》,改变李唐开国以来道教至尊的局面,把佛教的地位提升到首位。佛门中人和广大的佛教徒自然欢欣鼓舞。   各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充足,可武则天的心中还有疑虑。毕竟中华乃男权社会,男人才能成王称帝,有千百年之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靠一部《大云经》做宣传完全不够。如果她不这么想,由薛怀义所组织的一批僧人早就遣散,该回到哪里就回到哪里。可僧人们继续为她服务,呕心沥血,重新翻译《宝雨经》,由白马寺住持薛怀义负责监督。新《宝雨经》发挥着政治预言书的角色,与以往的版本相比,多出一小段文字,好比天外飞仙,精彩纷呈,令人大呼:武瞾要称帝,连佛主都帮她。   尔时东方有一天子,名日月光,乘五色云,来诣佛所……佛告天曰:‘……天子,以是缘故,我涅槃后,最后时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灭时,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实是菩萨,故现女身。”(《宝雨经》卷1)      大意就是,佛主涅槃后的第4个500年,即2000年后,日月光天子将诞生东北方向的中华,以女身菩萨的形态出现。释迦牟尼佛涅槃于公元前483年,2000年后不就是武则天所处的7世纪吗?“摩诃”是梵文音译,含有“大”的意思;“支那”是古印度人对古中华的称谓。长寿二年(693年),新《宝雨经》总算翻译完成,像《大云经》一样,它也被颁发于天下。至于目的,再明显不过,就是宣称武瞾上承佛命,于规定的时间内来到中华称帝。   五蕴皆空、六根清净的佛主,怎么可能精通国际时政,从而预测未来政治的走向?那一小段文字,显然是某个僧人为讨好女皇而伪造,纯属拍马屁。再加一部佛经,是否意味着天下人进一步接受女人称帝?不见得,当时的武瞾不过是搞自我安慰。   宣扬君权神授,历代帝王皆有所为,武瞾所为也就无足挂齿。可“支那”一词,从此闪亮登场,魅力非凡。伴随着遣唐使的到来,以及佛教东传日本,“支那”一词也漂洋过海,当地人士为显示博学,虔诚地使用“支那”来称呼中华。   较之于国人,日本人对唐朝之崇尚,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的7世纪。日本“天皇”的称号,套用唐高宗的帝号;国名原本叫倭国,二圣临朝期间,“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史记正义》);洛阳城的发展多亏唐高宗夫妇,日本人仿造它而建造京都,至今的古迹大多留有洛阳的字样。在崇拜中华的浪潮中,“支那”一词怎么可能是对中华的蔑称?可到20世纪,“支那”竟然成为中国的蔑称,那是后世男人没出息,被人家看成劣等民族,玷污先人所创造的词汇。   ——本文观点参考《庆山还是祇阇崛山:重释《宝雨经》与武周政权之关系》   作者孙英刚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   在一段时期内,“支那”是对中国汉人的尊敬。“支那”一词在日本流行起来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日本人不称中国的正式国号“大清”而称“支那”,那时的中国汉人,特别是革命家对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不但不生气,反而还有几分感激。那时中国汉人处于满清的统治之下,因为日本暗中支援中国革命,所以一时间日本成为中国革命家的乐园,同盟会、光复会等反政府组织都是在日本组建的。那时很多汉人来到日本的头两件事就是:第一是剪辫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第二是自称“支那人”,拒绝承认自己是“清国人”。   由于那时“中国”这个词还没有被公认,所以很多革命家直接借用日本式称呼称自己是“支那人”。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提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誓词(“支那亡国”是指明朝亡于清朝的那一年);1904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名叫《二十世纪之支那》的杂志,这是后来同盟会党报《民报》的前身。即使是立宪派的梁启超,也用“支那少年”为笔名,康有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诗中称“我是支那第一人”。  第三节 我是世俗世界的理想君王 长寿二年(693年)九月   古中华固然是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可也出现特例。个别帝王借助宗教,把自己推向高高的神坛,供人顶礼膜拜。首推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倒也兢兢业业,致力开发江南。可年过半百后沉溺佛教,大建佛寺,广度僧人,本人严守佛教清规,还自称皇帝菩萨。他的至理名言,“我就是佛,佛就是我”,让人高呼过瘾。其次就是女皇武瞾。很多人凭借《大云经》说她臭美,自称弥勒佛转世,可事实上她自称转轮王。   转轮王是佛教对世俗理想君王的称呼。武则天以此自称,气势不凡,   大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情怀。转轮王的身份标识是七宝。根据佛经记载,七宝是指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宝、主兵宝。金轮宝是最为重要的一宝,是转轮王摧毁敌人的利器,其非凡意义好比中原天子的九鼎、玉玺。      将中华君王描述为转轮王,首创者是谁,不得而知。   雄才大略的隋文帝信奉佛教,在位期间将自己塑造成转轮王。所以臣子费长房在《皇隋大兴录》中替他鼓吹,“我皇帝受命四天,护持三宝……岂唯七宝,独显金轮?”杨坚一统江山,气吞如虎,结束魏晋南北朝长多400年的混乱,堪受转轮王之誉。   李渊建立唐王朝,虽说以道教为国教,可僧人还是把他描述为转轮王。武德年间,太史令傅奕历来轻视僧尼,建议朝廷灭佛。绵州振响寺僧人释明赶紧上奏《决破傅奕谤佛毁僧事八条》,予以驳斥。尽管态度坚决,可言辞彬彬有礼,赞誉李唐建国是“驾七宝而飞行,导千轮而轻举”。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可知清冽如何。看来自命不凡的武瞾自称转轮王,不过是当时社会思想和宗教信仰演进中的一环。   垂拱四年(688年),他命令白马寺住持薛怀义负责建造明堂,已经有表明转轮王的意图。象征佛教转轮王身份的七宝,当然安置在明堂。明堂顶层以九龙作装饰,每一条都口含水珠,反映九龙吐水的主题。这不仅是九五之尊的象征,更象征着接受九龙吐水的灌顶(也就是洗头),是登上转轮王位的必要仪式。唐代的佛教典籍《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谈到:“至受戒时,将欲受者至钟,四面九龙吐水灌诸僧,如顶生王受转轮王位”。难怪明堂非由薛怀义督造不可,人家知晓佛教典故,那些工部官员和将作大匠们恐怖不知道。   到长寿二年(693年)九月初一,一切的舆论都已宣传充分,皇权已经稳固,火候一到,武则天正式册封自己为“金轮圣神皇帝”。平平静静地册封,显然太过单调,有人来捧场岂不更加热闹。侄儿武承嗣武三思瞧准姑妈的心思,动员一大帮人,有五千人之多,要求众人一起上表,请求为女皇加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掌权以来的武则天非常爱作秀,是一流的表演艺术家,口称不接受,可内心乐开花。一番推迟,竟然推到初九,她前往气势恢宏的明堂,终于接受尊号,还赦免天下罪人。   从此以后,她连二接三地为自己加尊号,就像换衣服一样,兴之所至,说换就换。延载元年(694)五月,又号称“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证圣元年(695),改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随后又改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不管尊号怎么变,“金轮圣神”四个字始终不变,她就是要向世人宣称,我是世俗世界中的理想君王。   ——本文观点参考《武则天七宝——佛教转轮王的图像、符号及其政治意涵》 作者孙英刚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第八章 那些唱赞歌的文宗   第一节 杨炯和宋之问   唐朝建立后,魏征、虞世南、许敬宗、上官仪等文人都曾为帝王歌功颂德。佼佼者非上官仪莫属,所作宫廷诗,工于辞采,绮丽婉媚,时人争相效仿,被称之为“上官体”。在武则天称帝前后,也有很多文人以向日葵追逐太阳的热情,用优美的诗文,为她谱写赞歌。   首推“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他自幼聪明,11岁被视为神童,27岁时应制举及第。受儒学影响,他自小树立经世致用、以道自任的人生抱负。可叹唐社会颇重门第,拼爹更拼祖宗,出身寒门的他只能从九品的校书郎起用,可贵族子弟就算蠢猪一介,也能轻易地从八品到五品起用。胸怀用世热情,有才却屈居人下,杨大才子因此愤世嫉俗,蔑视权贵。   《太平广记》记载,每逢看到朝官,称之为“麒麟楦”,还总是脸色阴沉,人问其故,他就说,这些人好比驴子身上覆盖假麒麟皮,表面如同麒麟,若取掉其皮,还是驴子,无才无德却身居高位,“与驴覆麟皮何别矣!”如此之言,讥讽权贵身处显位却不干实事,属于站着茅坑不拉屎。   7年的校书郎岁月,阴郁又沉闷,可天公还继续不作美,文明元年(684年),堂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造反,兵败被杀,他随之翻跟头,被贬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司法参军。直到天授元年(690年),他才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   天授三年七月十五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与群臣在城楼上观赏。杨炯挥毫写成《盂兰盆赋》一篇,把握机遇,进献女皇。他称“圣神皇帝……寿命如天,德音如玉”;高度赞扬她的德政,“任贤相,悖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罢官之无事,恤人之不足,鼓天地之化淳,作皇王之轨躅”。   为升官进爵而写颂圣文章,这不过是古代的家常便饭,杨炯有强烈的仕进之心,也就无可厚非。很快,他时来运转,调任盈川(今浙江省衢州市一带)县令,为期三年多。在文学上和政治上,他都属于革新人物,为尸位素餐的保守人物所不容,进而污蔑人家的人格。《旧唐书》说为政严酷,属下若有过失,他立马露出酷吏的嘴脸,阴险狠毒,施于严刑,或予杖杀。可《龙游县志》表明,他不但不是酷吏,还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各种爱民如子的事迹都留在当地,深受当地人缅怀。他最终卒于任所,为纪念他,当地人举行祭祀杨炯的仪式,代代延续。   诗人宋之问也并非出身显赫,其父宋令文起自乡野,矢志于学,不仅富文辞,工书法,更有天生神力,文武双全。可在“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鼠辈儿混蛋”的唐朝,他混来混去,也就鼠辈一介。唐高宗时期,他混到左骁卫郎将,以及负责校理图书的东台详正学士。他生有三子,皆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长子宋之问工文辞,次子宋之悌骁勇过人,幼子宋之逊精于草隶,成为当时佳话。   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宋之问进士及第,如果立即任职,也就轮回着杨炯早年的憋屈和苦闷。他选择回到家乡,位于嵩山脚下的陆浑,与当时的隐士密切来往,过起隐逸生活。魏晋南北朝期间,社会动荡,官场腐败,满怀经世济国的儒者对现实失望,继而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归隐山林,洁身自好,于是诞生出隐士文化,延续到隋唐。隐士被誉为高士,一旦声名远扬,朝廷就会征召他们。到天授元年(691年),宋之问被朝廷征召,他在诗中经常提到此事,认为是明君的知遇之恩,比如《忆嵩山陆浑旧宅》所言:“少秉杨许意,遭逢明主恩”。   凭借着出众的文采,他充任宫廷侍臣,或扈从出游,或参与宫廷宴乐,日子过得悠哉悠哉,写过不少应制诗,歌颂帝王功业,歌颂皇家气派,深讨当权者喜欢。圣历二年(699年)游洛阳龙门,武则天命群臣吟诗作赋,左史东方虬率先完成,赐予锦袍。宋之问的《龙门应制》虽说稍后,由于文理兼美,左右称善,“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歌颂武周政权的合法性。可怜的东方虬,锦袍还没有抚热,就被夺下,转赐给宋之问。借助此事的强力东风,宋之问诗名大振。   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改控鹤府为奉宸府,男宠张易之担任奉宸令,引文学之士修《三教珠英》。为稳住优厚的地位,宋之问等文士当然倾心侍奉张氏兄弟,毕竟人家是领导。和阶级兄弟杨炯一样,他也遭受人格攻击。八卦书《控鹤监秘记》记载,宋之问极尽谄媚之能事,为表明衷心,放下读书人的清高,亲手为二张兄弟倒尿壶,脸皮比西瓜皮还厚。宋朝的欧阳修把它写入《新唐书》,这下他形同臭烘烘的尿壶。   唐朝诗论《本事诗》记载,宋之问想当北门学士,不被允许,作《明河篇》以见其意,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武则天见其诗,对崔融曰:“朕并非不知宋之问有才,但是他有口臭。就因为患齿疾,嘴巴总是臭臭,宋之问因此终身惭愤。   可现代人的八卦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上的故事竟然变成,宋之问自我感觉英俊无比,异想天开,毛遂自荐给武则天当男宠。他书写《明河篇》,表达自己迫切爬上龙床的心情。女皇看过,表明他有口臭,这个毛病竟然断送人家的锦绣前程。   神龙元年(705年),女皇驾崩,宋之问等人因为依附二张兄弟的缘故,被贬黜到鸟不拉屎的岭南。他非常伤心,写《则天皇后挽歌》,云“谁怜事尧舜,万里泣苍梧”,缅怀给他带来荣光的女皇,同时反衬自身的悲惨处境。 第二节 陈子昂   唐朝乃色彩斑斓的年代,红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里头怎能缺少陈子昂?   他乃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少年时喜欢舞刀弄棒,有鹰击长空之凌厉,白鹭横江之飘逸。他家富于财,乐善好施,尽现任侠之气,恰如金庸笔下的侠客。十七八岁致力读书,深钻经史,不几年就学富五车。调露元年(679年),他北上长安,入国子监学习。   《本事诗》记载,年轻气盛的他苦于不为人知,上演千金毁琴的好戏。街头上有人卖胡琴,索价百万,围观者甚多,不敢问津。唯有他出手阔绰,用千金买下,还对人们说,明日集会宣扬里,有酒宴相待。众人前去赴宴,他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城,不为人知,这等破琴,岂宜留心。说完动手毁琴,好比当代人用钞票当卷烟抽,有钱没地方花。作秀完毕,满堂皆惊,他乘机分发文章,赠给与会者。一日之内,名满京城,大才子真会打广告。   文明元年(684年),24岁的陈子昂进士及第。恰遇国丧,武后遵从高宗遗愿,把他安葬在关中。决议遭受某些官僚反对,新科进士上《谏灵驾入京书》,阐述关中种种不佳,说明洛阳各种优点,建议置陵洛阳。尽管建言不被采纳,可他文采非凡,为武后所叹服,授予麟台正字之职,揭开其经世任道的为政生涯。   进入垂拱元年(685年),武后咨询朝臣,调养国家元气需用什么办法。陈子昂写就《谏理政书》,以纵横家的雄辩口才,阐述吏治、选才、反战、安民之道,渴望辅佐摄政太后,共同缔造太平盛世。最大的贡献者,莫过于建议建明堂。他惋惜高宗生前没能修建,极力讨好武后,声称“天皇大帝知陛下圣明,必能起中兴之化”,由衷地期望太后“念先帝之休意,恢大唐之鸿业,於国南郊建立明堂”(《全唐文》)。武后乐此不彼,采纳他的建议。   随后,武则天任用酷吏,鼓励告密,重设严刑,一时间朝廷内外,人心惶惶。陈子昂见有冤假错案发生,于垂拱四年上《谏用刑诉》,一针见血地指出“伏见诸方告密,囚累百千辈,及其穷竟,百无一实”(《全唐文》),希望太后谨慎用刑。永昌元年(689年),太后询问当下为政之要,他上书《答制问事八条》,提出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还包括安抚李唐宗室。越王李贞造反失败后,株连一大批宗室受戮,当然不乏无辜者。   好比抽烟抽过瘾,这时期的陈子昂是上书上过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给朝廷提出各式谏言。一介麟台正字,本以校书为务,怎有如此议政热情?陈子昂出身显赫,远祖可追溯到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宰相陈平,祖上多出名人,先祖的辉煌促使陈氏家族形成不甘寂寞、渴望建功立业的传统。兼之,汉唐时期的儒学,就像汉唐时期的雄风,鼓励人们经世致用的同时,还要遵守以道自任的准则,勿忘孔丘之圣、唐尧之德、颜回之贤。   他的谏言,有些被采纳,有些不被采纳,作为帝国官僚,他当然阿谀奉承过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武后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陈子昂上《大周受命颂》,用优美的语言高歌“天命神凤,降祚我周……惟我有周,实保天德。上帝临命,纂承皇极”。执拗于“天下乃一姓之私”的   后世史官看到如此言辞,岂能不暴跳如雷,骂他恬不知耻。   自古朝
喜欢连横合纵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连横合纵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