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2009年,98岁的钱学森在北京去世,临终前用尽全力说出了7个字
送交者: wwwyu[♂★★★★声望勋衔17★★★★♂] 于 2024-05-14 17:11 已读 2230 次 2 赞  

wwwyu的个人频道

有这么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回国时周总理写密信给他叮嘱他,回国后两个月便有机会和毛主席一起吃饭。

他这一生活了98岁,却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中国的第一枚导弹、第一枚火箭、第一枚人造卫星、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6park.com

6park.com

这些第一的背后,都离不开这位伟人的身影,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01临终前的七个字

“中国的长远发展……”

这句话还没说完,我国的“两弹元勋”“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钱学森便撒手人寰。

这位百岁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想的还是国家的长远发展。

2009年10月31日的上午8点06分,钱学森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所热爱的人民和国家。 6park.com

6park.com

为了国家他尽忠尽责,从美国学成后冒着生命危险不远万里回国,为了研制两弹一星,他一干就是几十年。

晚年的钱学森疾病缠身,腿上有着双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腰上有着腰椎骨折。

站不了、坐不住的他只能躺在病床上,但依然十分关注国家大事和科技的最新进展。

钱老的眉头总是皱着,似乎总是在沉思,在这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未来在思考、在忧虑。

钱老去世时,举国哀悼,数十万人为他送行,为这位国之大者悲伤。

钱老的遗体告别仪式于2009年11月6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办,来到这里的不只有国家领导,还有数十万自发前来送钱老的群众。 6park.com

6park.com

殡仪馆大堂内安静肃穆,遍地花圈,中央上钱老的棺材上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这是对钱老一生最高的评价。

三军仪仗队为钱老抬棺护航,生前钱老以自己的科技守护国家和人民,如今自有我们来护送钱老最后一程。

缅怀他的还有钱老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们,马德秀书记和张杰校长带领一百多位北京校友来为这位“老学长”送行。 6park.com

6park.com

他们拉着两面横幅,一幅是“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永远怀念您”,一幅是“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校友送别钱学森学长,您一路走好。”

作为校友,钱学森的身影虽然仅仅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现了四年,但精神却生根发芽留在了这里。

校园里两千多名上海交大学子自发组织起来,以摆放蜡烛、放许愿灯、挂黄丝带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怀念钱老。

钱老走后的第二日,天降大雪,上苍似乎都在为他的离世而感到悲伤。

这位临终前都在忧虑国家发展的老人,值得一切对他的悼念与不舍。 6park.com

6park.com

02万里回国路

“一个钱学森顶的上十个师,如果他非要回国,就把他给毙了。”

在钱学森回国前,美国海军的一位军官是这样说的。

钱学森究竟有多么大的魔力,让自诩世界第一的美国人也不敢轻易放他走。

钱学森在1935年来到了麻省理工学院,一年便拿到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接着便拜在了“美国导弹之父”冯·卡门门下,在这里钱学森发奋读书,数学、量子力学、航天学等各个学科的书他都广泛阅读。

在火箭还只是一个设想时,钱学森便加入了同学组建的研究小组,开始了对火箭的研究。 6park.com

6park.com

在美国期间,他与导师冯·卡门一起建立了一个名为“卡门·钱近似”公式,成为了世界首屈一指的火箭学家。

在美国的学术界,钱学森还有着一个“天之子”的外号,一方面是指他的研究领域就是在天空之中,另一方面则是称赞钱学森的研究水平,如同上天眷顾一般成就巨大。

就连美国的军事科学研究,都将钱学森吸纳了进来。

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军事科学研究,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机密,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不可能开放的。 6park.com

6park.com

但钱学森的学术水平实在是太高了,让美国人也不得不为他而改变。

尽管在美国钱学森的事业蒸蒸日上,但他的内心,一直装着大洋彼岸的祖国。

在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便秘密与国内一些人员进行联系,为回国做准备。

而美国军方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钱学森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为了防止他回国,美国人便直接将钱学森关押了起来。

钱学森并没有坐以待毙,他给陈叔通写信求助,表达自己希望回国的愿望。 6park.com

6park.com

国家也迅速展开了行动,不断与美国政府进行交涉,要求释放钱学森回国。

在美的一些钱学森的朋友以及许多知名人士也为钱学森的遭遇感到不公,纷纷进行示威游行,要求释放钱学森。

在国内国外的双重压力下,美国政府同意了钱学森回国。

在登上回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前,钱学森收到了一封密电。

密电的内容是:很高兴你能回国,路上当心,中途切勿下船。 6park.com

6park.com

钱学森并没有过多思考,以为这可能是父亲发来的对自己的叮嘱。

轮船从美国到香港,路上要有二十多天。

在停靠日本时,很多人都憋不住下去游玩,但钱学森却一直老老实实待在船上,就这样一直平安到了香港。

回国后见到父亲,钱学森无意间与父亲聊起了这封电报,但父亲却诧异地表示自己从未发过这封电报。

那这封电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钱学森百思不得其解,而这封电报的秘密,直到五十年后才被解了迷。

原来当时周总理担心美国人不肯放过钱学森,中途派人刺杀。 6park.com

6park.com

按照国际法的规则,只要船只悬挂美国国旗,无论走到哪里都算美国领土,如果钱学森在船上出了事,那自然就是美国人推卸不了的责任。

但是如果钱学森中途下了船,那万一出事就与美国无关了。

所以周总理才指示外交部假借钱学森父亲的口吻为他发去了密电,好在一路上平安无事。
03为国鞠躬尽瘁

回到祖国后,毕竟在美国待了十几年,对于国内情况还不甚了解。

因此国家便先安排钱学森对于中国的工业情况先进行一番考察了解,再开展工作。 6park.com

6park.com

当时陪钱学森考察的还有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陈赓大将,陈赓问钱学森:

“钱先生,你说中国能不能自己研制出导弹来?”

“怎么不能,外国人可以,中国人一样能。”

陈赓听后哈哈大笑,说道:“我就等着你这句话呢!”

接着,钱学森便开始了在中国的科研事业。

1955年1月,他与钱伟长一起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亲任所长。

钱学森很早便认识到了国防工业的重要性,他给国务院写了一封信,建议要建立起国防航空工业,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火箭和导弹了。

在钱学森的主持下,中国第一个长期规划出炉。 6park.com

6park.com

1958年,聂荣臻将军亲临现场指导,钱学森作为技术负责人来研制导弹。

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研制成功。

1966年,第一枚携带有原子弹的导弹按照预定方案爆炸成功,这一刻,中国拥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漫漫回国路,十年两弹成。

在钱学森的主持下,中国的导弹与航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

有人说中国有了钱学森,航空工业至少进步了20年。

钱学森还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钱学森弹道”,简单来说,就是融合了多种导弹的飞行轨迹。 6park.com

6park.com

使用“钱学森弹道”的导弹在速度上不会出现大幅度衰减,并且轨迹难以被估算,神出鬼没,不容易被敌人阻拦,堪称“国防利器”。

钱老一直到了晚年,都十分关注国家的未来与发展。

1993年钱学森将自己收到的30万元捐款用作了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后续又为其捐款100万。

钱老是位淡泊名利的人,他一门心思钻到科研中,对于一些名利之事并不在乎。

在担任研究院院长的时候,因为研究院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如人员福利、住房分配、资金发放这样的事务也会增多。

为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他便主动向中央领导提出辞职,中央领导们也是考虑到他的情况,便将他任命为副职,只管科研工作。

对于组织上给他的待遇,钱老从不在乎,院士头衔更是数次请辞,与夫人更是长期居住在早先时候所分的一套普通单元楼里。

最让人羡慕的,还有他与夫人蒋英的伉俪情深。

他与蒋英相识于美国,在美国结婚生子。

当钱学森选择回国时,蒋英也义无反顾地跟随他回到中国。

科研人辛苦,科研人的家属也十分辛苦。 6park.com

6park.com

为了研究导弹,钱学森在西北荒漠一待就是多年,为了更好地照顾他生活,夫人蒋英便跟随他来到了西北。

晚年的钱学森常常住院,而在他的病床前,永远少不了夫人蒋英的身影,无论多大年纪,依然彼此陪伴在身旁。
04后记

钱老对于国家和人民,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还是“国家的长远发展”。

对于钱老这样的伟人,我们也要铭记于心,永远缅怀这位为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6park.com

喜欢wwwyu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wwwyu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