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看完1959年毛泽东回乡为父母扫墓,我才顿悟中国为什么要有清明
送交者: 雪狼99[☆★★★声望勋衔15★★★☆] 于 2024-04-03 15:35 已读 1842 次  

雪狼99的个人频道




Apr.

2



清明祭祖,我们不忘根本,铭记来处,饮水思源,也必将生生不息!

作者 | 景桥先生

来源 | 你的景和我的桥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最坚定的无神论者。

他并不迷信。

但1959年,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一清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给父母扫墓。

他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还得承认。我下次来,还要去看看他们。”

看完伟人为父母扫墓的感人画面,我顿悟中国为什么要有清明。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不管你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不要忘记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

人不忘本,心怀家国,是生而为人最大的真善美。

01

1959年6月25日下午,阔别故乡32年、开天辟地的毛泽东,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土韶山。

次日凌晨五时,他竟出乎意料起了个大早,径自朝附近一座小山走去。 6park.com

工作人员不明所以,等到了目的地,才恍然大悟,原来毛泽东是给父母上坟扫墓来了。

由于事先未知,急中生智之下,有人连忙在路边采了一束松枝,递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接过松枝,正了正身姿,神情肃穆,将松枝敬献在父母墓前,深深鞠了三个躬。

鞠躬完毕,他轻声说了八个字感言: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当地干部见坟茔破败,见机便问:要不要把坟墓修一下。

毛泽东立即回应:不要了,每年清明请你们添一下土就行了。

影像资料:1959年毛泽东在父母坟前鞠躬献松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中间,还去了毛震公祠。

当地干部说里面没摆祖宗牌位了,毛泽东却毫不在意,坚持进去鞠躬行礼,还边走边说:

“管他三七二十一,鞠三个躬再说。”

“菩萨是迷信,但烈士墓和祖宗牌子是个纪念。”

在上屋场旧居主卧室,他看到了父母遗像,默然凝视许久后说:

“这是我父亲母亲。我母亲颈上生了个包,穿了眼,只因在那个时候,要是现在就不会死。”

神情落寞而遗憾。


坐者为毛泽东的母亲,左边为两个弟弟

回到招待所后,毛泽东意犹未尽,又同罗瑞卿讲道: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还得承认。我下次来,还要去看看他们。”

不久,他又乘兴写下《七律·到韶山》,浓烈的故土情怀扑面而来。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位伟大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同样也是不忘来处、至情至性的大地赤子。


毛泽东与群众合影留念

02

显然,毛泽东的故土情结和孝悌情怀,是极为浓厚的。

这一方水土,生他养他育他,恩泽绵绵,也凝结了他和土地及人民的血肉联系。

出走乡土后,他南征北战,离家乡越来越远,却从不曾忘记这里。

他固执保留着故土的方言和习惯,终生不改。

比如爱吃辣椒、红烧肉、马齿苋,爱用牙粉刷牙,爱穿长筒棉纱袜——幼时母亲给他缝制的款式。

1936年,在延安的窑洞里,他接受埃德加·斯诺的采访,开门见山就说:“我于一八九三年生于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

故乡和父母,在他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

在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前,这方水土,锻造了他强健的体魄,培育了他善良的品格,也予他对远方的无限向往。


他的母亲文素勤,一生辛勤操持家务,乐善好施。

少年毛泽东,受母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孕育了善良淳朴的品格。

此后岁月漫漫,他将对故土的热爱,完全献给了中国人民。

由家及国,心系天下苍生,情满中华大地,毛泽东的家国天下情怀,应是由此而萌生的。

15岁时,毛泽东曾专程到南岳衡山进香,为病重的母亲许愿祈福。

1918年夏,在长沙请一位老中医给母亲开了个方子,寄给舅父。

次年春天,又专程将母亲接到长沙就医。

1919年10月,惊闻母亲病逝,连夜赶回韶山,彻夜守灵,泣泪写下《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他还给同学写信,动情说:

“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而利人的,我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对于父亲毛顺生,因志向不同,产生过一些分歧争执。但父亲对自己求学多有资助,他也是极为感激的。

不幸的是,1920年,父亲也因病去世。27岁的毛泽东,痛失双亲。

从此,故乡于他而言,再无父母音信,只剩无限追忆。


毛泽东与乡亲交谈

03

人,可能越老便越怀念故乡,越想要回到故乡吧。

晚年毛泽东,故土情结愈加浓烈。

他归心切切,甚至渴盼回故乡颐养天年。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故人故事,他有着无穷的牵挂。也一直记着“还要去看看他们”的心愿,想再去给父母扫墓、鞠躬。

但操劳国事的他,已不属于他个人了。

对此,他一定是深感遗憾的。他一定想起过1916年,给朋友箫子升写信,诉说因军阀骚扰不能探母的无奈:

“病母在庐,倚望为劳,游子何心,能不伤感!”

这也是毛泽东唯一一次以“游子”自称。

1966年6月18日,他再次回到韶山。

走的时候,依依不舍,再三叮嘱工作人员:“你要把我的房子看好呀,我还要回来的。”

汽车启动了,随从人员请他上车,他摆了摆手:“你们先走咯,我还要坐下哒”,又默默坐下喝了一杯茶。

没成想,这一走,竟成了他和故乡的永诀。


毛泽东与乡亲交谈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1976年夏,病重昏迷之际,他再次向中央提出回韶山休养,想叶落归根。

晚年毛泽东,内心一直是装着故乡的。

他从未忘记初心,永葆赤子之心,慎终追远,将自己当作一个农民的儿子,终生本色不改。

1950年,他让毛岸英替自己回湖南省亲,给杨开慧扫墓,给岸英的外祖母杨老太太80岁生辰贺寿,给韶山的父老乡亲问好。

他要求毛岸英:

“到韶山时你不能骑马,一定要在离韶山10多里地远的银田寺下马,然后步行回家,这是我们对家乡、对家乡人民最起码的礼貌。”

1960年4月,杨老太太九十寿辰,毛泽东再致贺寿信,并寄上200元。

1962年11月,杨老太太逝世,毛泽东悲痛万分,发吊唁函,寄去500元。

1975年7月,在病榻卧听北京大学芦荻教授诵读了东汉王粲的《登楼赋》后,共鸣于“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等句,他动情地说:

“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写《到韶山》,就是想起了三十二年前的往事,对故乡是很怀念的。写《答友人》,说‘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开慧就是霞姑嘛!”


毛泽东与乡亲合影留念

04

四月,梨花风起又清明,中华大地已盛世如愿。

此季的烟雨韶山,许多人自发去瞻仰毛泽东的铜像、敬献花圈,发自内心的敬爱。

他是中华大地当之无愧的赤子。不管走得多远、走得多久、成就多大,都没有忘记从故乡出发时的路,没有忘记自己根系何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实现理想的一生,也是心系故乡的一生。他始终牵挂着故乡的尊长,暮年垂老,依旧惦记着要去给父母扫墓、鞠躬。

这就是故土情结、根脉情怀、赤子之心。

由家及国,最终凝聚成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品质——家国情怀!

这种情怀的载体,便是那清明祭祖、叶落归根、乡音无改、家训族风;便是那诗经、唐诗、宋词,二十四史、四大名著,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便是那三山五岳、长江黄河,故乡的一山一水、一座老房子……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能历经五千年而不衰?

你说,只要中国还有清明,中国人还在过清明节,还在慎终追远、代代传承,又有什么能阻断我们?!

清明祭祖,我们不忘根本,铭记来处,饮水思源,也必将生生不息!

(主要参考资料:1、《毛泽东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毛泽东年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3、《别梦依稀:毛泽东的故土情结》,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4、《毛泽东五回韶山》,共产党员网。此文首发于2022年4月3日“你的景和我的桥”,此次作了修改)



喜欢雪狼99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雪狼99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